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 6. 下列关于服务器采用的处理器体系结构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VLIW采用了EPIC设计,也称之为IA-64体系结构 B.RISC指令系统相对简单,并由硬件执行,而复杂的操作则由简单指令合成 C.CISC主要以IA-32体系结构为主,为中低档服务器所采用 D.RISC每时钟周期可执行20条指令,而CISC通常只能执行1~3条指令
A B C D
D
[解析] (6)服务器采用的处理器体系结构主要有CISC、RISC和VLIW 3类,它们之间的区别见表7-1。
表7-1 处理器体系结构区别表
比较项
CISC
RISC
VLIW
中文全称
复杂指令集计算机
精简指令集计算机
超长指令字
英文全称
Complex Instruction Set Computer Reduced Instruction Set Computer Very Long Instruction Word 体系结构
主要以IA-32体系结构(Intel Architecture,英特尔架构)为主 其指令系统相对简单,并由硬件执行,而复杂的操作则由简单指令合成 采用了 EPIC(Explicitly Parallel Instruction Computing,清晰并行指令计算)设计,也称之为IA-64体系结构 应用场合
多数为中低档服务器所采用 目前,主要应用于中高档服务器,如IBM公司的PowerPC、MIPS公司的MIPS、HP公司的Alpha和SUN公司的Spare 目前基于这种体系结构的微处理器主要有Intel公司的IA-64和AMD公司的x86-64
超长指令字(VLIW)每时钟周期可执行20条指令,而CISC通常只能执行1~3条指令,RISC能执行4条指令,因此选项D的说法有误。
14. 在MPEG系列标准中,
最适合在移动通信网上实时传输视频数据。
A.MPEG-1 B.MPEG-2 C.MPEG-4 D.MPEG-7
A B C D
C
[解析] 活动图像专家组(MPEG)已经开发和正在开发的电视图像数据和声音数据的编码、解码及其相关同步技术等标准有:MPEG-1、MPEG-2、MPEG-4、MPEG-7和MPEG-21。这5种标准相应的定义及应用如表7-2所示。
表7-2 MPEG技术标准对比表
MPEG标准
内容
数字视频
压缩标准
MPEG-1
是一个数据传输速率≤1.5Mbps的数字存储媒体的电视图像、伴音编码的多媒体通信标准 MPEG-2
是一个位速率为4bps~9Mbps(最高可达15Mbps)的数字视频标准 MPEG-4
是一个适合在移动通信网和公用电话交换网(PSTN)上实时传输视频数据的多媒体通信标准 MPEG-7
是一个多媒体内容描述接口标准 MPEG-21
是一个多媒体框架结构标准
16. 在开发一个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时,首先要进行用户调查,调查中收集的主要信息包括
、业务流程和数据流程信息。
A.管理目标、人力资源 B.组织结构、功能体系 C.管理目标、功能体系 D.企业性质、客户资源
A B C D
B
[解析] 在开发一个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时,首先是对用户进行详细的调查,收集数据,获取有关当前系统的信息,建立当前系统的物理模型。详细调查应围绕组织内部数据流所涉及的领域的各个方面进行,但由于数据流是通过物质流产生的,因此调查的范围就不能仅局限于信息和数据,还应该包括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等各个方面。换言之,应针对表7-3中所罗列的几个方面内容展开调查。
表7-3 详细调查内容表
调查内容
说明
静态信息调查
组织结构的调查
了解企业的各个业务部门,生产、经营和管理环节的层次和隶属关系,表示成组织结构图 功能体系的调查
了解系统的经营目标及实现系统目标的功能性体系结构,即各个功能子系统的构成和逻辑关系 动态信息调查
