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注意事项
本试卷由给定资料与作答要求两部分组成。
二、给定资料
资料1
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即摈弃20世纪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2010年“两会”期间,代表建议、委员提案和温家宝总理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多处提及低碳和新能源,“低碳经济”成为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和民间广泛关注的时政热词。
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得《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力发展金融、物流、信息、研发、工业设计、商务。节能环保服务等面向生产的服务业;大力开发低碳技术,推广高效节能技术,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要努力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批注1]]
现在国家正在制定新能源行业的振兴规划。规划将全面提升和发展新能源行业,包括创新能力,产业应用。中国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风电、太阳能产业链,形成了产业的群体,比如,光伏电池从最前端的硅材料,到生产多晶硅的原料,到铸锭、切片,生产电池,到生产组件,到建立电站,有完整的产业群,在政府宏观政策推动和市场机制的导向下,我们的基础力量已经开始形成了。
但是,与此相对应,传统行业的既有发展模式将遭到严峻挑战。除了传统的钢铁、水泥、电力、铝业等排放大户外,航空业也可能遭受挑战。鉴于全球航空业每年大约排放6.5亿吨二氧化碳的现实,欧盟已经作出规定,在2012年以前,所有进出欧盟市场的全球2000多家航空公司都必须承担减排责任。这意味着包括国航、东航、南航在内的11家拥有欧洲航线的国内航空公司都将付出巨额成本。
因此,我们需要打造新的低碳产业链来解决这一问题。目前我国产业链的价值分布是向资源型企业倾斜的,低碳经济的发展将改变这一分布。
首先是缩短能源、汽车、钢铁、交通、化工、建材等高碳产业所引申出来的产业链条,把这些产业的上、下游产业“低碳化”;其次是调整高碳产业结构,逐步降低高碳产业特别是“重化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推进产业和产品向利润曲线两端延伸:向前端延伸,从生态设计人手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向后端延伸,形成品牌与销售网络,提高核心竞争力,最终使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逐步趋向低碳经济的标准。
[批注1] 通常资料1会直接点题,说明资料要说明的主要问题。温总理的报告属于权威材料,表明了我国在低碳产业发展上的发展理念,重点阅读。
资料2
自2008年初,原建设部与世界自然基金会以上海和保定两市为试点联合推出低碳城市以后,短短两年时间,低碳城市迅速升温,受到各地追捧,炙手可热。许多城市纷纷高举起建设低碳生态城市的大旗。低碳,成为当前最风行的词汇。目前,全国已有保定、上海、贵阳、杭州、德州、无锡、吉林、珠海、南昌、厦门等多个城市提出了建设低碳城市的构想,还有不少城市正在加入打造低碳城市名片的行列。
谈到低碳,不少人习惯抬头望天,向阳光、向风要能源;可在大都市,空间的拘束和面积有限,让风力发电的直接贡献不大,适合于建立风电场的位置也不多;于是,有人把目光投向了脚下,投向大城市中被人遗忘的角落:下水管道粪便中蕴含的生物质能源。谈起下水管道的粪便资源,大都市由于人口集中,比西部农村和小城镇有更大的利用空间。从事这一研究的上海神微董事长瞿维欢介绍,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每天都会产生6500吨左右的黑粪外运排放,如果都能进行资源化利用,将产出6.5万立方米的沼气,可发电13万千瓦时;用于生产有机肥的话,每天可以得到130吨固体肥料,资源化率相当惊人!无论是能源还是化肥,都是绝对的“低碳经济”,而且化肥用于农业生产之后,还能够培育低碳的有机农产品,形成循环产业链。据了解,目前在国内,这一领域却仍是“非主流”。比较普遍的城市粪便处理方法依然是通过污水处理厂添加硫酸铝等化学品,使污水中的悬浮物絮凝沉淀大量污泥。分离后,大块污泥被填埋,污水则直接排人江海,其中的再生资源也随之一起被浪费掉了,而且,形成了污染循环。这样既浪费了资源,又污染了环境。
而与其他新能源产业相比,生物能源较为成熟。其中的关键环节——微生物降解一旦研制成功后,储存成本很低,且十分方便。另一方面,基地的转化能力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没有规模化瓶颈,资源化、能源化效果立竿见影。这是高投入、高维护成本、高风险的光伏和风电产业无法比拟的。
