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述题1. 某15层住宅基础为筏板基础,尺寸30m×30m,埋深6m,土层为中密中粗砂,γ=19kN/m
3,地下水位平基础底,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
ak=300kPa,试确定地基抗震承载力。
地基承载力经深度修正
ηb=3,ηd=4.4
fa=fak+ηbγ(b-3)+ηdγm(d-0.5)
=300+3×(19-10)×(6-3)+4.4×19×(6-0.5)=841kPa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知ξa=1.3
地基抗震承载力
faE=fa×ξa=1.3×841=1093kPa
2. 某高层建筑,采用管桩基础,桩径0.55m,桩长16m,土层分布:0~2m粉质黏土,q
sa=10kPa;2~4.5m粉质黏土,q
sa=7.5kPa;4.5~7.0m黏土,q
sa=11kPa;7.0~9.0m黏土,q
sa=19kPa;9.0~12.8m粗砂,q
sa=20kPa;12.8m以下强风化岩,q
sa=32kPa,q
pa=3100kPa。试计算单桩抗震承载力。
Ra=u∑qsiali+qpaAp
=1.727×(10×2+7.5×2.5+11×2.5+19×2+20×3.8+32×3.2)+
0.237×3100=1.727×282.6+734.7=488.1+734.7=1222.7kN
抗震单桩承载力特征值
RaE=Ra×1.25=1222.7×1.25=1528.4kN
3. 某7层住宅楼基础为天然地基,基础埋深2m,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0.1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地下水位深度1.0m,地层条件见表,试计算场地液化指数。

第2层土的ρ
c>10%,第4层土为Q
3,均属不液化层。
第3层粉砂
d
s=4m,N
0=6,d
w=1m,N
cr=7.2>N=5,液化。
d
s=5.5m,N
0=6,d
w=1m,N
cr=8.1>N=7,液化。
土层厚度 d
1=1.75m,dv2=1.25m
权函数 W
1=10m
-1,W
2=9.625m
-1 液化指数

4. 某预制桩,截面尺寸0.3m×0.3m,桩长15m,低桩承台为C30混凝土,土层为黏性土,桩端持力层为砾砂,水平抗力系数比例系数m=24MN/m
4,试求单桩抗震水平承载力 (x
oa=10mm)。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抗震承载力可比非抗震承载力提高25%,即
R
hE=84.6×1.25=105.8kN
5. 某仓库地基,地面下5~11m为细砂层,地下水位埋深3m,标准贯入试验平均击数N=8,试以临界标贯击数方法判断该土层各深度处在发生7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地震时是否发生液化,并计算场地液化指数I
lE。
标贯临界值计算

7度地震,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N
0=6,砂土ρ
c=3
d
5=5m,N
cr=6×[0.9+0.1×(5-3)]=6.6<8,不液化。
d
6=6m,N
cr=6×[0.9+0.1×(6-3)]=7.2<8,不液化。
d
7=7m,N
cr=6×[0.9+0.1×(7-3)]=7.8<8,不液化。
d
8=8m,N
cr=6×[0.9+0.1×(8-3)]=8.4>8,液化。
d
9=9m、10m、11m,N
cr分别为9、9.6和10.2,液化。
所以7.5~11m砂土发生液化。
(2)标贯试验点中点深度

(3)计算影响权函数
d=8.0m,W
1=7.0m
-1;d=9m,W
2=6m
-1;d=10m,W
3=5m
-1;d=10.75m,W
4=4.25m
-1 深度7.5~1lm范围,各计算土层厚度
d
1=8.5-7.5=1.0m,d
2=9.5-8.5=1.0m,d
3=10.5-9.5=1.0m,d
4=11-10.5=0.5m
(4)计算液化指数

液化等级为轻微液化。
6. 某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根据图土层分布和标准贯入试验击数,试判定土层的液化等级。