业务流程的调查
从实际业务流程的角度对企业的工作过程进行动态地调查,了解系统各个环节的处理任务、处理顺序和处理时间等,了解信息的来源和去向 数据流程的调查
收集业务流程中的数据信息的资料,包括各种单据、票证和数据报表等
18. 系统的硬件环境、软件环境和数据环境发生变化时需要对系统进行维护,这种维护属于
。
A.支持性维护 B.适应性维护 C.完善性维护 D.预防性维护
A B C D
B
[解析] 软件系统的维护从性质上分为纠错型维护、适应型维护、预防型和完善型维护,详见表7-4。
表7-4 软件系统维护
类型
目标
主要内容
纠错性维护
纠正在开发阶段产生而在测试和验收过程没有发现的错误 ①设计错误;②程序错误;③数据错误;④文档错误 适应性维护
为适应软件运行环境改变而做的修改 ①影响系统的规则或规律的变化;②硬件配置的变化,如机型、终端和外部设备的改变等;③数据格式或文件结构的改变;④软件支持环境的改变,如操作系统、编译器或实用程序的变化等 完善性维护
为扩充功能或改善性能而进行的修改。修改方式有插入、删除、扩充和增强等 ①为扩充和增强功能而做的修改,如扩充解题范围和算法优化等;②为改善性能而做的修改,如提高运行速度、节省存储空间等;③为便于维护而做的修改,如为了改进易读性而增加一些注释等 预防性维护
为了明天的需要,把今天的方法应用到昨天的系统中,以使旧系统焕发新活力 这种维护所占的比例很小,因为它耗资巨大
因此本题从题意出发,对环境发生改变进行的维护是适应性维护,正确答案是B。
19. 正确表达式1*(0|01)*表示的集合元素的特点是
。
A.长度为奇数的0、1串 B.串的长度为偶数的0、1串 C.开始和结尾字符必须为1的0、1串 D.不包含子串011的0、1串
A B C D
D
[解析] 本题考查程序语言的基础知识。正则表达式1*(0|01)*描述的集合为{ε,0,01, 00,000,001,010,0000,0101,0100,0001,…),串中出现01时,其后只能跟0而不能出现1,因此1*(0|01)*表示的集合元素的特点是串中不包含子串011。
21. 己知某文法G[S]:S→0S0 S→1,从S推导出的符号串可用
(n≥0)描述。
A.(010)n B.0n 10n C.1n D.01n 0
A B C D
B
[解析] 本题考查程序语言翻译基础知识。语言语法的一种表示法称为文法,常用的文法是上下文无关文法。一个上下文无关文法包含以下4个部分:
①一个记号集合,称为终结符集;
②一个非终结符号集合;
③一个产生式集合。每个产生式具有一个左部和右部,左部和右部由肩头连接,左部是一个非终结符,右部是记号和(或)非终结符序列;
④一个开始符号。开始符号是一个指定的非终结符。
利用产生式产生句子的过程,是将产生式A→γ的右部代替文法符号序列αAβ中的A得到αγβ的过程,称为αAβ直接推导出αγβ仪丫p,记作:αAβ
αγβ。
从S出发进行推导的过程可表示如下。
28. 在文件系统块的一致性检查时,检测程序构造一张表,表中为每个块设立两个计数器,一个跟踪该块在文件中出现的次数,一个跟踪该块在空闲表中出现的次数。假设系统有16个块,检测程序通过检测发现表
状态下的文件系统是一致的。
选项
块号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A
计数器1(使用中的块)
0
1
1
1
1
1
1
0
0
1
1
1
0
0
1
1
计数器2(空闲块)
1
0
0
0
0
0
0
1
1
0
0
0
1
1
0
0
B
计数器1(使用中的块)
0
1
0
1
1
1
1
0
0
1
1
1
0
0
1
1
计数器2(空闲块)
1
0
0
0
0
0
0
1
1
0
0
0
1
1
0
0
C
计数器1(使用中的块)
0
1
0
1
1
2
1
0
0
1
1
1
0
0
1
1
计数器2(空闲块)
1
0
1
0
0
0
0
1
1
0
0
0
1
1
0
0
D
计数器1(使用中的块)
0
1
0
1
1
1
1
0
0
1
1
1
0
0
1
1
计数器2(空闲块)
1
0
0
0
0
0
0
1
3
0
0
0
1
1
0
0
