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运算4. 以前用同样数量的钱数能买1头牛或99只鸡。现在一头牛的价格已下跌了10%,一只鸡的价格却上升了10%。那么,现在多少只鸡的价格与一头的牛的价格相同?
A B C D
B
[解析] 设1头牛的价格为“1”,则往日一只鸡的价格为1÷99=

。现在1头牛的价格为:1×(1-10%)=

;一只鸡的价格为

×(1+10%)=

;现在1头牛的价格可买鸡的数目为

(只)。可见,选项B正确。
5. 一件工作,甲单独做需10天完成,乙单独做需12天完成,丙单独做需15天完成。现由甲、丙合做2天,余下的工作按照甲干一天,乙再接替甲干一天,丙再接乙干一天,然后甲再接替丙干一天,乙再接替甲干一天……如此循环,则完成这件工作共需多少天?
A B C D
C
[解析] 甲、丙先合作2天完成这件工作的(

)×2,余下1-(

)×2=

,由甲、乙、丙三人轮流做。甲、乙、丙三人一个循环完成工作的

,如此2个循环,还剩

,还需甲干1天,乙再干

(天)就可完成。这样这件工作共需2+6+1+1=10(天)。
11. 如图所示,一张面积为314cm
2的长方形纸板上分别贴有三角形、长方形、圆形。长方形、圆形、三角形的面积分别为74cm
2、68cm
2、60cm
2,长方形纸板未被盖住的面积是135cm
2,其中长方形与圆形、长方形与三角形、圆形与三角形重叠部分的面积依次是21cm
2、17cm
2、13cm
2,那么阴影部分的面积是( )。

- A.36cm2
- B.30cm2
- C.28cm2
- D.14cm2
A B C D
C
[解析] 设阴影部分的面积为S,根据图形的重叠情况,减去重叠部分的面积,可知:74+68+60-21-17-13+S=314-135,解得:S=28。可知,本题正确答案为C。
15. 甲从A地出发骑车去B地,前1分钟他骑了400米,后来每一分钟都比前一分钟多骑5米,当他一分钟骑500米时,距B地还有250米,则前15分钟骑的路程约为全程的
。
A.

B.

C.

D.

A B C D
C
[解析] 当离B地还有250米时,这剩下250米不够甲1分钟骑车。500=400+(N-1)×5,求得N=21,即距B地还有250米时,甲已骑车21分钟。AB两地路程为21×400+21×(21-1)×

