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段阅读每道题包含一段文字,要求你从四个选项中选出最恰当的一项,你的选择必须与题干要求相符合。
请开始答题:
二、文章阅读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本题共有五道小题,每道小题提供四个选项,要求你从中选出最恰当的一项,你的选择必须与题干要求符合。
请开始答题: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每提起屈原的《涉江》,人们总喜欢把它与《离骚》作比较,有人说它是“一部小型的《离骚》”,有人认为,“《涉江》同《离骚》一样,反映了诗人对真理的追求和遭贬后的愤懑与不平。”有些学者把《离骚》和《涉江》都看作是屈原晚年的作品,都写于放逐江南之时,陶今雁在《漫谈屈原的(涉江)》中说:“《涉江》与《离骚》一样,都足诗人对一生生活经历的总结,是他晚年流放于湘沅一带写的”。郭沫若也说过下面的话:“《涉江》之作殆与《离骚》相去不远。屈原在长期窜逐中,南下湘沅流域应不止一次,余昔以《涉江》作于《哀郢》之后,今知其非是。”(《屈原赋今译》)固然《涉江》与《离骚》都像一面闪光的镜子,反映出屈原伟大的人格和贤贞的品质,也像一道深深的辙印,印下了诗人求索中坎坷的历程。但《涉江》与《离骚》是有明显的不同的,仅就写作时间与地点来说,差别也是巨大的。对于《涉江》的写作时间与地点,我对传统的看法是没有疑义的,但《离骚》却是作于放逐汉北之时,大约是楚怀王三十年(公元前299年)之前不久,当时屈原应为四十四岁左右。
这个问题,还可以从《离骚》本身的内容来看。细析《离骚》诗意,诗中对君王听信谗言、朝废昔替,是有埋怨和责难的,但也有希冀和期待,希望他能改其度,继前王之踵武;同时有对年华易逝的惋惜和懊丧,但也表示要珍惜这大好时光,并没有自弃和绝望。有对自己受谗遭贬怀着牢骚和不平,但对未来也还抱有希望企求。这与后期作品那种决绝的调子,凄凉的色彩是有所不同的。在《离骚》中,我们看不到《涉江》中“世溷浊而莫余知兮,余将高驰而不顾”,“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那种对世事极度伤心的态度;我们也听不到像《悲回风》中“吾怨往昔之所冀兮,悼来者之逖逖”,“骤谏君而不听兮,任重石之何益”(“任重石”即抱石投河之意)那种对君王、对前途完全绝望的凄绝的心声。相反地,它却有着强烈的牢骚和不平。一个人只有在有希冀、有企求之时,才会有因实现不了这希冀、企求而产生的牢骚和不平。不然,也就如老子所云“无可无不可”了。所以,这牢骚和不平也正是有进取心的产物,如同白居易所云,“三十气太壮,胸中多是非”。另外,《离骚》中还有强烈的改变现实的自信心,这更是一个对事业和前途并未绝望的人的心理特征了。 三、选词填空从题后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适合文意的一项。
请开始答题:
一、数字推理给你一个数列,但其中缺少一项。要求你仔细观察数列的排列规律,从四个选项中选择最合适的一项。使之符合原数列的排列规律。
请开始答题:
二、数学运算通过运算,选择最合适的一项。
请开始答题:
1. 8.5
2-7.5
2+6.5
2-5.5
2+4.5
2-3.5
2+2.5
2-1.5
2的值为( )。
A B C D
B
[解析] 利用平方差公式展开。原式=(8.5+7.5)×(8.5-7.5)+(6.5+5.5)×(6.5-5.5)+(4.5+3.5)×(4.5-3.5)+(2.5+1.5)×(2.5-1.5)=16+12+8+4=40。
一、类比推理先给出一组有某种关系的词或词组,请你从四个选项中选出正确的一项,使其关系与题干给出的词或词组的关系最为相似。
请开始答题:
二、图形推理请按照每道题的答题要求作答。
请开始答题:
三、逻辑判断每题给出一段陈述,这段陈述假设是正确的、不容置疑的。请你根据这段陈述,选择一个答案。注意:正确的答案不需要任何附加说明即可以从陈述中必然推出。
请开始答题:
9. 小天鹅歌舞团有小演员45名。关于这45名小演员,甲乙丙三人有如下讨论:
甲说:“这些小演员中有些是北京人。”
乙说:“小演员中的李欣欣不是北京人。”
丙说:“这些小演员中有些不是北京人。”
事实上,甲乙丙三人的话只有一句为真。
请问,下面哪个选项为真?
- A.45名小演员都不是北京人
- B.有些小演员不是北京人
- C.李欣欣不是北京人
- D.45名小演员都是北京人
A B C D
D
[解析] 考查直言命题的对当关系。观察题干可知,甲与丙所说为下反对关系,必有一真,且仅有一句真话,所以乙的话为假,即李欣欣是北京人,所以甲所说为真,故丙所说为假,即“这些小演员中有些不是北京人”为假,则所有小演员都是北京人。故答案选D。
四、定义判断先给你一个概念的定义,然后给出一组典型例证,要求你从中选出最符合题意的一项。注意:假设这个定义是正确的,不容置疑的。
请开始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