当然,除了幕墙发电、下水道资源利用等等,大都市还有不少低碳的路径,[[批注2]]例如,最显著的规模效应,或许依然在新能源车上。在上海,2010年荣威750混合动力轿车上市,节油效果可达20%,2012年插电式强混轿车可实现节油50%,纯电动轿车也将同步上市,届时,如果买的人多了,将对上海碳排放量的减低有着明显效果,当然,如果充电的电力也是“绿色”的就更好了。
[批注2] 阅读资料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这样具有承接作用的语句。这句话点明了这段资料主要是描述各个城市和地区利用幕墙、下水道资源、电力等新能源的案例。
资料3
在气候压力日趋加大的今天,发展低碳经济、开展低碳城市建设、全面实现低碳生活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共识。然而,记者在众多城市采访过程中,一些市民乃至政府部门官员对实现低碳生活还普遍存有一些疑惑,亟待各方努力,共同破解。
一些市民在接受采访时认为,从节约资源能源、环保以及减少碳排放等角度看,实现低碳生活不仅是件大事,也是件好事。但从低碳生活的要求看,可能会降低人们好不容易提升起来的生活水平。比如人们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希望通过购买汽车或者排量大、性能更好的汽车来改善自己的出行条件,希望购买较大的住房来改善自己的居住条件,这些显然与低碳生活格格不入。
吉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教授王宪恩等专家则认为,全面实现低碳生活与保持或提高市民生活水平之间并不冲突,它们的共同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和条件,其中的关键是要找到一个结合点,探索一种低碳可持续的消费模式,在维持高标准生活的同时尽量减少使用消费能源多的产品、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
福建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杨益生说,低碳生活不是一个落后的生活模式,搞低碳经济并不一定会降低我们的生活品质。在低碳经济状态下,交通便利、房屋舒适宽敞是可以得到保证的,可以采取低碳技术来解决这些问题。如城市中可以利用“中水”浇灌绿地,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进行照明和日常使用,利用煤层气等清洁能源作为汽车的燃料,利用污水源、浅层水源、深层高温地下水源、土壤源等可再生能源热泵技术解决建筑的供热等。
在山西省朔州市的恢河公园,使用的路灯、地埋灯、庭院灯、草坪灯都是由太阳能提供电源,而且所有的灯具中都加入了智能控制,实现了白天自动熄灯,晚上自动亮灯,每年可节约用电80万度左右。当地市民在享受城市建设带来的身心愉悦的同时,无形中节约了能源资源,减少了碳排放。
一些市民受访时认为,低碳生活只是一种理论上的设想,对他们来说犹如“遥不可及”的梦想,与他们的日常生活距离太远;也有市民认为,低碳生活是一项系统工程,仅依靠市民自身力量难以实现,与其这样,还不如按日常的生活方式“得过且过”。[[批注3]]
一些专家接受采访时认为,城市居民长期以来形成的生活习惯和消费模式,在短时期内确实难以改变。在这种惯性生活模式下,推行低碳生活也可能会带来不便。但这些并不能成为市民拒绝低碳生活的理由,只要人们从细节人手,有改变的决心和愿望,低碳生活完全可以实现。
世界自然基金会长春项目办公室工作人员罗星碧说,在阻止全球变暖的行动中,不仅政府、企业需要制定有效的对策,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扮演重要的角色。从身边的点滴做起,减少个人“碳足迹”,在生活中培养低碳的生活方式,这不仅是当前社会的潮流,更是个人社会责任的体现。
[批注3] 结合资料后的问题,这段资料要重点阅读。这是一位市民接受访问时所表达 的观点,针对这种和资料倡导的观念相反的观点,考生要联系上下段落仔细阅读,标注针对性的语句,便于后面答题时可以就地取材。
资料4
F市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之一,F市的产业基础源于“一五”时期国家在此建立的8大企业,涉及机械制造、棉纺、造纸、化工等产业领域。
2000年前后,这些企业普遍存在着发展不景气、效益下滑的现象,而作为全国54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之一的F市高新区,也面临着产业规模小、缺乏特色和竞争力的困扰。
如何依托高新区,选择既切合当地实际又具有潜力的产业作为发展支撑,成为F市亟须解决的一道难题。F市市委、市政府冷静地分析了自身产业结构和发展优劣势,最终确立了以“新能源和能源设备产业”为突破口、打造新能源产业基地的发展目标。[[批注4]]
2007年以前,在F市西北角,有一片2300多亩的空地,这里集中存放着热电厂产生的2000多万立方米粉煤灰,每到冬春多风季节,西北风卷着黑煤灰直扑市区……
如今,这个被市民称为“黑风口”的地方,正成为F市风电产业的“绿风口”——一个研发、制造、零部件、原材料配套的风电产业园已经初具规模,首期10个项目入园建设,预计投产后可实现产值百亿元。
经过治理改造,困扰居民多年的污染也得到了彻底根治,附近西廉粮村村民李金婷高兴地说:“过去一刮风,被子衣服都不敢拿出来晒,现在不落灰了,心里甭提多亮堂!”
