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范文] 善待动物——生态文明之根基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而动物作为自然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环,不仅对于生态功能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更符合了当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主旋律。而古人就提出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因此,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构建生态文明的基础。
在我国,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中国社会与民族心智的切实增强,动物伦理观念已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越来越多的国人。然而,“活熊取胆”行为、“虐猫事件”的发生为我们保护动物又一次敲响了警钟,也从另一侧面反映出我国动物保护公德的缺失,社会文明程度提升缓慢,和谐社会能力还不够夯实,动物立法还有待完善,政府监管没有落实到位。由此可知,强调善待动物是人类谋求自身发展与维持自然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平衡点,善待动物,就是为人类自己谋福。
善待动物,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之举。中国古代就有了孔、孟、老、庄的“仁”“和”“礼”“道”。讲究万物的共同发展,相互尊重,这正与当代社会所倡导的和谐社会不谋而合,动物是自然赋予人类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同时,通过法律规范创造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关系,也是人类历经数百年理性思考的结果。尊重多样性,尊重自然,尊重动物,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
善待动物,是构建文明社会的基石。达尔文认为:关心动物是一个人真正有教养的标志。提倡动物福利,并不是要求人类从此再也不能利用动物,而是要求确保动物在整个生命中被给予道德关怀。在现代社会的公共评价尺度内,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越高,公民的道德关怀范围就越广,我们只有维护动物福利和善待动物,才能真正地构建社会主义文明风尚。因此,善待动物是构建文明社会的基石。
善待动物,是增强我国国际影响力的有效途径。随着国际动物福利的贸易壁垒作用越来越大,许多国家看到这种机会成本,并且开始运用动物福利条款对国际贸易施加压力,中国出口的动物产品中遭到退货或销毁的事件比比皆是,因此,我们完善动物立法、增添动物福利是增强外贸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增强我国国际影响力、提高我国国际地位的重要举措。
尊重生命,善待动物已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国际趋势。我们只有善待动物才能扎根大地,我们只有尊重生命才能扎根地球,我们只有了解自己才能扎根生命。善待动物就是善待我们自己。
[解题指导] 本题要求谈对人与动物关系的体会与思考,联系给定资料,确定文章立意,需要判断资料倾向。虽然资料中黑熊活体取胆、禁狗令等存在争议,但是通过最后一则材料可明确断定:在追求利益之时还需要保护动物福利,且人与动物是可以和谐共处的。即从材料中提炼主题——必须保护动物,人与动物应当可以和谐共处,保护动物也是尊重生命。之后可以围绕总论点进行展开,以多个分论点的方式详细阐述自己的观点。
[主题延伸阅读] 延伸一:力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要正确处理人与人的关系,而且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力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2005年6月27日《人民日报》第二版)其中生产发展是生活富裕的基础和前提,生活富裕是生产发展的动因和目标,生态良好是生产发展和生活富裕的保证和条件。这“三生”高度统一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虽然做到“三生”高度统一并不容易,但是通过不断努力是可以逐步实现的。
人作为一个生物物种本来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体的生命活动始终遵循自然规律。在自然界特别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长期演化中,人类形成了超越其他所有物种的智能,具有高度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并建立起复杂而严密的社会组织体系。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及其社会系统显示出不同于自然界的特征,因此成为物质世界中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同自然构成一对矛盾。自古以来,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和谐与不和谐的演变和进化。