计算土层的标贯击数临界值N
cr 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标贯击数基准值N
0=10,砂土的黏粒含量百分率ρ
c=3,计算N
cr。
-1.4m处 N
cr=10×[0.9+0.1×(1.4-1.0)]=9.4
-4.0m处 N
cr=10×[0.9+0.1×(4-1.0)]=12
-5.0m处 N
cr=10×[0.9+0.1×(5-1.0)]=13
-6.0m处 N
cr=10×[0.9+0.1×(6-1.0)]=14
-7.0m处 N
cr=10×[0.9+0.1×(7-1.0)]=15
其中,-4.0m处和-6.0m处,N=15>N
cr=12, N=16>N
cr=14,该两处不液化,其余各处N<N
cr,会产生液化。
(2)计算产生液化的三处(-1.4m、-5.0m和-7.0m)中点深度
-1.4m处 d
1=2.1m-1.0m=11m(水位-1.0m)

(3)计算各中点深度Z
i所对应的权函数W
i W
i为i层土单位土层厚度的层位影响权函数值(单位为m
-1),若判别深度为15m,当该层中点深度不大于5m时采用10,等于15m时采用零值,5~15m时按线性内插法取值。
所以Z
1=1.55m,W
1=10m
-1 Z
3=5.0m,W
3=10m
-1 Z
5=7.25m,W
5=7+(1-0.25)=7.75m
-1(Z
i=5m,W
i=10m
-1;z
i=15m,W
i=0,插入计算)
(4)计算液化指数I
lE 
(5)划分液化等级
查《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表4.3.5,在深度15m以内,5<I
lE≤15为中等液化等级。该场地I
lE=14.84,属于中等液化等级。
7. 某建筑物按抗震要求为乙类建筑,基础为条形基础,基础埋深2m,土层分布、土性指标、标准贯入试验击数临界值及液化指数见表和图,作用于基础顶面竖向荷载F
k=500kN,试解答下列问题:
(1)地基持力层承载力特征值。
(2)地基抗震承载力。
(3)按抗震要求验算基础宽度。
(4)根据建筑物性质和对地基液化判别,应采取什么抗液化措施?
(5)对液化土层进行砂石桩法处理,砂石桩直径0.4m,正方形布桩,要求将孔隙比0.9减少到0.75,求砂石桩间距。
(6)如要求全部消除液化沉陷,估算每孔的填料量。
(7)如要求部分消除液化沉陷,估算每孔填料量。

(8)采用砂石桩法处理地基以消除全部液化沉陷,如果处理后土层的标贯击数实测值见表2,则哪种组合满足设计要求?

(9)如已知粉砂的土粒相对密度为2.719,求经砂石桩法处理后粉砂的干密度。

设基础宽度b≤3m,经深、宽修正后地基持力层承载力特征值为
f
a=f
ak+η
bγ(b-3)+η
dγ
m(d-0.5)
持力层为黏性土,e=0.82,I
L=0.7,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表 5.2.4查得,ηb=0.3,η
d=1.6,则
f
a=200+0+1.6×18×1.5=243.2kPa
(2)地基抗震承载力
f
aE=ξ
af
a 式中:f
aE——地基抗震承载力;
ξa——地基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
表4.2.3得 ξ
a=1.3;
f
a——经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f
aE=1.3×243.2=316.2kPa
(3)基础宽度

(4)抗液化措施
根据规范GB 50011—2001表4.3.5,在15m内的液化指数为I
lE=16>15,判断为严重液化等级。
根据规范GB 50011—2001表4.3.6,当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为乙类,地基液化等级严重的,应采取全部消除液化沉陷措施。
(5)采用砂石桩法处理液化地基应采用的桩间距
根据《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02)式(8.2.2.2),处理粉土、砂土地基,当砂石桩为正方形布置时,其砂石桩间距为

式中:s——砂石桩间距;
d——砂石桩直径;
ξ—修正系数,砂石桩成孔采用振动沉管法对周围土有密实作用,ξ取1.15;
e
0——地基处理前沙土的孔隙比,e
0=0.9;
e
1——地基挤密后要求达到的孔隙比,e
1=0.75。