A B C D
A
[解析] 影响文件系统可靠性因素之一是文件系统的一致性问题,如果读取系统目录文件(如索引节点块、目录块或空闲管理块)的某磁盘块,修改后在写回磁盘前系统崩溃,则对系统的影响是不堪设想的。通常的解决方案是采用文件系统的一致性检查,一致性检查包括块的一致性检查和文件的一致性检查。 在块的一致性检查时,检测程序构造一张表,表中为每个块设立两个计数器,一个跟踪该块在文件中出现的次数,一个跟踪该块在空闲表中出现的次数。 本案例中假设系统有16个块,对于选项A,当某个块的计数器1为状态“1”,在该块的计数器2的状态则为“0”;在某个块的计数器1为状态“0”,则该块的计数器2的状态则为“1”;这意味着该文件系统的一致性检查是正确的,因此本试题答案为选项A。 对于选项B,块号为2的物理块在计数器1为状态“0”,这意味着没有文件使用这个块;但在该块的计数器2的状态也为“0”,这意味着这个块也不空闲;因此文件系统在一致性检查时将发现该问题。 对于选项C,块号为5的物理块在计数器1为状态“2”,这意味着这个块被重复分配了2次,文件系统在一致性检查时将发现该问题。 对于选项D,块号为8的物理块在计数器2为状态“3”,这意味着这个块被重复释放了3次,文件系统在一致性检查时将发现该问题。
30. 在RUP中,软件开发生命周期根据时间和RUP的核心工作流划分为二维空间。以下属于RUP核心过程工作流的是
。
A.商业建模工作流 B.项目管理工作流 C.配置和变更管理工作流 D.环境工作流
A B C D
A
[解析] RUP中有9个核心工作流,分为6个核心过程工作流和3个核心支持工作流,详见表7-5。尽管6个核心过程工作流类似于传统瀑布模型中的几个阶段,但应注意迭代过程中的阶段是完全不同的,这些工作流在整个生命周期中一次又一次被访问。9个核心工作流在项目中轮流被使用,在每一次迭代中以不同的重点和强度重复。
表7-5 RUP核心工作流
分类
工作流
目标
核心过程工作流(Core Process Workflows)
商业建模(Business Modeling)
描述了如何为新的目标组织开发一个构想,并基于这个构想在商业用例模型和商业对象模型中定义组织的过程,角色和责任
需求(Requirements)
描述系统应该做什么,并使开发人员和用户就这一描述达成共识
分析和设计(Analysis&Design)
将需求转化成未来系统的设计,为系统开发一个健壮的结构并调整设计使其与实现环境相匹配,优化其性能
实现(Implementation)
以层次化的子系统形式定义代码的组织结构;以组件的形式(源文件、二进制文件、可执行文件)实现类和对象:将开发出的组件作为单元进行测试以及集成由单个开发者(或小组)所产生的结果,使其成为可执行的系统
测试(Test)
验证对象间的交互作用,验证软件中所有组件的正确集成,检验所有的需求已被正确的实现,识别并确认缺陷在软件部署之前被提出并处理
部署(Deployment)
描述了那些与确保软件产品对最终用户具有可用性相关的活动,包括:软件打包、生成软件本身以外的产品、安装软件、为用户提供帮助
核心支持工作流(Core Supporting Workflows)
配置和变更管理(Configuration&Change Management)
提供了准则来管理演化系统中的多个变体,跟踪软件创建过程中的版本;描述了如何管理并行开发、分布式开发、如何自动化创建工程;阐述了对产品修改原因、时间、人员保持审计记录
项目管理(Project Management)
为项目的管理提供框架,为计划、人员配备、执行和监控项目提供实用的准则,为管理风险提供框架等
环境(Environment)
集中于配置项目过程中所需要的活动,同样也支持开发项目规范的活动,提供了逐步的指导手册并介绍了如何在组织中实现过程
35. 复用应该是每个软件过程都不可缺少的部分。下列制品,不属于复用候选的软件制品是
。
A B C D
D
[解析] 软件复用是指通过对已有软件的各种有关知识来建立新的软件,其目的是降低软件开发和维护的成本,提高软件开发效率,提高软件的质量。Caper Jones定义了可作为复用候选的10种软件制品,见表7-6。
表7-6 复用软件的制品表
