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填空题1. 当南方的暖湿空气向冷空气一侧移动时,往往会在不同高度形成层状云,从低空到高空一般依次出现______云、高层云、和______云。
2. 在漫长的气候变化过程中,曾出现过几次大冰期气候,其中最近的三次是______。石炭—二叠纪大冰期和______。
3. 黑土的形成主要为______过程,其特点是______的积累和______的形成。
4. 雾凇已成为非常宝贵的气象旅游资源,在我国最著名的观赏地是______市。
五、综合题1. 读下图,回答有关问题。

(1)描述图示区域的地形特点。
(2)指出该城市两处明显不合理的布局,并说明理由。
(3)为了满足城市居民对乳类食品的需求,当地政府决定在原蔬菜基地位置招标建设新的大型乳牛场。请你从投资商的角度,对该决策的合理性进行简要评价。
(1)该区域位于沿海平原(河口三角洲),地势北高南低,北部有低缓丘陵。
(2)①污水处理厂,占地多,位于市中心不合适;处理污水的过程容易对周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②过境干道通过市中心容易出现交通安全隐患;噪声危害大。
(3)该决策不太合理,因为飞机场附近噪声大,会影响奶牛的产奶量。
2. 读世界荒漠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说明世界荒漠分布的特点。
(2)分析C地与B地纬度位置大体相当,却没有形成沙漠的主要原因。
(3)水资源利用不当是造成A地区域荒漠化的一个重要原因。请简述该区域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后果。
(1)主要分布在回归线附近大陆的中西部和中纬度大陆的内部。
(2)C地深受季风环流影响。
(3)答题要点:由于内陆河流上中游用水过多,造成下游河湖干涸,荒漠扩大;绿洲地区由于超采地下水,植被枯萎,造成土地沙化;由于灌溉不当,地下水位上升,造成土壤次生盐碱化。
3. 读甲、乙两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中①区的松嫩平原和④区的成都平原是我主要粮食产区,制约两地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分别是______。
A.热量、水分 B.地形、土壤
C.水分、地形 D.热量、光照
(2)甲图中③区与乙图中哪个农业带的生产条件和农业类型特点最相似
。
A.⑧ B.⑦ C.⑥ D.⑤
(3)从自然和社会经济两方面分析,乙图中⑧农业带形成的原因是:______。
(1)D
(2)D
(3)纬度较高,气温较低,土壤贫瘠,不利于粮食作物的生长,有利于牧草的生长;接近工业区,城市人口众多,有巨大的牛奶和乳制品的消费市场,交通便利,有利于乳制品运输。
六、简答题1. 中学地理教材内容与地理科学体系的联系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中学地理教材内容的组成反映了地理科学知识体系的基本结构。
(2)中学地理教材反映了在地理科学知识体系内部系统地理与区域地理并重,且相互促进的特点。
(3)中学地理教材反映了地理科学与地图学的紧密联系。
(4)中学地理教材的改革要反映地理学发展水平。
2. 简述河口三角洲形成的基本条件。
(1)大量的河流冲积物是三角洲形成的物质基础。
(2)近海区水浅,在泥沙沉积量大的情况下,三角洲的发育才会很快。
(3)河口地带无强大的波浪和洋流作用。
七、论述题1. 试谈比较法在地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并举例说明比较法的运用。
比较,是确定对象之间差异点和共同点的逻辑方法。在地理逻辑思维方法中,比较法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并被广泛地应用着。比较法在地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有:
(1)有助于学生获得新的地理知识运用比较法,可以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去认识未知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特征,从而获得新的地理知识。如讲长江水文特征时,可与已知的黄河的水文特征相比较,分析两者的异同,获得有关长江的水文特征的知识。
(2)有助于对地理事物或现象间相互联系的认识比较法可以说明各种地理事物或现象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如讲山地河流时,如果与平原河流进行比较,能使学生认识河流与地形的密切关系。
(3)有助于学生明确地理事物或现象发展过程及规律从时间的发展上进行比较,可以使学生明了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性。以洞庭湖为例,应用比较法把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作一个比较说明,就可以使学生认识湖泊这一地理现象的发展过程和规律。
(4)有助于知识的系统化经常运用比较法把新旧地理知识进行比较,可以把新旧教材前后联系起来,进一步系统化。例如,讲亚马孙盆地可以与刚果盆地比较,讲南美洲可以和北美洲进行比较。
(5)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比较法是一切理解与一切思维的基石。如将两个国家的自然条件与国民经济的特征进行比较,学生必须进行独立思考和分析,找出两个国家自然条件和经济特征的异同点,然后予以归纳,对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
(6)有助于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通过对解放前后祖国和家乡的生产建设和改造自然方面的对比,可使学生认识到祖国和家乡社会主义建设的美好前途。将不同的社会制度经济特征进行比较,可以加深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认识,增强实现现代化的信心。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运用不同的比较方法,如湖泊演化过程中的壮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的比较,可以选用自比法,就是单一地理事物或现象,对自己各发展阶段所进行的纵向自我比较,又叫历史比较法或时间比较法。对于季风成因的例子,可以选用借比法,就是把难于想象、比较抽象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借助学生所熟知的一般事物和现象进行比较的方法。其他如南北美洲地形、气候的比较,黄河、长江、珠江水文特征的比较等均可根据情况选取不同的比较方法。
八、教学设计1. 根据下面所给的数据表和图,编写一道读图综合题。
温室气体 | 工业化之前浓度 (1750-1800年) | 现在浓度 (1990年) | 年增量 | 在大气中衰变 时间(年) |
CO2 | 2.8×10-6ml/L | 2.8×10-6ml/L | 1.6×10-6ml/L | 50-200 |
甲烷 | 7.9×10-7ml/L | 1.72×10-6ml/L | 1.5×10-6ml/L | 10 |
N2O | 2.88×10-7ml/L | 3.10×10-4ml/L | 8×10-7ml/L | 150 |
氟利昂11 | 0 | 2.80×10-4ml/L | 1.0×105ml/L | 63 |
氟利昂12 | 0 | 4.84×10-4ml/L | 7.0×10-6ml/L | 130 |
(图一)

(1)氟氯烃化合物含量增加使气候变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2)自然界“消耗二氧化碳”的主要过程有:______,______。
(3)请你提出为避免温室效应给全球带来的灾难性后果,人类主要应采取哪些针对性措施?
(4)表格中CO2浓度的变化会使图二中C部分______(增大或缩小)。
(5)表格中的氟利昂的变化会使图二中A部分______(增大或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