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一 阅读以下关于HFC宽带接入Internet网的技术说明,根据要求回答问题1至问题4。
【说明】
混合光纤同轴电缆网(HFC网)应用数字和模拟传输技术,综合接入Internet、电话、模拟和数字广播电视、数字交互业务等多种业务,将计算机网络、有线电视网、电话网合并在一起实现“三网合一”,具有建网快、造价低、传输带宽较大、资源利用率更高等优点。
某小区采用混合光纤同轴电缆网(HFC网)接入Internet的解决方案进行宽带网络设计,网络结构如图6-12所示。

1. 【问题1】
通常一个HFC网络由前端(FE)、主数字终端(HDT)、光纤节点(FN)、网络接口单元(NIU)、综合业务单元(ISU)及传输线路等构成。根据HFC网接入Internet网的典型配置,将图6-12所示的拓扑图中(A)~(D)空缺处的名称填写完整(请使用题干及试题描述中所涉及的相关词汇)。
(A) 前端 (B) 主数字终端
(C) 网络接口单元 (D) 综合业务单元
这是一道要求读者掌握宽带接入HFC网络系统组成结构的分析理解题。本题的解答思路如下。
1)由试题中给出的关键信息“HFC网络由①前端(FE)、②主数字终端(HDT)、③光纤节点(FN)、④网络接口单元(NIU)、⑤综合业务单元(ISU)及⑥传输线路等构成”,各网络设备在HFC网络中完成的主要功能见表6-10。
表6-10 HFC网络设备主要功能表 HPC网络设置 | 主 要 功 能 | 备 注 |
①前端 | 将各种不同的业务信号通过副载波复用(SCM)力式调制到下行频段的不同频道,并将处理后的信号上传给交换网络或下传给主数字终端 | 业务信号包括各种模拟信号、数字信号等 |
②主数字终端 | 将前端(FE)的数据流和电话交换机送来的数据流复用在一起,实现与电话交换机的信令转换,以及对各种业务信息的调制解调和合成分解、网络资源分配、光电转换及光信号的收发、HFC系统的接口管理等 | |
③光纤节点 | 完成光电信号的接收、发送和相互转换,以及上行信号频谱的安排等工作 | |
④网络接口单元 | 完成宽带接入HFC网络与Internet网数据的相互传输等工作 | |
⑤综合业务单元 | 完成对各种业务信息的调制解调、合成分解及信令转换等工作 | |
2)仔细阅读图6-12所提供的HFC网拓扑结构,可以发现“③光纤节点”与该拓扑图中的“光电转换节点”相对应,于是可将解答思路先定位在寻找“①视频前端”、“②主数字终端”、“④网络接口单元”、“⑤综合业务单元”等网络设备在图6-12所示的拓扑图中的位置。
3)由表6-10中“前端将各种不同的业务信号(如计算机数据信号、模拟全电视信号、电话信号、数字视频信号和各种控制信号等)通过副载波复用(SCM)方式调制到下行频段的不同频道,并将处理后的信号上传给交换网络或下传给主数字终端”可知,在图6-12所示的拓扑结构中“CATV设备”、“PSTN(公共电话数据网)”所在的虚线框为“前端(FE)”部分。
4)主数字终端设备主要用于将前端(FE)的数据流和电话交换机送来的数据流复用在一起,实现与电话交换机的信令转换,以及对各种业务信息的调制解调和合成分解、网络资源分配、光电转换及光信号的收发、HFC系统的接口管理等功能。在图6-12所示的拓扑结构图中,(B)空缺处所在的虚线框包括了局端电缆调制解调器系统(CMTS)、信号合成器/分离器、光收发器、网络管理工作站(NM)等设备,其中,关键设备——局端系统(CMTS)位于管理中心的机房或有线电视的前端,完成Internet用户数据包到射频(RF)信号的转换,并将其与全电视信号混合后送入HFC网络中。它也可作为业务接入设备,通过以太网挂接本地服务器,提供本地业务。
局端系统(CMTS)需支持CATV网络上的不同电缆调制解调器(Cable MODEM)之间的双向通信。在上行方向,CMTS将对接收到的QFSK调制信号进行解调,转换成以太网帧的形式传送给网络接口单元的路由器/交换机;在下行方向,接收来自前端路由器/交换机的IP数据包,并将其封装成MPEG2-TS帧的形式,经过QAM调制后传送给用户端的Cable MODEM。
由此可见,(B)空缺处所在的虚线框为“主数字终端设备(HDT)”部分。
5)由表6-10中“网络接口单元完成宽带接入HFC网络与Internet网数据的相互传输等工作”可知,在图6-12所示的拓扑结构中与“Internet网”互连的(C)空缺处所在的虚线框为“网络接口单元(NIU)”部分。
6)综合业务单元(ISU)是一个智能型的网络设备,它通常安装有微处理器、存储器及控制单元,提供用户终端设备与网络之间的接口,完成对各种业务信息的调制解调、合成分解及信令转换等工作。在图6-12所示的拓扑结构中,处于用户端的网络设备——电缆调制解调器(Cable MODEM)能够完成以上综合业务单元的功能,因此,(D)空缺处所在的虚线框为“综合业务单元(ISU)”部分。
2. 【问题2】
具有综合业务传输能力的HFC网络系统包括局端系统、用户终端系统和HFC传输网络。请从以下供选择的网络设备及技术术语中选择对应的编号,将图6-12所示的拓扑结构中(1)~(6)空缺处的名称填写完整。
【供选择的答案】
①用户引入线 ②局端CMTS ③光电转换节点
④以太网交换机 ⑤配线网 ⑥用户端Cable MODEM
⑦馈线网 ⑧防火墙 ⑨光收发器
(1) ②,或局端CMTS (2) ④,或以太网交换机
(3) ⑧,或防火墙 (4) ⑦,或馈线网
(5) ⑤,或配线网 (6) ①,或用户引入线
这是一道要求读者掌握HFC网络设备作用及传输网络构成的分析理解题。本题的解答思路如下。
1)具有综合业务传输能力的HFC网络系统包括局端系统CMTS、用户终端系统和HFC传输网络。其中,HFC传输网络由馈线网、配线网和用户引入线等3部分组成,每个组成部分完成的主要功能见表 6-11。
表6-11 HFC网络设备主要功能表 HPC网络设备 | 主 要 功 能 | 备 注 |
①馈线网 | 前端(HE)至服务区(SA)的光纤节点之间的部分 | 人致对应于CATV网的干线段 |
②配线网 | 服务区(3A)的光纤节点和分支节点之间的部分 | 人致对应于电话网中远端节点与分线盒之间的部分 |
③用户引入线 | 分支节点至用户之间的线路 | 等同于传统的CATV网 |
2)仔细阅读图6-12所示的拓扑结构,可以先判断出(4)~(6)空缺处所填写的内容属于HFC网络组成结构的问题。由于(6)空缺处所属的区域是HFC网络的综合业务单元区域,主要位于普通用户的家庭中,因此该空缺处所填写的内容是供选择的答案的“①用户引入线”。
3)结合问题1的分析和表6-11所提供的信息可知,(4)空缺处所属的区域中包含了网络接口单元、前端,主数字终端和光电转换节点,因此该空缺处所填写的内容是供选择的答案“⑦馈线网”。
4)在图6-12所示的拓扑结构中,(5)空缺处所属的区域中包含了光电转换节点、信号放大器、宽带同轴电缆,因此该空缺处所填写的内容是供选择的答案“⑤配线网”。
5)在图6-12所示的拓扑结构中,在用户小郭、小谢家庭中已配置了用户端Cable MODEM配置,它接收从局端CMTS发送来的QAM调制信号,解调后转换成MPEG2或MPEG2-TS格式的数据帧,通过 10Base-Tx Ethernet接口送到用户个人计算机。可见,Cable MODEM必须成对使用,因此在局端的(1)空缺处的网络设备是供选择的答案“②局端CMTS”。通常局端CMTS系统主要完成数据到射频(RF)信号的转换,即将计算机网络的数字信号与有线电视网(CATV)的射频信号进行混合,并送入到HFC网络中。它也可作为业务接入设备,通过以太网挂接本地服务器,提供本地业务。
6)在供选择的答案中“③光电转换节点”、和“⑨光收发器”的作用主要是完成光/电和电/光信号转换功能,“④以太网交换机”是一种多端口的数据链路层的网络互连设备。而在图6-12所示的网络拓扑结构中,(2)空缺处的网络设备上连接着一台提供VOD点播等服务功能的本地视频服务器,因此该空缺处应选择的网络设备是“④以太网交换机”。
计算机PC1~PCn均通过非屏蔽双绞线(UTP)连接到,因此此空缺处的设备就是选项B的“二层交换机”。
7)在图6-12所示的网络拓扑图中,(3)空缺处设备介于边界路由器和内部网的以太网交换机之间。为保证内部网络的安全保密性,(3)空缺处可选用“⑧防火墙”设备。该网络安全设备可对内部网实施安全保密,但不影响内外部用户对本地视频服务器的访问。
8)将以上问题1、问题2的分析结果归纳整理,可得出一张完整的HFC宽带接入Internet网的网络拓扑结构图,如图6-19所示。

