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符考试题库B12
现在是:
试卷总分:100.0
您的得分:
考试时间为:
点击“开始答卷”进行答题
交卷
评分
存入我的题库
晒成绩
打印模式
隐藏答案解析
打印
下载
背景
字体
较大
大
中
小
较小
退出
测量员理论考试分类模拟题工程建(构)筑物的变形测量
一、判断题
1. 测定建筑物因受侧向荷载作用的影响而产生的水平位移量,观测点的建立视工程情况和位移方向而定。
A
B
A
2. 沉降观测中,为避免拟测建筑物对水准基点的影响,水准基点应距拟测建筑物100m以外。
A
B
B
3. 沉降观测中,建筑物四周角点可不设沉降观测点。
A
B
B
4. 建筑物变形观测不仅包括沉降观测、倾斜观测,也包括水平位移的观测。
A
B
A
5. 为了观测基坑开挖过程中地基的回弹现象,在施工之前还应布设地基回弹观测的工作点。
A
B
A
6. 回弹观测点位的布置,应该按基坑形状及地质条件,以最少的点数测出所需各纵横断面的回弹量为原则进行。
A
B
A
7. 基坑回弹观测时,应在基坑外相对稳定且不受施工影响的地点,选设工作基点及寻找标志用的定位点。( )
A
B
A
8. 测定高层和中、小型建筑物地基内部各分层土的沉降量、沉降速度以及有效压缩层的厚度,称为分层沉降观测。( )
A
B
B
9. 建筑场地沉降观测包括:分别测定建筑物相邻影响范围之内的相邻地基沉降与建筑物相邻影响范围之外的场地地面沉降。
A
B
A
10. 挡墙变形以墙体的沉降为敏感方向位移,其次是垂直挡墙走向。
A
B
B
11. 变形测量采用测小角法。
A
B
A
12. 土石坝的溢洪道、电厂及其他水利工程建筑物也应该布设相应的变形测量工作点。
A
B
A
13. 目前,常用水准测量方法进行沉降变形测量。
A
B
A
14. 工业与民用建筑物的沉降观测的水准路线应布设成附合水准路线形状。
A
B
A
15. 测定建筑物的倾斜有两类方法:一类是直接测定建筑物的倾斜;另一类是通过测量建筑物基础的竖直角变化,来计算建筑物的倾斜。
A
B
B
16. 液体静力水准测量方法是利用一种特制的静力水准仪,测定两点问的高差变化,以计算倾斜。
A
B
A
17. 国产的气泡倾斜仪仅适用于较大倾角和小范围的局部变形测量。
A
B
A
18. 水平位移观测的任务是测定建筑物在平面位置上随时间变化的移动量。
A
B
A
19. 角度变化法是利用精密光学经纬仪,精确测出基准线与置镜端点到观测点视线之间所夹的角度。
A
B
A
20. 建筑物的挠度观测包括建筑物基础、建筑物主体以及独立构筑物的挠度观测。
A
B
A
21. 设置标志的基本要求是当裂缝开展时,标志就能相应的开裂或变化,正确的反映建筑物裂缝发展情况。( )
A
B
A
22. 当利用建筑物内部横向通道观测时,应以通道底部中心位置作为测站点,以通道顶部垂直对应于测点的位置作为观测点。
A
B
B
二、单项选择题
1. 建筑物沉降观测常用的方法是
。
A.距离测量
B.水准测量
C.角度测量
D.坐标测量
A
B
C
D
B
2. 建筑物变形观测包括
。
A.角度观测、距离观测及沉降观测
B.角度观测、倾斜观测、位移观测
C.沉降观测、点位观测、位移观测
D.沉降观测、倾斜观测、位移观测
A
B
C
D
D
3. 沉降观测,工作基点一般不少于
个。
A.1
B.2
C.3
D.4
A
B
C
D
C
4. 下列选项不属于观测点设置时应考虑的因素有
。
A.便于测出建筑物基础的沉降、倾斜、曲率
B.便于现场观测
C.便于保存,不受损坏
D.能够缩小观测误差
A
B
C
D
D
5. 工业与民用建筑物设置观测点时,对于宽度大于
的建筑物,在其内部有承重墙或支柱时,应在此部位设置工作点。
A.10m
B.12m
C.15m
D.18m
A
B
C
D
C
6. 精密微型控制网对径两网点的相对精度小于
。
A.±1.0mm
