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符考试题库B12
现在是:
试卷总分:100.0
您的得分:
考试时间为:
点击“开始答卷”进行答题
交卷
评分
存入我的题库
晒成绩
打印模式
隐藏答案解析
打印
下载
背景
字体
较大
大
中
小
较小
退出
安全生产管理知识模拟1
一、单项选择题
(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 从业人员应当接受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掌握本职工作所需的安全生产知识,提高安全生产技能,增强
和应急处理能力。
A.事故排查
B.事故检测
C.事故预防
D.事故预知
A
B
C
D
C
从业人员应当接受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掌握本职工作所需的安全生产知识,提高安全生产技能,增强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理能力。
2. 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突发公共事件按照其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一般分为______。
A.三级,即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和Ⅲ级(一般)
B.三级,即Ⅰ级(一般)、Ⅱ级(重大)和Ⅲ级(特别重大)
C.四级,即Ⅰ级(一般)、Ⅱ级(重大)、Ⅲ级(特大)和Ⅳ级(特别重大)
D.四级,即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
A
B
C
D
D
3.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监察,是指国家法规授权行政部门而设立的监察机构,具有法律形式的监督管理,而
是以国家机关为主体实施的、是以国家名义并运用国家权力,对企业、事业和有关机关履行安全生产职责和执行安全生产法规、政策和标准的情况,依法进行监督、监察、纠正和惩戒的工作。
A.国家安全生产
B.国家安全生产监督
C.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
D.国家行政部门设立的监察机构
A
B
C
D
C
4. 国务院颁发了
强调事故调查处理坚持“四不放过”原则,目的在于规范生产安全事故的报告和调查处理,落实生产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度,维护事故受害人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稳定,预防和减少事故发生。
A.《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
B.《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
C.《安全生产法》
D.《劳动法》
A
B
C
D
A
[解析]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是为了规范生产安全事故的报告和调查处理,落实生产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度,维护事故受害人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稳定,预防和减少事故发生而颁布的。
5. 根据《重大危险源辨识》(GB 18218—2000),辨识重大危险源的依据是
。
A.物质的物理特性
B.物质的比重及数量
C.物质的密度及数量
D.物质的危险特性及数量
A
B
C
D
D
6. 建立、健全安全规章制度是生产经营单位保护从业人员安全与健康的
。
A.重要保障
B.重要手段
C.法律责任
D.重要依据
A
B
C
D
B
7. 安全规章制度的建设,其核心是
。
A.危险和有害因素的辨识和控制
B.国家法律法规的贯彻
C.树立安全第一的原则
D.制度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A
B
C
D
A
8. 国家对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权威性首先源于
。
A.安全生产监督人员的授权
B.法律的授权
C.国家的监控
D.安全生产人员的自觉意识
A
B
C
D
B
[解析] 法律是由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们代表大会制定和认可的,体现的是国家意志。政府对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职责是由法律法规规定的,是以国家机关为主体实施的。
9. 安全投入资金具体由谁来保证,依据该单位的性质而定。一般来说,股份制企业、合资企业等安全生产投入资金由
予以保证。
A.董事会
B.总经理
C.厂长
D.投资人
A
B
C
D
A
安全生产投入资金具体由谁来保证,应根据企业的性质而定。一般来说,股份制企业、合资企业等安全生产投入资金由董事会予以保证。
10. 海因里希认为,企业安全工作的中心就是防止
,消除机械的或物质的不安全状态,中断事故连锁的进程,从而避免事故的发生。
A.人为因素
B.人的不安全行为
C.人的缺点
D.人的遗传
A
B
C
D
B
11. 生产经营单位使用的设施、设备、器材是否符合保障安全生产的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要求,直接关系到
。
A.生产经营单位的名誉
B.生产经营单位的利润
C.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
D.生产经营单位的发展前景
A
B
C
D
C
[解析] 生产经营单位所使用的设备、设施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要求。如果设备实施达不到安全生产要求,则很容易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不但危及企业员工,也不利于企业利润收益。
12. 安全规章制度体系中,环境安全管理制度主要不包括
。
A.安全标志管理制度
B.作业环境管理制度
C.工业卫生管理制度
D.现场作业安全管理制度
A
B
C
D
D
13. 防止重大工业事故发生的第一步是辨识或确认
。
A.工业场所
B.工业设施
C.职工组成
D.安全措施技术
A
B
C
D
B
[解析] 在实际生产中,职工每天都要和各种各样的工业设施打交道,辨识和确认工业设施是预防重大事故发生的第一步。
14. 承包商在有危险性的生产区域内作业,有可能发生人身伤害、设备损坏、环境浸染等事故的,发包方应要求承包商做好安全风险分析,并制定安全措施,经
审核批准后实施。
A.发包方
B.承包商主要负责人
C.监理
D.承包商上级
A
B
C
D
B
[考点] 现场安全管理要求。
[解析] 在有危险性的生产区域内作业,有可能造成火灾、爆炸、触电、中毒、窒息、机械伤害、烫伤、坠落、溺水等有可能造成人身伤害、设备损坏、环境污染等事故的,生产经营单位应要求承包方做好作业安全风险分析,并制定安全措施,经生产经营单位审核批准后,监督承包方实施。承包商应按有关行业安全管理法规、条例、规程的要求,在工作现场设置安全监护人员。
15.
