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
三、简答题1. 邓小平理论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重大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的主要贡献是:它贯穿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主题,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2.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关系是什么?
(1)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之间密不可分,互为条件。
(2)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有赖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如果经济落后,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实现共同富裕只能是一句空话。
(3)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为条件的。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如果我们不坚持社会主义,搞两极分化,生产力既得不到解放,也得不到发展。
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新民主主义社会有什么主要区别?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新民主主义社会在社会性质上存在着根本区别。
(1)它们的经济基础不同。前者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已经占有主体地位,已经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后者公有制经济还不是社会经济的主体。
(2)它们的主要矛盾不同。前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而后者的主要矛盾是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矛盾,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
(3)它们的根本任务不同。前者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而后者的根本任务除了发展生产力外,还要抓阶级斗争,解决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的问题。
4. 依法治国和党的领导的关系是什么?
(1)依法治国和党的领导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我们决不能以党代政,也决不能以党代法。
(2)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表明党是依法治国的倡导者,党领导人民制定法律,并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
(3)依法治国与党的领导从根本上是一致的,要在实践中把二者统一起来,要不断地探索党的领导在依法治国中的基本模式和基本方法,制定执政党与人大、政府的关系模式的法律原则。
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1)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2)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
(3)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四、论述题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
(1)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了毛泽东思想,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了宝贵经验,为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
(2)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创了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4)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 怎样理解加强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辩证关系?
(1)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我们是在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党的最根本的使命,就是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最大优势。
(2)人民当家作主则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要求。全国各族人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党只有真正做到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3)依法治国是党和国家基本的治国方略。在现代社会中,执政党的权力必须经过一定的法律程序,才能成为管理国家的社会公共权力。党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就要使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符合法治的原则,使党的执政活动严格地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
总之,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要求就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