B.±1.2mm
C.±1.5mm
D.±1.7mm
A
B
C
D
C
7. 下列关于基坑工程的特点叙述,错误的是
。
A.规模日趋增大,目前很多工程的基坑长、宽均大于150m
B.基坑工程造价高
C.基坑临近人口稠密区的狭小场地,对位移及稳定控制很严
D.软土、高水位及其他复杂条件下,对周边建筑物、地下水、地下构筑物及管线安全造成不利影响
A
B
C
D
A
8. 基坑回弹观测时,应在基坑的中央和距坑底边缘约
坑底宽度处,以及其他变形特征位置设点。
A.1/2
B.1/3
C.1/4
D.1/5
A
B
C
D
C
9. 在基坑回弹观测时,
可按纵横向布点。
A.矩形基坑
B.方形基坑
C.网形基坑
D.复合矩形基坑
A
B
C
D
A
10. 在基坑回弹观测时,
可多向布点。
A.矩形基坑
B.方形基坑
C.网形基坑
D.复合矩形基坑
A
B
C
D
D
11. 基坑外观测点,应在所选坑内方向线的延长线上距
基坑深度距离内布置。
A.1~2倍
B.1.5~2倍
C.1.5~2.5倍
D.1.5~3倍
A
B
C
D
B
12. 分层沉降观测点应在建筑物地基中心附近约为2m见方或各点间隔不大于
的较小范围内,沿铅垂线方向上的各层土内布置。
A.30cm
B.45cm
C.50cm
D.55cm
A
B
C
D
C
13. 在建筑场地沉降观测中,点位可选在以建筑物基础深度
距离为半径的范围内,由外墙附近向外由密到疏布设。
A.1~1.5倍
B.1.5~2倍
C.1.5~2.5倍
D.1.5~3.5倍
A
B
C
D
B
14. 下列关于水闸上的变形测量工作点的布设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垂直水流方向的闸墩上布设一排工作点
B.在水平水流方向的闸墩上布设一排工作点
C.一般每个闸墩埋设一个工作点
D.如果闸身较长,可在每个伸缩缝两侧各布设一个工作点
A
B
C
D
B
15. 国际测绘工作者联合会第13届会议工程测量组提出,如果变形测量的目的是为了使变形值小于允许变形值的数值而确保建筑物的安全,则其观测的中误差应小于允许变形值的
。
A.1/20~1/10
B.1/20~1/15
C.1/15~1/10
D.1/10~1/5
A
B
C
D
A
16. 国际测绘工作者联合会第16届会议认为:为实用的目的,观测的中误差应不超过允许变形值的
。
A.0.5~1mm
B.0.5~1.5mm
C.1~1.5mm
D.1~2mm
A
B
C
D
D
17. 国际测绘工作者联合会第16届会议认为:为科研的目的,观测的中误差应小于允许变形值的
。
A.0.01mm
B.0.02mm
C.0.03mm
D.0.05mm
A
B
C
D
B
18. 特级建筑变形观测的沉降观测,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应
。
A.≤±0.05mm
B.≤±0.10mm
C.≤±0.15mm
D.≤±0.25mm
A
B
C
D
A
19. 特级建筑变形观测的位移观测,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应
。
A.≤±0.1mm
B.≤±0.2mm
C.≤±0.3mm
D.≤±0.5mm
A
B
C
D
C
20. 二级建筑变形观测的沉降观测,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应
。
A.≤±0.15mm
B.≤±0.20mm
C.≤±0.25mm
D.≤±0.50mm
A
B
C
D
D
21. 三级建筑变形观测的位移观测,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应
。
A.≤±6.0mm
B.≤±8.0mm
C.≤±10.0mm
D.≤±12.0mm
A
B
C
D
C
22.