是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和规章制度的直接执行者。岗位工人对本岗位的安全生产负
。
A.班组长;直接责任
B.班组长;间接责任
C.安全管理人员;直接责任
D.企业法人;间接责任
A
B
C
D
A
16. 安全生产的“五要素”是指安全文化、安全法制、
、安全科技和安全投入。
A.安全环境
B.安全管理
C.安全责任
D.安全措施
A
B
C
D
C
安全生产“五要素”是指安全文化、安全法制、安全责任、安全科技和安全投入。
17. 安全对策措施具有针对性、
和经济合理性。
A.安全性
B.可操作性
C.有序性
D.严肃性
A
B
C
D
B
[解析] 安全对策措施不是凭空想出来的,安全对策必须可以操作,确保安全生产。
18. 职工“三级”安全教育不包括
。
A.厂级安全教育
B.车间安全教育
C.工段安全教育
D.班组安全教育
A
B
C
D
C
19. 根据《劳动防护用品监督管理规定》(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1号),国家对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实行
管理。
A.生产许可证
B.产品许可证
C.产品合格证
D.安全标志
A
B
C
D
D
[解析] 对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实行安全标志管理是我国一项新的劳动防护用品管理制度和要求。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安全标志管理工作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指定的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安全标志管理机构实施,受指定的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安全标志管理机构对其核发的安全标志负责。
20. 能量意外释放理论认为,在一定条件下,某种形式的能量能否造成人员的伤害取决于能量大小、接触能量时间的长短和频率,以及( )。
A.人的健康状况
B.产生能量的原因
C.力的集中程度
D.事故的类别
A
B
C
D
C
21. 依法对全国安全生产实施综合监督管理的是
。
A.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B.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C.国务院
D.国家安全质量监督管理总局
A
B
C
D
B
22.
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形成,并能长时间悬浮在空气中的固体颗粒。
A.生产性粉尘
B.生产性灰尘
C.生产杂物
D.生产废弃物
A
B
C
D
A
[解析] 生产性粉尘来源于固体物质的机构加工、物质蒸汽冷凝、物质的不完全燃烧等。
23. 根据《职业安全卫生术语》(标准号GB/T15236-94),下列用语中
是不正确的。
A.“职业安全卫生”的英文译文为:Occupational health safety
B.“安全生产”的英文译文为:Safety production
C.“职业安全”的英文译文为:Occupational safety
D.“劳动保护”的英文译文为:Labor protection
A
B
C
D
A
24. 某工厂发生锅炉爆炸事故。根据有关规定,该事故需要由政府组织调查处理时,应由
负责组织。
A.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B.煤矿安全监管机构
C.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
D.环境保护监督管理部门
A
B
C
D
C
锅炉属于特种设备,故锅炉爆炸事故应由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负责。
25.
