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判断题1. 在现金持有量的随机模式控制中,现金余额波动越大的企业,越需关注有价证券投资的流动性。
对 错
A
[解析] 根据现金持有量的随机模式,现金返回线总是处于现金上下限之间的下方,这意味着有价证券的出售活动比购买活动频繁且每次出售规模小;这一特征随着企业现金余额波动的增大而越加明显。
2. 现金管理的目的就是要保证生产经营对现金的需求。
对 错
B
[解析] 企业现金管理的目的,是要在资产流动性和盈利性之间做出抉择,以获取最大的利润。因此,首先要保证生产经营的需要,同时要节约使用。
3. 企业在不影响自己信誉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推迟应付款的支付期,是企业日常现金管理策略之一。
对 错
A
[解析] 现金收支管理的策略包括:力争现金流量同步;使用现金浮游量;加速收款和推迟应付款的支付。
4. 预防性需要是指置存现金以防发生意外的支付,它与企业现金流量的确定性及企业的借款能力有关。
对 错
A
[解析] 预防性需要是指置存现金以防发生意外的支付。现金流量的不确定性越大,预防性现金的数额也越大;此外预防性现金数额还与企业的借款能力有关。
5. 在现金管理的随机模式下,若现金在控制的上下限之内,便不必进行现金与有价证券的转换,保持它们的余额。
对 错
A
[解析] 在随机模式下,只有现金达到上下限时,才进行现金与有价证券之间的转换。
6. 应收账款产生的原因之一,是由于销售和收款的时间差距,它是一种商业信用。
对 错
B
[解析] 销售和收款的时间差而造成的应收账款,不属于商业信用。
7. 企业的信用标准严格,给予客户的信用期限很短,使得应收账款周转率很高,将有利于增加企业的利润。
对 错
B
[解析] 信用期的确定,要全面分析对收入和成本的影响。信用期过短,不足以吸引顾客,在竞争中会使销售额下降,造成利润减少。
8. 即使企业已按规定对逾期应收账款作出坏账处理,企业仍然拥有对逾期账款行使继续收账的法定权力。
对 错
A
[解析] 企业转销的坏账只是内部的会计处理方法,并没有放弃收款的权利。
9. 企业花费的收账费用越多,坏账损失就一定越少。
对 错
B
[解析] 一般情况下,收账费用越多,收账力度加大,发生坏账损失就越低。但达到一定程度时,即使收账费用再加大,坏账损失也不会有明显变化了,这是因为“品质差”的账款已基本收回,但“能力差”的账款是无法通过加大收账费用来解决的。
10. 赊销是扩大销售的有力手段之一,企业应尽可能放宽信用条件,增加赊销。
对 错
B
[解析] 赊销确实是扩大销售的有力手段,但另一方面,赊销又会给企业带来应收账款的机会成本、坏账损失和收账费用等不利的一方面。
11. 企业往往需根据顾客赖账可能性的评估来设定顾客的信用标准。
对 错
A
[解析] 信用标准是指顾客获得企业的交易信用所应具备的条件。企业在设定某一顾客的信用标准时,往往先要评估它赖账的可能性,这可以通过“五C”系统来进行定性分析。
12. 研究存货保险储备量的目的,是为了寻求缺货成本的最小化。
对 错
B
[解析] 研究存货保险储备量的目的,是为了确定合理的保险储备量,使缺货成本和储备成本之和最小。