F市正以建设“太阳能之城”为载体,努力做好低碳经济的“加减法”。
低碳经济就是首先要考虑最省钱的减排办法。低碳经济40%的份额可以通过节能的办法,其中建筑节能的方法是最经济的,建筑节能减排一吨二氧化碳可节省100美元,提高燃油经济性只能节省80美金。剩余60%的减碳要通过减排实现,包含混合动力、煤电和太阳能减排,这其中太阳能减排是比较经济的方案,减排1吨只花费30美元,混合动力减排1吨要花费100美元。
[批注4] 这是本段资料中的重点段落,说明了F市面对发展困境的思路转变过程,表达了F市的发展路线:确立了以“新能源和能源设备产业”为突破口、打造新能源产业基地的发展目标。
资料5
“如果你乘飞机旅行2000千米,那么你就排放了278千克的二氧化碳;如果你用了100度电,那么你就排放了78.5千克二氧化碳;如果你自驾车消耗了100公升汽油,那么你就排放了270千克二氧化碳……”曾几何时,我们的生活开始用“碳”来计算。
在2011年4月22日即第42个世界地球日来临之际,国土资源部确定中国2011年的地球日主题为“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
毫无疑问,低碳生活既是一种经济发展方式,也是一种生活方式。转变发展方式,就是要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转变发展方式同时要倡导低碳生活,即引导公众反思哪些习以为常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属于浪费能源、增排污染的不良习惯,在可选择、可替换的条件下,在日常生活中首选自然、环保、健康的方式来戒除这些不良嗜好。
在应对气候变化、珍惜地球资源问题上,人们往往把目光聚集于减少工业生产领域的二氧化碳排放上,而忽视城乡居民特别是城市居民日常生活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事实上人们日常生活的举手之劳也与碳排放密切相关。从随手关灯到不坐电梯,从尽量选择公交出行到优先选购节能电器,从选择棉麻衣料到少用纸巾重拾手帕等等,养成这样的好习惯就是“低碳生活”的积极践行者。[批注5]
到底什么是“低碳生活”?业内专家认为,简单说来就是提倡大家从自己的生活习惯做起,控制或者注意个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让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降下来。
然而曾几何时,不少人过着“高碳生活”,生活中的陋习在不自觉地增加着地球的负担。宾馆内,有人夏天盖着被子开着空调,冬天室内温度则高得让人流汗;办公室里的电脑始终不关,打印纸从来没有双面用过,出门不是开车就是打的。
据一项“白领,你的名字叫环保杀手”的调查显示,在参与调查的800人中有619人承认自己犯下了制造噪声、出行不离汽车、过度使用空调、爱使用一次性筷子、工作浪费纸张、点菜不注意分量、洗澡爱用盆浴等危害环保的“七宗罪”。
而在中国,从倡导环保到减少碳排放,低碳生活方式正受到越来越多中国人的追捧。“今天,你节省了多少碳——少开私家车、坚持走楼梯、不用电脑时就选择关机……”把日常生活中的每个细节跟“碳排量”挂钩,用详细的清单算出自己一天的碳排放总量,并把减碳作为成果实时挂到网上,与网友分享,供网友监督——这就是眼下时兴的“低碳生活”。
前些日子不少社交网站流行白领们见面就问:“今天你‘偷菜’了没有?”而眼下,“今天你减少了多少碳排放”正成为时尚的问候语。24岁的石肇媛就是其中的一员。在她眼中,“低碳”生活就是节约的生活。洗脸水冲厕所、手洗脏衣服、随身带水杯、出门乘地铁等都是这位北京女孩“低碳”生活的真实写照,而这种生活习惯她已经持续了两年。
[批注5] 说明人们不能忽视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中碳排放的问题。人们要在日常生活中,从各种小事做起,改变原来的生活习惯,养成低碳生活的新习惯。
资料6
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项目战略总监李琳认为,“低碳”生活就是尽可能减少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的使用,“低碳”涵盖了衣食住行,已经深深地嵌入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她举例说,少买一件衣服,就相当于少排放6.4千克的二氧化碳,如果生活中每件事都寻求低碳消费方式,这就是低碳生活。