软件制品
说明
项目计划
软件项目计划的基本结构和许多内容(如进度表、风险分析)都可以跨项目复用,以减少用于制定计划的时间 体系结构
某些应用软件的体系结构往往非常相似,因此有可能创建一组公共的体系结构模板(如,事物处理体系结构),并将那些模板作为可复用的设计框架 用户界面
这是最广泛被复用的软件制品。由于用户界面部分约占一个应用软件的60%的代码量,因此其复用效率极高 成本估计
由于不同的项目中经常含有类似的功能,因此有可能在极少修改或不修改的情况下,复用对该功能的成本估计 需求模型和规约
类和对象模型及其规约是明显的复用候选者,此外,用传统软件工程方法开发的分析模型(如数据流图)也是可复用的 设计
用传统方法开发的体系结构、数据、接口和过程化设计都是复用的候选者,系统设计和对象设计也是可复用的 源代码
经过验证的程序代码是复用的候选者 数据
在大多数经常被复用的软件制品中,可复用的数据包括:内部表、记录结构以及文件和完整的数据库 测试案例
一旦设计或代码被复用,则其相应的测试案例也应被复用 用户文档和技术文档
即使特定的应用有所不同,但经常可复用部分用户文档和技术文档
对于每个软件项目的用户需求都是不同的,难以复用,因此本题答案为选项D。
50. 软件架构为软件系统提供了一个结构、行为和属性的高级抽象模式。“4+1”视图模型指用5个视图组成的模型来描述软件架构。其中,
描述了软件的静态组织结构,支持软件开发的内部需求。
A B C D
D
[解析] 软件架构是指大型、复杂软件系统结构的设计、规格说明和实施。它以规范的形式装配若干结构元素,从而描述出系统的主要功能和性能要求,同时表述其他非功能性需求(如可靠性、可扩展性、可移植性和可用性等)。软件架构为软件系统提供了一个结构、行为和属性的高级抽象模式,可以使用公式“软件架构={构成系统的元素,指导元素集成的形式,关系和约束}”来表达。
“4+1”视图模型用5个视图组成的模型来描述软件架构。该模型包含5个主要视图及其实现的功能如表7-7所示。
表7-7 “4+1”视图及其功能表
视图
功能
逻辑视图(Logical View)
描述了设计的对象模型,支持系统的功能需求 进程视图(Process View)
描述了设计的并发和同步特征,支持系统的运行特性 物理视图(Physical view)
描述了软件到硬件的映射,反映了分布式特性,支持系统的拓扑、安装和通信需求 开发视图(Development view)
描述了在开发环境中软件的静态组织结构,支持软件开发的内部需求 场景(Scenario)
用来说明重要的系统活动,是其他4个视图在用例(Use Case)驱动下的综合
51. 以下关于数据库技术描述中,错误的是
。
A.在关系规范化中,插入异常是指应该插入的数据未被插入 B.3个实体及它们之间的多对多联系至少应转换成3个关系模式 C.介质故障引起的数据库异常,比事务故障的破坏性大 D.数据仓库通过数据转移从多个数据源中提取数据,为了解决不同数据源格式不统一的问题,需要进行清洗操作
A B C D
B
[解析] 在关系规范化中,插入异常是指应该插入的数据未被插入。
对于选项B,在数据库设计中,E-R图的构成3要素是实体、属性和联系,而关系模型中只有唯一的结构——关系模式。它们之间通常采用以下方法加以转换。
①实体向关系模式的转换。将E-R图中的实体逐一转换成为一个关系模式,实体名对应关系模式的名称,实体的属性转换成关系模式的属性,实体标识符就是关系的码。对于本试题,有3个实体则应当转换为3个模式。
②多对多联系向关系模式转换时只能转换成1个独立的关系模式,关系模式的名称取联系的名称,关系模式的属性取该联系所关联的两个多方实体的码及联系的属性,关系的码是多方实体的码构成的属性组。
由以上分析可知,3个实体及它们之间的多对多联系至少应转换成3+1=4个关系模式。
对于选项C,数据库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可能发生各种各样的故障,其中事务内部故障、系统故障、介质故障及计算机病毒是常见的几类故障,如表7-8所示。
表7-8 数据库常见障碍表
类型
说明
恢复步骤
事务内部故障