+250=9700(米)。前15分钟甲骑车所走的路程为15×400+15×(15-1)×

=6525(米),6525÷9700≈67.3%。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图形推理每道题包含两套图形和可供选择的四个图形。这两套图形具有某种相似性。也存在某种差异。要求你从四个选项中选择最适合取代问号的一个。正确的答案应不仅使两套图形表现出最大的相似性。而且使第二套图形也表现出自己的特征。
演绎推理每题给出一段陈述,这段陈述被假设是正确的、不容置疑的。要求你根据这段陈述,选出一个答案。注意,正确的答案应与所给的陈述相符合,不需要任何附加说明即可从陈述中直接推出。
6. 小王参加了某公司招工面试,不久,他得知以下消息:
(1)公司已决定,他与小陈至少录用一人。
(2)公司可能不录用他。
(3)公司一定录用他。
(4)公司已录用小陈。
其中两条消息为真,两条消息为假。
如果上述断定为真,则以下哪项为真?
- A.公司已录用小王,未录用小陈
- B.公司未录用小王,已录用小陈
- C.公司既录用了小王,也录用了小陈
- D.公司既未录用小王,也未录用小陈
A B C D
A
[解析] 这类题一般运用矛盾律、排中律和假设法即可解决。消息(2)和(3)互相矛盾,必为一真一假。又由条件,四条消息中有两真、两假,可知,消息(1)和(4)中,也必有一真一假。假设消息(1)假,可推出小王和小陈都未录用,则消息(4)亦假,不符合条件。因此,假设不成立,即消息(1)真,因而消息(4)假,从而得出结论:公司录用小王,未录用小陈。故正确答案为A。
事件排序在回答问题时,要根据自己的一般知识和对事件间的逻辑关系的理解做些补充或合理的假设,以填补缺欠的信息。每道题给出五个事件。每个事件是以简短语句表述的。接着给出四种假定发生顺序的数字序列。请你选择其中最合乎逻辑的一种事件顺序。注意要以最少的假设来联系和安排这五个事件的发生顺序。
单项选择题17. 下列诗句中蕴含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这一哲学道理的是
。
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②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③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A B C D
B
[解析]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意思是:沉船的旁边正有千帆驶过,病树的前头却是万木争春,体现了旧事物逐渐被新事物替代的哲理。“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的意思是:靠近水边的楼台因为没有树木的遮挡,能先看到月亮的投影;而迎着阳光的花木,光照自然好得多,所以发芽就早,最容易形成春天的景象。这句诗并没有新旧事物更替的关系。“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反映出自然界万物枯荣、生生不息的景象。“芳林新叶催陈叶”常用来比喻新人奋进破旧;“流水前波让后波”则比喻老人退位让贤。因此这句诗反映出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是:山重峦叠嶂,水迂回曲折,正怀疑前面没有路,突然出现了一个柳绿花红的小山村。这句诗告诉我们的哲理是:只要人们正视现实,面对重重艰难险阻,不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发奋前进,那么,前方将是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由此可知,符合题干要求的两句诗是①和③,故答案为B。
第四部分 言语理解与表达 本部分均为单选题,着重考查考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驾驭能力。 这种能力包括:对词、句子、篇章一般意思和特定意义的理解;对比较复杂的概念和观点的准确理解;对语句隐含信息的合理推断;根据上下文,恰当选用词语;准确地辨明句义,筛选信息。
注意:问题可能是选择一个词语或一个句子,使表达最为准确,也可能是考查对文字内容的理解。你的选择应与题目要求最相符合。
阅读短文。
技术跨越发展是指后进国家吸收世界先进技术,开展自主创新,跨越技术发展的某些阶段,直接应用、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形成优势产业,在技术和经济方面实现迅速追赶。历史已经证明,技术跨越是后进国家追赶先进国家的必由之路。第一次产业革命以来,世界技术和经济中心从英国转移到德国,再转移到北美,无不是依靠技术创新实现技术跨越的结果。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大量吸收西方先进技术,并实施区反向工程,向国际市场推出有竞争力的产品,从而实现了针对欧美的技术和经济赶超。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在不少技术领域赶上或超过了美国,并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东亚的一些国家和地区仿效日本技术创新模式,也迅速发展成为新兴工业化经济体。斯堪的纳维亚诸国是技术相对落后的发达国家,但是,他们采用了跨越策略,现在一举成为电信产业先进国,出现了爱立信、诺基亚等世界知名公司,这些国家的社会信息化水平也名列前茅。