在近代以前,人对自然的认识水平和改造能力低下,在很大程度上只能消极地顺从自然,经常遭受饥饿、疾病的折磨和各种自然灾害的蹂躏。虽然那时在局部范围也存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场面,但从总体上看,由于社会生产的落后和普遍存在的贫困,人处于同自然的不和谐状态。自近代以来,特别是到了现代社会,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物质产品日益丰富,从生产发展和生活富裕来看,人与自然的和谐条件改善了。但是由于过度甚至盲目地改造自然,原来良好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一些资源日趋短缺乃至面临枯竭,形成一些生态安全隐患。诸如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生物多样性减少,淡水资源短缺、土地荒漠化和各种污染问题,都是人与自然不够和谐的表现。当今世界,许多国家仍然苦于生产落后和生活贫困,各种自然灾害侵袭人类的不和谐现象依然存在,有的甚至更加严重;同时,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生态安全隐患则是新的不和谐因素。
力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绝不是要回复到过去在自然面前消极顺从、无所作为的状态,而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同时转变发展方式,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的破坏,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相统一。为此,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作出更大努力。
——正确认识自然。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大增强了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能力,但是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例如,汶川地震造成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这是主要由自然引起的一种不和谐。但是迄今为止,人们对地震发生的规律还不太清楚,不能准确加以预报,更不能控制。在自然科学各个领域都有不少问题需要探索。这说明人对自然的认识还是相当有限的,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只有不断深化和拓展对自然的认识,发现和掌握客观规律,并用于指导实践,才可能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创造有利条件。
——科学改造自然。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必然要在一定范围内改造自然,但是这种改造有科学与不科学之分。以科学为指导,自觉遵循客观规律,就能科学地改造自然,在一定范围内使自然更好地满足人类的需要;相反,不注重科学,违反客观规律,盲目地改造自然,结果往往得不偿失,甚至适得其反。有些改造自然的活动之所以造成巨大的破坏和损失浪费,就是因为不讲科学,盲目改造。在一定的历史时期,由于科学技术水平和其他条件的限制,人们改造自然的活动难免存在一些未知领域,因此既要大胆探索,又要慎重行事,力求减少盲目性。对新技术的评价和推广应用要尽可能全面考虑可能带来的有利和不利的影响,不能夸大其有利的方面而忽略或低估不利的方面。
——合理利用自然。利用自然有合理与不合理之分。合理利用自然就是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尽可能降低消耗,提高效率,减少破坏和污染;不合理利用自然则往往违反客观规律,消耗高,效率低,破坏大。在现实中存在许多不合理利用自然的现象。例如,一些矿山乱采滥挖,采富弃贫,不注意安全生产;一些林区乱砍滥伐,不注意培育和养护森林;一些地方随意圈占土地,造成大量闲置和浪费,等等。这些都是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做法。在传统经济中,对资源的单一利用和一次性消耗,都带有一定的不合理性。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尽可能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综合利用和安全清洁生产。只有不断提高利用自然的合理性,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有效保护自然。人们改造和利用自然难免造成一些破坏,即使是科学改造和合理利用自然,也无法做到零破坏。如果只是认识、改造和利用自然,向自然索取,而不注意有效保护自然,那么自然不断受到破坏,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就会停滞,甚至走向崩溃。所以需要保护自然,使破坏不超过自然可以承受的程度,并帮助自然尽快修复所遭到的人为破坏。保护自然实际上就保护了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最终也就保护了人自身。谈到保护自然,人们往往强调法律、政策、舆论的作用。这些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对自然的破坏主要是生产力的负面影响造成的,这种破坏力是一种物质力量,需要生产力内部形成一种保护自然的物质力量来预防和抑制其破坏作用。事实上,现代社会保护自然的能力正在逐步增强,包括环境监测能力、生态平衡维护和修复能力、生物多样性和重点区域原生态的保护能力、清洁生产能力、污染防治能力等。这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必然产生的一种新的物质力量,是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功能扩展、完善和增强的产物。这种能力同一定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紧密联系,但本身属于生产力范畴。保护自然已经成为发展生产力的重要内容。牢固树立保护也是发展的理念并认真付诸实践,对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十分必要的。