3. 【问题3】
基于IEEE 802标准的Cable MODEM参考体系结构如图6-13所示,将图中(7)、(8)空缺处的名称填写完整。

(7) MAC接入仲裁予层
(8) 物理媒体关联子层,或PMD子层
这是一道要求读者掌握Cable MODEM参考体系结构的摹本概念题。本题的解答思路如下。
1)从图6-13中可以看出,基于IEEE 802标准的Cable MODEM参考体系结构分为物理(PHY)层、 MAC层和上层(Upper Layers)等3个层次。
2)HFC宽带接入网络的物理接口是普通的75Ω宽带同轴电缆。物理层包括物理媒体关联(PMD)子层和传输会聚(TC)子层。在图6-13中已给出了传输会聚(TC)子层,它主要完成对低层(PMD子层)的同步、测距、功率调整等初始化工作。因此(8)空缺处所填写的内容是“物理媒体关联(PMD)子层”。
3)物理媒体关联(PMD)子层的主要功能是对模拟电缆网络上的射频(RF)载波进行调制/解调以获得数字比特流,并实现同步编码和差错校验。下行PMD采用正交振幅调制(QAM)技术对射频载波进行调制/解调,上行PMD子层支持QPSK和16-QAM两种调制方式。
4)由于HFC宽带接入网络是共享传输媒体的,为了保证每个用户应用的服务质量,因此媒质访问控制(MAC)层规范是较复杂的。MAC层主要包括MAC接入仲裁子层和MAC/ATM会聚子层。因此(7)空缺处所填写的内容是“MAC接入仲裁子层”。从流控角度看,MAC接入仲裁子层描述业务接入机制和各站的稳态操作行为。在时分多址(TDMA)方式中,给每个连接设备分配特定时间帧内的一个时隙。由于请求分组和数据分组可能在竞争条件下发送,故需要执行某种冲突分解算法(基于树的竞争分解算法,或二进制指数退避竞争分解方法等)。
5)在图6-13所示的参考体系结构中,高层用于完成操纵管理实体和业务接口(IP接口,或ATM本原接口等)功能。
4. 【问题4】
如果一帧图像的分辨率为640×480(像素),采样格式为4:2:0,采样值为8bits,帧频为25帧/秒,不压缩。在理想情况下,用户小郭能否在家中实时采集图6-12所示的网络中视频服务器的节目资源?(请简要列出计算过程)
①采样格式为4:2:0的数据量刚好是采样格式为4:4:4的一半,所以一个像素点需要的存储位为

②采集任务的数据传输速率

③由于92.16Mb/s>30Mb/s,因此该接入网络不能满足试题的采集要求
这是一道要求读者掌握HFC网络数据传输速率标准的计算题。本题的解答思路如下。
1)试题中关键信息“理想情况”,是指某一段时间中用户小郭独享ISP所提供的最大信道带宽的情况。在理想情况下,Cable MODEM的上行数据传输速率为10Mb/s,下行数据传输速率为30Mb/s。
2)采样格式为4:2:0的数据量刚好是采样格式为4:4:4的一半,所以一个像素点需要的存储位为

。
3) 根据数据传输速率的基本计算公式

得,

4) 由试题中关键信息“用户小郭在家中实时采集图6-12所示的视频服务器的视频资源”可知,数据流的方向是“视频服务器→小郭家中的计算机”,因此使用的是HFC网络的下行信道的数据传输速率(30Mb/s)。
5)因为92.16Mb/s>30Mb/s,所以HFC网络不能满足试题中所给定采样参数的采集要求。
试题二 阅读以下利用Linux主机实现TCP/IP网络互联的技术说明,请将以下(1)~(15)空缺处的内容填写完整。
【说明】
某实验室4台Linux主机通过图6-14所示的拓扑方式互连。请将以下(1)~(15)空缺处填写完整以实现主机PC1与主机PC4之间的相互访问。