系指事故中人员伤亡及房屋、设备、物资等的财产损失,不考虑停工损失。
A.事故后果
B.事故原因
C.事故发生时间
D.事故发生地点
A
B
C
D
A
[解析] 发生事故后,会产生一系列让人意想不到后果,比如:人员伤亡、设备损失等。
26. 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的职责不包括
。
A.督促、检查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及时消除生产安全事故隐患
B.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C.及时、如实报告生产安全事故
D.做好有关安全生产工作
A
B
C
D
D
《安全生产法》第十七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负有下列职责:
(1)建立、健全本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制;
(2)组织制定本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3)保证本单位安全生产投入的有效实施;
(4)督促、检查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及时消除生产安全事故隐患;
(5)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6)及时、如实报告生产安全事故。
27. 如果一种危险物具有多种事故形态,且它们的事故后果相差悬殊,则按
形态考虑。
A.后果最严重的事故
B.后果最小的事故
C.后果平均值的事故
D.后果严重程度中等的事故
A
B
C
D
A
如果一种危险物具有多种事故形态,且它们的事故后果相差大,则按后果最严重的事故形态考虑。
28. 在绘制事故树时,基本事件趴或B2有一个发生时,顶上事件A就会发生;反之,基本事件趴和B2同时不发生时,顶上事件A才不会发生。则应使用
门表示三者的逻辑关系。
A.与门
B.或门
C.非门
D.与或门
A
B
C
D
B
29. 某种安全分析方法址以关键词为引导,找出过程中工艺状态的变化(即偏差),然后分析产生偏差的原因、后果及可采取的对策。其基本步骤包括分析的准备、进行分析和编制分析报告。这种方法需要由多工种、多专业的人员组成的评价小组来完成。该安全分析方法是
。
A.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FMEA)
B.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HAZOP)
C.预先危险分析(PHA)
D.故障假设分析(WI)
A
B
C
D
B
30. 按照GB 6441—1986《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中的有关规定,企业机动车辆在行驶中引起的人体坠落和物体倒塌、下落、挤压伤亡事故,不包括起重设备提升、牵引车辆和车辆停驶时发生的事故,属于
。
A.物体打击
B.车辆伤害
C.高处坠落
D.机械伤害
A
B
C
D
B
31. 在预警分析系统中,( )系统主要有完成评价对象的选择,根据预警准则选择预警评价方法,给出评价结果,根据危险级别状态,进行报警。
A.预警信息
B.监测
C.预测评价
D.预警评价指标体系
A
B
C
D
C
[解析] 预警分析系统主要包括监测系统、预警信息系统、预警评价指标体系系统、预测评价系统等组成。监测系统主要是预警系统的硬件部分,功能是采用各种监测手段获得有关信息和运行数据;预警信息系统负责对信息的存储、处理、识别;预警评价指标体系系统主要完成指标的选取、预警准则和阈值的确定;预测评价系统主要有完成评价对象的选择,根据预警准则选择预警评价方法,给出评价结果,根据危险级别状态,进行报警。
32. 生产经营单位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报告
。
A.本单位负责人
B.国家领导
C.安全检查人员
D.安全监督人员
A
B
C
D
A
[解析] 生产单位的负责人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迅速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抢救,防止事故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立即如实报告当地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
33. 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过程实际上是
的过程。
A.系统安全分析
B.安全评价
C.风险评价
D.安全现状综合评价
A
B
C
D
A
34. 根据《关于开展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下列装置不属于重大危险源申报登记范围的是( )。
A.输送有毒、可燃、易爆气体,且设计压力小于1.6MPa的长输管道
B.输送有毒、可燃、易爆液体介质,输送距离≥200km且管道公称直径≥300mm的长输管道
C.公用中压和高压燃气管道,且公称直径≥200mm
D.额定蒸汽压力>2.5MPa,且额定蒸发量≥10t/h的蒸汽锅炉
A