林先生是个性格开朗的公司职员,买了车后周末常常会参加车友会活动,以前都是开车自驾游,但自从“低碳”概念兴起后,他便试着少开车多坐公交车。“对很多朋友来说,环保就是‘作秀’。”小林说,车友会组织活动时,他有时会借故推辞,二次三次后,不少朋友有些疏远他。11月,他和几个朋友约好去南京泡温泉,别人都是开车去,他却坐火车到南京,然后再坐公交车,朋友开玩笑说他“小气”。
出租车司机刘永说:“低碳?没听说过。我知道全球变暖。不过,这是不是二氧化碳引起的,还不好说吧。”在他眼里,低碳的生活方式就是从西方传来的舶来品,是赶时髦,跟自己没什么关系。
业内人士指出,目前的“低碳族”确实会被人指“作秀”,这主要是长期生活方式的惯性使然。然而,任何一种理念只要能够持之以恒,必定带动周边的人一起为环保低碳经济贡献自己的力量。[[批注6]]
“其实,低碳的生活方式就是传统的生活方式。节约一向是传统美德。可是现在,人们崇尚消费主义,总想赚更多的钱,住更大的房子,开更好的车子。”在环保网站“中国低碳网”工作的林辉说,“我希望中国人能够重拾传统哲学提倡的‘天人合一’的理念。”
[批注6] 业内人士的话表明了人们要开始低碳生活,改变观念是关键的第一步,认识到低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带动周围的人,形成低碳生活氛围。
三、作答要求1. 认真阅读给定资料,简要回答下面两题。
(1)请依据给定资料3概括政府和市民对实现低碳生活存在哪些需要纠正的错误认识,并对相应的正确观点进行概括。要求:准确、全面。不超过250字。
(2)给定资料4中提到,F市正以建设“太阳能之城”为载体,努力做好低碳经济的“加减法”。请结合资料内容,对“加减法”的实质进行阐释。
要求:准确、简明。不超过100字。
[参考答案]
资料3中一些说法和认识是错误的,比如“从低碳生活的要求看,可能会降低人们好不容易提升起来的生活水平”“低碳生活只是一种理论上的设想,与他们的日常生活距离太远”“低碳生活是一项系统工程,仅依靠市民自身力量难以实现,不如‘得过且过’”,事实上,全面实现低碳生活与保持或提高市民生活水平之间并不冲突,它们的共同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和条件,关键是要探索一种消费模式,在维持高标准生活的同时尽量实现低碳。只要人们从细节入手,有决心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生活习惯和消费模式,低碳生活完全可以实现。
[解题指导]
确定问题考查范围为给定资料3,阅读资料3中政府和市民的认识和观点,再结合资料中表达的正确的“低碳理念”可知,主要错误是:一个是对于低碳生活的重要性及与自身的关系认识不到位,另一个是对于低碳生活的实现方式认识过于困难。按照这两个主要方面,阐述正确的低碳理念即可。
2. 请根据资料2的有关内容,谈谈如何在城市发展低碳经济、过低碳生活。
要求:
(1)准确全面,切实可行;
(2)条理清楚,表达简明。3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F市投入资金来建设“太阳能城”,确立了以“新能源和能源设备产业”为突破口、打造新能源产业基地的发展目标,通过新型能源的投入使用实现节能减排,收获低碳经济的利润,是“加减法”的实质意义。
[解题指导]
首先是要明确在资料4中,努力做好低碳经济的“加减法”的具体表现是建设“太阳能之城”,一方面节能减排,一方面增加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投入,这是“一加一减”的主要含义。
3. 假设你所在的B市市政府准备在全市市民中大力宣传低碳生活理念。请以B市政府工作人员的身份,草拟—份《低碳生活倡议书》。
要求:
(1)对有关倡议内容的要点进行提纲挈领地陈述;
(2)体现政府精神,使市民关心低碳经济、践行低碳生活的理念;
(3)通俗易懂。不超过400字。
[参考答案] 低碳生活倡议书
尊敬的各位市民:
你们好!
近年,全球气候环境日益恶化,严重威胁着全人类的健康与生命。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遏制气候变暖,拯救地球家园,是全人类共同的使命。我们每个市民也应当责无旁贷地行动起来!