1. 【问题1】
1.运行
命令关闭主机PC2和主机PC3,分别在这两台主机上添加第二块网卡(eth1)。
2.在Linux操作系统下安装网卡,如果操作系统没有内置的驱动程序,那么用户必须
,才能完成驱动程序的安装。
3.在主机PC2与PC3上为第二块网卡分配IP地址,并激活该网络接口:对于主机PC2应执行的配置命令是
;对于主机PC3应执行的配置命令是
。
【供选择的答案】
A.reboot B.shutdown C.init 1 D.init 6
A.用ifconfig命令配置网卡 B.手工修改“/dev/eth0”文件
C.手工安装驱动程序且重新编译Linux内核 D.重启操作系统
A.ifconfig -up eth1 218.5.120.2/24
B.ifconfig eth1 218.5.120.2 255.255.255.0 up
C.ifconfig eth1 218.5.120.2 up netmask 255.255.255.0
D.ifconfig eth1 218.5.120.2/8;ifconfig eth1 up
(1) B或shutdown
(2) C或手工安装驱动程序且重新编译Linux内核
(3) ifconfig eth1 218.5.120.1 up netmask 255.255.255.0
(4) C或ifconfig eth1 218.5.120.2 up netmask 255.255.255.0
这是一道要求读者掌握Linux环境下TCP/IP网络的安装与配置方面的推理分析题。
通过阅读图6-14所示的网络拓扑结构,可先将图中各主机网络接口的IP地址信息整理出来,见表 6-12。
表6-12 各主机网络接口IP地址信息表 主 机 | 网 卡 | IP地址 | 所 在 网 段 | 默认网关 | 子网掩码 |
PC1 | eth0 | 192.168.110.1 | 192.168.110.0/24 | 192.168.110.254 | 255.255.255.0 |
PC2 | eth0 | 192.168.110.254 | |
eth1 | 218.5.120.1 | 218.5.120.0/24 | |
PC3 | eth0 | 192.168.100.254 | 192.168.100.0/24 | |
eth1 | 218.5.102.2 | 218.5.120.0/24 | |
PC4 | eth0 | 192.168.100.0/24 | 192.168.100.0/24 | 192.168.100.254 |
Linux系统中TCP/IP的配置包括主机名的设置、网络接口的IP地址的配置、路由的配置。其中:
①主机名的设置可用hosmame命令,如hosmame my_pc.gcz.name.com就可以设置机器的主机名。
②网卡接口的IP地址配置可用ifconfig命令来完成,如想将IP地址192.168.100.254分配给接口(或网卡)eth0,将IP地址218.5.120.2分配给接口.(或网卡)eth1,则可通过以下两条命令完成这些分配工作:
ifconfig eth0 192.168.100.254 netmask 255.255.255.0
ifconfig eth1 218.5.120.2 netmask 255.255.255.0
以上命令中netmask是设置接口(或网卡)的子网掩码,后面紧跟的是掩码值。
③路由的配置可用route命令来完成。如想将IP地址218.5.120.2/24设为218.5.120.0网段的默认网关,则可输入“route add default gw 218.5.120.2”命令来完成这一设置。
当输入“route add -net 192.168.100.0 eth0”命令时,则说明通过该路由器的网络接口eth0能访问的网络是192.168.100.0,即与本机eth0接口直连的网络。
在Linux环境下有shutdown、halt、reboot及init等一些常用的关机/重启命令,它们都可以达到重启系统的目的,但每个命令的内部工作过程是不同的。其中,在系统关机前使用shutdown命令,系统就会将这一关机信息通知所有登录的用户,并将login指令冻结(即新的用户不能再登录)。本案例中,由于要为主机PC2、PC3添加第二块网卡(eth1),根据计算机使用常识可知,这一操作需在关闭计算机电源的状态下完成,因此(1)空缺处可使用能将系统安全关机的shutdown命令来关闭计算机PC2、PC3。对于其他供选择的答案,reboot及init 6是将操作系统重启的命令;init 1命令用于将操作系统切换到单用户模式。
网卡硬件安装后,如果Linux操作系统没有内置的驱动程序,那么用户必须手工安装驱动程序且重新编译Linux内核,才能完成驱动程序的安装。
由于(3)空缺处是填空题,而(4)空缺处是选择题,因此可以先完成(4)空缺处的选择,从中建立解题的思路,再回头完成(3)空缺处的填写。从图6-14所示的网络拓扑图中可知主机PC3上eth1接口的IP地址是218.5.120.2,该地址属于C类IP地址,其默认的子网掩码是255.255.255.0。因此可通过 ifconfig命令为主机PC3的eth1接口分配IP地址,并激活该网络接口。其配置命令是:ifconfig eth1 218.5.120.2 up netmask 255.255.255.0,其中参数up表示启动(激活)网卡。如不使用netmask选项来指定子网掩码,系统会自动加上掩码255.255.255.0,即命令ifconfig eth1 218.5.120.2 up与以上配置命令等效。
同理,图6-14所示的主机PC2上eth1接口的IP地址是218.5.120.1,子网掩码是255.255.255.0。参照(4)空缺处的语法格式,(3)空缺处可填入命令ifconfig eth1 218.5.120.1 up netmask 255.255.255.0以完成对主机PC2的eth1接口分配IP地址,并激活该网络接口。
2. 【问题2】
1.如果使用routed作为路由器进程,则作为路由器的主机PC2与PC3仅能支持的路由协议是
;如果要在主机PC2与PC3上设置静态路由信息并开启路由功能,那么对于主机PC2则应执行的配置命令是
;对于主机PC3则应执行的配置命令是
。
2.在主机PC1和PC4上配置各自的默认网关,对于主机PC1应执行的配置命令是
;对于主机PC4,则应执行的配置命令是
。通常在主机PC1上测试与网关是否连通的最简单命令是
。
【供选择的答案】
A.RIP B.BGP C.OSPF D.EGP
A.route add -net 192.168.100.0/24 gw 218.5.120.1
B.route add -net 192.168.100.0/24 gw 218.5.120.2
C.route add -net 192.168.100.0/24 gw 218.5.120.2
e cho "1">/proc/sys/net/ipv4/ip_forward
D.route add-net 192.168.110.0/24 gw 218.5.120.1;
echo "1">/proc/sys/net/ipv4/ip_forward
A.route add default 192.168.110.254
B.route add default 192.168.100.254
C.route add-host 192.168.100.1/24 gw 192.168.110.254
D.route add-net 0.0.0.0/32 gw 192.168.100.254
(5) A或RIP
(6) C或route add-net 192.168.100.0/24 gw 218.5.120.2
echo "1">/proc/sys/net/ipv4/ip_forward
(7) route add-net 192.168.110.0/24 gw 218.5.120.1
echo "1">/proc/sys/net/ipv4/ip_forward
(8) A或route add default 192.168.110.254
(9) route add default 192.168.100.254
