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小题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各小题备选答案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
三、判断题1. 滚动预算可以克服零基预算的缺点,保持预算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对 错
B
[解析] 滚动预算可以克服定期预算的缺点,零基预算可以克服增量预算的缺点。
3. 在企业组织体制中,M型组织的第三个层次由若干个U型结构组成。 ( )
对 错
A
[解析] 本题考核企业的组织体制。M型结构由三个相互关联的层次组成,其中第三层次是围绕企业的主导或核心业务,互相依存又相互独立的各所属单位,每个所属单位又是一个U型结构。
4. 流动资产直接体现企业的偿债能力和变现能力,而长期资产则体现了企业的经营规模、发展潜力。
对 错
A
[解析] 流动资产直接体现企业的偿债能力和变现能力,而长期资产则体现了企业的经营规模、发展潜力。
6. 差额投资内部收益率法适用于两个原始投资不相同,但项目计算期相同的多方案比较决策。
对 错
A
[解析] 本题考核的是差额投资内部收益率法的适用范围。
7. 经济进货批量就是使存货的储存成本和进货成本之和最小的进货数量。
对 错
B
[解析] 经济进货批量是指能够使一定时期内存货的相关总成本达到最低点的进货数量,决定因素主要有变动性进货费用、变动性储存成本和允许缺货时的缺货成本。
8. 在影响财务管理的各种外部环境中,金融环境是最为重要的。 ( )
对 错
B
[解析] 本题考核经济环境的相关内容。在影响财务管理的各种外部环境中,经济环境是最为重要的。
9. 企业建立激励机制和发挥激励作用的依据和前提是财务分析。
对 错
B
[解析] 建立经营业绩评价体系的基础是财务分析。而企业建立激励机制和发挥激励作用的依据和前提是建立经营业绩评价体系。
四、计算题(凡要求计算的项目,均须列出计算过程;计算结果出现小数的,均保留小数点后两位小数。凡要求解释、分析、说明理由的内容,必须有相应的文字阐述)
1. 2009年公司取得包工包料安装收入600万元,其中设备及材料价款400万元,安装劳务费收入200万元。公司目前有两个方案:
方案1:把施工队独立核算,独立后则安装费须缴纳营业税。
方案2:不将施工队独立,600万元收入可按混合销售缴纳增值税。
假设企业适用增值税税率为17%,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建筑安装业营业税税率为3%。商场代扣代缴的个人所得税税率为20%,。请分别针对以上事件从节税减负的角度对公司的备选方案进行选择。
方案一:应纳增值税=400/(1+17%)×17%-17=41.12(万元)
应纳营业税=200×3%=6(万元)
两税加在一起,则公司应纳税金额为:
41.12+6=47.12(万元)
方案二:应纳增值税=600/(1+17%)×17%-17=70.18(万元)
所以方案一更能节省税款金额。
某企业2009年A产品销售收入为4000万元,总成本为3000万元,其中固定成本为600万元。2002年该企业有两种信用政策可供选用:甲方案给予客户60天信用期限(n/60),预计销售收入为5000万元,货款将于第60天收到,其信用成本为140万元;乙方案的信用政策为(2/10,1/20,n/90),预计销售收入为5400万元,将有30%的货款于第10天收到,20%的货款于第20天收到,其余50%的货款于第90天收到(前两部分货款不会产生坏账,后一部分货款的坏账损失率为该部分货款的4%),收账费用为50万元。
该企业A产品销售额的相关范围为3000万~6000万元,企业的资金成本率为8%(为简化计算,本题不考虑增值税因素)。2. 计算该企业2009年的下列指标:①变动成本总额;②以销售收入为基础计算的变动成本率;
①变动成本总额=3000-600=2400(万元)
②以销售收入为基础计算的变动成本率=2400/4000×100%=60%
3. 计算乙方案的下列指标:①应收账款平均收账天数;②应收账款平均余额;③维持应收账款所需资金;④应收账款机会成本;⑤坏账成本;⑥采用乙方案的信用成本。
