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 二、填空题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1. 区域环境的特点是经济发展是______宏观规划分层的依据之一。
2. 内环境实际上是生物体内细胞生长、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等______的场所。
3. 长日照植物由南往北移时,发育提前,由北往南移时,则发育______甚至不开花。
4. 最近研究表明,光周期现象主要与______的长短有关。
5. 我国著名的“三北”防护林始建于______年。
6. 在dN/dt=rN[(K-N)/k)中,当N=K时,种群______生长。
7. 土壤中的微生物量一般是春季较少并逐渐增长,夏秋季多并达最高值,进入冬季后逐渐减少到最低值,这就是种群的______消长。
8. 早稻不宜连做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存在于种内的______作用。
9. 当两个生物(或生物单位)利用同一资源或共同占有其他环境变量时,就出现 ______。
10. 生物在扩散定居过程中,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反过来改造环境,使得原来的生境发生相应的变化,这就是______。
11. 从控制演替的主导因子划分,森林砍伐迹地的演替属______。
12. 我国东北草甸形成的______是最好的土壤。
13. 世界上主要经济渔场几乎都分布在______。
14. 简言之,生态系统=______+生物群体及其全部关系。
15. 在北半球平均来说,到达地表的太阳总辐射为大气界面上的47%,光合有效辐射只占地面所接受总辐射的______左右。
16. 由于能量在传递过程中______,食物链的长度一般只有四、五级。
17. 负反馈的作用是使生态系统达到和保持______。
18. 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要经过______的发育过程。
20. 可持续发展包括了两层含义,一是人类要发展,要满足人类的发展需求;二是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