(10) ping 192.168.110.254
这是一道要求读者掌握Linux环境下静态路由和默认网关配置的推理分析题。
目前,Linux系统中路由器进程routed只支持一个简单的内部网关路由协议——RIP协议。如果使用 routed作为路由器进程,则作为路由器的主机PC2、PC3仅能支持RIP动态路由信息协议。因此(5)空缺处应选择A选项。对于其他供选择的答案,BGP是指边界网关协议,OSPF是指开放最短路径优先路由协议,EGP是指外部网关协议。
在主机PC2、PC3上可使用route命令来设置静态路由信息并开启路由功能。为分辨网络地址是否划分了子网,使用参数add来增加一个路由表项:使用-net选项通知route进程设置访问网络的网络接口,并开启路由功能。参数gw可设置本路由器到达目标网络的下一跳地址。因此(6)空缺处填写的主机PC2声明到达目标网段192.168.100.0/24的路由配置命令,其下一跳IP地址就是主机PC3的eth1接口的IP地址218.5.120.2。主机PC2上执行的路由配置命令是:
route add -net 192.168.100.0/24 gw 218.5.120.2
echo "1">/proc/sys/net/ipv4/ip_forward
参照(6)空缺处的语法格式,结合图6-14所示的拓扑信息,(7)空缺处可填入主机PC3上执行的路由配置命令:
route add -net 192.168.110.0/24 gw 218.5.120.1
echo "1">/proc/sys/net/ipv4/ip_forward
为了能够使用网关服务,必须为网络层提供附加的路由信息,因此这一配置任务也可通过route命令来完成。由图6-14所示的拓扑结构可知,对于土机PC1,它是通过自己所在网段的路由器(主机PC2) eth0接口访问网络上的所有主机,因此需将主机PC2的eth0接口IP地址192.168.110.254设置成为默认网关。(8)空缺处应选择在主机PC1上执行的默认网关设置命令route add default 192.168.110.254。
结合图6-14所示的拓扑信息,参照(6)空缺处的语法格式,可推理出(9)空缺处填入的主机PC4上执行的默认网关配置命令为route add default 192.168.100.254。在主机PC1上可使用ping命令来测试它与网关192.168.110.254是否连通,其不带参数的命令格式是ping 192.168.110.254。
3. 【问题3】
在Linux网络配置中,可以通过运行
命令来设置主机名字。在不使用DNS和NIS进行地址解析时,为保证解析器能找到主机的IP地址,必须将所使用的主机名字写入
文件中。Linux中提供名字服务的程序是
。
【供选择的答案】
A.rout B.ifconfig C.host D.hostname
A./etc/networks B./etc/hosts C./etc/configs D./etc/address
A.named B.address C.nat D.resolver
(11) D或hostname (12) B或/etc/hosts
(13) A或named
这是一道要求读者掌握Linux系统中几个重要配置文件作用的基本概念题。
在Linux网络配置中,可以通过运行hostname命令来设置主机名字;在不使用DNS和NIS进行地址解析时,为保证解析器能找到主机的IP地址,必须将所使用的主机名字写入/etc/hosts文件中;解析器的功能是实现主机名字与IP地址的互查:Linux中提供名字服务的程序是named;配置文件“host.conf”的主要作用是规定解析器所使用的服务及顺序。
4. 【问题4】
主机PC1和PC4的网络参数配置后,如果两台主机不能相互共享资源,用
命令来测试数据包是否能够到达网关计算机。如果数据包可以到达网关但是不能转发到目标计算机上,则需要用命令cat /pro/sys/net/ipv4/ip_forward来确认网关计算机的内核是否支持IP转发。如果不支持,该命令将输出
的提示信息。
【供选择的答案】
A.traceroute B.tracert C.nslookup D.route
A.1 B.0 C.yes D.no
(14) A或traceroute
(15) B或0
这是一道要求读者掌握Linux系统中网络测试命令使用的实践操作题。
在Linux操作系统中使用基于UDP协议的traceroute命令进行路由跟踪,该命令在Windows操作系统中对应是“tracert”。在计算机可以通过nslookup命令测试DNS配置情况,或实现某个域名及其对应的IP地址间的相互查询。route命令主要用于创建或删除某条路由。
标准的GNU/Linux提供了很多可调节的内核参数。例如在/proc虚拟文件系统中存在一些可调节的内核参数。这个文件系统中的每个文件都表示一个或多个参数,它们可以通过cat工具进行读取,或使用echo命令进行修改。以下例子展示了如何查询或启用一个可调节的参数的实验过程。
[root@camus]# cat/proc/sys/net/ipv4/ip_forward /*查询计算机内核是否支持IP转发*/
0 /*查询结果,0表示不支持或未启用*/
[root@camus]# echo "1">/poc/sys/net/ipv4/ip_forward /*在TCP/IP栈中启用IP转发*/
[root@camus]# cat/proc/sys/net/ipv4/ip_forward /*继续查询计算机内核是否支持IP转发*/
1 /*查询结果,1表示支持或已启用*/
试题三 认真阅读以下关于PGP软件的使用说明,根据要求回答问题1至问题4。
【说明】
在Internet网络中,安全认证和保密业务的需求随着通信量、业务种类的增加而增加。广泛应用于 Internet网络的E-mail系统的PGP(Pretty Good Privacy)软件,是一个十分小巧却又强而有力的加密软件,可以用它保护文件、邮件,磁盘空间等.
1. 【问题1】
PGP协议采用RSA和IDEA两种加密算法组成链式加密体系,这种方案的优点是
。PGP还可以对电子邮件进行认证,认证机制是用MD5算法产生
位的报文摘要,发送方用自己的RSA私钥对
进行加密,附加在邮件中进行传送。公钥只用来加密
,文件是用会话密钥加密的。其中,
是一次性使用的,避免了执行交换密钥的握手协议,提高了安全性。
【供选择的答案】
A.可以组合成一种新的加密算法,从而避免专利技术的困扰
B.两种算法互相取长补短,从而提高了信息的保密性
C.既有IDEA算法的保密性,又有RSA体系的快捷性
D.既有IDEA算法的快捷性,又有RSA体系的保密性
A.512 B.256 C. 128 D.64
A.会话密钥 B.IDEA密钥 C.报文摘要 D.邮件明文
A.MD5报文 B.会话密钥 C.RSA密钥 D.IDEA密钥
A.RSA密钥 B.MD5报文 C.IDEA密钥 D.会话密钥
(1) D,或既有RSA体系的保密性,又有IDEA算法的快捷性
(2) C,或128
(3) C,或报文摘要 (4) B,或会话密钥
(5) D,或会话密钥
这是一道要求读者掌握PGP混合加密体系原理的分析理解题。本题所涉及的知识点有:
1)基于数论原理的公钥加密算法(RSA)的安全性建立在大数难以分解因子的基础上。PGP协议采用RSA和IDEA两种加密算法组成链式加密体系,使得报文的加密时间大大缩短(IDEA算法的快捷性),又有RSA体系的保密性。
2)PGP软件可以对电子邮件进行认证,认证机制是用MD5算法产生128位的报文摘要,发送方用自己的RSA私钥对报文摘要进行加密,附加在邮件中进行传送。
3)如果发送方要向一个陌生人发送保密信息,又没有对方的公钥,那么他可以从权威认证机构(CA)获取对方的公钥。公钥只用来加密会话密钥,文件是用会话密钥加密的。其中,会话密钥是一次性使用的,从而避免了执行交换密钥的握手协议,提高了安全性。
2. 【问题2】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郭工程师制定了一个密钥管理方案:默认使用IDEA密钥进行加密,在PGPkeys关闭时自动备份密钥对且备份到默认的密钥环文件夹中。请结合图6-15所示的配置界面,完成以上设置任务。