有的故障可以通过事务程序本身发现。例如,银行转账事务,将账户A的金额转X元到账户B,此时应该将账户A的余额减X元,将账户B的余额加X元。如果账户A的余额不足,那么这两个事务都不能被操作;反之则进行相应的操作。但有些是非预期的(如运算溢出、并发事务发生死锁等),则不能由事务程序处理 ①反向扫描日志文件,查找该事务的更新操作②对该事务的更新操作进行逆操作,即将日志记录更新前的值写入数据库③继续反向扫描日志文件,查找该事务的其他更新操作,并做同样的处理④如此处理直到读到此事务的开始标记 系统故障
也称为软故障,是指造成系统停止运行的任何事件(如CPU故障、操作系统故障、突然停电等),使得系统要重新启动 ①正向扫描日志文件,找出故障发生前已提交的事务,并将其标识记入重做redo队列;②同时找出故障发生时尚未完成的事务,将其事务标识记入撤销undo队列;③反向扫描日志文件,对每个undo事务的更新操作执行逆操作:④正向扫描日志文件,对每个redo事务重新执行日志文件登记的操作 介质故障
也称为硬故障,如磁盘损坏、磁头碰撞我瞬时强磁干扰。此类故障发生概率小,但破坏性最大 ①装入最新的数据库后备副本,使数据库恢复到最近一次存储时的一致性状态;②装入相应的日志文件副本,重做已完成的事务 计算机病毒
是一种人为的故障和破坏,是一些恶作剧研制的一种计算机程序,可以被繁殖和传播,并造成对计算机系统(包括数据库)的危害 ①查杀计算机病毒;②使用恢复技术对数据库加以恢复
由表7-8的说明可知,介质故障引起的数据库异常,其破坏性最大。
对于选项D,数据仓库从大量的业务数据中提取数据,以方便进行联机分析处理(OLAP),是决策支持系统(DSS)的基础。因此,其数据已不是简单的业务数据的堆积,而是面向分析的大量数据,从业务数据到数据仓库中的数据,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处理。当从多个数据源中提取数据时,为了解决不同数据源格式不统一的问题,需要进行清洗操作。其中,“清洗”是指对业务数据逻辑结构上的统一,进行字段间的合并,构成新的字段,并对数据进行相应处理。
53. 关系模式Student(Sno,Sname,Cno,Cname,Grade,Tname,Taddr)的属性分别表示学号、学生姓名、课程号、课程名、成绩、任课教师名和教师地址。其中,一个学生可以选若干门课程,一个教师可以讲授若干门课程,一门课程可以由多个教师讲授,对于同一门课程,学生只能选定一个教师讲授的课程,教师不会重名。关系模式Student的分解ρ=
,并且是无损联接及保持函数依赖。
A.{(Sno,Sname,Cno,Tname,Taddr),(Sno,Sname,Cno,Cname,Grade)}∈1NF B.{(Sno,Sname),(Sno,Cno,Grade,Tname,Taddr),(Cno,Cname)}∈i2NF C.{(Sno,Sname),(Sno,Cno,Grade),(Tname,Taddr),(Cno,Cname,)∈3NF D.{(Sno,Sname),(Sno,Cno,Grade),(Tname,Taddr),(Tname,Cno),(Cno,Cname)}∈BCNF
A B C D
B
[解析] 关系模式Student(Sno,Sname,Cno,Cname,Grade,Tname,Taddr)的候选关键字有1个,为(Sno,Cno)。最小函数依赖集中有5个函数依赖。由于存在部分依赖现象,因此该关系模式属于 1NF范式,分解ρ={(Sno,Sname),(Sno,Cno,Grade,Tname,Taddr),(Cno,Cname)}∈2NF,并且是无损联接及保持函数依赖。
54. 若关系模式中存在非主属性对码的部分依赖,则该关系模式属于
。
A B C D
A
[解析] 关系模式R在函数依赖范畴内主要有1NF、2NF、3NF和BCNF4种范式。
如果关系模式R的每个关系的属性值都是不可分的数据项,则称该范式为第一范式(1NF)。1NF范式中存在非主属性对码的部分依赖。
如果关系模式R是1NF,且每个非主属性完全函数依赖于码(候选码),则称该范式为第二范式(2NF)。 2NF不允许有非主属性对码的部分函数依赖。
