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符考试题库B12
现在是:
试卷总分:100.0
您的得分:
考试时间为:
点击“开始答卷”进行答题
交卷
评分
存入我的题库
晒成绩
打印模式
隐藏答案解析
打印
下载
背景
字体
较大
大
中
小
较小
退出
工程硕士(GCT)语文模拟98
一、选择题
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恬
静(tián)
哺育(pǔ)
对
峙(zhì)
荷
枪实弹(hè)
B.拮
据
(jū) 休
憩
(qì) 宝
藏
(zàng)
歃
血为盟(shà)
C.
携
手(xié)
谛
听(tì)
模
(mú)样 吞吞
吐
吐(tǔ)
D.倜
傥
(tǎng) 惭
怍
(zhà)
答
(dā)应 大腹
便
便(pián)
A
B
C
D
B
本题考查的是字音的识记,正确答案是B项。哺育bǔ;谛听dì;惭怍zuò
2. 下列
没有
错别字的一句是:
A.据可靠资料证明,杭州的棉纺织业虽发展在拱墅区,其发韧地则在下城区江山弄。
B.美国篮球巨星乔丹,于5月21日访问香港,面对记者的提问谈笑风声。
C.他静静地躺在床上,脸上的神色是那样的安详,好像经过长途跋涉之后的小憩。
D.日本侵略者长驱直人,一路烧杀抢掠,丧失人性,犯下的罪行磬竹难书。
A
B
C
D
C
本题考查字形知识,正确答案是C项。其他三项,发韧一发轫,音同形似致误。两字皆为形声字。“韧”从“韦”,“韦”指皮革,以坚韧为特征,成语有“韦编三绝”。“韧”便是柔软而坚固的意思。“轫”从车,指支住车轮不让它转动的木头。车子要启动,第一件事便是要搬掉这块木头,这便是“发轫”。后用来比喻新事物或某种局面开始出现。谈笑风声一谈笑风生,音同致误。成语“谈笑风生”,形容说话轻松自如,又说又笑,言辞诙谐,似乎搅动了周围的空气,营造了一种欢快活跃的气氛。“风生”其实就是“生风”,“生”是动词。“风声”,从字面看,是指风的声音,也可指消息,如“听到风声”“走漏风声”等。在“谈笑风生”这一结构中,“谈笑”是因,“风生”是果,浑然一体,词意显豁;误为“谈笑风声”,“风声”成了“谈笑”的对象,自是说不通的。磬竹难书一罄竹难书,音同形似致误。磬、罄二字读音均为qìng。“磬”从石,《说文》的解释是:“乐石也。”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甲骨文形体左上方悬挂一物,右下方以手执物作敲击状。“罄”从缶,缶者,瓦罐也,《说文》的解释是:“器中空也。”引申指尽、完。成语“罄竹难书”,见《旧唐书·李密传》:“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古人曾用竹片作书写材料,“罄竹”便是用完所有的竹子,理应用“罄”而不用“磬”。
3. 下列加点字的释义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作
壁
(墙壁)上观 千钧一
发
(头发)
洞
(透彻)若观火
B.并驾齐
驱
(快跑) 恶
贯
(贯穿)满盈 面目
一
(完全)新
C.奇货可
居
(储存) 以邻为
壑
(深沟) 欲盖
弥
(弥补)彰
D.走
投
(投奔)无路 严惩不
贷
(宽恕) 评头
品
(品评)足
A
B
C
D
D
本题考查对汉语词语词义的准确把握,正确答案是D项。A项“作壁上观”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比喻坐观成败,不肯出力帮助争斗者中的一方。“壁”指营垒。B项“恶贯满盈”的“贯”指穿钱的绳子。C项“欲盖弥彰”的“弥”是“更加”的意思。
4. 下列句子中,
没有
语病的一句是:
A.欧盟委员会去年底发表的报告显示,即将加入的10个新成员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为现有成员国平均水平的47%,新老成员国贫富十分悬殊。
B.地图是城市发展的一面镜子。当上海的城市地图不断修订甚至达到每周均出新版时,它所显示的意义也就不言自明:这座大都市的变化太快太大。
C.近几年,非法职业中介活动越来越多,每逢节后民工大量进城,就是黑中介机构编造虚假信息,骗取民工钱财猖獗之时。
D.具有二千五百多年历史的古城苏州荟萃了江南园林的精华,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等无不以流光溢彩的风姿为中外游人所倾倒。
A
B
C
D
B
本题考查病句知识,正确答案是B项。A“十分”和“悬殊”语义部分重复,可删“十分”。C“每逢……就是……之时”主宾搭配不当。D“无不以流光溢彩的风姿为中外游人所倾倒”主客关系颠倒,可改为:“无不以流光溢彩的风姿使中外游人倾倒”。
5. 下列各句中,句意明确、
没有
歧义的一句是:
A.张义和王强上课说话,被老师叫到办公室去了。
B.牧童牵着牛在吃田里刚刚灌浆的玉米。
C.这里新修了20米宽的柏油马路,两边还有2米宽的非机动车道。
D.经过检查,大家发现并解决了经营中出现的一些实际问题。
A
B
C
D
D
本题是对消极修辞简明的考查。A项属于有歧义,不明确被老师叫去的是一人还是二人。B属于有歧义,究竟是牛在“吃玉米”还是牧童在“吃玉米”?C项表意不明,是各两米宽还是共两米宽?