(6)全部消除液化沉陷,每孔的填料量
根据规范GB 50011—2001规定,全部消除地基液化沉陷措施,当采用加密法,应处理至液化深度下界,所以桩长为基础底面下11m,其中厚度为3m的黏性土为不液化土,但施工原因,砂石桩桩长不能按8m计算,而应按11m计算。
根据规范JGJ 79—2002规定,砂石桩孔内填料量应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初步估算可按设计桩孔体积乘以充盈系数β(β=1.2~1.4)。
每孔填料量为
S=πR
2×L×β=3.14×0.2
2×11×11.3=1.8m
3 (7)部分消除液化沉陷,每孔的填料量
根据规范GB 50011—2001规定,当部分消除地基液化沉陷时,处理深度应使处理后的地基液化指数在15m内不宜大于4,所以粉土和粉砂层皆应进行处理,桩长为5m,加上黏性土层 3m,桩长共8m,所以每孔填料量为
S=πR
2×L×β=3.14×0.2
2×8×1.3=1.3m
3 (8)满足设计要求的组合
根据规范GB 50011—2001规定,处理后地基的实测标贯击数(未经杆长修正)大于液化判别标贯击数临界值时,为已消除液化的可能,所以根据表2,(D)组合满足设计要求。
(9)经处理后粉砂的干密度

8. 某场地抗震设防烈度8度,场地类别Ⅱ类,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建筑物A和建筑物B的结构自振周期:T
A=0.2s、T
B=0.4s,阻尼比ξ=0.05,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如果建筑物A和B的地震影响系数分别以α
A和α
B表示,试求地震影响系数α
A/α
B的比值。
由规范GB 50011—2001图5.1.5地震影响系数曲线知:
当0.1s<T<Tg时 α=η
2α
max 
根据规范GB 50011—2001表5.1.4.2,特征周期T
g=0.35s,则

9. 某场地抗震设防烈度8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地下水位深度d
w=4.0m,土层名称、深度、黏粒含量及标贯级数见表,按规范GB 50011—2001,采用标贯试验法进行液化判别,试判别表中哪几个标贯试验点属液化土。

8度地震区,第一组,N
0=10。

根据规范GB 50011—2001规定N值的杆长不能修正
所以,粉土,3-1号液化,3-2号不液化;粉砂,4-1号液化,4-2号不液化。
10. 按照现行《公路桥梁抗震设计规范》(JTJ 004)关于液化判别原理,某位于8度区的场地,地下水位在地面下10m处,试求该深度的地震剪应力比。
根据现行规范JTJ 004,地震剪应力比为
τ/σc=0.65Kh(σ0/σc)Cv
在场地无地下水的情况下,σ0=σc,8度区Kh=0.2,10m处Cv=0.902,则
τ/σc=0.65×0.2×1×0.902=0.117
11. 某场地地面下的黏土层厚5m,其下为粉砂层,厚10m,整个粉砂层在地震中可能产生液化,已知粉砂层的液化抵抗参数c
e=0.7,若采用摩擦桩基础,桩身穿过整个粉砂层范围,深入其下的非液化土中,试按《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DL 5073—2000)求通过粉砂层的桩长范围桩侧阻力总的折减系数。
当c
e=0.7时:
埋深d
s<10m,折减系数 ψ
l=1/3
10m<d
s<20,折减系数 ψ
l=2/3
桩在粉砂层的上面5m,ψ
1=1/3;下面5m,ψ
2=2/3。

12. 某承重墙条基埋深2m,基底下为6m厚粉土层,粉土黏粒含量为9%,其下为12m粉砂层,再往下为较厚的粉质黏土,近期内年最高地下水位在地表以下5m,该建筑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不同土层的标贯击数N值如图所示,试分析场地地基土层是否液化?其液化指数I
lE是多少?