B
C
D
A
35. 某火力发电厂主厂房有额定蒸发量为1970t/h、额定压力为25.4 MPa的锅炉两台,主厂房南400m有1座制氢站,制氢站装有1套制氢设备和6个氢罐,氢罐的工作压力为3.2MPa,体积13.9m
3
;在主厂房西450m有2个容量1000m
3
的0号柴油罐(柴油闪点为60℃),主厂房北750m有一座储存有氨、盐酸、硫酸、乙炔等危险化学品的化学品库。根据《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 18218—2009),该厂应该划分为
个重大危险源单元。
A.1
B.2
C.3
D.4
A
B
C
D
B
36. 职业性有害因素是指危害从业人员健康的各类因素。按其来源,生产过程中的有害因素可分为
。
A.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
B.生产因素、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
C.管理因素、技术因素和个体因素
D.生产过程因素、劳动过程因素和生产环境因素
A
B
C
D
A
[考点]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
[解析] 职业性有害因素按来源分类,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分为:(1)化学因素;(2)物理因素;(3)生物因素。
37. 危险性定义为
。
A.事故频率与事故后果严重程度的乘积
B.事故频率与事故涉及范围的乘积
C.暴露在事故中的可能性与事故后果严重程度的乘积
D.暴露在事故中的可能性与事故涉及范围的乘积
A
B
C
D
A
38. 依据《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AQ/T 9002—2006),针对具体的事故类别、危险源和应急保障而制定的计划或方案属于
。
A.综合应急预案
B.专项应急预案
C.现场处置方案
D.基本应急预案
A
B
C
D
B
39. 预警信息系统主要由信息网、中央处理系统和信息判断系统组成,各子系统发挥自身的功能,完成预警的作用。下列各项功能,属于预警信息系统功能的是
。
A.完成将原始信息向征兆信息的转换
B.评价导致事故发生的人、机、环、管等方面的因素
C.采用各种监测手段进行监控
D.根据具体警情确定控制方案
A
B
C
D
A
[解析] 事故预警的主要依据是与事故有关的外部环境与内部管理的原始信息,预警信息系统完成将原始信息向征兆信息转换的功能,原始信息包括历史信息、现实和实时信息,同时包括国内外相关的事故信息。
40. 桌面演练的特点是
。
A.由应急组织的代表或关键岗位人员参加的,按照应急预案及其标准工作程序,讨论紧急情况时应采取行动的演练活动
B.锻炼参演人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应急组织相互协作和职责划分的问题
C.桌面演练法成本较低,主要为功能演练和全面演练做准备
D.对演练情景进行口头演练,一般是在会议室内举行
A
B
C
D
D
41. 应急救援预案在应急救援中的重要作用表现在______。
A.明确了应急救援的范围和体系
B.有利于做出及时的应急响应,完全消除事故后果的危害
C.成为各类常发事故的应急基础
D.当发生超过应急能力的重大事故时,便于与下级应急部门协调
A
B
C
D
A
42. 应急管理是对重大事故的全过程管理,贯穿于事故发生前、中、后的各个过程,充分体现了
的应急思想。
A.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B.安全第一、常抓不懈
C.预防为主、常备不懈
D.预防为主、常抓不懈
A
B
C
D
C
应急管理是对重大事故的全过程管理,贯穿于事故发生前、中、后的各个过程,充分体现了“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应急思想。应急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括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四个阶段。
43. 按照安全评价的逻辑推理过程,安全评价方法可分为
和演绎推理评价法。
A.归纳推理评价法
B.危险性分级安全评价法
C.定性安全评价法
D.定量安全评价法
A
B
C
D
A
[解析] 归纳推理评价法是从事故原因推论结果的评价方法,即从最基本的危险、有害因素开始,逐渐分析导致事故发生的直接因素,最终分析到可能的事故。
44.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根据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程度,将职业病危害项目分为
和严重职业病危害项目。
A.职业性
B.一般性
C.生产性
D.普通性
A
B
C
D
B
45. 辐射包括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以下属于电离辐射的是( )。
A.X射线
B.射频辐射
C.紫外线
D.红外线
A
B
C
D
A
[解析] 不良的物理因素,或异常的气象条件如高温、低温、噪声、振动、高低气压、非电离辐射(可见光、紫外线、红外线、射频辐射、激光等)与电离辐射(如x射线、γ射线)等,这些都可以对人产生危害。
46.