6. 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是幅青绿山水画。
——运用比喻的手法,描绘出了荔枝树林夜色的浓郁和美好。
B.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
——运用拟人的手法,突出了大海涨潮时的有力气势。
C.世间还能有比这更居心险恶的事情吗?我是一辈子没有到过蒙大拿的。
——通过设问,揭露了资本主义自由竞选的虚伪性。
D.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通过夸张和比喻,写出了清朝留学生可笑的打扮和丑态。
A
B
C
D
C
本题考查修辞知识。C项运用的是反问,不是设问。
7. 一年可分四季,而文章诗词中不乏佳句,请选出解说与情景
不
相符的一项:
A.“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写春景
B.“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写秋景
C.“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写夏景
D.“轻鯈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写冬景
A
B
C
D
D
语出唐王维的《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写的是春天的景色。A项语出明袁宏道的《西湖游记》,B项出自唐杜牧的《山行》,C项出自宋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8. 下面有关苏轼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与父洵、兄辙,并称“三苏”。
B.他具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诗、文、词、曲皆所擅长。
C.一生屡遭贬谪,却能泰然处之,贬官杭州时作了《赤壁赋》。
D.《赤壁赋》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将抽象的哲理形象化,引人入胜。
A
B
C
D
D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中的作家作品知识,正确答案是D项。A项苏轼为兄,苏辙为弟;B项“曲”是由词蜕化而成的一种文学样式,当时还没有出现;C项《赤壁赋》写在贬官黄州之时。
9. 下列有关史书的说法,
不
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正史有通史、断代史之别,前者如《汉书》,后者如《史记》。
B.“班马并称,史汉连举”表明了人们对《史记》、《汉书》及其作者的评价。
C.“二十四史”是由乾隆皇帝钦定的,起于《史记》,止于《明史》。
D.《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四史”,均属纪传体。
A
B
C
D
A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正确答案是A项。把话说反了。应该说《史记》为通史,《汉书》为断代史。
10. 下列说法与我国法律规定的“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原则
不
一致的一项是:
A.司法权不得由一般的行政机关来行使
B.司法机关既要独立行使职权,又不得无限度地使用自由裁量权
C.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干预司法活动
D.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独立行使职权时不得违反程序规定
A
B
C
D
C
“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原则有三个含义,即:(1)司法权的专属性。国家的司法权只能由国家各级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统一行使,其他任何机关、团体或个人都无权行使此权力;(2)行使职权的独立性。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非法干涉;(3)行使职权的合法性。司法机关审理案件必须严格依照法律规定,正确地适用法律,不得滥用职权,枉法裁判。可见,A项体现了司法权的专属性,符合第一个含义;B项结合了行使司法权的独立性和合法性,符合第二、第三个含义;D项强调了司法机关行使职权的合法性,符合第三个含义;至于C项则过于绝对地理解了行使职权的独立性这一含义。司法机关独立行使职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非法干涉,但并不排斥党的领导,也要接受人民群众通过合法途径的监督。因此说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干预司法活动是片面的。故C项为应选项。
11. 甲单位接受乙单位委托的研究任务完成一项发明创造。在双方事前无协议约定的情况下,该成果的专利申请权应该属于:
A.专利申请权应属于甲单位
B.专利申请权应属于乙单位
C.专利申请权应属于甲乙两单位共同拥有
D.专利申请权归两单位中先提出专利申请者
A
B
C
D
A
本题考接受其他单位委托完成发明创造的专利申请权属。《专利法》第8条规定:“两个以上单位或者个人合作完成的发明创造、一个单位或者个人接受其他单位或者个人委托所完成的发明创造,除另有协议的以外,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完成或者共同完成的单位或者个人;申请被批准后,申请的单位或者个人为专利权人。”
12. 下列选项中,
不
属于无效婚姻的一项是:
A.仅差两天即达法定婚龄而登记形成的婚姻
B.表兄妹之间的婚姻
C.为取得巨额遗产而与他人结婚形成的婚姻
D.一审判决准予离婚,在上诉期内与他人结婚形成的婚姻
A
B
C
D
C