首先,我们要有低碳生活的意识,并积极主动地向社会、向身边的人大力宣扬低碳的重要性,以便影响和带动更多的人加入低碳生活的行列。
其次,我们要参与到低碳生活中来,从个人做起:杜绝使用一次性制品,减少垃圾的产生量;尽量一物多用,节约使用不可再生能源,合理应用可再生能源;倡导绿色消费,绿色出行。
最后,我们要推动低碳生活的前进,把低碳生活知识、绿色消费习惯和生态文化带进社区、带进企业、带进家庭,形成个人带动家庭、家庭推动社会、人人参与低碳生活的良好格局,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赶快行动,加入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吧!
A市市政府
×年×月×日
[解题指导]
这是一个典型的公文写作类试题,考生要理解倡议书的内容和意义,从环境现状开始说明低碳生活的重要意义,然后从小入手提出建议,给公众提出如何在生活中实践低碳的方法和措施。
4. 结合给定资料中的具体事例,以“走近低碳城市生活”为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
(1)中心明确,事实与观点紧密结合;
(2)语言畅达,条理清楚;
(3)不少于1000字。
[参考范文]
走进低碳城市生活
日前,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在第二届“低碳发展·低碳生活”公益影像展上表示,今后5年,我国将适时扩大低碳城市试点的内容和范围。
相对于国家的谨慎规划,各地却早已“轰轰烈烈”地拉开了低碳发展的序幕。目前,内地已有至少100个城市提出了打造“低碳城市”的目标。
怎样才算“低碳城市”?“目前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很难说哪些是真正意义上的‘低碳城市’。”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说,“发展低碳城市是一个过程,我们强调的是不断向低碳化迈进的方向。”
虽然没有官方标准,但各个瞄着低碳城市的主要抓手大体有四:发展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产业以替代传统产业,提高新能源的综合利用水平,推进节能减排,倡导市民低碳生活。这四个方面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城市的低碳化进程,但在具体实施中也出现了不少误区。
首先,一窝蜂发展所谓的低碳产业,却因技术创新不够导致低水平重复建设。“地方政府动辄提出建设低碳产业园,进行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的研发应用和产业化,罔顾城市本身的产业基础和科研实力。”南京大学环境学院院长毕军说。随着“低碳经济区”大量兴建,光伏、多晶硅等产业产能已经出现过剩苗头。
其次,有些城市将“低碳”简单地理解为节能减排,刻意减少高碳行业的比重。事实上,我国仍处于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还需要许多高碳行业,这些可以通过低碳技术进行改造,但不能完全摒弃。“低碳建设应该进入统领性的整体城市规划,而不仅仅是工业减排的附属品。”潘家华说。
第三,有的城市倡导市民绿色出行、低碳消费,却不从制度上营造鼓励的氛围。“鼓励大家骑自行车,但在一些高档的场所,却不准停自行车,只许汽车停。”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傅林说。
于是,在各地争建低碳城市的大潮中出现了这样的悖论:低碳发展的背后往往是高碳支撑。有时为了发展某低碳能源或技术,却导致更多的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烧着高碳的煤,生产低碳的节能灯”,就是这种现象的鲜明写照。
有专家担心,“低碳城市”在一些地方事实上成为城市营销的新概念,地方官员可以用“低碳城市”的名义招商引资,对政绩进行新一轮包装。毕军认为,在一个城市开展低碳建设之前,首先应重视低碳技术、基础研究、制度建设。否则,空谈多于实践,口号多于行动,最后就是“无米之炊”。
“低碳热情”离不开科学态度,潜在的“红利”要变为现实,还需要理念的彻底转变和行动的扎实跟进。一些发达国家“言大于行”的现实告诉我们,真正的“低碳之路”才刚刚开始,很多最基本的思路还需要进一步理清:政府还是市场,地区还是行业,交易还是税收,生产还是消费?解决这些“低碳难题”,创新是根本出路。一是要通过技术创新,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产能;二是要通过政策创新,解决一些地方口号与行动脱节、低碳经济建设缺乏系统性等问题。此外,还应积极倡导低碳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在更广的范围内推广低碳理念,使每个人都从身边的细节做起,从改变自己的“高碳生活”开始,为共同推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
[解题指导]
申论文章写作,锻炼考生写作思维,首先要从如何安排结构开始,结构是整个文章的框架,躯体,有它才能支撑整个文章。一篇有逻辑的文章,结构上也要清晰明了,层次鲜明。众所周知,行文的结构可以分总一分总、总一分等形式,这些考生在练习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写作需要灵活掌握;在文章内容安排上也要逻辑分明,结构妥当。
一、注意事项
二、给定资料
资料1 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
三、作答要求
1234

深色:已答题 浅色:未答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