近年来,技术跨越策略也受到一些国际机构的重视。世界银行在其1998—1999年发展报告《知识与发展》中说,在知识成为战略性资产之日,正是由于存在着巨大的技术差距,发展中国家遇到了迅速赶上发达国家的大好机遇。在电信领域,吉布提、马尔代夫、毛里求斯和卡塔尔等发展中国家直接采用新技术,它们跨越了金属导线和信号模拟阶段,实现了电信网络数字化。而先进工业化国家仍有半数电话网络使用高成本的落后技术。
我们对绿色革命记忆犹新。绿色革命首先发生在南亚,是发展中国家利用世界知识宝库实现农业技术跨越的一个范例。绿色革命发祥地印度很快成为粮食、棉花和其他经济作物的出口国。由于推广绿色革命,亚洲和南美的粮食产量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增加了一倍以上。
事实上,目前很多发展中国家都全面或者局部地运用了技术跨越策略。世界贸易组织前总干事鲁杰罗指出,因为发展中国家普遍运用跨越策略,世界经济力量正在从北向南和从西向东转移。英国和美国实现工业化所花的时间分别为150年和100年,而亚洲仅用了不到一代(30年)的时候。约占世界人口30%的10个发展中国家,在从1980年到1995年的15年内实现了人均收入倍增。世界银行预测,从现在到2020年,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可达5%—6%,这意味着,它们占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份额,将从1992年的16%提高到那时的30%。这些数字说明发展中国家将通过技术跨越达到经济增长的高速度。 阅读短文。
人脑充满了大量高效的工序,这些工序由1000亿—2000亿个被称为神经元的神经细胞构成。这些神经元的末端有很多细小的分支,一端称为末梢,另一端称为树突。有些神经细胞拥有8000个末端分支,这些末端分支使得神经细胞能与其他的神经细胞联系。一个标准的神经细胞与其他的细胞有10万个联系。这样就形成一个有数千万亿个相互联系的神经网络,并使得一个神经脉冲有无数个传输的路径。
人脑就是通过这个惊人的微观网络开展它的工作的。每个神经元接收到数千个刺激信号,并立刻决定是中止它还是将信号传给它众多的邻居。在这个过程中,将有数千亿个不同的传输方向。这是人脑与电脑的根本不同。一个电脑基本上是一维的:它操作一个计算,然后是第二个和第三个,是一种线性的形式。它不能同时操作大量不同的工序,并将它们综合平衡而得到一个完整的结果,但人脑能有效地像数千万台电脑同时工作一样地运转。
人脑功能单元是神经元,在电脑中则是硅晶体管。简而言之,一个晶体管就是一个快速打开或关闭的开关,它在与它相连的电路中产生电脉冲。这就产生了电脑存储和调用数据的语言。
神经元则是完全不同的东西,它的信号本质上是电化学性质的。这意味着,电脉冲是通过化学物质—神经液传播的,神经液是神经元本身所拥有的秘密。存在有几十种不同的神经液,神经元对每种神经液有不同层次的反应。它们不是简单的开或关,而是对接触它们的神经液显示出不同程度的敏感性。人脑的复杂性又一次极大地掩饰了它毫不费力地操作。
今天的电脑设计者试图重复人脑的基本构造。他们将许多电脑互联在一起,使它们能同时平行地工作。新墨西哥州的国家实验室已经建立起了可能是最强有力的超级电脑。它的名字叫TF—1,使用了1024个单独的处理器。困难的不是将它们连起来,而是开发硬件和软件程序使它们能有效地共同工作。有一些研究者看到了使用硅晶体管智能的困难,他们在特殊的表面上培养神经元以创造一个人造生物网络。
在所有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的区别中,最主要的不同可以归结为一个词:人脑是“活”的。它是一个动态的系统,能对瞬息万变的环境作出反应。例如,人脑可以记住相当于500本百科全书的知识并能立刻将其中的一部分回忆起来。神经学家认为神经元是靠改变它们的分子结构来做到这一点的。但到底它们是怎样改变的仍是一个谜。有一点是清楚的:神经元总是在改变它们的结构和行为,没有两个神经元是一样的。 阅读短文。
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在《伦理学与经济学》一书中,对经济学与伦理学的关系问题进行了可贵的探索。他认为,从亚里士多德开始,经济学本来就具有两种根源,即两种人类行为的目的:一种是对财富的关注,一种是更深层次上的目标追求。由此产生两种方法,一种是“工程学”的方法,也就是数学、逻辑的方法,一种是伦理的方法。这两种根源或方法,本来应是平衡的,但不同的学者重视的方面有所不同。从亚里士多德到亚当·斯密,比较注重伦理问题,而威廉·配第、大卫·李嘉图等更注重工程学方面。现代经济学则大大发展了工程学方面,却忽略了伦理方面。