强调“第一反应”的思想和以现场应急,、现场指挥为主的原则。
A.统一指挥
B.分级响应
C.属地为主
D.公众动员
A
B
C
D
C
属地为主强调“第一反应”的思想和以现场应急、现场指挥为主的原则。
47. 某企业每半年更新一次应急人员联系电话,这体现了事故应急预案编制中,关于
的基本要求。
A.应急组织和人员分工明确,并有具体的落实措施
B.结合本单位分析危险性
C.有明确的事故预防措施和应急程序,与应急能力相适应
D.预案要素齐全完整,信息准确
A
B
C
D
D
[考点] 事故应急预案编制的基本要求。
[解析] 《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17号)第五条规定,应急预案的编制应当符合下列基本要求:(1)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的规定;(2)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实际情况;(3)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危险性分析情况;(4)应急组织和人员的职责分工明确,并有具体的落实措施;(5)有明确、具体的事故预防措施和应急程序,并与其应急能力相适应;(6)有明确的应急保障措施,并能满足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应急工作要求;(7)预案基本要素齐全、完整,预案附件提供的信息准确;(8)预案内容与相关应急预案相互衔接。
48.
能够防止过量的声能侵入外耳道,使入耳避免噪声的过度刺激、减少听力损失,预防由噪声对人体引起的不良影响的劳动防护用品。
A.听觉器官防护用品
B.躯干防护用品
C.头部防护用品
D.护肤用品
A
B
C
D
A
[解析] 听觉器官防护用品如耳塞、耳罩、防噪声头盔等主要是对听觉器官进行保护。
49. 有害物质的发生源应布置在工作地点机械通风或自然通风的______。
A.上风侧
B.下风侧
C.左侧
D.右侧
A
B
C
D
B
50. 主动测量是指
。
A.监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的各项计划及运行控制中各项运行标准的实施与符合情况
B.根据危害辨识和风险评价的结果、法律法规要求,制定包括监测对象与监测频次的监测计划,并据此对企业活动的必要基本过程进行监测的过程
C.系统地检查各项作业制度、安全技术措施、施工机具和机电设备、现场安全设施以及劳动防护用品的实施与符合情况
D.对员工实施健康监护,如通过适当的体检或对员工的早期有害健康的症状进行跟踪,以确定预防和控制措施的有效性
A
B
C
D
B
51. 根据引发职业病的有害物质类别不同,分别编制了
和《职业病报告卡》。
A.《铅中毒报告卡》、《农药中毒报告卡》
B.《电离辐射病报告卡》、《农药中毒报告卡》
C.《尘肺病报告卡》、《急性职业病报告卡》
D.《尘肺病报告卡》、《农药中毒报告卡》
A
B
C
D
D
52. 应急准备过程中应予改善的问题是
。
A.不足项
B.整改项
C.改进项
D.改正项
A
B
C
D
C
改进项是应急准备过程中应予改善的问题。改进项不同于不足项和整改项,它不会对人员安全与健康产生严重的影响,视情况予以改进,不必一定要予以纠正。
53. 根据引发职业病的有害物质类别不同,分别编制了
,按规定上报。
A.《尘肺病报告卡》、《农药中毒报告卡》
B.《尘肺病报告卡》、《农药中毒报告卡》和《职业病报告卡》
C.《农药中毒报告卡》、《职业病报告卡》
D.《尘肺病报告卡》、《职业病报告卡》
A
B
C
D
B
54. 初始评审的结果应
,并作为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基础。
A.进行总结
B.形成文件
C.完整
D.存档
A
B
C
D
B
[解析] 初始评审的目的是为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建立和实施提供基础,为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建立绩效基准。初始评审的结果应形成文件,并作为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基础。
55. 现场审核中需用到的审核工作文件不包括
。
A.审核计划
B.审核检查表
C.审核文件
D.审核报告
A
B
C
D
C
现场审核中需用到的审核工作文件主要包括:审核计划、审核检查表、首末次会议签到表、审核记录、不符合报告、审核报告。
56. 通过
,可为应急资源的规划与配备、与相邻地区签订:互助协议和预案编制提供指导。
A.资源计划
B.资源分享
C.资源分析
D.资源管理
A
B
C
