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四、论述题1. 试述意志行动的发展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1)意志是在认识过程的基础上形成的,意志过程以认识过程为前提;
(2)认识过程有意性也是意志过程的成分,儿童意志的发生发展意味着认识过程的有意性的发生和加强,也就是认识过程发展水平的提高;
(3)在意志行动中,为达到预定目的,无论是克服外部或是内部障碍,以及目的能否实现,都会引起积极争取或拒绝的态度,即产生情绪;
(4)情绪是人的活动的一种内部动力,对意志行动作用可以是鼓舞,也可以是阻挠;
(5)学前儿童高级情感的发展,特别是理智感的发展,正是意志对情感调节作用的表现。
意志是成体系的活动,其产生和进行过程,包含着复杂的成体系的心理结构,体系的形成取决于行动动机的组织程度,动机的体系决定人的行动的目的和方向。
动机体系是变化发展的,不同年龄、不同场合,动机的关系可以发生变化,不同动机的主次地位可以发生转换,但意志活动总与动机体系相联系,主要地位的动机决定着意志行动的目的和方向。
2. 试述遗传因素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儿童心理发展必须具备的客观条件是人脑和周围现实。人脑是儿童心理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本体,周围世界是儿童心理所反映的客观现实,儿童心理发展决不能离开这两个方面客观条件的制约。
遗传因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
(1)提供发展人类心理的最基本的自然物质前提。
人类在进化过程中,机体得到高度的发展,特别是脑和神经系统高级部位的结构和机能达到高度发达的水平,获得了不同于其他一切生物的特征。人的天然的族类特征是正常儿童出生时都具有的遗传素质。人类共有的遗传因素是使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有可能形成人类心理的前提条件,也是儿童有可能达到一定社会所要求的那种心理水平的最初涉、最基本的条件。
(2)奠定儿童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
世界上除同卵双生外,每个个体都具有独特的遗传模式。遗传模式的差异性决定着心理活动所依据的物质本体的差异性,从而影响着心理机能。
遗传因素对儿童心理发展不同方面的影响不完全相同。
遗传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是客观存在的。它为心理发展提供了最初的物质前提和可能性。在环境的影响下,最初的可能性能够变为最初的现实,而这个现实又将成为继续发展的前提和可能。儿童每一步的发展现实总是先天和后天相互作用的结果。
生理成熟的程序制约着儿童心理发展的顺序;生理成熟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物质前提;生理成熟的个别差异,是儿童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生理基础。
遗传素质以及遗传的发展程序虽然制约着儿童的生理成熟,但成熟却并不绝对由遗传决定。生理发展本身存在着遗传和变异辩证统一的规律。遗传的东西在一定条件下变化,人类的种系特征就是世世代代遗传和变异进化的产物。成熟过程始终受到环境的影响。
五、案例分析题1. 一天,一位年轻的妈妈心急如焚地来找心理医生。心理医生招呼她坐下,她急不可待地对医生说:“医生,我孩子今年4岁半了,近来表现一反常态:前几天,有位同学来到我家问他,‘爸爸喜欢你还是妈妈喜欢你?’他说‘爸爸喜欢你’,弄得这位尚未婚的朋友(女)满脸尴尬。”
“昨天在公园玩滑梯,我让他回家,他却说,‘让我替小狗玩一次’,……唉,这小孩这么小就……,真急死人啦!”
心理医生说:“不用急,不是小孩有问题,而是大人有问题,这是正常现象……”
这位年轻妈妈听后顿时开朗许多。
据上面案例,回答下面问题:
(1)“年轻妈妈”从紧张到开朗说明了什么?
(2)材料中反映的情况说明了孩子的什么?
(3)你想让医生给这位妈妈说些什么?
(1)说明:①幼儿期心理变化迅速;②心理学常识急需普及。
(2)让女士尴尬说明:孩子在言语发展过程中尚不能把人称代词区分开;“替小狗玩一次”说明孩子在模仿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具有创造性。
(3)这是小孩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不必着急,应注意教育引导,特别是小孩创造性,要注意保护、培养;多学习幼儿心理方面和幼儿教育方面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