选中“IDEA”复选框;再选中“Automatic keying backup when PGPkeys closess”复选框;接着选中“Backup to keying folder”复选框;最后单击[确定]按钮
要完成“默认使用IDEA密钥进行加密,在PGPkeys关闭时自动备份密钥对且备份到默认的密钥环文件夹中”的设置任务,需在图6-15所示的配置界面中的“Allowed Algorithms”栏中选中“IDEA”复选框完成“默认使用IDEA密钥”任务:接着选中“Automatic keying backup when PGPkeys closes”复选框完成“在PGPkeys关闭时自动备份密钥对”任务;再选中“Backup to keying folder”复选框完成“备份到默认的密钥环文件夹中”任务;最后单击[确定]按钮即可完成郭工程师要求的配置任务。
3. 【问题3】
郭工程师与领导、朋友进行E-mail交流时,要求自动使用安全查看器解密每条接收到的E-mail信息,且总使用PGP软件加密每封发送的电子邮件。请结合图6-16所示的配置界面,完成相关的软件设置任务。

在图中选中“Use PGP/MIME when sending email”复选框;
再选中“Encrypt new messages by default”复选框;
接着选中“Automatically decrypt/verify when opening messages”复选框;
再选中“Always use Secure Viewer when decrypting”复选框;
最后单击[确定]按钮
要完成“自动使用安全查看器解密每条接收到的E-mail信息,且总使用PGP软件加密每封发送的电子邮件”的设置任务,需在图6-16所示的配置界面中选中“Use PGP/MIME when sending email”复选框完成“在发送E-mail时使用PGP软件”任务;再选中“Encrypt new messages by default”复选框完成“默认加密每封电子邮件”任务:接着选中“Automatically decrypt/verify when opening messages”复选框完成“打开信息时自动解密/校验每条E-mail信息”任务:然后再选中“Always use Secure Viewer when decrypting”复选框完成“解密时总是使用安全查看器”任务,最后单击[确定]按钮。
4. 【问题4】
用鼠标右键单击某一Office文件,在弹出的菜单中选择[PGP]→[Encrypt]命令,或者将文件拖到 PGPtools中,弹出如图6-17所示的对话框。如果选择对话框中的“
”复选框,则可完成使用传统加密方式(对称密钥)加密文件的任务。如果要求接收者分屏显示解密后的文件,且不允许保存该文件,则需选中“
”复选框。如果选中“
”复选框,则可产生相应的自解密可执行文件,以适应接收者的系统上可能没有安装PGP软件的情况。

(6) conventional Encryption (7) Secure Viewer
(8) Self Decrypting Archive
在PGPmail对话框(见图6-17)中,选中“Conventional Encryption”复选框,可完成使用传统加密方式(对称密钥)加密文件的任务。
“Secure Viewer”复选框(相当于命令行“-m”选项)用于实现分屏显示解密后的文件的功能,但它不允许接收者保存所查看的消息。
如果接收者的系统上没有安装PGP软件,则需选中“Self Decrypting Archive”复选框产生相应自解密的可执行文件。
“Text Output”复选框(相当于命令行“-a”选项)用于将加密后的二进制文件(.pgp)转换为ASCII编码格式(.asc)。其目的是让加密后的文件能通过某些只允许传送文本文件的邮件系统。
“Wipe Original”复选框用于清除原文件,相当于命令行“-w”选项。
试题四 阅读以下关于网络应用系统可靠性分析方面的技术说明,根据要求回答问题1至问题4。
【说明】
可靠性是一个网络应用系统能正常工作的能力,一般用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来度量。某网络应用软件研发公司正在开发一个嵌入式实时应用软件——宽带路由器的NanOs程序,在编写软件维护与测试说明书时,涉及到如何定量地描述软件可靠性的问题。
该项目负责人谢工程师认为软件可靠性指的是在将要使用的指定环境下,软件能以用户可接受的方式正确运行任务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从定量角度看,似乎应当是该软件在约定的环境条件下和在给定的时间区间内,按照软件规格说明的要求,成功地运行程序所规定功能的概率。但是,他感到要具体地做定量描述有些困难。
为此,谢工程师查阅到了本部门某个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中有关的一条说明,即错误(BUG)可采用蒙特卡罗(Monte Carlo)随机植入技术进行测试。采用错误随机植入模型估算出被测程序模块中存在的错误数具有以下几个优点:
(1)工作方式相当直观,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软件的质量。
(2)虽然在技术上不完善,但至少产生了与软件质量相关的定量结果。
(3)在最坏的情况下,起码可用来衡量“测试工作的有效性”,在某种程度上作为测试是否能结束的一项标志。
谢工程师首先想到了曾经学到过采用蒙特卡罗随机统计技术确定不规则形状封闭图形面积的方法,即采用一个大的矩形把待测的封闭图形完全包围在该大矩形的内部,由计算机大量生成在此矩形内均匀分布的“点”,然后计数在大矩形内总的“点”的个数和在封闭图形内的“点”的个数,可近似地得到以下计算表达式:

于是谢工程师把这个思想应用于系统测试过程,先在某个长度(机器指令条数)为105的程序模块中随机地人为植入10个错误,然后由一个测试组进行测试,结果一共发现有160个错误,其中有2个是人为播种植入的错误,以上测试结果基于该测试过程中未引入新的错误。
1. 【问题1】
请用蒙特卡罗错误随机植入模型估算出被测程序模块中将会遗留下多少个未被发现的隐藏错误。请简要列出计算式子及计算过程。
设软件固有错误数为N,人为植入错误数为N
S,测试中发现的固有错误数为M,测试中发现的人为植入错误数为M
S,

被测程序模块中将会遗留下未被发现的隐藏错误数为 800-160-(10-2)=640-8=632个
这是一道要求读者掌握定量分析网络应用软件错误可靠性指标的计算题。本题的解答思路如下。
1)根据题干中给出的信息可将错误随机植入模型定义成为估算某软件所含有固有错误的具体数目N,可在此软件中人为随机植入N
S个错误数,然后进行比较软件的测试,如果通过测试发现了M个固有错误,其中发现的人为随机植入错误数有M
S个。
2)由题干关键信息“测试过程中未引入新的错误”,可以进一步假设人为随机植入N
S个错误数后故障的出现概率等同于植入错误数之前故障的出现概率,即将程序模块单位长度故障率认为是一个常数。
3)借鉴题干中给出的“

”计算式子的思路,得到

,该等式变形后得到

,即将“软件固有错误数N”看成是“封闭图形的面积”;将“人为植入错误数N
S”看成是“已知的大矩形的面积”;将“测试中发现的固有错误数M”、“测试中发现的人为植入错误数M
S”分别看成是“在封闭图形内点的个数”、“大矩形内点的个数”。
4)将题干中给出的数据整理后得出,N
S=10,M=160,M
S=2。于是可估算出程序中错误的总数N:

5)被测程序模块中将会遗留下未被发现的隐藏错误数为:
800-160-(10-2)=640-8=632(个)
6)另外说明一点,蒙特卡罗错误随机植入模型存在以下几个局限性:①由于所有错误不可能等概率出现,而且错误有着连带相关性(一个错误可能隐藏另一错误),因此要想使随机植入的错误有助于正确地推算出固有的错误数,如何有效地在程度模块中选择和植入这类错误相对比较困难;②在检测错误时,错误一般不会等概率地被发现,而目在修复错误时也经常会引出一些新的错误,可见很难用简单的公式获得很理想的估计值;③随机植入的错误本身会增加检测发现错误和修改错误的:工作量。
2. 【问题2】
在进行上述分析后,谢工程师感到有些困惑,于是与本研发部门郭工程师进行了讨论。郭工程师告诉他可以借用硬件的MTBF(平均无故障时间)或者MTTF(失效的平均等待时间)作为软件可靠性的主要指标。谢工程师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得知,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与单位长度的剩余故障个数ε
r成反比,即

,其中K的典型值取为200。
同样谢工程师将这个思想应用于NanOs嵌入式网络应用系统测试过程;通过测试一段时间后,在 NanOs程序中发现795个固有错误,且及时改正了测试中发现的错误。请估算出宽带路由器的NanOs程序的平均无故障时间。若要求把此平均无故障时间再提高4倍,则还需排除多少个错误?请简要列出计算式子及计算过程。
设已知的被测程序长度为L,已检测到且修正过的错误数为E
C 
需要改正的错误数是799-795=4个
这是一道要求读者掌握定量计算网络应用系统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指标的综合题。本题的分析思路如下。
1)设已知的被测程序长度为L,已检测到且修正过的错误数为E
C,依题意得L=10
5,E
C=795。
2)根据Shooman公式——

,以及题干已给出的计算公式

得出宽带路由器NanOs程序的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

3)试题要求将此平均无故障时间再提高4倍,即MTBF=500小时,由

得:

4)由于已检测到且修正过的错误数有795个,因此再需要改正的错误数个数是:
799-795=4(个)
5)通过本题的计算过程可以看出,MTBF是用户可预测性和软件中存在的各类错误的一个复杂的函数。即使两个软件用来提供同样的功能并有着相同的错误数目,在不同的用户使用情况下也会有不同的 MTBF(与用户的可预测性有关):功能上大体相同的两个软件在相同用户使用条件下,由于软件有不同的错误数,也会得到不同的MTBF值(此时错误数起主要作用)。
3. 【问题3】
信息部门的吴总工程师向谢工程师建议了另一种测试方案作为“错误随机植入”测试方法的补充。即由A和B两组测试人员同时相互独立地测试同一份宽带路由器的NanOs程序某个模块的两个拷贝。假设经过了两周测试后,A组发现的错误总数为350个,B组发现的错误总数为320个,其中两个组发现的相同错误数目为132个。请估算在测试前此程序原有多少个错误?并以100字以内的文字简要说明使用这种估算方法所需假设的必要前提。请简要列出计算式子及训—算过程。
设N为宽带路由器NanOs程序中被测程序模块存在的故障总数,N
A为A组检测到的错误数,N
B为B组检测到的错误数,N
AB为A、B两组发现的相同错误数