本题考结婚的有效要件。《婚姻法》第6条规定:“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22周岁,女不得早于20周岁。”该法定年龄不得改变。第7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禁止结婚:(一)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二)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表兄妹属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禁止结婚。第10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婚姻无效:(一)重婚的;(二)有禁止结婚的亲属关系的;(三)婚前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婚后尚未治愈的;(四)未到法定婚龄的。”故AB皆为无效婚姻。《民诉法》第134条第4款规定:“宣告离婚判决,必须告知当事人在判决发生法律效力前不得另行结婚。”故D项属无效婚姻。法律无关于结婚动机的禁止性规定,故C项不构成无效婚姻。
13. 依照我国现行法律,下列个人所得,
不
需要交纳个人所得税的一项是:
A.甲因购买国库券而获5000元利息
B.乙因买卖股票而获利1000元
C.丙因购买中国福利彩票而获得价值8000元的财产
D.丁因完成国家级研究课题并因此出版学术专著一本而获3000元稿酬
A
B
C
D
A
本题考查免纳个人所得税的个人所得范围。根据《个人所得税法》第2条,下列各项个人所得,应纳个人所得税:一、工资、薪金所得;二、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三、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四、劳务报酬所得;五、稿酬所得;六、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七、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八、财产租赁所得;九、财产转让所得;十、偶然所得;十一、经国务院财政部门确定征税的其他所得。根据本条来判断,C属于第10项的范围,D属于第5项的范围。而B根据《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的规定,也应当缴纳个人所得税。A项属于《个人所得税法》第4条规定的免税所得中的第2项的范围,所以无需纳税。
14. 在我国现阶段,不同国有企业的职工,付出同样的劳动,获得的劳动报酬也会有所差别。这是因为:
A.贯彻按劳分配能使企业中的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B.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与企业的效益是联系在一起的
C.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与企业的利益是联系在一起的
D.按劳分配与按资金分配是结合在一起的
A
B
C
D
B
本题考查经济学常识。解答此题,还应注意题干要求,运用排除法。A项“使企业中一部分人”与题干中“不同国有企业”的说法矛盾,可以排除;D项“按资金分配”在题干中没有表述,属于无中生有;C项“企业的利益”与“不同”企业职工同工不同酬没有必然联系。
15. 下列有关人体冠状循环及心血管疾病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无冠状循环,心肌就无法得到所需的氧气
B.冠状动脉发自主动脉(大动脉)基部,并分成左右二支
C.心肌梗塞是心肌被血块所阻而失去滑动的功能
D.心绞痛是因心肌得不到充分的氧气
A
B
C
D
C
本题考查医学常识,正确答案是C项。心肌梗塞不是心肌被血块所阻,而是冠状动脉被血块所阻,形成栓塞造成的。
二、填空题
1. 在下列各句横线处,依次填入最恰当的词语。
①解决下岗工人再就业的问题,除了要拓展就业岗位,还要合理______劳动力。
②地质科学家经常用生物的化石来______地质年代。
③瑞典的“网络防务”体系是以因特网为______,而不是建立一个新的军事网络。
A.安置 断定 依托
B.安置 确定 依附
C.安排 确定 依托
D.安排 断定 依附
A
B
C
D
A
本题考查近义词的辨析,正确答案是A项。安置,使人或事物有着落;安排,有条理、分先后的处理(事物)。断定,下结论;确定,形容明确而肯定,也可表示确定。“依托”是依靠的意思,“依附”是依赖、附着,没有独立性了。
2.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依次填入最恰当的关联词语。
语言的形式,
①
能是美的,
②
它有整齐的美,抑扬的美,回环的美。这些美都是音乐所具备的,
③
语言的形式美也可以说是语言的音乐美。在音乐理论中,有所谓“音乐的语言”;在语言形式美的理论中,
④
应该有所谓“语言的音乐”。
⑤
音乐和语言不是一回事,
⑥
二者之间有一个共同点:音乐和语言都是靠声音来表现的。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之所以 因为 但是 还 不但 而且
B.不仅 而且 但是 还 尽管 但是
C.不仅 而且 所以 也 不但 而且
D.之所以 因为 所以 也 尽管 但是
A
B
C
D
D
本题考查虚词的用法,正确答案是D项。关联词语的用法,应该注意前后语句之间的关系,根据关系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①②处是因果关系,③处与上句构成因果关系。这一句在讲“音乐的语言”,下一句讲“语言的音乐”,并列关系,所以,④处应该用“也”。⑤⑥之间为转折关系。语段一共四句话,解题时,首先应该了解各个分句之间的关系。第一句是因果倒装;第二句,因果;第三句,并列;第四句,转折。了解了这些,也就容易得出正确的答案了。
3.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依次填入正确的标点符号。
挂钟孤独地在数着永恒的数字______滴答______滴答______滴答______这响声已替他累积长长的五十七年了______他走向月台,北边,是逗人心慌意乱的长鸣______南边,一个拄着拐杖的倾斜身影。在铁路顶端______两条铁轨交并成单线而隐入村落树木的那里,他看到淡淡的一缕黑烟。