如果关系模式R是2NF,且每个非主属性都不传递依赖于R的候选码,则称该范式为第三范式(3NF)。 3NF不允许R的属性之间存在非平凡函数依赖。
如果关系模式R是1NF,且对于每个属性都不传递依赖于R的候选码,则称该范式为BCNF范式。
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
若关系R、S如图7-8所示,则R与S自然连接后的属性列数和元组个数分别为 55 ;π1,4 (σ3=6 (R×S))= 56 。 56.
A.πA,D (σC=D (R×S)) B.πA,R.D (σR.C=S.D (R×S)) C.πA,R.D (σS.C=R.D (R×S)) D.πR,A,R.D (σS.C=S.D (R×S)) A B C D
B
[解析] 本题考查关系运算方面的基础知识。根据自然连接要求,两个关系中进行比较的分量必须是相同的属性组,并且在结果中将重复属性列去掉,故
后的属性列数为4。同时,自然连接是一种特殊的等值连接,即R关系中的C、D属性与S关系中的C、D属性进行等值连接,并去掉重复属性列,其运算结果如下。
可见
后的元组个数为3。因此试题(55)的正确答案是A。
对于试题(56)π
1,4 (σ
3=6 (R×S))分析如下。
R×S的6个属性列为:
σ
3=6 (R×S)表示R与S关系进行笛卡儿积后,选取第3个属性等于第6个属性的元组,即选取R.C等于S.D的元组;π
1,4 (σ
3=6 (R×S))表示从σ
3=6 (R×S)的结果中投影第1个和第4个属性列,即投影R.A和R.D属性列,因此试题(56)的正确答案是B。
57. 拓扑排序是指有向图中的所有顶点排成一个线性序列的过程,若在有向图中从顶点v
i 到v
j 有一条路径,则在该线性序列中,顶点v
i 必然在顶点v
j 之前。因此,若不能得到全部顶点的拓扑排序序列,则说明该有向图一定
。
A.包含回路 B.是完全图 C.是有向树 D.是强连通图
A B C D
A
[解析] 本题考查图数据结构。对有向图进行拓扑排序的方法如下: ①在AOV网中选择一个入度为0(没有前驱)的顶点且输出它; ②从网中删除该顶点及其与该顶点有关的所有边; ③重复上述两步,直至网中不存在入度为0的顶点为止。
设一个包含N个顶点、E条边的简单有向图采用邻接矩阵存储结构(矩阵元素A[i][j]等于1/0分别表示顶点i与顶点j之间有/无弧),则该矩阵的元素数目为 58 ,其中非零元素数目为 59 。 62. 利用动态规划方法求解每对节点之间的最短路径问题(all pairs shortest path problem)时,设有向图 G=<V,E>共有n个节点,节点编号1~n,设C是G的成本邻接矩阵,用D
k (I,j)即为图G中节点i到j并且不经过编号比k还大的节点的最短路径的长度(D
n (i,j)即为图G中节点i到j的最短路径长度),则求解该问题的递推关系式为
。
A.Dk (I,j)=Dk-1 (I,j)+C(I,j) B.Dk (I,j)=Dk-1 (I,k)+Dk-1 (k,j) C.Dk (I,j)=min{Dk-1 (I,j),Dk-1 (I,j)+C(I,j)} D.Dk (I,j)=min{Dk-1 (I,j),Dk-1 (I,K)+Dk-1 (k,j)}
A B C D
D
[解析] 设Pk (I,j)表示从i到j并且不经过编号比k还大的节点的最短路径,那么Pk (I,j)有以下两种可能: ①Pk (I,j)经过编号为k的节点,此时Pk (I,j)可以分为从i到k和从k到j的两段,易知Pk (I,j)的长度为Dk-1 (I,k)+Dk-1 (k,j); ②Pk (I,j)不经过编号为k的节点,此时Pk (I,j)的长度为Dk-1 (I,j)。 因此,求解该问题的递推关系式为:Dk (I,j)=min{Dk-1 (I,j),Dk-1 (I,k)+Dk-1 (k,j)}。