科学研究总是把人们当作完全理性的对象,这样逻辑的方法才能有效。但具体的人,都是活生生的,有情感的,有许多非理性的东西。单纯的理性的逻辑方法,难以避免现实上的失误。人们的感情、人们的意志、人们的理想和道德,在经济行为中,也会起到巨大的作用。单纯的工程学或逻辑方法,是不够用的。亚当·斯密指出,人们的活动是受自利引导,市场则以互利为原则。这一点被现代经济学家继承和发展了。但人们却忽略了他的另一些观点,即人们的同情心、伦理考虑在人类行为中的作用。一般来讲,个人有或至少应当有追求自利的自由,但并不意味着这种追求就一定有正当伦理。当这种追求损害他人和社会利益时,就违背了正当伦理,从而成为应受谴责的不道德行为。离开伦理学的经济学只能使经济学贫困,正如离开经济学的伦理学,只能使伦理学空洞一样。
经济学和伦理学的结合,其中也包括借助经济学所使用的各种方法和应用程序,使伦理学问题得到进一步的说明和解释。关于道德权利的分析便可证明这一点。人们常常从义务论的角度来看待权利,即表现为他人必须遵守约束。这类义务论结构可能不大适用于对道德中普遍存在的相互依赖性等复杂问题的解释。例如,甲侵犯了乙的权利,那么丙有义务去制止吗?丙有权利,但不一定出于义务。如果借助经济学的一些原理去解释丙的行为,可能更有利。用福利主义的根据事物状态的好坏来判断行为的原则,又用结果主义的根据效用结果来判断事物状态好坏的原则,那么丙去制止甲,因其结果是好的,他便有道德权利去行事。评价一个道德行为,不应只看内在价值(自我完善),还要看结果(与人为善)。显然,用结果主义的逻辑推理来分析道德权利,不见得完全充分,但却十分必要。
由此可见,经济学应具有伦理学的方法,伦理学也可引进经济学的方法。伦理学与经济学之所以有相通之处,可以相互联系相互引进,是由人们的经济行为和道德行为本身相互关联决定的。例如在工业生产中,人们的创造能力不仅取决于知识和技术水平,也取决于是否肯于奉献的道德水平。任何人的行为都带有社会性,不管你是否自觉到这一点。而这种社会性既包含经济因素,也包含伦理因素。 阅读短文。
纽约的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门厅内矗立着新建的“宇宙雕像”,雕像的轮廓呈球面形,球心悬着一个象征银河系的S形铝片。
这是一件科学艺术作品。从科学的观点看,宇宙雕像代表了人类宇宙观的进步—从地心到日心,再到如这座雕像那样将银河系置于天球中心。与阿基米德和哥白尼时代相比,雕塑作者的宇宙观的确是大大的进步了,但问题在于这仍然具有局限性。现代宇宙学认为,宇宙中亿万个像银河系那样的星系的地位都是平等的,宇宙没有中心!以为银河系是我们所在的星系,便将之置于中心,这种观点与古代的地心说在哲学思想上一脉相承,比日心说反而退了一步。
艺术观本来就是见仁见智,美感带有很大的主观性。依个人的浅见来看,宇宙雕像庞大的天球造型固然高大雄伟,但缺乏一种艺术魅力。当我们看到“维纳斯女神”雕像时的那种惊艳,非言语所能形容。罗丹的《沉思者》俯首沉思的形象使人产生哲学的联想,从而增加了视觉美的深度,欣赏这些经典杰作,会使人浑然忘我,情不自禁地进入美妙的艺术世界。宇宙至大无比包罗万象,按理更应该具有一种震慑人心的魅力。
宇宙雕像的巨大的金属圆环以及上面的许多连接小支柱使人联想起齿轮,它给人的整体印象是:宇宙是一部不断运行的巨大机器。牛顿时代的宇宙观确实就把宇宙看作一部硕大无比的巨型机器,发轫于此的牛顿力学,为工业革命及随后的机器文明奠定了理论基础,宇宙雕像表现了这种宇宙观。
现代天文学发现了天体的演化,演化过程中的威武雄壮瑰丽奇美,为艺术家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灵感和素材。现代天文学已远远超越了牛顿时代的机械宇宙观,展现出奇幻迷离生气勃勃的演化的宇宙,艺术家有责任将之表现出来。
我国古代神话中,盘古在混沌中开天辟地,清者上浮为天,浊者下沉为地。这不仅与现代天文学里恒星从弥漫在天宇内的星云中诞生的思想不谋而合,且与大爆炸说中整个宇宙从一团炙热的原始物质内诞生有相似之处。我在想,能否以盘古开天辟地为主题与现代演化宇宙观相结合创造出一座具有东方哲理的宇宙雕像?如能成功,这一定是艺术与科学的绝妙结合,至少不会使人产生对茫茫天宇的冷漠感和疏离感,因为盘古不是冷冰冰的机器。有心的艺术家们!想不想显一下身手? 阅读短文。
自魏晋以来,在玄学思潮的推动下,开创了在文学创作中追求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象外之趣以及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学旨趣。中国古代诗歌理论对此有大量论述,这是众所周知的。由此,许多人认为,这是中国古典美学和诗歌理论独有的特征,因而不同于西方美学理论重视文学作品严密的逻辑性和理性的分析,不重视以有限的形式容纳无限的内涵。但事实并非如此。现代西方接受美学理论指出,一部文学作品中总是存在许多意义空缺部分。德国康士坦茨学派的伊瑟尔认为,作品本身是作家有意识活动的产物,只能部分地左右读者的理解和反应,其中总包含一些“空白”或“不明确的因素”。这一点在现代文学中尤其明显。伊瑟尔在《隐含的读者》一书中,从对英国古典作家班扬到现代作家贝克特的作品进行的历史考查中,发现这个世纪以来,西方文学作品总的趋势是“空白”和“不确定性”越来越多,因而要求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必须有主观因素的积极参与。西方现代接受美学也把追求空白和不确定性,作为衡量文学作品艺术水准高下的重要尺度。上述事实都说明,重视文学作品的言外之意、言不尽意和以少寓多,并不只是中国古典美学和诗学的特征,而可以说是人类审美的普遍现象。
