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1. 生物群落(biotic communities or biocoenosis)
是指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生物种群有规律的组合,它们之间及它们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并具有特定的功能的生物集合体。生物群落的概念具有具体和抽象两重含义,说它是具体的,是因为我们确实很容易找到一个区域或地段,在那里我们可以观察或研究一个群落的结构和功能;它同时又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指的是符合群落定义的所有生物集合体的总称。
2. 多度(abundance)
是指生物群落中生物个体数目的多少,一般用记名计数法和目测估计法测定。
3. 密度(density)
指单位面积上的植株数或生物个体数目。用公式表示:D(密度)=N(样地内某物种的个体数)/S(样地面积)。一般对乔木、灌木和丛生草本以植株或株丛计数,根茎植物以地上枝条计数。样地内某一物种的个体数占全部物种个体数的百分比称做相对密度。某一物种的密度占群落中密度最高的物种密度的百分比称为密度比。
4. 物种丰富度(species richness)
5. 盖度(coverage)
一般有两种表示,即投影盖度和基部盖度。投影盖度指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它标志了植物所占有的水平空间面积和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植物同化面积的大小;基部盖度指植物基部着生面积,也称真盖度。盖度可分为种盖度(分盖度)、层盖度(种组盖度)和总盖度(群落盖度)。
6. 郁闭度与盖度
郁闭度是树冠垂直投影面积与林地面积之比,用百分数表示。盖度指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林业上常用郁闭度来表示林木层的盖度。
7. 存在度(presence)和恒有度(constancy)
在同一类型的群落中,某一种生物所存在的群落数即为存在度。各个群落中的物种,可按其出现的次数比率划分出存在度等级。存在度大的种类愈多,则各群落的相似程度愈大。某物种在各个具有相同面积的群落出现的次数称为恒有度。恒有度可以避免南于取样面积不等而造成的参差不齐。两者都表示物种在群落中出现的次数。
8. 重要值(important value)
用来表示某个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综合数量指标,因为它简单、明确,所以在近些年来得到普遍采用。用于确定乔木的优势度或显著度:重要值(I.V.)=相对密度+相对频度+相对优势度(相对基盖度);用于草原群落时:重要值=相对密度+相对频度+相对盖度。
9. 频度(frequency)
指群落中某种植物出现的样方的百分率。用公式表示为:F(频度)=ni(某物种出现的样本数)/N(样本总数)×100%。
10. 优势度(dominance)
是确定物种在群落中生态重要性的指标,优势度大的种就是群落中的优势种。确定植物优势度时,指标主要是种的盖度和密度,即:(密度比+盖度比)/2×100%。动物一般以个体数或相对多度来表示。
11. 生活型(life form)
不同种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的气候或其他环境条件下,因而在形态、生理及适应方式等方面所表现出的趋同适应类群。它是植物体与环境间某种程度上统一性的反映,生活型与分类学中的分类单位无关。
12. 生态型(ecotype)
同种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不同的气候或其他环境条件下,而在形态上、生理及适应方式等方面所表现出的变异性和分化性的个体群,是趋异适应的结果。生态型是可遗传的变异。
13. 生活型谱
群落内每类生活型的种数占总种数的百分比排列成一个系列。某一群落的生活型谱(%)=群落中某一生活型植物种的数量/全部植物种的数量×100%。
14. 生活型和生态型
两者都是表示植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生活型是生物对所生存环境适应的一种外在(表型)的表现形式,是不同生物对相同环境的趋同适应。生态型是生物对所生存环境适应的一种内在(遗传)的表现形式,是同种生物于不同环境中的趋异适应。
15. 生长型(growth form)
根据植物的可见结构分成的不同类群。生长型反映植物生活的环境条件,相同的环境条件具有相似的生长型,是趋同适应的结果。传统的生长型包括植物是乔木、灌木、草本、高度、形态、叶形和叶质等进行生长性的分类。
16. 高位芽植物(phaenerophytes)
休眠芽位于距地面25cm以上的高大乔木、灌木和热带高草,如乔木和大灌木。高位芽植物可以分成:大高位芽植物(30m以上)、中高位芽植物(8~30m)、小高位芽植物(2~8m)和矮高位芽植物(25cm~2m);高位芽植物所指示的是潮湿地带的气候。
