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请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三、史料分析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投降之将而升授节钺,固益启割据之野心;杀其主将而即予留后,更昭示威信之扫地。……顾唐廷处置方镇,一若舍此而外别无良法者,故其祸愈演而愈烈。——岑仲勉《隋唐史》
材料二:
至肃宗,大难略平。君臣皆幸安,故瓜分河北地付授叛将,护养孽萌,以成祸根。乱人承之,遂擅署吏,以赋税自私,不朝献于廷。效战国肱髀相依,以土地传子孙,胁百姓,加锯其颈,利怵逆汗,遂使其人自视犹羌狄然。一寇死,一贼生,讫唐亡百余年,卒不为王土。当其盛时,蔡附齐连,内裂河南地为合从,以抗天子。——《新唐书·藩镇魏博列传序》
材料三:
河北社会通常情态,其尚攻战而不崇文教,质言之,即渐染胡化深而汉化浅也。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材料四:
五胡乱华之际,胡酋尚受中国教育,尚知爱中国文化,尚想造出一个像样的政府,自己做一个像样的帝王。彼等尚能用一辈中国留在北方的故家大族,相与合作。唐代的藩镇,其出身全多是行伍小卒,本无教育,亦无野心,并不懂如何创建像样的政治规模,只是割据自雄。……因其辖地之小,故不感觉要政治人材,更不感觉要文化势力。如是,则大河北岸从急性的反抗中央病,变而为慢性的抵御文化病。从此以下的北方中国,遂急激倒退,直退到在中国史上变成一个不关重要的地位。这全是一百五十年武人与胡人兵权统治之所赐。——钱穆《国史大纲》
请回答:1. 材料一、二说的是什么史实?为什么会出现这一混乱局面?
安史之乱是唐代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禄山、史思明与郭子仪等唐军、颜真卿等地方武装进行了长达八年的武装争斗。
3. 钱穆提到的五胡乱华是哪个时期的事件?前因后果是什么?
五胡乱华。五胡是南北朝永嘉之乱后,五个北方少数民族长期掠夺、侵犯中原地区,对中原地区形成了巨大威胁。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初赋敛之法日租庸调。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取办,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吏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至是,(杨)炎建议作两税法。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人。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三十税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
——《资治通鉴》卷226唐德宗建中元年(780)
材料二:
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陆贽《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论两税之弊须有厘革》
材料三:
两税之法,乃取暂时法外之法,收入于法之中。——王夫之《读通鉴论》卷24
材料四:
两税法(一)化繁为简,(二)引偏于均,(三)防杜逃户,(四)征及行商,从经济政策观之,总比租庸调为更进一步。所惜当日定制未尽周密,估资产后既以钱、物定税,而临时又折征杂物,色目颇殊,是则更启吏胥高下其手之弊矣。若复正供以外,复巧立名目,违法滥征……此非杨炎之过也。
两税五利:1.税制简单。2.合于租税依负担能力之原则。3.合于租税普及之原则。4.用货币纳税为税法之进化。5.因出制入符合财政学理。斯皆持平之论。——岑仲勉《隋唐史》
回答问题:4. 以上材料提及的唐代赋税制度是什么?简述这些制度的背景、内容。
唐代的租庸调制和两税法。唐中后期,均田制遭到破坏,农民大量逃亡,使得唐政府系之于丁身的租庸调制无法维持了。为了弥补财政的亏空,唐政府先后出台了许多新的税收项目,使赋税制度越来越混乱。
为了整顿赋税制度的这种混乱局面,保障中央政府获取足够的税收以应付安史之乱后的新形势,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在宰相杨炎的建议和推动下,唐王朝对国家税收体制做出重大调整——在继承先前地税和户税征收精神的前提下,废止已陷入困境中的租庸调制,改行统一按每户的实有田亩和资产征税,每年分夏秋两次缴纳,是为“两税法”。主要内容:
①取消租庸调及各项杂税的征收,保留户税和地税。
②“量出以制人”,政府先预算开支以确定赋税总额。实际上,唐王朝以大历十四年(779年)各项税收所得钱谷数,作为户税、地税的征收总额分摊于各州;各州则以大历年间某年所收最多钱谷总数,作为征收总额分摊于各地。因此,两税征收在全国没有统一的标准。
③户税依据每户资产的多寡分九等征钱,户等高的征钱多,户等低的征钱少。不过,户税在征收时大部分钱要折算成绢帛,征钱仅是很少的一部分。
④地税按田亩征收谷物。纳税的田亩以大历十四年的垦田数为准。
⑤对不定居的行商按三十分之一征税(后改为十分之一),使其数额与定居的人负担大致均等。
⑥无论户税和地税,均按夏秋两季征收,夏税限六月纳毕,秋税限十一月纳毕。因为夏秋两征,故名两税法。
5. 请列举隋唐时期其他重要政治、经济制度。
隋唐时期的其他重要制度有:均田制与租庸调制,征兵制,三省六部制,科举、铨选与考课,律令格式等。
四、论述题1. 论述文景之治、开皇之治、贞观之治中,措施和效果有哪些异同点。
文景之治:西汉初年,为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汉文帝、汉景帝先后执行“休养生息”政策,为以后国力强盛,反击匈奴等做了准备。
开皇之治:隋文帝杨坚所统治的开皇年间,史称“开皇之治”。隋文帝是一个励精图治的开国皇帝,他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完成了统一大业,并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巩固了统一,强化了中央集权,开创了一个繁荣安定的社会局面。他总结了历代帝王“未有奢华而得长久者”的教训,倡导并力行节俭,使得节俭成为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
贞观之治:唐贞观年间,唐太宗在大臣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人的辅佐下,以隋亡为鉴戒,励精图治,在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民族关系等方面实行了一系列正确的治国措施,使得国家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思想文化繁荣、国力日益强大、民族关系缓和、中外友好往来增多。史称“贞观之治”。请考生自己总结。
2. 试比较汉朝、唐朝、清朝开国初期,在加强中央集权和缓和内外民族矛盾上的做法。
汉朝的中央集权和休养生息,唐代的租庸调制和吐蕃和亲,清朝的以汉治汉、文字狱和屠城等。请考生自己总结。
3. 请说明宦官专权、安史之乱、靖康之耻分别对汉代、唐代、宋代政权的影响。
宦官专权导致了西汉衰败,王莽篡权和绿林、赤眉起义,导致了东汉腐败、朝廷卖官,民不聊生,黄巾起义,三国军阀割据陷入混乱。
安史之乱导致唐帝国衰落,开元盛世之后的中晚唐帝国开始走向腐败,唐代三位伟大的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就是三个阶段的见证人,老杜恰逢乱世。
靖康之耻导致北宋两个皇帝被俘获到金国坐井观天,北宋灭亡,南宋政权偏安东南一隅,并长期被外部民族政权所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