对于二叉查找树(Binary Search Tree),若其左子树非空,则左子树上所有结点的值均小于根结点的值;若其右子树非空,则右子树上所有结点的值均大于根结点的值;左、右子树本身就是两棵二叉查找树。因此,对任意一棵二叉查找树进行 63 遍历可以得到一个结点元素的递增序列。在具有n个结点的二叉查找树上进行查找运算,最坏情况下的算法复杂度为 64 。 65. 如果涉及国家安全、社会秩序、经济建设和公共利益的信息和信息系统,其受到破坏后,会对国家安全、社会秩序、经济建设和公共利益造成较大损害,则这属于《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划分准则》 (GB17859—1999)的
。
A.自主保护级 B.强制保护级 C.指导保护级 D.监督保护级
A B C D
D
[解析] (203)我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划分准则》(GB17859—1999)根据信息和信息系统在国家安全、经济建设、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程度,遭到破坏后对国家安全、社会秩序、公共利益以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的危害程度,针对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要求及信息系统必须达到的基本的安全保护水平等因素,将信息和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分为5个等级,详见表7-9。
表7-9 《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划分准则》
级别
名称
适用场合
第一级
自主保护级
适用于一般的信息和信息系统,其受到破坏后,会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益产生一定影响,但不危害国家安全、社会秩序、经济建设和公共利益 第二级
指导保护级
适用于一定程度上涉及国家安全、社会秩序、经济建设和公共利益的一般信息和信息系统,其受到破坏后,会对国家安全、社会秩序、经济建设和公共利益造成一定损害 第三级
监督保护级
适用于涉及国家安全、社会秩序、经济建设和公共利益的信息和信息系统,其受到破坏后,会对国家安全、社会秩序、经济建设和公共利益造成较大损害 第四级
强制保护级
适用于涉及国家安全、社会秩序、经济建设和公共利益的重要信息和信息系统,其受到破坏后,会对国家安全、社会秩序、经济建设和公共利益造成严重损害 第五级
专控保护级
适用于涉及国家安全、社会秩序、经济建设和公共利益的重要信息和信息系统的核心子系统,其受到破坏后,会对国家安全、社会秩序、经济建设和公共利益造成特别严重的损害
70. 下列关于无线局域网方案设计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在无线网络的初步调查阶段,不仅要关注与现有的有线网络相关的方方面面,同样也要预期的企业机构的变动或主要业务的变化情况 B.在初步设计时,要把终端或移动PC考虑到设计以及网络费用中 C.在详细设计阶段,要确保任何在初步设计评审中所制定的功能改变都不会影响到设计的整体方案 D.文档的产生过程要与无线局域网方案实施过程保持一致
A B C D
D
[解析] 通常,一个好的无线局域网设计方案应该包括6个步骤:对必要的变化进行初步调查、对现有网络环境进行分析、制定初步设计方案、确定详细设计方案、执行和实施设计,以及创建必要的设计文档,详见表7-10。
表7-10 无线局域网方案设计步骤
步骤
描述
进行初步调查
必须从相关网络维护人员获得对现有网络的了解,包括网络的拓扑结构、网络设备的部署和配置、各种线缆的布局,以及网络的运行性能和运行状态。同时,还必须与企业的决策者进行沟通,了解预期的企业机构的变动或主要业务的变化 对现有环境进行分析
其主要任务就是要充分理解现有网络、系统、用户及应用之间的相互关系及相互作用,努力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的问题,并找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对于每种解决方案,都应该结合现有的情况,论证其可行性,以保证在以后进行设计和实施时可以将其实现 制定初步设计