13. 在计算经济订货批量时,如果考虑订货提前期,则应在按经济订货量基本模型计算出订货批量的基础上,再加上订货提前期天数与每日存货消耗量的乘积,才能求出符合实际的最佳订货批量。
对 错
B
[解析] 订货提前期对经济订货量的计算并无影响,仍可按原来瞬时补充情况下的经济批量订货,只不过是在达到再订货点时即发订货单订货即可。
14. 建立保险储备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需求增大而发生缺货或供货中断。
对 错
B
[解析] 建立保险储备是为了找出合理的保险储备量,使缺货损失和储备成本之和最小。既要考虑缺货损失的大小,又要考虑占用存货的机会成本。
15. 如果存货市场供应不充足,即使满足有关的基本假设条件,也不能利用经济订货量基本模型。
对 错
A
[解析] 经济订货量基本模型要求供货和使用都是均衡的,存货市场供应充足是建立存货经济批量基本模型的前提条件之一。
16. 因为现金的管理成本是相对固定的,所以在确定现金最佳持有量时,可以不考虑它的影响。
对 错
A
[解析] 现金管理成本是一种固定成本,与现金持有量之间无明显的比例关系。
17. 在现金管理的随机模式下,若现金在控制的上下限之内,便不必进行现金与有价证券的转换,保持它们的余额。
对 错
A
[解析] 在随机模式下,只有现金达到上下限时,才进行现金与有价证券之间的转换。
18. 企业现金管理的基本目标在于对现金的流动性和收益性作出合理的选择。
对 错
A
[解析] 一般说来,流动性强的资产,其收益性较低。企业现金管理目标就是要在资产流动性和盈利能力之间抉择,以获得最大的长期利润。
19. 企业对不同过期账款的催收方式,包括准备为此付出的代价,就是它的收账政策。
对 错
A
[解析] 对过期较短的顾客,不过多地打扰,以免失去这这一市场;对过期稍长的顾客,可措辞婉转地写信催收;对过期较长的顾客频繁催款,必要时提请有关部门仲裁或提起诉讼。这种对不同过期账款的催收方式,包括准备为此付出的代价,就是它的收账政策。
20. 订货的经济批量大小与订货提前期的长短没有关系。
对 错
A
[解析] 订货提前期只是在订货点提前订货,对经济批量的计算无影响。
四、计算分析题1. 某公司现金收支状况比较平稳,预计全年现金需要量为250000元,现金与有价证券的转换成本为每次500元,有价证券年利率为10%。
要求:
(1)计算最佳现金持有量。
(2)计算最佳现金持有量下的全年现金管理总成本、全年现金交易成本和全年现金持有机会成本。
(3)计算最佳现金持有量下的全年有价证券交易次数和有价证券交易间隔期。
2. A公司是一个商业企业。由于目前的收账政策过于严厉,不利于扩大销售,且收账费用较高,该公司正在研究修改现行的收账政策。现有甲和乙两个放宽收账政策的备选方案,有关数据如下:
项目 | 项行收账政策 | 甲方案 | 乙方案 |
年销售额(万元/年) | 2400 | 2600 | 2700 |
收账费用(万元/年) | 40 | 20 | 10 |
所有账户的平均收账期 | 2个月 | 3个月 | 4个月 |
所有账户的坏账损失率 | 2% | 2.5% | 3% |
已知A公司的销售毛利率为20%,应收账款投资要求的最低报酬率为15%。坏账损失率是指预计年度坏账损失和销售额的百分比。假设不考虑所得税的影响。
要求:
通过计算分析,回答应否改变现行的收账政策?
如果要改变,应选择甲方案还是乙方案?