A., , , …… 。 ; :
B.! 、 、 , 。 ? ,
C., 、 、 …… 。 ; ——
D.! 、 、 …… ! : ——
A
B
C
D
C
本题考查的是标点符号的使用,解答此题可以用排除法。感叹号用来表示强烈的感情色彩的句子末尾,用在第一空显然不合适,可排除BD。三个“滴答”之间明显的并列关系,应该用顿号,就可排除A项了。第三个“滴答”后面用省略号,表示列举的省略;到“五十七年了”一句话说完了,应该用句号;第五个空,前后“北边”“南边”明显是并列的分句,应该用分号;最后一空的破折号,表示后面是对前面“在铁路顶端”的解说。
4. 从修辞及表达的角度分析下面文字中标线的部分,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青年又何须寻那挂着金字招牌的导师呢?不如寻朋友,联合起来,同向着似乎可以生存的方向走。
你们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
问什么荆棘塞途的老路,寻什么乌烟瘴气的鸟导师!(鲁迅《导师》)
A.这是三个比喻句,不是排比句。
B.使道理浅显易懂,使论述生动活泼,具体形象,引人联想。
C.从不同角度共同强调了同一道理,即要克服困难,改造环境,以求生存。
D.分别揭示同一命题的多方面的含义,即告诫青年要根据不同的条件,向不同的方向发展。
A
B
C
D
C
本题考查的是修辞知识。在这段话里,鲁迅先生运用了比喻修辞,目的是使道理浅显易懂,使论述生动活泼,具体形象,引人联想,而不是为了增强语势。这三个比喻分别揭示同一命题的多方面的含义,即告诫青年要根据不同的条件,向不同的方向发展。实际比较一下四个选项,就可以看出,CD两项是互相矛盾的,必有一假,答案就只能在这两项中产生了。
5. 在下面文字横线处,填上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句话。
海是动的,山是静的。海是活泼的,山是呆板的。昼长人静的时候,天气又热,凝望着青山,一片黑郁郁的连绵不断,如同病牛一般。而海呢,你看她没有一刻静止!______。
A.潮声有点含混,像孩子牙牙学语,待到清晰时,又可辨高与低,颤与滑,无一不清亮而和谐。
B.它咆哮着,猛烈地向岸边袭击过来,冲进了岩石的罅隙里,又扒拉着岩石的壁垒。
C.月光下,海面织出了朵朵银色的浪花,美丽地躁动着。
D.从天边微微粼粼直卷到岸边,触着礁石,更欣然地溅跃起来,开了灿然万朵的银花。
A
B
C
D
D
本题考查消极修辞的连贯。正确选项为D。要做到语句连贯,一定要合乎逻辑,使表达通顺紧凑。A中叙述中心是“潮声”,与上文文意不符。B中用“咆哮”、“袭击”、“扒拉”与原文“活泼”不协。C中“月光下”与原文昼长人静不符。只有D中“欣然”、“溅跃”、“灿然”与“活泼”、“没有一刻静止”协调。
6. 在下列各句横线处,依次填入最恰当的成语。
①事前有周密的规则,遇事有果敢的决心,就不至于______左右为难了。
②要创佳绩,就必须大胆革新,勇于实践,克服______的保守思想。
③青年人在困难面前不应该______,而应该勇猛前进。
④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应该坚决地舍弃个人利益,决不应该______。
A.犹豫不决 畏首畏尾 畏缩不前 举棋不定
B.畏首畏尾 举棋不定 犹豫不决 畏缩不前
C.举棋不定 畏首畏尾 畏缩不前 犹豫不决
D.畏缩不前 举棋不定 犹豫不决 畏首畏尾
A
B
C
D
C
本题考查的是成语的理解和应用。正确选项为C。举棋不定:比喻临事拿不定主意。畏首畏尾:形容瞻前顾后,疑虑重重。畏缩不前:指畏惧退缩,不敢前进。犹豫不决:迟迟疑疑下不了决心。这类题也应该根据语境,采用排除法,排除自己最有把握的项。比如,从“勇猛前进”就可以知道,前面应选它的反义词“畏缩不前”,据此就可排除BD两项;再根据“犹豫不决”与“左右为难”的重复,就可排除A项。
7. 下面诗歌,不是李白作品的一项是:
A.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B.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C.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D.仗剑行千里,微躯敢一言,曾为大梁客,不负信陵恩。
A
B
C
D
D
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正确答案是D项。这一首诗是王昌龄的《答武陵太守》
8. 依文意推敲,下面诗句横线上填写最恰当的一项是:
我客居在______的诗里/金箔映照着西风中的翠鸟与玉楼/失火的绛唇冷去,辚辚的/兵车乍醒如戏/在一片澄黄的语字的景色里/长安,是不能逼迫太甚的玻璃器皿/客来,借酒/春到,看花/群鸥日日的______也好像是广厦千万了。
A.王先生(王维)/辋川
B.杜先生(杜甫)/草堂
C.李先生(李白)/青莲乡
D.孟先生(孟浩然)/终南山
A
B
C
D
B
本题考查的还是文学常识。正确答案是B项。根据“辚辚的兵车”、“广厦千万”可知,应该指的是杜甫。
9. 《雨巷》是中国现代诗人______的名诗。
A.郭沫若
B.顾城
C.戴望舒
D.舒婷
A
B
C
D
C
本题考查的是现代文学常识。正确答案是C项。《雨巷》发表于1928年,是戴望舒的成名作也是代表作,被誉为“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的作品,作者也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美称。
10. 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两句诗的说法
不
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唐代山水派诗人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名句。
B.诗句以梨花比喻雪,新颖奇特。
C.“千树万树梨花开”让人在冰天雪地里如同置身于大好春光之中。
D.一个“忽”字,既写出了塞外气候的变幻奇特,又表现了诗人见到奇丽雪景后的惊喜之情。
A
B
C
D
A
本题考查的是古诗文常识。岑参是唐代边塞派涛人的代表。