17. 优势种(dominant species)
凡是在群落的每个层中占优势的种类,即个体数量多,生物量大,枝叶覆盖地面的程度也大,生活能力强,并且对其他植物和群落环境产生很大影响的生物种类叫做优势种。植物群落的外貌主要决定于群落中优势植物的生活型。
18. 建群种(constructive species)
优势种中的最优势者,即盖度最大,占有最大空间,因而在建造群落和改造环境方面作用最突出的生物种叫建群种,它决定着整个群落的基本性质。决定群落外貌的主要是它的建群种的生活型。它们是群落中生存竞争的真正胜利者。
19. 亚优势种(subdominant species)
个体数量与作用都次于优势种,但在决定群落性质和控制群落环境方面仍起着一定作用的植物种。
20. 伴生种(companion species)
是指植物群落中存在度和优势度大致相等的生长而特定群落间并无联系的确限度为二级的种类。但是伴生种在比较高层次的群落单位间也能成为特征种。即为群落常见种类,它与优势种相伴存在,但不起主要作用。
21. 关键种(keystone species)
指其活动和丰富决定群落的完整性,并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系统稳定性的物种。该种的生活习性和多度决定一个群落或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22. 生态等值种(ecological equivalent)
在不同地理位置但环境相同或相似的地区由于趋同进化而具有相同生活型的植物称为生态等值种。
23. 优势种和建群种
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称为优势种,群落的不同层次可以有各自的优势种,如森林群落中,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分别存在各自的优势种,其中乔木层的优势种,即优势层的优势种常称为建群种。
24. 冗余种(redundant species)
在一些群落中,有些物种是多余的,这些物种的去除不会引起群落内其他物种的丢失,同时对整个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不会造成太大影响。
25. 先锋植物(pioneer plant)
在被人砍伐或焚烧后的丘陵地,南于日照充足,一些喜好阳光且生长迅速的植物最先长出,一般出现在群落演替的初始阶段。
26. 濒危植物(endangered plant)
在整个分布区或分布区的重要地带处于灭绝危险中的植物。这些植物种群不多,地理分布有很大的局限性;植株数量已经减少到快要灭绝的临界水平;生境也退化到不再适宜其生长。
27. 附生植物(epiphyte)
地上部分完全依附在其他植物体上的植物。在群落中主要是一些层间植物,如藤本植物、寄生植物、腐生植物等。
28. 层间植物
群落除了自养、独立支撑的植物所形成的层次以外,还有一些如藤本植物、寄生植物、腐生植物,它们并不独立形成层次,而是分别依附在各层次中直立的植物体上。
29. 边缘效应(edge effect)
在两个或两个不同性质的生态系统(缀块或其他系统)交互作用处,由于某些生态因子(可能是物质、能量、信息、时机或地域)或系统属性的差异和协调作用而引起系统某些组分及行为(如种群密度、生产力和多样性等)的较大变化,称为边缘效应。
30. 空间异质性(special heterogeneity)
指生态学过程和格局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及其复杂性,一般可理解为空间的斑块性和梯度的总和。包括环境的空间异质性和生物群落的空间异质性。
31. 湿地(wet land)
《湿地公约》(1971)把湿地定义为:天然或人工的、永久性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和水域,蓄有静止或流动、淡水或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浅于6m的海水区。所有季节性或常年积水地段,包括沼泽地、泥炭地、湿草甸、湖泊、河流及泛洪平原、河口三角洲、滩涂、珊瑚礁、红树林、水库、池塘、水稻田及低潮时水深浅于6m的海岸带等,均属湿地范畴。湿地是重要的国土资源和自然资源,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息息相关,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
32. 生境破碎化(habitat fragmentation)
由人为或自然原因而导致的大面积连续分布的生境变成空间上相对隔离的小生境的现象。生境破碎化将导致遗传变异(尤其是等位基因多样性)的丧失;种群间遗传分化的增大,基因流的降低;繁殖成功率降低和种群的自交率增加,从而对种群遗传多样性造成重要影响。
33. 群落最小面积
指至少要有这样大的面积及相应的空间,才能包含组成群落的大多数生物种类。群落最小面积,可以反映群落结构特征。组成群落的物种越丰富,群落的最小面积越大。
34. 群落演替(community succession)