这一人类经验的普遍特征,同人类语言的特点有着内在的联系。正是由于人类语言在表达意义和情感时普遍存在局限性,因此无论怎样详尽的语言描述也不可能把现象世界的全貌呈现于人们的面前,而必须以形象去调动人们的想象,来弥补自然语言在表意方面的不足,“穷理析义,须资象喻”。形象可以启示联想:“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以意,殆难指陈以言也”。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体验熔铸在形象里,欣赏者又通过形象唤起对同类情景的联想,来补充抽象、概括的词语所舍弃的细节、关系、情境。正如清代刘熙载指出的,“文所不能言之意,诗或能言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雾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故诗无气象,则精神亦无所寓矣”。诗的语言以塑造形象为己任,是富有启发性、暗示性的语言,启发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去求得那象外、景外、韵外、味外的旨趣。“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在这里,诗人完全是以塑造形象的手法来表现道路辛苦、羁愁旅思的。一个手势,一个流盼,一颦一笑,所包含的情意往往是语言不能曲折尽传的。“盈盈一水间,______”在这种“心头无限意,______”的形象里,彼此的情意都已心照不宣了,不需要更多的语言。
艺术的美感并不简单地等同于艺术形象所显现的,而且包括艺术形象在欣赏者心目中所引发的。艺术作品的形象必须与欣赏者的想象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其审美作用。现代接受美学要求文学创作有更多的“空白”、“不确定性”和“召唤性”,这是群体欣赏水平提高的表现,是现代意识的自觉,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需要。 阅读短文。
寂寞是一种清福。我在房间里焚起一根香,袅袅的一缕烟线笔直地上升,一直戳到顶棚,好像屋里的空气是绝对的静止,我的呼吸都没有搅动出一点波澜似的。我独自暗暗地望着那条烟线发怔,我感到了寂寞。在这寂寞中我意识到了我自己的存在—片刻的孤立的存在。这种境界并不太易得,与环境有关,更与心境有关。寂寞不一定要到深山大泽里去寻求,只要内心清净,随便在市廛里,陋巷里,都可以感觉到一种空灵悠逸的境界,所谓“心远地自偏”是也。在这种境界中,我们可以在想象中翱翔,跳出尘世的渣滓,与古人同游。所以我说,寂寞是一种清福。
在礼拜堂里我也有过同样的经验。在伟大庄严的教堂里,从彩色玻璃窗透进一股不很明亮的光线,沉重的琴声好像是把人的心都洗淘了一番似的,我感到了我自己的渺小。这渺小的感觉便是我意识到我自己存在的明证。因为平常连这一点点渺小之感都不会有的!
但是寂寞的清福是不容易长久享受的。它只是一瞬间的存在。世界有太多的东西不时地提醒我们,提醒我们一件煞风景的事实:我们的两只脚是踏在地上的。呀!一只苍蝇撞在玻璃窗上挣扎不出去,一声“老爷太太可怜可怜我这个瞎子吧”,都可.以使我们从寂寞中间一头栽出去,栽到苦恼烦躁的漩涡里去。这还是外界的感触,如果自己的内心先六根不净,随时都意马心猿,则虽处在最寂寞的境地里,他也是慌成一片,忙成一团,六神无主,暴跳如雷,他永远不得享受寂寞的清福。
如此说来,所谓寂寞不即是一种唯心论,一种逃避现实的现象吗?也可以说是。一个高韬隐遁的人,在从前的社会里还可以存在,而且还颇受人敬重,在现在的社会里是绝对的不可能。现在似乎只有两种类型的人了,一是在现实的泥溷中打转的人,一是偶然也从泥溷中昂起头来喘口气的人。寂寞便是供人喘息的几口新空气。喘几口气之后还得耐心地低头钻进泥溷里去。所以我对于能够昂首物外的举动并不愿再多苛责。逃避现实,如果现实真能逃避,吾寤寐以求之!
有过静坐经验的人该知道,最初努力把握着自己的心,叫它什么也不想,而是多么困难的事!那是强迫自己人于寂寞的手段,所谓参禅入定完全属于此类。我所赞美的寂寞,稍异于此。我所谓的寂寞,是随缘偶得,无需强求,一刹间的妙悟也不嫌短,失掉了也不必怅惘。但是我有一刻寂寞,我要好好地享受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