延伸二:关于人与动物关系的思考
作为目前唯一可确知存有生命的星球,地球是包括人类在内的各种生命体赖以生存的家园。而在诸种生命之中,与我们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当属动物群体了。从进化的历史看,各类动物都比人类出现得早,人类只是动物的最高阶段。就此意义而言,没有动物就不可能有人类。而当古代类人猿进化为人类以后,人类生活所需要的一切更是直接或间接地与动物有关。象形文字中“家”字是屋顶下养着的一头猪,这是富足与安定的象征。正是圈养的家畜、看门的走狗,让我们不再风餐露宿、奔波流浪,为我们带来了家的温馨与安宁。
也许正是由于人类早期朴素的情感、认知状态,他们谦逊地承认了动物对自己的价值与意义,并且以形形色色的图腾崇拜予以再现。作为原始部族情感认同与精神信仰对象的图腾,不仅是该部族心目中最神圣和最美好的象征,也成为维系部族成员的纽带。而据人类学家们的研究结论,动物图腾是人类最早、同时也是最多的崇拜图腾。动物崇拜中寄寓着人类对祖先的崇拜,它不仅在时间上表现为某种血缘的连续关系,同时也在空间上基于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生存环境而形成了共同的文化认知。如我们中国人自称为“龙的传人”,作为中华民族图腾的龙,不仅是我们共同的祖先,也铸造了我们民族的“龙”文化传统。
不过,随着人类的认识与实践能力的日益加强,特别是近代以来人类理性的日益发展,动物与人类的关系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人类开始习惯于以一种功利性的眼光居高临下地审世度物,开始自视为“万物之灵长”。形形色色的动物依人类的标准被分成各种类别:有用无用、好的坏的、可爱凶恶等等。随着森林被砍伐,草原在退化,池沼逐渐干涸,道路无限延伸……新的资源分配正在进行,而动物自身也作为资源的一部分,进入人类的分配方案。
然而,作为地球生命中与人类强大的统治力相比处于弱势的群体,动物仍保有对人类的一种神秘的威胁力,其中最可怕的莫过于对人类造成严重危害,有的至今仍无法找到治疗措施的疾病,如鼠疫、狂犬病以及最早在绵羊血液中发现的炭疽杆菌,直至非典、禽流感等等。这些疫病以一种极端的方式促使人们反思:人类功利性的需求已造成不少野生动物数量的急剧减少,而作为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任何一种野生动物物种的灭绝都有可能造成局部平衡的破坏,这种失衡有可能促成新的疫病爆发,最终将在根本上影响到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
庆幸的是,在“人是万物的灵长”这一观念之外,人类也始终存在着另一种对待动物的态度。在中国古人那里就有“天人合一”的观念,古人想像自然万物和人的生命活动相依相存。如果说老子“与麋鹿共处”“同与禽兽居”还是一种小国寡民状态下的生态理念,那么到北宋张载提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以世人皆为我同胞、万物皆是我同类,则体现了生态伦理的构建。正是在这样的“物与”理念下,“闻道偏为五禽戏,出门鸥鸟更相亲”之类的诗句在中国古典文化中比比皆是,构成了一种普遍的民俗文化心理。而在世界主要宗教中,对人与万物的关系也有更深刻的认识。如传统犹太教认为,上帝创造的所有东西都值得怜悯与同情,因此对纯娱乐的打猎、斗牛、斗狗等都表示鄙视;而佛教和印度教对生命的理解则更是真正地包罗一切生命,佛教中以身饲虎的故事更是其生命观的直接体现。
今天,在人类生存环境不断恶化的情势下,古典文化与宗教的生态观应该成为我们重新思考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界关系的基点。因为,我们给动物一个未来,实际上是在给自己一个未来。
延伸三:动物保护不能越界应提高养熊的福利标准而不是取消
“归真堂”上市引起动物保护组织以及民间一片反对之声,因为这家公司以养熊取胆汁为主业,舆论认为这种发财方式是不道德的,应该禁止上市。
这场抗议中夹杂着诸多情绪,在中国,IPO被认为是权贵暴富的手段,公众不满这种敛财方式,而归真堂利润来自虐熊,更不接受;中国近些年也存在一股强大的反中医潮流,熊胆粉是中药其中的一味。
动物保护有两个层次,一种是《华盛顿公约》(CITES)这样的国际性规约,但他是管制而非完全禁止野生物贸易,其本身并无执法能力,所有公约的条款均需要各国国内法的配合推动。中国此前已将虎骨和犀牛等从药典中删除,实施了相关动物制品的禁令,但熊胆粉不在此列。
更为广泛的是民间动物保护组织。但这些人对动物权利有不同的态度,他们激进地要求将动物视为人对待,废除一切商业饲养、科学研究以及其他杀虐行为。另一种是动物福利主义,同意适当将动物为人所用,但要改善动物的处境。更多的是针对特定动物的保护,比如老虎、熊、鲸鱼等等。
中国的动物保护主要源于一种单纯的个人情感因素,因此对宠物的保护最激进和广泛,比如狗和猫。中国人几乎不反对科研、皮草、马戏团、动物园等对动物的虐待与杀戮活动,更别说关心鸡鸭猪牛的福利了。这是因为动物权利在西方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价值基础,在寻求人类平等的过程中,卢梭就提出了动物同样应该享有自然赋予的权利。
在去除那些社会化因素之外,从动物保护的角度看,归真堂人工饲养的黑熊及其商业开发得到了国家的许可,也没有违反法律或禁令,因此,动物保护组织与公众没有权力干预归真堂上市。而且,在动物保护与商业开发之间,还有患者利益,熊胆粉不是纯粹的炫耀品,而是入味123种中药的成分。
应不应该将熊胆粉从药典中删除,并禁止黑熊的商业化饲养,是中医发展与动物保护的范围。事实上,在中国禁止销售虎骨制品后,民间的商业养虎业遭到打击,很多动物园老虎因饥饿而死亡,这种结果更不利于老虎的繁衍。在法律没有禁止养熊取胆汁的背景下,中国政府有义务提高养熊的福利标准,并取消那些没有得到许可的散户养殖行为,因为他们的养殖和取汁过程更不人道。
动物保护其实是一种信仰,动物保护者应该传播这种信仰以减少人类的需求,比如提倡素食主义。而不应该介入法律允许利用的范围,因为这个范围具有价值上的巨大分歧,就如人类对待堕胎的态度一样,不能以道德来绑架和强迫别人遵守自己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