由于气候变迁、洪水、火烧、山崩、动物的活动和物质繁殖体的迁移散布,以及因群落本身的活动改变了内部环境等自然原因,或者由于人类活动的结果,使群落发生根本性质变化的现象也是普遍存在的,这种在一定地段上一种群落被另一种群落所替代的过程叫做演替。它是植物群落动态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按群落所在地的基质状况(物理环境)可分为两类: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35. 原生演替(primary succession)
在以前没有生产过植物的原生裸地上首先出现先锋植物群落,以后相继产生一系列群落的替代过程叫做原生演替。又可分为发生于干燥地面的旱生演替和发生于水域里的水生演替系列。
36. 次生演替(secondary succession)
原来有过植被覆盖,后来由于某种原因原有植被消失了,这样的裸地叫次生裸地,有土壤的发育,其中常常还保留着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环境条件比较好,发生在这种裸地上的群落演替称作次生演替。
37. 演替系列(succession series)
从生物定居开始直到形成稳定的群落为止,这样的系列过程称为演替系列。
38. 进展演替(progressive succession)
群落演替显示着群落是从先锋群落经过一系列的阶段,到达中生性顶极群落。这种沿着顺序阶段向着顶极群落的演替过程称之为进展演替。
39. 逆行演替(regressive succession)
在演替过程中,如果是由顶极群落向着先锋群落演变,则称之为逆行演替。
40. 进展演替与逆行演替
概念见38和39题,两者都是在一定地段上一种群落被另一种群落所替代的过程。但具有不同的特征,进展演替具有群落结构复杂化;地面最大利用;生产力最大利用;群落生产力的增加;新兴特有现象的存在,以及对植物环境特殊适应为方向的物种形成;群落的中生化;群落环境的强烈改造等特征。而逆行演替具有群落结构的简单化;地面的不充分利用;生产力的不充分利用;群落生产力的降低;残遗特有现象的存在,以及对外界环境的变化趋势为方向的物种形成;群落的旱生化和湿生化;外界环境的轻微改造等特征。
41. 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两者都是在一定地段上一种群落被另一种群落所替代的过程。原生演替是指在原先没有生命的地方,即原生裸地上发生的演替,而次生演替是指在一个群落被破坏,但并未完全被消灭的地区所发生的演替。两者起始条件不同,并且次生演替过程比原生演替快。
42. 顶极群落(climax)
克列门茨认为,无论起始于哪一种基质的植物群落,都向更中生化的方向发展变化,最终与大气候背景相协调。如没有外来干扰。即使原始群落性质完全不同,也会达到同一种稳定的植物群落。
43. 偏途顶极(disclimax or disturbance climax)
也称分顶极或干扰顶极,由于开垦、耕种、烧荒、放牧等人类和家畜的破坏作用,致使达到真正顶极前一阶段的其他群落长期继续生长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群落。
44. 群落系数
群落系数指各样方单位共有种的百分率,其计算方法很多,目前不下十几种。Jaccard相似性系数是目前最为基础和常用的相似性系数之一,其公式为:群落系数=c/(a+b-c)(a为样方A的物种数,b为样方B的物种数,c为样方A和B中的共有物种数)。
45. 确限度(fidelity)
某一物种局限于某一类型植物群落的局限性程度。Braun-Blanquet根据植物种类对群落类型的确限程度,归并为5个确限度等级。
确限度5:特征种(确限种);确限度4:偏宜种;确限度3:适宜种;确限度2:伴随种;
确限度1:偶见种。确限度愈大的种就是最好的特征种,作为一定群落类型如群丛的标志。
46. 共建种群落
在群落的物种组成中,如果群落中建群种只有一个,则称为“单建群种群落”或“单优种群落”;如果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同等重要的建群种,就称为“共建种群落”或“共优种群落”。热带森林几乎全是共建种群落,北方森林和草原则多为单优种群落。
47. 同资源种团(guild)
群落中以同一方式利用共同资源的物种集团称为同资源种团。同资源种团内的种间竞争十分激烈,它们占有同一功能地位,是等价种。如果一个种由于某种原因从群落中消失,别的种就可能取而代之,这对竞争和群落结构进行实验研究是有利的。
48. 群落结构(community structure)
群落中各种生物在空间上的配置状况,即为群落的结构。群落结构包括形态方面的结构和生态方面的结构,前者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后者指层片结构。
49. 群落交错区(ecotone)
又称生态交错区或生态过渡带,是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或生态地带之间)的过渡区域。群落交错区是一个交叉地带或种群竞争的紧张地带,发育完好的群落交错区,可包含相邻两个群落共有的物种及群落交错区特有的物种,在这里往往会出现边缘效应。