D
C
[解析] 资源分析是指针对危险分析所确定的主要危险,明确应急救援所需的资源,列出可用的应急力量和资源。
57.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在申请方具备符合的条件后,认证机构应就申请方提出的条件和要求进行评审,确保的内容不包括
。
A.针对申请方申请的认证范围、运作场所及某些要求,若认证机构无能力实施对申请方的认证,双方也可签订认证合同
B.针对申请方申请的认证范围、运作场所及某些要求,对本机构的认可业务是否包含申请方的专业领域进行自我评审,若认证机构有能力实施对申请方的认证,双方则可签订认证合同
C.认证机构与申请方之间在理解上的差异得到充分的理解
D.认证机构的各项要求规定明确,形成文件并得到理解
A
B
C
D
A
58. 《安全色》(GB 2893—2008)将禁止、指令、警告、提示用不同的颜色表示。其中代表警告的颜色是
。
A.红色
B.黄色
C.蓝色
D.绿色
A
B
C
D
B
[考点] 《安全色》的内容。
[解析] 《安全色》(GB 2893—2008)关于颜色的表征是这样规定的:红色传递禁止、停止、危险或提示消防设备、设施的信息。蓝色传递必须遵守规定的指令性信息。黄色传递注意、警告的信息。绿色传递安全的提示性信息。
59. 危险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应对所评价的风险进行合理的分级,确定不同风险的可承受性,以便在制定目标特别是制定
时予以侧重和考虑。
A.运行控制措施
B.初始评审方法
C.管理方案
D.应急预案
A
B
C
D
C
应对所评价的风险进行合理的分级,确定不同风险的可承受性,以便在制定目标特别是制定管理方案时予以侧重和考虑。
60. 实施
就是通过访谈、查阅文件和记录、现场观察、仪器测量的方式获取信息的过程。
A.安全检查
B.安全管理
C.安全预防
D.安全监督
A
B
C
D
A
[解析] 实施安全检查就是通过访谈、查阅文件和记录、现场观察、仪器测量的方式获取信息的过程。
61. 事故应急救援的总目标是通过有效的应急救援行动,尽可能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事故应急救援具有不确定性和______及后果、影响易猝变等特点。
A.复杂性、长期性
B.突发性、复杂性
C.突发性、整体性
D.长期性、整体性
A
B
C
D
B
62.
审核是在某种合同要求的情况下,由与用人单位(受审核方)有某种利益关系的相关方或由其他人员以相关方的名义实施的审核。
A.第一方
B.第二方
C.第三方
D.内部
A
B
C
D
B
第二方审核是在某种合同要求的情况下,由与用人单位(受审核方)有某种利益关系的相关方或由其他人员以相关方的名义实施的审核。
63. 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应当报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负责
监督管理综合工作的部门备案。
A.安全
B.生产安全
C.应急救援
D.化学品安全
A
B
C
D
D
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应当报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负责化学品安全监督管理综合工作的部门备案。
64. 生产经营单位应该按照国家颁发的劳动防护用品配备标准,并结合本单位各岗位工作性质,为从业人员配备劳动防护用品。下列关于劳动防护用品配备和使用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不得以货币替代应当按规定配备的劳动防护用品
B.为从业人员提供的劳动防护用品不得超过使用期限
C.生产经营单位购买的所有劳动防护用品都应经本单位安全生产技术部门或者管理人员检查验收
D.从业人员未按规定佩戴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的,不得上岗作业
A
B
C
D
C
[考点] 劳动防护用品的配备和使用要求。
[解析] 《劳动防护用品配备标准(试行)》(国经贸安全[2000]189号)规定,用人单位应根据工作场所中的职业危害因素及其危害程度,按照法律、法规、标准的规定,为从业人员免费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防护用品。不得以货币或其他物品替代应当配备的护品。用人单位应到定点经营单位或生产企业购买特种劳动防护用品。人单位应按照产品说明书的要求,及时更换报废、过期和失效的护品。生产经营单位应统一进行劳动防护用品的采购,到货后应由安全管理部门组织相关人员按标准进行验收,必要时应进行试验验收。
65.