适用于特种精密工程、重要科研项目。
A.特级建筑变形观测
B.一级建筑变形观测
C.二级建筑变形观测
D.三级建筑变形观测
A
B
C
D
A
23. 基础的沉陷可分为4个阶段,其中第2阶段沉降显著减慢,年沉降量大约达
。
A.10mm
B.15mm
C.20mm
D.25mm
A
B
C
D
C
24. 基础的沉陷可分为4个阶段,其中第3阶段为平稳下沉阶段,其速度为每年
。
A.0.5~1mm
B.1~1.5mm
C.1~2mm
D.1.5~2mm
A
B
C
D
C
25. 高大混凝土建筑物和大型水利工程建筑物,如大型的工业厂房、摩天大楼、大坝等,要求沉降观测的中误差不大于
。
A.±0.5mm
B.±1mm
C.±1.5mm
D.±2mm
A
B
C
D
B
26. 对重点观测或科研观测工程,若最后3个周期观测中每周期沉降量不大于
倍测量中误差,可认为已进入稳定阶段。
A
B
C
D
B
27. 对于一般观测工程,若其沉降速度小于
,可认为已进入稳定阶段。
A.(0.01~0.02)mm/d
B.(0.01~0.03)mm/d
C.(0.02~0.03)mm/d
D.(0.02~0.05)mm/d
A
B
C
D
A
28. 水工建筑物的工作基点与高程控制基点的联测,每公里高差中数的中误差不大于
,可采用S级精密水准仪和铟瓦水准尺施测。
A.±0.2mm
B.±0.3mm
C.±0.4mm
D.±0.5mm
A
B
C
D
D
29. 根据实际经验观测工作点时,每站前、后视距差不得大于
。
A.0.2m
B.0.3m
C.0.4m
D.0.5m
A
B
C
D
B
30. 直接测定建筑物倾斜方法巾,
是一种最简单的方法,根据建筑物各高度的偏差可直接测定建筑物的倾斜。
A.吊挂悬垂线方法
B.吊垂球引测法
C.悬吊钢尺法
D.经纬仪投设法
A
B
C
D
A
31. 国产的气泡倾斜仪灵敏度为
。
A.1"
B.2"
C.3"
D.4"
A
B
C
D
B
32. 国产的气泡倾斜仪总的观测范围为
。
A.0.5°
B.1°
C.1.5°
D.2°
A
B
C
D
B
33.
是直接利用安置在观测点上的活动觇牌来测定偏离值的。
A.移位法
B.引张线法
C.激光准直法
D.角度变化法
A
B
C
D
A
34.
是在两固定端点之间用拉紧的金属丝作为基准线,用以测定建筑物水平位移。
A.移位法
B.引张线法
C.激光准直法
D.角度变化法
A
B
C
D
B
35.