50. 层片(synusia)
由甘姆斯(H. Gams)于1918年提出,它是植物群落结构的一种基本单位,由相同生活型或相似生态要求的种组成。在植物群落垂直层次划分中,同一层植物常由若干生态要求上很不相同的种组成,并且层片具有一定的小环境,这种小环境构成植物环境的一部分。层片的划分在群落结构研究中常比层次划分更有价值。
51. 环境梯度(environmental gradient)
一个地区多种环境因素(温度、水分、土壤肥力、土壤盐渍性、生物因素、风等)共同组成相互渐变的梯度。沿连续的环境梯度,自然群落一般是连续地相互渐次变化,而不是以清晰的边界突然地让位于其他种的组合,用环境的梯度就可以解释群落的连续性。
52. 间接梯度分析(indirect gradient analysis)
用植物群落本身属性排定群落样地的位序,可用极点排序法和主分量分析法进行间接梯度分析。
53. 直接梯度分析(direct gradient analysis)
利用环境因素的排序,即以群落生境或其中某一生态因子的变化,排定样地生境的序位。
54. 群落结构及层片
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群落结构是指群落中各种生物在空间上的配置状况,包括水平和垂直结构,而层片则指相同生活型或由相似生态要求的种组成。联系:层片是群落结构的一种基本单位。
55. 地带性植物群落
在综合的外界环境条件中,特别是热量和水分及两者的配合状况,使地球表面的气候条件依纬向、经向和山地垂直三个方向改变,植物群落也依这三个方向分布,在地理分布上表现出明显的三维空间规律性,即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
56. 植被型(vegetation type)
植被分类的主要高级单位。由建群种生活型相同或近似,对温度、水分条件生态关系一致的植物群落联合而成。同一植被型具有相似的区系组成、结构、形态外貌、生态特点及动态演变历史。
57. 植被型组(vegetation type group)
凡建群种生活型相似,而且群落外貌相似的植物群落联合为植被型组。
59. 群丛(association)
凡是层片结构相同,各层片的优势种或共优种相同的植物群落,是植物群落分类的基本单位。
60. 排序(ordination)
把一个地区内所调查的群落样地按照相似度来排定各样地的位序,从而分析各样地之间及其与生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61. 直接排序(direct ordination)
62. 间接排序(indirect ordination)
根据群落本身的属性如种的相关性、群落相似性等导出抽象轴或群落变化方向的排序。
63. 极点排序法(polar ordination,PO)
由Bray和Cunis于1957提出,在多维的植物种空间中主观确定两个样方点,假定它们处在数据集的某一组合环境梯度的两个端点。然后按空间坐标投影的方法将所有的样方点都投影到两点连成的直线上,排序得分就是各样方在直线上的相对位置,给出多个极点对可以得到多维排序。极点排序的关键是选出合理的极点对,它们必须代表某种环境因子或组合环境因子。
64. 中度干扰理论(intermediate disturbance hypothesis)
中等程度的干扰将使生物多样性最高,它允许更多的物种入侵和建立种群。
65. 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
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化和变异性,包括生命形式的多样化,各种生命形式之间及其与环境之间的多种相互作用,以及各种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及其环境与生态过程的复杂性。主要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
66. 物种多样性(species diversity)
指地球上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物种多样性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指一定区域内的物种丰富程度,可称为区域物种多样性;其二是指生态学方面的物种分布的均匀程度,可称为生态多样性或群落物种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是衡量一定地区生物资源丰富程度的一个客观指标。
67. 生态入侵(ecological invasion)
指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把某种生物带人适宜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步地扩展,这个现象叫生态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