11. 文天祥抗元被俘,但他在异族强权面前,正气浩然,风骨铮铮,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他的这种气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主流是:
A.黄老之学
B.佛学
C.程朱理学
D.陆王心学
A
B
C
D
C
本题考查的是历史知识,正确答案是C项。四个选项中,“黄老之学”是汉初的道家学派,他们尊传说中的黄帝与老子为创始人。“佛学”即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陆王心学”是宋明时期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哲学流派。在文天祥生活的时代还没有“陆王心学”这一流派。汉武帝开始,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对中国士大夫影响很深,尤其是将“忠孝节义”看得比生命还重,故本题应该选C,况且文天祥作为南宋大臣是因抗元而被俘,而南宋时期的比较流行的是程朱理学,题干问的是“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主流”,更应该选C。
12. 明太祖曾经想把孟子的牌位搬出孔庙。根据你的判断,下面《孟子》的话最可能招致明太祖不满的一句是:
A.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B.长君之恶,其罪小;逢君之恶,其罪大。
C.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
D.王何必日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A
B
C
D
A
本题考查的是历史知识,正确答案是A项。《孟子》中的文字比较难懂。而从孟子“民贵君轻”的名言就可以推断正确答案,因为孟子把“君”的地位看得比民低,而朱元璋是信奉君权至上的,故此可以选出答案。
13. 商家在促销时常采用这样的办法:为使消费者更多地购买自己的某种商品,往往降低该商品的单价。这表明:
A.降低商品的价格就能扩大其销售量
B.降低商品的价值就能扩大其销售量
C.薄利多销是商家进行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
D.降低成本是商家进行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
A
B
C
D
C
本题考查的是经济学常识,正确答案是C项。促销降低单价,实际是一种让利行为,不是降低成本,也不是降低价值,据此可排除BD。促销是一种手段,不一定就能够取得扩大销售量的结果,所以A项也是错误的。
14. 2004年12月26日发生的印度洋海啸,使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斯里兰卡、印度、泰国、孟加拉国、缅甸、马尔代夫等国家的沿海地区惨遭浩劫。与这次海啸具有关联性的自然灾害是:
A.台风
B.火山喷发
C.暴雨洪涝
D.海底地震
A
B
C
D
D
本题考查的是地理知识,正确答案是D项。海啸主要的成因就是海底地震引发,其次是巨大山体的崩塌。
15. 下列有关植物吸收及运输水分的说法,
不
正确的一项是:
A.植物根部细胞液的渗透压大于周围土壤溶液的渗透压时,水分会从周围土壤往根部的方向移动
B.根毛为多细胞的构造,可以增加根部吸收水分的表面积
C.被子植物体内,水分主要透过导管运输
D.植物体内的水分主要经气孔散失于空气中
A
B
C
D
B
本题考查的是植物学知识,正确答案是B项。根毛为单细胞的构造
三、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下列五道题。
黄 土
邹志安
我的父亲是一个极普通的农民,劳动一生,默默死去,像一把黄土。黄土长了庄稼,却并不为太多的人注意。全中国老一辈的大多数农民都是这样。
他死于肺心病。这是严重威胁劳动人民健康的疾病之一。中国农民在平时,是不大主动去医院检查身体的,即使有病躺倒,还要拖磨。我父亲民国十八年遭年馑时去南山背粮,走冰溜子,回来时冻掉了十个脚指甲,并且扎下了病根。以后一直半声咳嗽,而从不看病吃药。直到死前几个月,在我强迫下才去医院作了平生第一次心电图。医生打比方说:“机器运转一生,主机已经磨损,太缺少修复和保养了!”为了挽救,吃“心脉宁”一类比较贵的药。他问:“一瓶多少钱?”听说有三元多,半天沉默不语,后来就说:“不要买药了,我不要紧。”当我不在时,就偷偷停止服药。他一定计算过:一瓶药的价值要买近二十斤盐,要让儿媳们劳动好多天。
他平生也就只知道劳动。繁重的劳动使他累弯了腰。不知创造了多少财富,自己却舍不得乱花一分钱。有一次我给了他两元零用钱让他买点好吃的,半年后他还在身上装着。在重病期间他出现了谵语,净念叨“把猪喂了没有”、“把锄头安好”、“麦黄了就快收”之类。临死时他默默流泪,留恋这个世界——他为之洒尽汗水然而仍不富裕的世界。
父亲从来无是无非,关心而弄不明白各种国家大事,可以说在精神上是贫困的。富有者被给与,贫困者被剥夺,那么他是被剥夺了:从前因为贫困而没有机会接受文化教育,后来倒是不断地接受各种政治教育,而终于都没有弄明白。但他显然没有遗憾过,因为他有劳动,因此而填补了一切缺憾。巧者劳矣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但他还有所求——祈求世事不乱,有安稳的日子。
他现在去了!黄土上劳动一生,最后回到黄土里去。黄土是博大宽容的,无论善与恶,最终收容了所有的人。
那时我跪在泥水里为他送行。我曾经想到过:他活了七十七岁,已很不易;而我们周围能活七八十岁的老人又实在太少。不是老人们不想活,也绝非儿女们不孝顺,实在是因为生活水平太差。那么,尽快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则是儿女们挽留老人多驻一时的最符孝道的方法了。哭也徒然,哀也无助。死者长已矣,生者当勉力。
将军和领导人死了,会有无数悼文,因为他们功勋昭著。一个普通劳动者死了,我们撒下这一把黄土,并期望世人能够容纳。
1. 这是一篇写父亲的散文,却以“黄土”为题,下面对其理解
不正确
的一项是:
A.黄土象征了“我”的父亲。
B.黄土象征了辛勤一生、默默无闻的中国老一辈的农民。
C.黄土象征了人的最后归宿。
D.黄土象征了博大宽容的精神。
A
B
C
D
C