地下15m深度范围内液化判别标准贯入击数临界值计算
根据规范GB 50011—2001表4.3.4,N
0=10
d
1=5m,粉土

在d
1、d
2、d
3和d
4深度实测N值皆小于N
cr,判断为液化土层。
(2)计算标贯试验点中点深度
d
i为第i点代表的土层中点深度,可取与该标贯试验点相邻上、下两标贯试验点深度差的一半,但上界不高于地下水位深度,下界不深于液化深度。
5m处 d
1=(6-5)/2+5=5.5m
7m处 d
2=(8-6)/2+6=7.0m
10m处 d
3=(11.5-8)/2+8=9.75m
13m处 d
4=(15-11.5)/2+11.5=13.25m
(3)计算影响权函数
d
1=5.5m,W
1=10-0.5=9.5m
-1 d
2=7m,W
2=10-10/10×2=8m
-1 d
3=9.75m,W
3=10-4.75=5.25m
-1 d
4=13.25m,W
4=10-8.25=1.75m
-1 (4)深度5~15m范围内,各计算土层厚度
第一层厚 6-5=1.0m
第二层厚 8-6=2.0m
第三层厚 11.5-8=3.5m
第四层厚 15-11.5=3.5m
(5)计算液化指数

液化指数I
lE=12.37,属中等液化等级。
13. 某水闸下游岸墙高5m,墙背倾斜与垂线夹角ψ
I=20°,墙后填料为粗砂,填土表面水平,粗砂内摩擦角ψ=32°,墙背与粗砂间摩擦角δ=15°,岸墙所在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试计算在水平地震力作用下(不计竖向地震力作用)在岸墙上产生的地震主动土压力F
E(地震系数角θ
e取3°)。

《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DL 5073—2000)中地震主动土压力为

14. 某场地土层分布如下:0~1.5m为填土,土层剪切波速υs:=80m/s;1.5~7.5为粉质黏土,υs=210m/s;7.5~19m为粉细砂,υ
s=243m/s;19~26m为砾石,υ
s=350m/s;26m以下为砾岩,υ
s>500m/s。试判定该场地的类别。
确定场地覆盖层厚度
按规范GB 50011—2001第4.1.4条规定,覆盖层厚度为地面至剪切波速大于500m/s的土层顶面的距离,所以该场地覆盖层厚度为26m。
(2)计算等效剪切波速

计算深度d
0取覆盖层厚度和20m二者的较小值,故d
0=20m。

覆盖层厚度26m,υ
se在140~250m/s之间,场地类别为Ⅱ类。
15. 某独立基础尺寸2.0m×1.5m,埋深1.5m,基础底面作用竖向力F
k=1000kN,弯矩M
k=100kN·m,作用地震竖向拉力F
1=60kN,水平力H
k=190kN,地基为密实中砂,承载力特征值f
ak=220kPa,内摩擦角ψ
k=30°,重度γ=18kN/m
3,基底与土之间的摩擦系数μ= 0.18,试验算地基抗震承载力和抗水平滑移承载力。

经深、宽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根据规范GB 50007—2002表5.2.4得η
d=3.0,η
d=4.4。
f
a=f
ak+η
bγ(b-3)+η
dγ
m(d-0.5)
=220+0+4.4×18×1.0=299.2kPa
(2)地基抗震承载力
f
aE=ξ
af
a 根据规范GB 50011—2001表4.2.3,地基土坑震承载力调整系数ξ
a=1.5。
f
aE=1.5×299.2=448.8kPa
(3)验算竖向承载力

p
min=343.3-185=158.3kPa>0
考虑地震力作用时,基础底面压力满足要求。
(4)验算抗水平滑移承载力
基底竖向力 F
k-F
1+G
k=1030kN
基底摩阻力 1030×0.18=185.4kN
基础侧面被动土压力

根据现行《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GB 50191),基础正侧面土的水平抗力可采用被动土压力的1/3。
基础抗水平滑移承载力