①应收账款平均收账天数=10×30%+20×20%+90×50%=52(天)
②应收账款平均余额=(5400/360)×52=780(万元)
③维持应收账款所需资金=780×60%=468(万元)
④应收账款机会成本=468×8%=37.44(万元)
⑤坏账成本=5400×50%×4%=108(万元)
⑥采用乙方案的信用成本=37.44+108+50=195.44(万元)
4. 计算以下指标:①甲方案的现金折扣;②乙方案的现金折扣;③甲乙两方案信用成本前收益之差;④甲乙两方案信用成本后收益之差。
①甲方案的现金折扣=0
②乙方案的现金折扣=5400×30%×2%+5400×20%×1%=43.2(万元)
③甲乙两方案信用成本前收益之差=5000×(1-60%)-[5400×(1-60%)-43.2]=-116.8(万元)
④甲乙两方案信用成本后收益之差=-116.8-(140-195.44)=-61.36(万元)
5. 为该企业做出采取何种信用政策的决策,并说明理由。
∵乙方案信用成本后收益大于甲方案。
∴企业应选用乙方案。
6. 某企业采用信用方式购买原料,销售产品,其应收账款的平均收现期为40天,应付账款的平均付款期为10天,从原料购买到产成品销售的期限平均为60天。
要求:
(1)计算该企业的现金周转期;
(2)计算该企业的现金周转率;
(3)若该企业现金年度需求总量为150万元,则最佳现金持有量为多少?

=40-10+60=90(天)
(2)现金周转率=360/现金周转期=360/90=4(次)
(3)

=150/4=37.5(万元)
7. 某企业实行责任成本管理,将企业中各部门分别确认为相应的利润中心、投资中心,关于部分责任中心的资料信息如下:
(1)甲和乙这两个分厂被确定为利润中心,其本期数据如下表:
表1 甲与乙本期相关数据 责任中心 | 销售收入 | 变动成本总额 | 可控固定成本 | 不可控固定成本 |
甲利润中心 | 768万元 | 354万元 | 130万元 | (A) |
乙利润中心 | 1356万元 | 795万元 | (B) | 115万元 |
(2)丙和丁这两个分厂被确定为投资中心,其本期数据如下:丙投资中心的营业利润为700万元,占用的营业资产平均总额为5000万元,丁投资中心的剩余收益为120万元,占用的营业资产平均总额为4000万元。公司整体的预期最低投资报酬率为12%。
要求:
(1)甲利润中心的部门边际贡献为198万元,计算表中数字A。
(2)乙利润中心可控边际贡献为391万元,计算表中数字B和乙部门的部门边际贡献。
(3)计算丙投资中心的剩余收益和投资报酬率。
(4)计算丁投资中心的营业利润和投资报酬率。
(5)假设丙投资中心有一新的投资项目,投资额为500万元,可获利润65万元,请计算若接受该投资后该中心的投资报酬率和剩余收益,并帮助确定是否进行该投资。
(1)甲利润中心的部门边际贡献=768-354-130-A=198(万元),A=86(万元)。
(2)乙利润中心的可控边际贡献=1356-795-B-391,B=170(万元)乙利润中心的部门边际贡献=391-115=276(万元)
(3)丙投资中心的投资报酬率=700÷5000=14%丙投资中心的剩余收益=700-5000×12%=100(万元)
(4)丁投资中心的营业利润=120+4000×12%=600(万元)丁投资中心的投资报酬率=600÷4000=15%
(5)丙投资中心的投资报酬率=(700+65)÷(5000+500)≈13.91%,剩余收益=700+65-(5000+500)×12%=105(万元)。虽然进行该投资使得F投资中心的投资报酬率下降,但是使该投资中心的剩余收益增加,应该进行该投资。
五、综合题(凡要求计算的项目,均须列出计算过程;计算结果出现小数的,均保留小数点后两位小数;计算结果有计量单位的,必须予以标明。凡要求说明理由的内容,必须有相应的文字阐明)