此题考查对词语象征意义的理解能力,理解不正确是C项。文章开头就说父亲普通,“像一把黄土”,辛劳一生,默默死去,据此可以判断,A、B两项的正确;在第五段中说“黄土是博大宽容的”,最后一段中又说“撒下这一把黄土,并期望世人能够容纳”,可以判断D项的正确。只有C项在文中体现不出来。
2. 选出对父亲形象分析
不正确
的一项。
A.父亲病情已经很重了,仍然舍不得花钱吃药,体现了父亲那一代中国普通农民的节俭。
B.父亲重病期间的谵语,仍然是关于农活方面的,这一细节生动表现了父亲作为辛勤一生的劳动者的特征。
C.父亲从来无是无非,唯一的祈求是过上安稳的日子,表现了父亲的善良和与世无争。
D.父亲关心而弄不明白各种国家大事,既反映了他的爱国情结,也表现了他的愚昧无知。
A
B
C
D
D
此题考查对材料的分析概括能力,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父亲关心而弄不明白各种国家大事”不能说明“父亲爱国而又愚昧无知”。当时的国家大事本来就无法让人弄明白,不要说父亲,即使是有文化之人也同样弄不明白,只能说当时中国的政治变化无常。另外作者对父亲绝没有贬低的意思。
3. 下面是对文中所反映的当时中国农村状况的分析,选出
不恰当
的一项。
A.广大农村还很落后。
B.人们生活水平很差。
C.农村缺乏起码的医药卫生条件。
D.农民精神贫困。
A
B
C
D
C
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父亲病死和“当时的医药卫生条件”无关,作者也没有写到这方面的内容。答案属无中生有
4. 对文章内容结构的理解,
不恰当
的一项是
A.全文是总分总的结构,开头一段和结尾三段是总写,中间三段是分写。
B.主体部分的中间三段,分别从父亲的死、父亲的生、父亲的精神三方面展开的。
C.开头结尾的总写部分都紧扣“黄土”,既突出父亲一样的中国农民的特征,又点明题旨。
D.文章整体内容表达了作者渴望改变农村贫困落后的局面的心愿,希望中国普通农民不再重复父亲一样悲剧。
A
B
C
D
D
虽然父亲的死给“我”带来无限的悲痛,但还不能说父亲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父亲的命运是那个时代中国农民共同的命运。
5. 选出下列对文章的赏析
不正确
的一项。
A.文中通过医生所打的比方,形象地描写出父亲积劳成疾、病人膏肓的身体状况。
B.文章结尾写“将军和领导人死了,会有无数悼文”,而“一个普通劳动者死了”只能“撒下这一把黄土”说明世人不能像容纳领导人那样容纳父亲,呼唤人们要有宽容之心。
C.文章开头说“我的父亲……像一把黄土”,结尾说“我就撒下这一把黄土”,首尾呼应深化了“黄土”的象征意义。
D.作者文笔朴实,但善于运用细节描写,生动地刻画出父亲的形象,表达了对父亲真挚的感情。
A
B
C
D
B
作者在最后提到将军和领导人,是要通过对比表明普通人的死也是那样的普通,这就更和“黄土”相似了。
阅渎下面短文,回答下列五道题。
如果认识到我们对于生活在我们四周的许多生物的相互关系还有很多不了解的,那么,关于物种或
变种
的起源问题,我们即使有很多地方不能解释,也就不足为奇了。
为什么某种生物的分布广泛而繁多,而它的邻种却分布得狭小而稀少呢?谁能解释这个问题呢?然而
这些关系
,实在是非常重要,因为我相信,这是决定地球上每一生物的现在和将来的命运,以及变异的趋向的。对于生活在过去的地质时代的无数生物的相互关系,我们所知道的就更少了。虽然许多事实现在还是不清楚,而且在未来长期内也还弄不清楚,但是我们经过了精细的研究和冷静的判断,可以毫不怀疑地断言
创造论
的错误。创造论这一观点,虽为近代许多博物学家所信奉,我自己以前也曾信奉过,但是事实上决不能成立。
我深信生物的种
不是不
变的;所谓同属的种,都是其他大概已经灭亡的种所传下来的直系后代,而现在认为同种的各项变种,都是这同种的后代。
我又确信自然选择作用,它虽然不是物种变异的唯一条件,也该是最重要的条件。
(选摘自《物种起源导言》)
6. 对本段加点的两个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变种:相对原物种有所变化的物种。
创造论:一种认为每一物种都由上帝创造的谬论。
B.变种:指变异比较显著的个体或个体群。
创造论:一种勇于标新立异的学说或理论。
C.变种:指变异比较显著的个体或个体群。
创造论:一种认为每一物种都由上帝创造的谬论。
D.变种:相对原物种有所变化的物种。
创造论:一种勇于标新立异的学说或理论。
A
B
C
D
C
本题考查的是词语的理解,正确答案是C项。注意结合文意理解,切忌望文生义。本文选摘自《物种起源导言》,《物种起源》是阐述进化论的,是与“创造论”针锋相对的,据此可排除BD两项。A项对“变种”的理解是望文生义。
7. 对选文第一句话理解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对于生活在我们四周的许多生物的相互关系还有很多不了解的。
B.关于物种或变种的起源我们还有很多地方不能解释。
C.关于物种或变种的起源我们还有很多地方不能解释是很自然的事情。
D.我们对于生活在我们四周的许多生物的相互关系尚且有很多不了解的,那么,关于物种或变种的起源我们还有很多地方不能解释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A
B
C
D
D
本题考查句意的理解,正确答案是D项。对全句要完整把握,不能断章取义。
8. 选文第二处画线的“这些关系”指代的内容是
A.生活在我们四周的许多生物的相互关系
B.某种生物的分布广泛而繁多
C.某种生物的分布广泛而繁多,而它的邻种却分布得狭小而稀少
D.应该包括以上三项所有的内容
A
B
C
D
A
本题考查词语的指代义的辨别。正确答案是A项。注意下文“对于生活在过去的地质时代的无数生物的相互关系,我们所知道的就更少了”一句,这句中的“生活在过去的地质时代的无数生物的相互关系”与A项是相互对应的。
9. 对选文第三处画线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分析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不是不”用双重否定的形式以表示肯定来加强语气;“大概”表示一种推断语气,表现了作者想象力的丰富以及勇于探索的精神。
B.“不是不”用双重否定的形式以表示肯定来加强语气;“大概”表示有很大可能性但又不能肯定,表现了作者用语的准确。
C.“不是不”用双重否定的形式来表达一种委婉的语气;“大概”表示一种推断语气,表现了作者想象力的丰富以及勇于探索的精神。