所以,基础抗水平滑移承载力满足要求。
16. 某建筑物的土层分布:0~3m黏土,承载力特征值f
ak=150kPa;3~6m粉砂,平均标贯击数N=6.5;6~7.5m粉土,粒径小于0.005mm的黏粒含量14%;7.5~10m粉砂,平均标贯击数N=10.8度地震区,地下水位在地面下1.5m,试判断粉砂层是否液化。若会液化,采用砂石桩法处理地基,要求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
spk=170kPa,试设计砂石桩复合地基。
计算液化判别标贯击数临界值

8度地震,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N
0=10
6m处粉砂 N
cr=10×[0.9+0.1×(6-1.5)]=13.5≈14
10m处粉砂 N
cr=10×[0.9+0.1×(10-1.5)]=17.5≈18
6m和10m处粉砂的标贯击数均小于液化判别标贯击数临界值N
cr会液化。
6~7.5m粉土,粒径小于0.005mm黏粒含量为14%,大于13%,不会液化。
粉砂层应进行抗液化地基处理,采用锤击沉管法成孔,然后灌入砂石,桩径采用0.5m,三角形布桩。
(2)确定砂石桩面积置换率
砂石桩采用沉管挤密碎石桩对土有挤密作用,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按下式计算挤土桩面积置换率
N
1=N
p+100m(1-e
-0.3Np@)
式中:N
1——打桩后的标准贯入击数;
N
p——打桩前的标准贯入击数;
m——面积置换率。

(3)砂石桩设计
砂石桩,桩径0.5m,桩长10m,采用沉管挤密碎石桩,三角形布桩,m=0.087

估算桩体承载力特征值
f
spk=mf
pk+(1-m)f
sk fsk=150kPa,要求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
spk=170kPa,即
170=0.087f
pk+(1-0.087)×150=0.087f
pk+137

f
pk=379kPa
桩体承载力特征值应达379kPa。
碎石桩复合地基竣工后应进行复合地基载荷试验,检验复合地基承载力是否满足设计要求;桩体应进行重型动力触探,检验密实度;桩间粉砂土层应进行标贯试验,检验标贯击数是否能达N
1值。
17. 某预制方桩,截面尺寸0.35m×0.35m,桩长13.0m,桩顶离地面6.0m,桩底离地面19m,土层分布:0~8.0m为粉质黏土,q
sik=25kPa;8.0~14.4m为粉土,q
sik=30kPa,黏粒含量2.5%;14.4~18m为粉砂,q
sik=35kPa;18~19m为砾砂,q
sik=50kPa,q
pk=3000kPa。试回答:(1)粉土和粉砂不发生液化时的单桩竖向抗震承载力特征值;(2)粉土和粉砂发生液化,在13m处标贯击数N=11,17m处标贯击数N=18,地下水位2.5m,8度地震区,试计算单桩竖向抗震承载力特征值。
粉土和粉砂土层不发生液化时,单桩竖向抗震承载力特征值计算
单桩极限承载力标准值
Q
uk=4×0.35×(2.0×25+6.4×30+3.6×35+1.0×50)+0.35
2×3000
=1.4×(50+192+126+50)+367.5
=585.2十+367.5=952.7kN
单桩承载力设计值
R=Q
uk/r
sp=952.7/1.65=577.4kN
单桩承载力特征值
R
a=952.7/2=476.4kN
按规范GB 50011—2001规定,非液化土中单桩竖向抗震承载力特征值可比非抗震设计时提高25%。
所以单桩竖向抗震承载力特征值为476.4kN×1.25=595.9kN。
(2)粉土和粉砂土层发生液化时,单桩竖向抗震承载力特征值计算

11/19.5=0.56≤0.6
17m处粉砂 N
cr=10×[0.9+0.1×(17-2.5)]=23.5
18/23.5=0.77
①桩承受全部地震作用,根据规范GB 50011—2001表4.4.3,土层液化影响折减系数ψ
l,粉土ψ
l=1/3,粉砂ψ
l=2/3。

