1.
[背景材料] 近年来,在办理破坏生态环境案件时,C县人民法院始终坚持生态修复的司法理念,坚持“谁破坏、谁修复”的原则,积极适用“补植复绿”“限期修复”“劳务代偿”等责任承担方式,实现惩治违法犯罪、修复生态环境、赔偿经济损失的“多赢”效果。
“生态修复不是简单地植树造林,而是既要为山林荒地复绿,也要为乡村振兴造血。”在积极推进修复生态环境的过程中,C县发现,以往补植复绿的大多为“景观林”,功能单一,且很难产生经济效益。
对于如何坚持生态优先,兼顾经济效益,既恢复生态环境,又促进地区发展,实现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有机统一,C县政府部门经过摸索,选择在林场建立新型生态修复基地,根据当地土壤和气候条件,种植特色经济林,走上了“补植复绿+乡村振兴”生态修复新路。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20世纪80年代,为发展农村集体经济,附近村民开始炸山开矿。C县的矿山变得支离破碎、千疮百孔,形成了20多个大小不一的矿坑,水土流失严重,给附近人民的生活带来严重影响。不少人开始上访投诉,引起了政府的重视。凭着丰富的矿山资源,不少地方的百姓鼓了“钱袋子”,但丢了“好日子”:山体破坏,植被损毁,河水污染,事故不断。
对此,C县启动了矿山生态修复工程,按照“宜林则林、宜耕则耕、宜草则草、宜建则建、宜景则景”和“一处一策”的原则,探索了矿山复绿、农业用地、矿山公园等多种矿山环境治理模式。同时,利用“互联网+遥感”技术,C县对废弃露天矿山开展常态化动态遥感监测,搭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监管平台,实现全方位、立体化的矿山生态修复动态监管,为推进自然资源智能化、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撑。
生态修复,其实就是人与自然合笔写就一首诗,寻章摘句、谋篇布局,如此营造美好生态,细中求精,巧方能成。
[习题] 背景材料中提到“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这句话对生态治理有重要的启示作用。请你参考背景材料,联系实际,以“为民谋利做好生态环保大文章”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观点明确,见解深刻;
(2)思路清晰,语言流畅;
(3)字数1000~1200字。
[范文] 为民谋利 做好生态环保大文章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从“盼温饱”“求生存”到“盼环保”“求生态”,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的呼声日益高涨。为政之道,民生为本;民之所盼,政之所向。我们要不断推进生态治理,做好生态环保这篇大文章,将民生福祉落于实处。
做好生态环保大文章,要注重谋篇布局。文章写作,首重布局;生态保护,规划先行。生态环保问题错综复杂,空气质量有待提升,水污染、土壤污染亟待治理,生态保护和修复力度仍需加强,推动经济绿色转型发展亦是大势所趋。若没有全面的规划,难免“顾此失彼”“左支右绌”。为此,我们必须加强顶层设计,明确任务目标,制定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和各领域的专项规划及其配套方案,确保各项任务有力有序推进。
做好生态环保大文章,要丰富治理手段。文章写作力求手法丰富,环境治理则需手段多元。当前各地污染成因复杂,民众需求各异,“一刀切”的治理方式无法满足民众诉求。为治理城市污水,个别城市直接关停违规洗车场,但附近居民的服务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本为保护环境,却给民众带来不便。可见,生态环保工作不可固执拘泥,只有多元施策,才能兼顾环境、民生。对此,我们一方面要加强前期调研,了解污染原因与民众主张,探索适合本地情况的治理之策;另一方面要注重应用科学技术,不断丰富治理手段,给予群众更多、更好的服务体验。
做好生态环保大文章,要加强监督检查。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雕细琢,反复打磨,而做好生态环保工作同样不是“一锤子买卖”,需要通过长期的监督检查,确保久久为功。目前,我国部分城市在生态环保工作中投入巨大,收获颇丰,但治理成果却难以长久保持。究其原因,在于这些城市采取“暴风式治理”举措,注重短期发力,缺乏长效机制。针对此类问题,我们要改变思路,引导政府、媒体、公众共同编织综合监管网,对重点领域开展长效监管,以“警钟长鸣”督促生态环保工作驰而不息。
“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中华文明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这是中华文明绵延千年的一大关键要素。生态环境是每个人都离不开,也没有其他任何产品可以替代的公共产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再。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注重谋篇布局,丰富治理手段,加强监督检查,写好生态环保这篇大文章,留住鸟语花香、绿水青山,还人民拂面清风、满天星斗。
[解析] 一、点睛论点
总论点:我们要不断推进生态治理,做好生态环保这篇大文章,将民生福祉落于实处。
分论点:做好生态环保大文章,要注重谋篇布局。
做好生态环保大文章,要丰富治理手段。
做好生态环保大文章,要加强监督检查。
二、文章点评
本文采用解决问题型结构。
第一段着眼于当前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的期盼,引出我们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论点。
第二段,结合总论点将文章写作与生态保护进行类比,强调规划的重要性,随后分析环保工作的复杂性,由此亮明需要全面规划的态度,最后详细写作做好工作规划的具体举措。
第三段,结合总论点将文章写作手法与生态治理手段进行类比,阐明手段需要丰富多样,随后阐述污染成因复杂、民众需求各异的现状,再次强调需要多样化的手段,接下来作者列举事例反面论证,最终提出丰富治理手段的具体措施。
第四段,结合总论点将文章打磨与环保监督进行类比,强调这一工作的长期性,随后讲述我国生态环境治理成果难以长久保持的问题,并分析问题成因,最后明确提出加强监管的具体做法。
第五段,追本溯源阐述我国对生态环保工作的重视,总结前文,展望未来。
三、妙言隽语
◎为政之道,民生为本;民之所盼,政之所向。
◎文章写作,首重布局;生态保护,规划先行。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雕细琢,反复打磨,而做好生态环保工作同样不是“一锤子买卖”,需要通过长期的监督检查,确保久久为功。
◎生态环境是每个人都离不开,也没有其他任何产品可以替代的公共产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