D.“不是不”用双重否定的形式来表达一种委婉的语气;“大概”表示有很大可能性但又不能肯定,表现了作者用语的准确。
A
B
C
D
B
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正确答案是B项。词语理解不能脱离具体的语境。
10. 对这一段文字表达的观点归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创造论是错误的;物种是可以产生变化的;自然选择,是物种变异的最重要条件。
B.我们对物种或变种的起源问题还有很多地方不能解释;但我们仍然可以断定创造论是错误的。
C.我们对于生活在我们四周的许多生物的相互关系还有很多不了解的,对于生活在过去的地质时代的无数生物的相互关系知道的更少。
D.生活在我们四周的许多生物的相互关系非常重要,它将决定着地球上每一生物的现在和将来的命运,以及变异的趋向。
A
B
C
D
A
本题考查文意的理解和归纳能力,正确答案是A项。要站在全文的高度来分析理解,注意作者的写作主旨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下列五道题。
古今中外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名著不仅仅是艺术珍品,甚至主要目的不在于艺术,而是以艺术为手段表达某种哲学思想、政治思想、教育思想或其他思想,还可能万象皆备。如伏尔泰、狄德罗、萨特等人的一些著作,既是小说,又是哲学,而卢梭的小说《爱弥儿》,就明确地说过是阐述其教育思想的。至于空想社会主义者莫尔、康帕内拉、卡贝和反乌托邦主义者赫胥黎、奥威尔等人的小说,主要是表达其政治思想的。我国古代四大文学名著,所包含的思想极为丰富,又各具中心。其中有些是很有现代意义和实用价值的。
比如,近年来,人们已从《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中挖掘了许多人才学的内容:认为《红楼梦》中的王熙凤、贾探春是具有管理能力的人才,她们推行的是从那个封建家庭内部实际出发的某种责任制;认为《西游记》提出了人才使用的问题,孙悟空在大闹天宫之前是怀才不遇,因为他官封“弼马”,屈居下位,职到“齐天”,却又并无实权。有的人甚至认为《水浒传》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部人才学,说是宋王朝不能用人,驱使天下的人才投奔梁山,而宋江善于用人,才使许多人才会聚到梁山。至于《三国演义》,涉及的就更多一些。“马谡失街亭”等著名篇章,已经是越嚼越出味儿了,只不过还没有人称它为人才学罢了。
对于
这种
研究,学术界有
一点微词
,认为这只能代表一种信息,即国家重视人才的信息,而作品中的内容并不一定如此。也就是说,这四部著作中,并不一定有很多人才学的内容,只是研究者为了某种需要,作了时代的外加而已。问题应该怎样看呢?研究古代著作,“外加”是可能出现的,不过也不能一概而论,要做具体分析。
11. 对《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的作者,判断准确的一项是:
A.施耐庵、罗贯中、吴承恩
B.罗贯中、施耐庵、吴承恩
C.吴承恩、施耐庵、罗贯中
D.罗贯中、吴承恩、施耐庵
A
B
C
D
B
12. 第3段“对于这种研究”一句中,“这种”指代的是:
A.对古今中外文学名著表达的思想内容的研究
B.对我国古典文学名著现代意义和实用价值的研究
C.人们从我国古代四大文学名著中挖掘人才内容的做法
D.从人才学角度研究古典文学
A
B
C
D
D
紧承此段的上一段内容是在谈近年来人们从我国四大名著中挖掘出的有关“人才学”的内容,而紧承此句“学术界有一点微词,认为这只能代表一种信息,即国家重视人才的信息,而作品中的内容并不一定如此。”,可见“这种研究”指的应是“从人才学角度研究古典文学”
13. “对于这种研究,学术界有一点微词”一句中所说的“一点微词”的内容是什么?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认为这只能代表国家重视人才的信息
B.认为这四部著作中不一定有很多人才学的内容
C.认为四部著作中的人才学内容是研究者为了某种需要而作了时代的外加
D.认为这四部书中,可以称得上人才学的是《三国演义》
A
B
C
D
D
在这段内容里有明确的语言信息,即“这四部著作中,并不一定有很多人才学的内容,只是研究者为了某种需要,作了时代的外加而已”,可见“学术界”的观点是:从人才学角度研究这四部著作,是从“某种需要”出发的一种“外加”,这四部作品没有例外。因此D项不是“一点微词”所指。
14. 下面对第2段主要内容的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来,人们已经从《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中挖掘了许多人才学内容。
B.有人认为《红楼梦》中王熙凤、贾探春在那个封建家庭中创造出了落实某种责任制的办法。
C.有的人甚至认为《水浒传》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部人才学,是否能使用人才,直接影响到了事业的发展。
D.《三国演义》涉及人才学的地方更多些,只是目前还没有人称它为人才学罢了。
A
B
C
D
B
表述不符合原文的内容,原文是“认为《红楼梦》中的王熙凤、贾探春是具有管理能力的人才,她们推行的是从那个封建家庭内部实际出发的某种责任制”,把原文的“推行”变成了“创造出”,不准确。
15. 从全文看,第一段中列举许多外国作家的小说的作用是:
A.证明文学名著的写作的主要目的在于表达思想
B.为了说明它们具有现代意义和实用价值
C.为了和我国古典四大名著形成对比
D.为了说明它们不像我国四大名著那样具有现代意义和实用价值
A
B
C
D
A
文章开始阐述作者的观点,即“古今中外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名著不仅仅是艺术珍品,甚至主要目的不在于艺术,而是以艺术为手段表达某种哲学思想、政治思想、教育思想或其他思想,还可能万象皆备”,然后用的是“如”,可见是在举例证明这一观点。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下列五道题。
在地球长期进化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化石能源的有限性向人们提出一个严峻的问题:人类未来的新能源是什么?