常用在大坝变形观测中。
A.移位法
B.引张线法
C.激光准直法
D.角度变化法
A
B
C
D
B
36. 采用引张线法观测时,根据生产单位的统计,三测回观测平均值的中误差可达
。
A.0.01m
B.0.02m
C.0.03m
D.0.05m
A
B
C
D
C
37. 下列关于观测点的位置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建筑物观测点应选在墙角、柱基及裂缝两边等处
B.地下管线观测点应选在端点及转角点尾部位
C.护坡工程观测点应按待测坡面成排布点
D.测定深层侧向位移的观测点位置与数量,应按工程需要确定
A
B
C
D
B
38. 采用挠度观测时,整体变形的观测中误差不应超过允许垂直偏差的
。
A.1/10
B.1/8
C.1/6
D.1/5
A
B
C
D
A
39. 采用挠度观测时,结构段变形的观测中误差不应超过允许值的
。
A.1/12
B.1/8
C.1/6
D.1/5
A
B
C
D
C
40. 下列选项不属于裂缝观测的是
。
A.石膏板标志
B.白铁片标志
C.木板标志
D.金属棒标志
A
B
C
D
C
41. 日照变形测量用经纬仪观测时,观测点相对测站点的点位中误差.对投点法不应大于
。
A.±1.0mm
B.±1.5mm
C.±2.0mm
D.±3.0mm
A
B
C
D
A
42. 风振变形测量采用经纬仪观测,观测点相对测站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应大于
。
A.±8mm
B.±10mm
C.±12mm
D.±15mm
A
B
C
D
D
三、多项选择题
1. 常用的交会测量方法有
。
A.前方交会
B.后方交会
C.正方交会
D.测边交会
E.反方交会
A
B
C
D
E
ABD
2. 建筑物的位移观测包括
。
A.主体倾斜观测
B.日照变形观测
C.水平位移观测
D.挠度观测
E.垂直位移观测
A
B
C
D
E
ABCD
3. 超高层建筑物的特点是
,因此变形测量工作的作用也就特别显著。
A.建筑物高大
B.重心高
C.基础深
D.层数多
E.跨度大
A
B
C
D
E
ABCD
4. 水利工程建筑物的变形测量常用
和垂线等方式观测。
A.控制网
B.视准线
C.水准网
D.引张线
E.激光准直
A
B
C
D
E
ABDE
5. 二级建筑变形观测适用于
。
A.中等精度要求建筑物
B.科研项目
C.重要建筑物主体倾斜观测
D.场地滑坡观测
E.大型建筑物
A
B
C
D
E
ABCD
6. 三级建筑变形观测适用于
。
A.低精度建筑物
B.一般建筑物主体倾斜观测
C.科研项目
D.场地滑坡观测
E.重要建筑物主体倾斜观测
A
B
C
D
E
ABD
7. 下列关于工作点的观测的叙述,正确的有
。
A.设置固定的置镜点和立尺点,保证往、返测和复测采用同一线路
B.使用固定仪器和标尺
C.仪器到标尺的距离不得超过50m
D.每次进出廊道观测前后,仪器和标尺都需凉置半小时后再进行观测
E.在廊道内观测使用手电筒照明
A
B
C
D
E
ABDE
8. 建筑物上部结构从变形测量角度讲,主要内容包括
。
A.倾斜观测
B.位移观测
C.裂缝观测
D.挠度观测
E.水平度观测
A
B
C
D
E
ABCD
9. 表达变形量的移动指标有
。
A.下沉W
i
B.水平移动U
i
C.曲率K
D.水平变形±ε
E.倾斜i
A
B
C
D
E
AB
10. 下列选项不属于风振变形测量顶部水平位移观测的方法的有
。
A.激光位移计自动测记法
B.长周期拾振器测记法
C.双轴自动电子测斜仪测记法
D.加速度计法
E.经纬仪测角角度交会法
A
B
C
D
E
ABCD
四、分析计算题
1. 某勘察院欲对一幢大楼采用水准测量方法进行建筑物的沉降观测。在进行沉降观测时,布设水准点有何要求?
布设水准点主要有以下几点要求。
(1) 水准基点的构造和布设必须保证稳定不变和便于长久保存。
(2) 为了便于校核,保证水准基点高程的正确性,每一测区的水准基点不应少于3个。
(3) 水准基点必须设置在建筑物或构筑物基础沉降影响范围以外,并且避开交通管线、机械振动区以及容易破坏标石的地方,埋设深度至少应在冰冻线以下0.5m。
(4) 水准基点和沉降观测点之间的距离应适中,相距太远会影响观测精度,一般应在20~100m范围内。
一、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二、单项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三、多项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四、分析计算题
1
深色:已答题 浅色:未答题
提交纠错信息
评价难易度
提交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