独立测试方案的估算前提是:
①两组发现的不同错误数所占的比例相对是很低的
②两周来发现的错误在全部错误中有着代表性
这是一道要求读者运用Hyman分别测试法估算软件代码错误总数的计算分析题,本题的主要解答思路如下。
1)仔细阅读试题信息,将A、B两个测试小组发现的错误数分别看成是两个“独立”事件,设N为宽带路由器NanOs程序中被测程序模块存在的故障总数,N
A为A组检测到的错误数,P(A)为A组检测到的错误数在被测程序模块故障总数中发生的概率,N
B为B组检测到的错误数,P(B)为B组检测到的错误数在被测程序模块故障总数中发生的概率,N
AB为A、B两组发现的相同错误数,P(A∩B)为A、B两组发现的相同错误数发生的概率。
2)根据事件A、B相互独立的充分必要条件P(A∩B)=P(A)P(B),即独立事件的Bayes概率计算公式,得:

3)由试题给出的数据知,N
A=350,N
B=320,N
AB=132。利用计算公式

估算出测试前此程序原有的错误数,

。
4)独立测试方案的估算前提是:①两组发现的不同错误数所占的比例相对是很低的;②两周来发现的错误在全部错误中有着代表性。
5)顺便指出,由于目前所进行的仅仅是模块测试,即部件级测试,还没有考虑到集成测试和系统测试中将必然会出现的NanOs程序错误数量。可以预知总的NanOs程序错误数必然是大于849个。
4. 【问题4】
假设该宽带路由器应用于某小型局域网,NanOs程序去年全年处理业务约250万个单位数据,其中5%的业务处理中每个业务需对宽带路由器嵌入式微处理器提交7次请求;其中80%的业务处理中每个业务需对该嵌入式微处理器提交5次请求;其余15%的业务处理中每个业务需对该嵌入式微处理器提交3次请求。根据以往统计结果,每年的业务增量为12%,考虑到今后3年业务发展的需要,测试需按现有业务量的两倍进行。每年业务量集中在8个月,每个月20个工作日,每个工作日9小时。请按测试强度80~20原理估算该宽带路由器的嵌入式微处理器处理请求的能力。请简要列出计算过程。
①每年总的请求数M1=(250×5%×7+250×80%×5+250×15%×3)×2万次/年=(87.5+1000+112.5)万次/年=1200万次/年
②每天请求数M2=1200万次/年/(8×20天)=1200/160万次/天=7.5万次/天
③每秒请求数M3=(75000次/天×80%)/(9×3600×20%秒)=9.259次/秒
④该宽带路由器的嵌入式微处理器处理请求的能力应达到10次/秒
这是一道要求读者根据实际应用环境计算嵌入式微处理器处理请求能力的综合计算题,本题的解答思路如下。
1)宽带路由器的嵌入式微处理器处理请求的80~20原理,是指每个工作日中80%的业务在20%的时间内完成。
2)每年总的请求数M1=(250×5%×7+250×80%×5+250×15%×3)×2万次/年
=(87.5+1000+112.5)万次/年
=1200万次/年
注意,由于试题已指出“每年的业务增量为12%,考虑到今后3年业务发展的需要,测试需按现有业务量的两倍进行”,其中“12%”是个无关信息量,计算每年总的请求数时需乘以2(两倍)。
3)根据“每年业务量集中在8个月,每个月20个工作日”可计算出每天请求数M2:
M2=1200万次/年/(8×20天)=1200/160万次/天=7.5万次/天
4)根据80~20原理和试题中“每个工作日9小时”可计算出每秒请求数M3:
M3=(75000次/天×80%)/(9×3600×20%秒)=9.259次/秒
5)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该宽带路由器的嵌入式微处理器处理请求的能力应达到10次/秒。
6)顺便指出,本题涉及的内容属于负载压力测试中的疲劳强度测试。负载压力测试是嵌入式系统的性能测试的一项重要工作,它是指在一定约束条件下测试系统所能承受的并发用户量、运行时间、数据量,以确定系统所能承受的最大负载压力。它有助于确认被测系统是否能够支持性能需求,以及预期的负载增长等。负载压力测试不只是关注不同负载场景下的响应时间等指标,它也要通过测试来发现在不同负载场景下会出现的诸如速度变慢等问题的原因。
试题五 阅读以下关于交换机VTP协议配置的技术说明,根据要求回答问题1至问题4。
【说明】
利用VLAN技术可以把物理上连接的网络从逻辑上划分为多个不同的虚拟子网,可以对各个子网实施不同的管理策略。利用show vtp status命令在某台交换机的特权模式下查看其VTP配置,系统输出的配置信息如图6-18所示。

1. 【问题1】
如果在网络设计过程中划分了很多VLAN,则可采用VTP来简化其管理。交换机管理IP地址只能创建在
中,而VTP信息只能在
端口上传播。共享相同VLAN数据库的交换机构成一个
。不同交换机平台、不同的IOS版本支持的VLAN数量不同,从图6-18所示的输出信息可知,交换机SwitchA允许用户创建的VLAN数最多可达
个。
(1) VLAN 1 (2) Trunk
(3) VTP管理域 (4) 63
这是一道要求读者注意配置VLAN时一些常见问题的分析理解题。本题所涉及的知识点有:
1)进行VLAN配置时,VLAN1不能创建、删除或重命名,并且交换机本身的管理IP地址只能创建在VLAN1中。
2)VLAN干道协议(VTP,VLAN Trunk Protocol)的功能是用来使VLAN配置信息在交换网内其他交换机上进行动态注册的一种链路层协议,它可简化局域网中交换机的配置、维护管理工作。在一台VTP Server上配置一个新的VLAN信息,则该信息将自动传播到本域内的所有交换机,从而减少在多台设备上配置同一信息的工作量,且方便了管理。VTP信息只能在Trunk端口上传播,即VTP信息和CDP信息只在VLAN1传播。
3)任何一台运行VTP协议的交换机可以工作在3种模式:VTP Server、VTP Client及VTP Transparent。其中,工作在VTP Server模式的交换机将维护该VTP域中所有VLAN信息列表,可以增加、删除或修改 VLAN。工作在VTP Client模式的交换机也维护该VTP域中所有VLAN信息列表,但不能增加、删除或修改VLAN,任何变化的信息必须从VTP Server发布的通告报文中接收。工作在VTP Transparent模式的交换机不参与VTP工作,它虽然忽略所有接收到的VTP信息,但能够将接收到的VTP报文转发出去。它只拥有本设备上的VLAN信息。
4)对于VTP Server和VTP Client必须处于同一个VTP域,且一台交换机只能归属于一个VTP域。共享相同VLAN定义数据库的交换机构成一个VTP管理域。每一个VTP管理域都有一个共同的VTP管理域域名。不同VTP管理域的交换机之间不交换VTP通告信息。
5)从图6-18所示的“Maximum VLANs supported locally:64”输出信息可知,该SwitchA交换机支持的VLAN数量最多为64个。由于VLAN 1不能创建、删除或重命名,因此允许用户创建的VLAN数最多只有63(64-1=63)个。
2. 【问题2】
结合图6-18所示的输出信息,将以下
~
空缺处的内容填写完整,以完成交换机SwitchA的相关配置任务。
Switch>enable (进入特权模式)
Switch#config terminal (进入配置子模式)
Switch (config#)
SwitchA (config#) exit (退出配置子模式)
SwitchA# vlan database
SwitchA(vlan)#
(配置VTP协议版本)
SwitchA(vlan)#
(配置本交换机的VTP模式)
SwitchA(vlan)#
(配置VTP管理域名)
SwitchA(vlan)#
(启动修剪功能)
SwitchA(vlan)#end
SwitchA#
(5) hostname SwitchA (6) vtp version 2
(7) vtp server (8) vtp domain test
(9) vtp pruning
这是一道要求读者掌握VTP协议配置的实践分析题。本题的解答思路如下。
1)首先读懂试题所给出的图6-18的每一行具体的功能含义,图6-18的第2行至第13行的功能解释如图6-20所示。