是审核策划与准备中的重要工作,也是确保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审核工作质量的关键。
A.确定审核范围
B.制定审核计划
C.编制审核工作文件
D.组建审核组
A
B
C
D
D
组建审核组是审核策划与准备中的重要工作,也是确保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审核工作质量的关键。
66. 获证单位在认证证书有效期届满时,应重新提出认证申请,认证机构受理后,重新对用人单位进行的审核称为
。
A.复评
B.续期认证
C.变更认证
D.延期认证
A
B
C
D
A
获证单位在认证证书有效期届满时,应重新提出认证申请,认证机构受理后,重新对用人单位进行的审核称为复评。
67. 下列事故统计指标中,属于绝对指标的是( )。
A.百万吨死亡率
B.亿元GDP死亡率
C.百万工时伤害翠
D.直接经济损失
A
B
C
D
D
68. 事故统计指标体系中,不属于水上交通事故统计指标的是
。
A.特别重大事故死亡人数
B.沉船艘数
C.百万机车总走行公里死亡率
D.千艘船事故率
A
B
C
D
C
69. 伤亡事故善后处理费用不包括
。
A.处理事故的事务性费用
B.现场抢救费用
C.清理现场费用
D.歇工工资
A
B
C
D
D
70. 根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经济损失统计标准》(GB 6721—1986),伤亡事故经济损失是指企业职工在劳动生产过程中发生伤亡事故引起的一切经济损失。下列不属于直接经济损失统计范围的是
。
A.人身伤亡后所支出的费用
B.善后处理费用
C.财产损失价值
D.工作损失价值
A
B
C
D
D
直接经济损失指因事故造成人身伤亡及善后处理支出的费用和毁坏财产的价值。
二、多项选择题
(每题的备选项中,有2个或2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个错项)
1. 以下运用人本原理的原则的是
。
A.动力原则
B.能级原则
C.激励原则
D.弹性原则
E.可调原则
A
B
C
D
E
ABC
2. 安全技术措施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
。
A.应用单位及工作场所
B.安全技术措施计划的名称、内容
C.安全技术措施计划的目的
D.安全技术措施经费预算
E.安全技术措施的宣传
A
B
C
D
E
ABCD
3. 对特种设备使用阶段的安全管理规定不正确的有
。
A.特种设备在投入使用前或投入使用后60日内,使用单位应向直辖市或者设区的市级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登记
B.使用单位应当建立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档案
C.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档案不包括特种设备运行故障
D.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当制定特种设备的事故应急措施和救援预案
E.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应按国家有关规定经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考核合格,取得证书,方可从事相应的作业或管理工作
A
B
C
D
E
AC
4. 日常监控活动主要有
两个对策。
A.事故危机模拟
B.事故临时整顿
C.日常监控
D.安全隐患检查
E.安全技能培训
A
B
C
D
E
AC
[解析] 日常监控是对预警分析所确定的而主要事故征兆进行特别监视与控制的管理活动。
5. 经济损失的评价指标有
。
A.千人经济损失率
B.百万元产值经济损失率
C.机器损失率
D.职工死亡率
E.新设备数
A
B
C
D
E
AB
[解析] 千人经济损失率和百万元产值经济损失率为经济损失的评价指标。
6. 职业病危害项日申报程序有
。
A.用人单位安排职工进行上岗前的检查
B.卫生行政部门受理申报,并根据需要进行现场核实
C.用人单位应当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申报职业病危害项目
D.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在收到申报材料后5个工作日之内,出具《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回执》
E.对职工进行安全生产宣传
A
B
C
D
E
BCD
[解析] 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程序为用人单位应当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申报职业病危害项目;卫生行政部门受理申报,并根据需要进行现场核实: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在收到申报材料后5个工作日之内,出具《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回执》。
7. 本质安全具体包括的内容是
。
A.预防
B.措施
C.失误
D.方针
E.故障
A
B
C
D
E
CE
8. 年度安全技术措施计划一般不与同年度的
等计划同时编制。
A.生产
B.技术
C.考核
D.培训
E.财务
A
B
C
D
E
CD
年度安全技术措施计划一般应与同年度的生产、技术、财务、供销等计划同时编制。
9.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法规体系中,技术法规主要由各类安全监察
构成。
A.考核标准
B.检验规则
C.考核细则
D.管理规定
E.规程
A
B
C
D
E
BCDE
10. 宏观监控系统网络设计方案中对监控总系统及子系统分别提出要求,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各子系统要求采集城市所辖的重大危险源信息