1. 某完整工业投资项目需要原始投资合计13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00万元(全部为贷款,年利率10%,贷款期限为7年),开办费投资10万元,流动资金投资20万元。建设期为2年。固定资产投资和开办费投资在建设期内均匀投入,流动资金于第2年末投入。该项目寿命期5年,固定资产按直线法计提折旧,期满有1万元净残值(与税法规定相同);开办费全部在投产第1年年末摊销。预计投产后每年获营业收入为120万元,预计每年外购原材料、燃料和动力费为40万元,工资及福利费为23万元,其他付现费用为5万元。适用的增值税率为17%,城建税率为7%,教育费附加率为3%。该企业不缴纳营业税和消费税。适用的所得税率为25%,运营期每年维持运营投资为5万元,流动资金于终结点一次收回,项目的折现率为10%。
要求:
(1) 计算项目的计算期;
(2) 按照复利计算项目的建设期资本化利息;
(3) 计算项目的投资总额;
(4) 计算运营期内各年的营业税金及附加;
(5) 计算运营期内项目各年的息税前利润;
(6) 计算运营期内项目各年的息前税后利润;
(7) 计算项目的投资收益率;
(8) 计算项目建设期各年的净现金流量;
(9) 计算运营期内项目各年的自由现金流量;
(10) 计算项目的包括建设期的静态投资回收期(所得税后);
(11) 计算项目的获利指数和净现值率;
(12) 判断项目的财务可行性。
(以上计算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1) 项目的计算期
=项目的建设期+项目的运营期
=项目的建设期+项目的寿命期
=2+5=7(年)
(2) 建设期资本化利息
=100×(F/P,10%,2)-100=21(万元)
(3) 项目的投资总额
=原始投资合计+建设期资本化利息
=130+21=151(万元)
(4) 运营期内各年的应交增值税=(120-40)×17%=13.6(万元)
运营期内各年的营业税金及附加=13.6×(7%+3%)=1.36(万元)
(5) 固定资产原值=100+21=121(万元)
运营期每年固定资产折旧=(121-1)/5=24(万元)
运营期第一年的开办费摊销10万元
运营期内第一年息税前利润=120-40-23-5-24-10-1.36=16.64(万元)
运营期内第二~五年息税前利润=120-40-23-5-24-1.36=26.64(万元)
(6) 运营期内第一年息前税后利润=16.64×(1-25%)=12.48(万元)
运营期内第二~五年息前税后利润=26.664×(1-25%)=19.98(万元)
(7) 年均息税前利润=(16.64+26.64×4)/5=24.64(万元)
项目的投资收益率=年均息税前利润/总投资=24.64/151×100%=16.32%
(8) 由于固定资产投资和开办费投资是在建设期内均匀投入的,所以建设期净现金流量为:
NCF0=-(100+10)/2=-55(万元)
NCF1=-(100+10)/2=-55(万元)
NCF2=-20(万元)
(9) 运营期第1年开办费摊销额=10(万元)
每年维持运营投资为5万元
终结点回收额=1+20=21(万元)
对于完整工业投资项目而言
运营期内项目某年的自由现金流量
=运营期某年税后净现金流量
=该年息前税后利润+该年折旧+该年摊销+该年回收额-该年维持运营投资
NCF0=12.48+24+10-5=41.48(万元)
NCF4-6=19.98+24-5=38.98(万元)
NCF7=38.98+21=59.98(万元)
(10) 项目的原始投资合计为130万元,在项目计算期前五年的累计净现金流量=41.48 +38.98+38.98-130=-10.56(万元),项目计算期第六年的累计净现金流量=-10.56+ 38.98=28.42(万元),所以包括建设期的静态投资回收期=5+10.56/38.98=5.27(年)。
(11) 运营期净现金流量现值
=59.98×(P/F,10%,7)+38.98×(P/A,10%,3)×(P/F,10%,3)+41.48×(P/F,10%,3)
=134.78(万元)
原始投资的现值合计
=20×(P/F,10%,2)+55×(P/F,10%,1)+55
=121.53(万元)
获利指数=134.78/121.53=1.11
净现值率=1.11-1=0.11
(12) 由于获利指数(1.11)大于1(或由于净现值率大于0),包括建设期的静态投资回收期(5.27年)大于项目计算期(7年)的一半,所以,该项目基本具备财务可行性。
某企业计划进行某项投资活动,拟有甲、乙两个方案。有关资料如下:
资料1:甲方案原始投资为15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00万元,流动资金投资50万元,全部资金于建设起点一次投入,该项目建设期为0,运营期为5年,到期残值收入5万元,预计投产后年营业收入90万元,年外购原材料、燃料和动力费20万元,工资及福利费18万元,修理费2万元,其他费用1万元。
资料2:乙方案原始投资为21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20万元,无形资产投资25万元,流动资产投资65万元,全部资金于建设起点一次投入,该项目建设期为2年,运营期为5年,到期残值收入8万元,无形资产自投产年份起分5年摊销完毕。该项目投资后,预计年营业收入170万元,年不包含财务费用的年总成本费用107.4万元。
资料3:该企业按直线法计提折旧,全部流动资金于终结点一次回收,所得税率25%,折现率为10%。
资料4:为了简化计算,假设营业税金及附加占营业收入的2%。
要求(按照税后净现金流量):2. 采用净现值指标评价甲、乙方案的可行性。
甲方案:
项目计算期5年
固定资产原值=100(万元)
固定资产年折旧=(100-5)/5=19(万元)
运营期年经营成本=20+18+2+1=41(万元)
运营期年营业税金及附加=90×2%=1.8(万元)
NCF0=-150(万元)
NCF1~4=(90-41-19-1.8)×(1-25%)+19=40.15(万元)
终结点回收额=55万元
NCF5=40.15+55=95.15(万元)
净现值=40.15×(P/A,10%,5)+55×(P/F,10%,5)-150=40.15×3.7908+55×0.6209-150=36.35(万元)
乙方案:
项目计算期7年
固定资产原值=120万元
固定资产年折旧=(120-8)/5=22=4(万元)
无形资产年摊销额=25/5=5(万元)
运营期年营业税金及附加=170×2%=3.4(万元)
运营期年息税前利润=170-107.4-3.4=59.2(万元)
运营期年息前税后利润=59.2×(1-25%)=44.4(万元)
NCF0=-210(万元)
NCF3~6=44.4+22.4+5=71.8(万元)
终结点回收额=65+8=73(万元)
NCF7=71.8+73=144.8(万元)
净现值=71.8×F(P/A,10%,7)-(P/A,10%,2)]+73×(P/F,10%,7)-210=71.8×(4.8684-1.7355)+73×0.5132-210=52.41(万元)
甲、乙两方案的净现值均大于0,两方案均可行。
3. 若两方案为互斥方案,采用年等额净回收额法确定该企业应选择哪一投资方案。
甲方案年等额净回收额=36.35/3.7908=9.59(万元)
乙方案年等额净回收额=52.41/4.8684=10.77(万元)
乙方案年等额净回收额大于甲方案年等额净回收额,因此,该企业应选择乙方案。
4. 若两方案为互斥方案,采用最小公倍数法和最短计算期法确定该企业应选择哪一投资方案。
①两方案计算期的最小公倍数为35,甲方案重复6次,乙方案重复4次。
甲方案调整后的净现值=36.35+36.35×(P/F,10%,5)+36.35×(P/F,10%,10)+36.35×(P/F,10%,15)+36.35×(P/F,10%,20)+36.35×(P/F,10%,25)+36.35×(P/F,10%,30)=36.35×(1+0.6209+0.3855+0.2394+0.1486+0.0923+0.0573)=92.47(万元)
乙方案调后的净现值=52.41+52.41×(P/F,10%,7)+52.41×(p/F,10%,14)+52.41×(P/F,10%,21)+52.41×(P/F,10%,28)=52.41×(1+0.5132+0.2633+0.1351+0.0693)=103.82(万元)
因为乙方案调整后的净现值大于甲方案,所以该企业应选择乙方案。
②两方案的最短计算期为5年。
甲方案调整后的净现值=36.35(万元)
乙方案调整后的净现值=10.77×3.7908=40.83(万元)
因为乙方案调整后的净现值大于甲方案,所以该企业应选择乙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