自从1954年世界上首座试验性质的核电站在前苏联投入使用以来,目前全球正在运行的核电站已达400多个。它主要是用中子轰击铀235或钚239,使原子核产生裂变,释放出大量能量。但是,用于核电站发电的裂变材料也是有限的,有专家估计,依照现行的核电站需要,地球上裂变材料用不到100年,因而许多专家认为,人类社会的未来能源将主要是聚变核能。
从太阳发出的似乎是无穷无尽的光和热以及氢弹的巨大威力上,我们可以看到氢元素的核聚变反应会释放大量的能量。
据测算,一升水中所含有的氢的同位素——氘,发生核聚变反应所放出的能量相当于300升汽油燃烧的能量。这就是说,地球现存的氘等聚变材料可供人类使用亿万年。所谓核聚变反应,就是在两个氢原子核充分接近时,它们之间的引力将使它们聚合在一起,同时放出大量能量。但是要使两个氢元素的原子核充分接近,就必须把它们加热到上亿度的高温才能克服相互间的静电斥力。而要使足够多的原子核有发生核聚变的机会,还必须把一定量的上亿度的反应材料约束足够长的时间。这正是受控核聚变研究的难题所在。从科学家们认识到核聚变将成为人类社会有希望的能源以来,已有半个世纪了。在发达国家中,受控核聚变研究已面临着科学上的突破,预计下世纪中示范性的商用核聚变反应堆将会问世。
16. 许多专家认为,“人类社会的未来能源将主要是聚变核能”,下面不足以成为这一说法依据的一项是:
A.地球在长期进化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化石能源毕竟有限,远不能满足人类不断发展的需要。
B.即使不考虑未来的发展,依照现行的核电站需要,地球上能够用于核电站发电的裂变材料也是有限的。
C.通过观察和实验,人们发现,氢元素的核聚变反应会释放大量的能量,产生巨大的威力。
D.据测算,地球现存的氘等聚变材料可供人类使用亿万年,因此聚变核能将成为人类社会最有希望的能源。
A
B
C
D
C
从文中看,人类社会探求新能源的根本原因在于现行能源有限,不能满足需要,新能源当然要能够供人类长期使用。C项只能说明聚变核能威力大,不能说明其储量丰富,所以不足以成为这一说法的依据。
17. 比较“核裂变”与“核聚变”,说明
错误
的一项是:
A.核反应的条件相同
B.核反应的原理不同
C.都通过原子核反应获取能量
D.核变材料蕴藏量前者少,后者多
A
B
C
D
A
核反应的条件不相同,因为原文说“它主要是用中子轰击铀235或钚239,使原子核产生裂变,释放出大量能量”说明核裂变的条件是“轰击”;“所谓核聚变反应,就是在两个氢原子核充分接近时,就必须把它们加热到上亿度的高温才能克服相互间的静电斥力”,可见,核聚变的条件是“加热”。
18. 认真研读第三段画线的一句,选择对太阳与核聚变关系理解
错误
的一项是:
A.太阳中蕴涵着极其丰富的核聚变原料——氢元素
B.太阳的极高温作用于太阳内部的氢元素产生了核聚变
C.太阳光线的照射是宇宙中氢元素产生巨大核聚变的条件
D.太阳无穷无尽的光和热是太阳核聚变释放出的巨大能量
A
B
C
D
C
“太阳光线的照射是宇宙中氢元素产生巨大核聚变的条件”在文中没有根据。
19. 下列
不
是“受控核聚变”反应条件的一项是:
A.一定量的核聚变反应材料
B.将反应材料加热至上亿度高温
C.氢原子充分接近放出的大量能量
D.对极高温反应材料的足够长时间的约束
A
B
C
D
C
C说的“氢原子充分接近放出的大量能量”是受核聚变反应的结果,不是条件。
20.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类所以不断寻求未来能源是因为化石能源和核裂变能源的蕴藏量极为有限
B.核聚变要真正成为人类社会未来的新能源,最关键的问题是要实现规模性的聚变
C.核聚变原理告诉我们:氢原子核之间“引力”与“斥力”并存,只是“斥力”大于“引力”
D.氢弹已研制成功的事实与示范性商用核聚变反应堆下世纪中将会问世的预测,两者并不矛盾
A
B
C
D
D
A中“核裂变能源的蕴藏量极为有限”是夸大其词;B中的“关键的问题是要实现规模性的聚变”错,问题是“把一定量的上亿度的反应材料约束足够长的时间”;C中“斥力大于引力”没有根据。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二、填空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三、阅读理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深色:已答题 浅色:未答题
提交纠错信息
评价难易度
提交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