2)注意到“SWitch(config#)”和“SwitchA(confg#)”的区别,可知(5)空缺处所填写的内容用于完成将该交换机的主机名修改为SwitchA的功能,其对应的配置语句是“hostname SwitchA”。
3)由(6)空缺处后面的提示信息“配置VTP协议版本”,并结合图6-18所示第2行的输出信息“vtp version:2”可知,(6)空缺处所填写的配置语句是“vtp version 2”。
4)由(7)空缺处后面的提示信息“配置本交换机的VTP模式”,并结合图6-18所示第6行的输出信息中的“server”可知,(7)空缺处的相关配置语句是“vtp server”。
5)同理,注意到(8)空缺处后面的提示信息“配置VTP管理域名”,并结合图6-18所示第7行的输出信息中的“test”可知,(8)空缺处所填写的配置语句是“vtp domain test”。
6)由(9)空缺处后面的提示信息“启动修剪功能”,并结合图6-18所示第8行的输出信息可知,(9)空缺处的相关配置语句是“vtp pruning”。
7)以下给出本试题中交换机SwitchA完整的VTP配置语句及其命令解释,带下划线的部分为本试题相关空缺处的答案。
Switch>enable (进入特权模式)
Switch#config terminal (进入配置子模式)
Switch(config#)
hostname SwitchA (将主机名修改为SwitchA)
SwitchA(config#) exit (退出配置子模式)
SwitchA#
vlan database (进入VLAN配置子模式)
SwitchA(vlan) #vtp version 2 (配置VTP协议版本)
Switch A (vlan) #
vtp server (设置本交换机为Server模式)
SwitchA (vlan) #
vtp domain test (设置VTP管理域名为test)
SwitchA (vlan) #
vtp pruning (启动修剪功能)
SwitchA (vlan) #end (返回到特权模式)
SwitchA#
3. 【问题3】
使交换机SwitchA的千兆位端口允许除VLAN 6之外的所有VLAN数据通过的相关配置语句如下,请给出
空缺处的命令解释及
、
空缺处的配置内容。
SwitchA#config terminal (进入配置子模式)
SwitchA(config)#interface gigabit0/1
SwitchA(config-if)#switchport
SwitchA(config-if)#switchport
SwitchA(config-if)#end
(10) 进入到干兆位端口的配置子模式 (11) mode trunk
(12) trunk allowed vlan remove vlan 6
这是一道要求读者掌握VLAN Trunk端口配置的实践操作题。本题的解答思路如下。
1)跨交换机的同一VLAN内的数据经过trunk线路进行交换,在默认情况下trunk允许所有的VLAN通过。
2)试题中给出的关键信息“交换机SwitchA的千兆位端口允许除VLAN 6之外的所有VLAN数据通过”,间接提示了需将交换机SwitchA的千兆位端口设置成VLAN Trunk端口,因此“interface gigabit0/1”配置语句使交换机从配置子模式进入到干兆位端口的配置子模式。而(11)空缺处的相关配置语句是“switchport mode trunk”,用于将当前千兆位端口设置为trunk模式。
3)由于trunk端口默认允许所有的VLAN通过,因此试题中“除VLAN 6之外”的配置要求由(12)空缺处的配置语句完成,其相关语句是“switchport trunk allowed vlan remove vlan 6”。
4. 【问题4】
在默认情况下,交换机刚加电启动时,每个端口都要经历生成树的4个阶段。为了加速交换机端口状态转化时间,可以将某交换机端口设置成为快速端口。设置为快速端口的端口当交换机启动或端口有工作站接入时,将会直接进入
状态。如果需要将交换机SwitchA的端口1~10设置为快速端口,请完成以下
、
空缺处的相关配置。
SwitchA#config terminal (进入配置子模式)
SwitchA(config)#
fastethemet0/1-10
SwitchA(config-if- range)#
portfast (设置端口1~10为快速端口)
(13) 转发 (14) interface range
(15) spanning-tree portfast
这是一道要求读者掌握交换机快速端口配置的实践分析题。本题的解答思路如下。
1)在默认情况下,交换机在刚加电启动时,每个端口都要经历生成树的4个阶段:阻塞、侦听、学习、转发,如图6-21所示。在能够转发用户的数据包之前,某个端口可能最多要等待50s的时间(包含 20s的阻塞时间、15s的侦听延迟时间、15s的学习延迟时间)。

2)为了加速交换机端口状态转化时间,可以将某交换机端口设置成为快速端口(Portfast)。设置为快速端口的端口当交换机启动或端口有工作站接入时,将直接进入转发状态,而不会经历阻塞、侦听、学习状态(假设桥接表已经建立)。
3)试题中要求“将交换机SwitchA的端口1~10设置为快速端口”,则需要将该交换机的配置子模式切换到端口组配置子模式,然后设置组端口工作在快速端口模式。这一配置过程可通过以下相关命令来完成。
SwitchA (config) # interface range fastethernet0/1-10 (进入组配置状态)
SwitchA (config-if-range) #spanning-tree poafast (设置端口1~10为快速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