在这一阶段,设计者需要正式将解决的方案书面化。在初步设计文档里,应当重述调查中所发现的问题或时机,补充在分析阶段漏掉的新事项,并制订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除此以外,绘制一张网络拓扑结构图也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它能标识出现有网络设备和正在着手设计的网络将来所要支持的用户群的位置。一张好的网络拓扑结构图能让设计者对所有网络单元的位置、它们的连接类型和线速,以及物理空间或地形参考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确定详细设计
在这一阶段,所有在初步设计评审中提到的变化都需要考虑,并将它们合并到详细设计中来。该阶段的目标是确定用户的解决方案,并把所有的支持软件和必不可少的设备记录到最终的部件清单上;要确保任何在初步设计评审中所制定的功能改变都不会影响设计的整体方案;同时应考虑额外网络用户的需求数量是否会造成所设计网络的能力超载;支撑网络单元是否需要通过升级来支持额外的用户数量,以及现有的设计是否支持用户所要求的特征或功能 执行和实施设计
一旦接到对设计及相应费用的正式批准,就要准备开始实施设计阶段。该阶段涉及到安装、配置以及测试设计者在网络设计中所要求的每一个软件和硬件。实施过程中,出于对无线网络发展前景的考虑,在将无线网络段集成到现有网络之前,应该尽可能地把无线网络基本架构作为一个独立的网络来进行构建并加以测试。这有助于去除设计本身存在的不足,并将那些突出的问题加以修正,从而能更好地完成设计过程中的这个阶段。同样,无线网络内的所有结点也应该单独进行测试,并以堆积木的方式把它们添加到无线网络上,从而便于监控和维护无线网络的服务 整理文档
该工作随着设计过程的开始就已经同步地开始了,它是一个不断重复的过程。其主要目的就是收集所有相关的网络和系统信息以作为将来维持网络的使用寿命与各项功能的参考。务必注意文档的产生过程要与整个设计和实施过程严格地保持一致,这对设计能否成功至关重要
在制定初步设计阶段,计算出设计方案所需的费用并不很难,但那仅仅是预算费用,还需要让预算费用有适当的浮动范围。就无线网络环境而言,需要把终端或移动PC考虑到设计以及网络费用中。这是由于与有线网络不同,无线网络的用户可以要求从多个位置接入网络,或在接入位置之间的网络上连续不断地接入。因此,极有可能还需要额外的硬件和软件,包括PC连接站、外围设备或应用软件。
WAP uses 71 , which includes the Handheld Device Markup Language (HDML) developed by Phone.com. WML can also trace its roots to 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 (XML). A markup language is a way of adding information to your 72 that tells the device receiving the content what to do with it. The best known markup language is Hypertext Markup Language. 73 HTML, WML is considered a meta language. Basically, this means that in addition to providing predefined 74 , WML lets you design your own markup language 75 . WAP also allows the use of standard Internet protocols such as UDP, IP and 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