考虑液化时单桩竖向抗震承载力特征值为
R
aE=714.7/2=357.4kN
②地震作用按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的10%采用(α=0.1α
max),这时单桩承载力应扣除液化土层的全部摩阻力和桩承台下2.0m深度范围内非液化土的桩周摩阻力。
Q
uk=4×0.35×(2.0×0+6.4×0+3.6×0+1.0×50)+0.35
2×3000
=70+367.5=437.5kN
考虑液化时,单桩竖向抗震承载力特征值为
R
aE=437.5/2=218.8kN
所以当桩承台底面上、下分别有厚度不小于1.5m、1.0m的非液化土层时,桩的抗震验算取以上①、②两种情况,按不利情况设计。
18. 某工程为桩箱基础,采用0.35m×0.35m预制桩,桩长13m,桩顶离地面6.0m,总桩数330根,土层分布同题7-17,作用于箱基顶部竖向荷载F
k+G
k= 79200kN,结构总水平地震力F
E=13460kN,由F
E作用产生的倾覆力矩设计值M
E=38539kN·m,已知边桩距中心轴y
max=5.0m,∑y
2i=2633m
2,8度地震区,II类场地,结构自振周期T=1.1s,土的阻尼比ξ=0.05,试验算桩基础竖向抗震承载力。

根据题7-17知,考虑粉土和砂土液化:①桩承受全部地震作用时,单桩竖向地震承载力特征值及R
E= 357.4kN;②地震作用按α=0.1α
max时,单桩竖向地震承载力特征值R
E=218.8kN。
复合基桩的竖向力计算如下。
(1)桩承受全部地震作用时,边桩竖向力为

(2)地震作用按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的10%采用时

根据规范GB 50011—2001表5.1.4.2,II类场地特征周期T
g=0.35s。

因此,由地震作用的倾覆力矩M
E应减小到28%。

19. 和题7-18同条件,若粉质黏土的地基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m
1=15MN/m
4,粉土m
2=25MN/m
4,粉土黏粒(<0.005mm的颗粒)为2.5%,在深度8.8m处标贯试验击数N=10,群桩效应综合系数ηh=1.0,试验算桩基水平地震承载力。
计算液化判别标准贯入击数临界值N
cr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第4.4.3条,对液化土层的水平抗力应乘以液化折减系数ψ
l。
从规范GB 5001l一2001表4.4.3查得:λ
N=0.65,d
s=8.8,ψ
l=1/3。
(2)计算m值
根据《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分层土主要影响深度h
m=2×(d+1)=2×(0.395+1)=2.8m范围内的m值计算

(3)计算水平变形系数

(4)计算单桩水平承载力特征值
αh=0.822×13=10.7>4,由规范JGJ 94—2008表5.4.2知,桩顶水平位移系数ν
x=2.44(桩顶铰接)。
根据规范JGJ 94—2008,预制桩水平承载力设计值为

式中:x
oa——桩顶容许水平位移,取10mm。

(5)计算群桩复合基桩水平承载力特征值
R
h1=η
hR
h=1.0×R
h=1.0×72.6=67.3kN
(6)计算箱基侧面被动土压力
箱基底部被动土压力强度

作用在箱基侧面被动土压力为

根据《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GB 50191)规定,基础侧面土的水平抗力可采用被动土压力的1/3。
箱基侧面土的水平抗力为
434.36×10.7×1/3=1549.2kN
(7)验算桩箱基础抗地震水平承载力
T=67.3×330+1549.2=22209+1549.2=22368.2kN
T=25507.2kN>F
E=13460kN
桩箱基础地震水平承载力满足要求。
20. 某工程的结构自振周期T=1.0s,8度地震区,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场地土层分布为:0~2.7m填土,剪切波速υ
s=160m/s;2.7~5.50m砂质黏土,υs=160m/s;5.5~6.60黏土,υ
s=180m/s;6.60~12.6m砂卵石,υ
s=280m/s;12.6~18.0m基岩,υ
s=600m/s。试计算地震影响系数α(阻尼比ξ=0.05)。
确定场地覆盖层厚度
根据规范GB 50011—2001第4.1.4条关于建筑场地覆盖层厚度的确定,该场地覆盖层厚度为12.6m。
(2)计算等效剪切波速