B.监控总系统要求上国际互联网,建立自己的网络主页,以便子系统和其他授权用户可以在网上访问总系统的主页
C.子系统将危险源信息和监察企业执行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有关规定的情况通过电话及时发送给监控总系统
D.各子系统应在各城市的地理信息系统(电子地图)上进行危险源信息的统计、报表以及多媒体信息显示
E.各子系统应将危险源信息和监察企业执行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有关规定的情况及时发送给监控总系统
A
B
C
D
E
ABD
[解析] 宏观监控系统网络设计方案:
(1) 各子系统要求采集城市所辖的重大危险源信息。在各城市的地理信息系统(电子地图)上进行危险源信息的统计、报表以及多媒体信息显示,并将危险源信息和监察企业执行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有关规定的情况及时发送给监控总系统。
(2) 监控总系统要求上国际互联网(Internet),建立自己的网络主页(Home Page),以便子系统和其他授权用户可以在网上访问总系统的主页,子系统将危险源信息和监察企业执行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有关规定的情况通过Internet及时发送给监控总系统。
11. 以下属于一类安全评价业务范围的有( )。
A.管道运输业 B.尾矿库
C.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D.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E.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A
B
C
D
E
ABC
[解析] 依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类别和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的现状,安全评价的业务范围划分为两大类,并根据实际工作需要适时调整。
其中第一类包括:
(1)煤炭开采;煤炭洗选业。
(2)金属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其他矿采选业;尾矿库。
(3)陆上石油开采业;天然气开采业;管道运输业。
(4)石油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炼焦业。
(5)烟花爆竹制造业;民用爆破器材制造业;武器弹药制造业。
(6)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仓储业。
(7)水利工程业;水力发电业。
(8)火力发电业;热力生产和供应业。
(9)核工业设施。
12. 事故调查组由
等组成。
A.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B.公安部门
C.行政监察部门
D.其他相关部门
E.工会组织的工作人员和有关领导
A
B
C
D
E
ABCD
事故调查组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公安部门、行政监察部门、其他有关部门、工会组织的人员和有关专家组成。
13. 为及时掌握事故情况,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对一些事故实行事故快报制度。事故快报的内容包括
。
A.事故发生的时间
B.事故发生的地点
C.事故类型
D.事故的直接原因
E.事故的间接原因
A
B
C
D
E
ABC
事故快报的内容包括:
(1)事故发生的时间(年、月、日、时、分);
(2)事故发生地的行政区划(省、市、区、县、乡、镇);
(3)事故发生的地点、区域;
(4)发生事故的单位全称、经济类型(国有、集体、个体、私营、股份制等)、生产经营规模(设计能力、实际生产能力、经营规模);
(5)发生事故的车辆、船舶、飞行器、容器的牌号、名称及核载、实载情况;
(6)事故类型(按照《生产安全事故统计报表制度》的规定填写);
(7)发生事故单位的安全评估等级和持证情况(生产许可证、安全许可证等);
(8)事故现场总人数和伤亡人数(死亡、失踪、轻伤、重伤等);
(9)事故简要情况(事故的经过及事故原因初步分析);
(10)事故抢救和各级领导及有关人员赶赴现场组织事故抢救的有关情况。
14. 根据审核方与受审核方的关系,可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审核分为( )。
A.内部审核
B.外部审核
C.第一方审核
D.第二方审核
E.第三方审核
A
B
C
D
E
AB
[解析] 根据审核方(实施审核的机构)与受审核方(提出审核要求企业或个人)的关系,可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审核分为内部审核和外部审核两种基本类型。内部审核又称为第一方审核,外部审核又分为第二方审核及第三方审核。
15.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规定,重大事故、较大事故、一般事故的事故调查报告分别由负责事故调查的有关
批复。
A.省级人民政府
B.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
C.县级人民政府
D.国务院
E.自治区人民政府
A
B
C
D
E
ABC
一、单项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二、多项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深色:已答题 浅色:未答题
提交纠错信息
评价难易度
提交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