单位:万元
项目 |
现行收账政策 |
甲方案 |
乙方案 |
年销售额 |
2400 |
2600 |
2700 |
毛利 |
2400×0.2=480 |
2600×0.2=520 |
2700×0.2=540 |
应收账款应计利息 |
400×0.8×15%=48 |
650×0.8×15%=78 |
900×0.8×15%=108 |
坏账损失 |
2400×2%=48 |
2600×2.5%=65 |
2700×3%=81 |
收账费用 |
40 |
20 |
10 |
边际收益 |
344 |
357 |
341 |
因此,应采纳甲方案。
3. 某企业目前A产品销售收入为6000万元,总成本为4500万元,其中固定成本为900万元。该企业准备改变目前的信用政策,有甲、乙两个方案可供选用:
甲方案给予客户60天信用期限,预计销售收入为7500万元,货款将于第60天收到,其信用成本共计210万元;乙方案的信用政策为(2/10,1/20,n/90),预计销售收入为8100万元,将有50%的货款于第 10天收到,10%的货款于第20天收到,其余 40%的贷款于第90天收到(前两部分货款不会产生坏账,后一部分贷款的坏账损失率为该部分贷款的2%),收账费用为30万元。企业改变信用政策后将不改变目前的变动成本
率。企业的资金成本率为10%
要求:
通过计算判定企业应采用哪个方案。
变动成本总额=4500-900=3600(万元)变动成本率=3600/6000=60%
(1)甲方案:收益的增加=7500×(1-60%)=3000(万元)
现金折扣=0
提供现金折扣后的税前损益
=3000-210=2790(万元)
(2)乙方案:
收益的增加=8100×(1-60%)=3240(万元)
应收账款平均收账天数
=50%×10+10%×20+40%×90
=43(天)
应收账款占用资金的应计利息
=(8100/360)×43×60%×10%
=58.05(万元)
收账费用=30(万元)
坏账损失=8100×40%×2%=64.8(万元)
现金折扣成本
=8100×50%×2%+8100×10%×1%
=89.1(万元)
提供现金折扣后的税前损益
=3240-(58.05+30+64.8+89.1)
=2998.05(万元)
(3)甲乙两方案提供现金折扣后的税前损益之差
=2790-2998.05=-208.05(万元)
(4)因为乙方案税前收益大于甲方案税前收益,所以应采用乙方案。
4. 某公司的年赊销收入为720万元,平均收账期为60天,坏账损失为赊销额的10%,年收账费用为5万元。该公司认为通过增加收账人员等措施,可以使平均收账期降为50天,坏账损失降为赊销额的7%。假设公司的资金成本率为 6%,变动成本率为50%。
要求:
计算为使上述变更经济上合理,新增收账费用的上限。
原方案总成本=应收账款平均余额×变动成本×资金成本率+赊销额×原坏账损失率+原收账费用
=720×(60/360)×50%×6%+720×10%+5
=80.6(万元)
新增收账费上限
=80.6-[720×(50/360)×50%×6%+720× 7%]-5
=22.2(万元)
故采取新收账措施而增加的收账费,不应超过 22.2万元。
5. 某企业每年需用甲材料8000件,每次订货成本为160元,每件材料的年储存成本为6元该种材料的单价为25元/件,一次订货量在2000件以上时可获3%的折扣,在3000件以上时可获 4%的折扣。
要求:
计算确定对企业最有利的进货批量。
计算各批量下的总成本。由于存在折扣,进货单价不同,购置成本是相关成本,应予以考虑。
(1)若不享受折扣:

(2)若享受3%折扣,以2000件为订货量时:相关总成本
=8000×25×(1-3%)+8000/2000×160+ 2000/2×6
=200640(元)
(3)若享受4%折扣,以3000件为订货量时:相关总成本
=8000×25×(1-4%)+8000/3000×160+ 3000/2×6
=201426.67(元)
由于以2000件为批量时的总成本最低,所以经济订货量为2000件。
6. 某公司每年需外购零件10800个,该零件单位存储成本45元,一次订货变动成本55元,单位缺货成本110元,每日平均需要量为30件,订货间隔期的概率分布如下:
订货间隔期(天) | 8 | 9 | 10 | 11 | 12 |
概率 | 0.1 | 0.2 | 0.4 | 0.2 | 0.1 |
要求:
计算含有保险储备的再订货点。(计算中数据取整)

每年订货次数=10800/162=67(次)
平均订货间隔期
=8×0.1+9×0.2+10×0.4+11×0.2+12
×0.1
=10(天)
平均订货间隔期内需求
=10×30=300(件)
(1)当保险储备B=0,再订货点R
=10×30+0=300(件)
TC(B=0)
=[(11×30-300)×0.2+(12×30-300)× 0.1)×110×67+0×45
=88440(元)
(2)当保险储备B=30,再订货点R
=10×30+30=330(件)
TC(B=30)
=[(12×30-330)×0.1]×110×67+30×45
=23460(元)
(3)当保险储备量B=60,再订货点R
=10×30+60=360(件)
TC(B=60)
=0×110×574-60×45
=2700(元)
含有保险储备的再订货点
=10×30+60=360(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