计算深度d
0取覆盖层厚度和20m二者较小值,故d
0=12.6m。

根据覆盖层厚度和等效剪切波速,查规范GB 50011—2001表4.1.6,场地类别为Ⅱ类。
(3)计算地震影响系数。
根据规范GB 50011—2001表5.1.4-1和表5.1.4-2,对于8度地震、Ⅱ类场地和设计地震第一组,其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α
max=0.16,特征周期T
g=0.35s。
根据规范GB 50011—2001图5.1.5地震影响系数曲线
α=(Tg/T)
rη
2α
max 式中:r——曲线下降段衰减指数;

21. 已知有如图所示属于同一设计地震分组的A、B两个土层模型,试判断其场地特征周期Tg的大小。

分别求出地面至基岩面范围内的等效剪切波速

(2)确定覆盖层厚度
A、B模型均为12m。
(3)按规范判别场地类型
场地类型均为Ⅱ类。
由此得出,两个模型特征周期应相同。
22. 建筑场地抗震设防烈度8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2g,基础埋深2m,采用天然地基,场地地质剖面如图所示,地下水位于地面下 2m。为分析基础下粉砂、粉土、细砂液化问题,钻孔时沿不同深度进行了现场标贯试验,其位置标高及相应标贯试验击数如图所示,粉砂、粉土及细砂的黏粒含量百分率ρc也标明在图上,试计算该地基液化指数 IlE及确定它的液化等级。

计算各测点的标贯临界击数
①计算粉砂层N
cr值。

式中N
0由《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表4.3.4知N
0=10,因粉砂为砂土,故ρ
c取3。
所以 N
crl=10×[0.9+0.1×(3-2)]×1=10×1=10,不液化。
点2.N
cr2=10×[0.9+0.1×(5-2)]×1=10×1.2=12,液化。
点3.N
cr3=10×[0.9+0.1×(7-2)]×1=10×1.4=14,液化。
②粉土层液化问题,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条文4.3.3规定,抗震设防烈度8度,粉土黏粒含量百分率大于13,可判为不液化土,故不必计算N
cr值。
③细砂层N
cr计算。
点6.N
cr6=10×[0.9+0.1×(13-2)]×1=10×2=20,液化。
点7.N
cr7=10×[0.9+0.1×(15-2)]×1=10×2.2=22,液化。
因分析问题不是桩基,只需地面以下15m深度内的N
cr值。
(2)计算地基液化指数I
lE值

中点深度:-5m处,d=5m;-7m处,d=7m;-13m处,d=13m;-15m处,d=14.5
土层厚度:d
2=d
3=2m,d
6=2m,d
7=1m
权函数:W
2=10m
-1,W
3=8m
-1,W
6=2m
-1,W
7=0.5m
-1(第7层分层中心标高为-14.5m)

=1.67+1.14+1.4+0.159=4.37
该场地为轻微液化场地。
23. 某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场地典型地层条件见表,拟建场地地下水位深度为1.00m,试判断从建筑抗震来说场地类别属于哪一类?
题7-23表 成 因 年 代 | 土 层 编 号 | 土 名 | 层底深度(m) | 剪切波速(m/s) | Q4 | 1 | 粉质黏土 | 1.50 | 90 | 2 | 粘质粉土 | 3.00 | 140 | 3 | 粉砂 | 6.00 | 160 | Q3 | 4 | 细砂 | 11.0 | 350 | | | 岩层 | | 750 | |
根据上述地层条件,其覆盖层厚度为11m。
相应等效剪切波速为

查规范(GB 50011—2001),场地类别为II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