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符考试题库B12
现在是:
试卷总分:150.0
您的得分:
考试时间为:
点击“开始答卷”进行答题
交卷
评分
存入我的题库
晒成绩
打印模式
隐藏答案解析
打印
下载
背景
字体
较大
大
中
小
较小
退出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模拟25
一、单项选择题
(本题共90小题)
1. 下列术语定义表述有误的是
。
A.环境标准体系是指各种不同环境标准依其性质功能及其间客观的内在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相互制约所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B.环境标准是为了防治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保护人群健康,对环境保护工作中需要统一的各项技术规范和技术要求所做的规定
C.组织实施标准,是指对标准贯彻执行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处理的活动
D.体系是指在一定系统范围内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
A
B
C
D
C
2. 环境质量标准的内涵不同于产品质量标准,指的是
。
A.制订环境质量标准的目的在于发挥其普遍通用性
B.环境质量标准中的技术指标是完全可以人为加以控制的
C.环境因素具有高度特异性,不存在通用性和互换性的问题
D.不同城市和地区完全可以使用同样的环境标准
A
B
C
D
C
3. 下列关于国家环境标准体系结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
B.推荐性环境标准被强制标准引用时无须强制执行
C.地方环境标准是对国家环境标准的补充和完善
D.地方环境标准只包括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和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A
B
C
D
B
4. 按项目实施的不同阶段可以将环境影响时期划分为建设阶段、生产运行阶段和服务期满后阶段三种;其中生产运行阶段还可分为
分别进行评价。
A.运行初期和运行后期
B.运行初期和运行中后期
C.运行正常期和非正常期
D.运行初期、中期、后期
A
B
C
D
B
5. 环境影响预测范围确定工作中的具体预测范围、断面设置,因环境要素的不同而不同,对此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大气环境的影响预测范围以边长和面积表示
B.河流水环境的影响预测范围以河流上下游距离和预测断面表示
C.大气环境的影响预测点以相距污染源的方位和距离表述
D.河流水环境的影响预测点以与污染源的相对位置确定
A
B
C
D
D
6. 环境影响报告书结论中最重要的内容当属
。
A.概括描述环境现状,同时说明现已存在的主要环境质量问题
B.清楚说明建设项目的影响源及污染源状况
C.对项目建设环境可行性的结论
D.概括总结环境影响的预测和评价结果
A
B
C
D
C
7. 对造成环境污染为主的建设环境影响评价,其项目工程分析的重点是
。
A.资源、能源的储运
B.场地的开发利用
C.工艺过程
D.交通运输
A
B
C
D
C
8. 对于某一具体建设项目,在划分各评价项目的工作等级时,根据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所在地区的环境特征或当地对环境的特殊要求等情况可作适当调整,但调整的幅度上下不应超过
。
A.三级
B.二级
C.一级
D.四级
A
B
C
D
C
9. 在建设项目工程分析的方法中,
要求时间长,需投入的工作量大,所得结果较准确。
A.系统分析法
B.物料平衡计算法
C.类比分析法
D.查阅参考资料分析法
A
B
C
D
C
10. 所有建设项目均应预测生产运行阶段
情况的环境影响。
A.正常排放和不正常排放
B.不正常排放
C.正常排放
D.正常排放或不正常排放
A
B
C
D
A
11. 一般情况下,环境影响预测范围
现状调查的范围。
A.等于
B.略小于
C.等于或略小于
D.大于
A
B
C
D
C
12.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估算模式利用预设的气象条件进行计算,通常其计算结果
采用进一步预测模式的计算浓度值。
A.≥
B.≤
C.>
D.<
A
B
C
D
C
13. 某项目排放的S02最大地面浓度为0.30mg/m
3
,地面浓度达到0.05mg/m
3
时所对应的最远距离D
10%
为8km;排放的NO
2
最大地面浓度为0.20mg/m
3
,地面浓度达到0.024mg/m
3
时所对应的最远距离D
10%
为6km。已知《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二级标准SO
2
1h平均取样时问的浓度限值为0.50mg/m
3
,NO
2
1h平均取样时间的浓度限值为0.024mg/m
3
,则该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等级为
。
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不能确定
A
B
C
D
A
14.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最初于1982年制定,经1996年修订和2000年发布的相应修改单后,形成现在的
污染物的空气质量标准。
A.7项
B.8项
C.9项
D.10项
A
B
C
D
C
1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对监测数据统计的有效性规定,季平均统计中要求每季至少有分布均匀的
个日均值,每月至少有分布均匀的
个日均值。
A.20 7
B.20 10
C.15 5
D.15 6
A
B
C
D
C
16. 下列有关《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中一些常用规定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排气筒高度应高出周围200m半径范围内的建筑5m以上,达不到该要求的应按其高度对应的表列排放速率标准值严格50%执行
B.若某排气筒的高度位于标准中某两个值之间,其执行的最高允许排放速率按内插法计算
C.新污染源的排气筒一般不应低于20m
D.工业生产尾气确需燃烧排放的,其烟气黑度不得超过林格曼1级
A
B
C
D
C
17.
评价可不进行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工作,直接以估算模式的计算结果作为预测与分析依据。
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四级
A
B
C
D
C
18. 大气环境影响二级评价项目监测时,
。
A.应进行二期(冬季、夏季)监测
B.可取一期不利季节进行监测,必要时应作二期监测
C.必要时可作一期监测
D.可不作监测
A
B
C
D
B
19.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布置时应避开局地污染源的影响,原则上
范围内应没有局地排放源。
A.10m
B.20m
C.30m
D.40m
A
B
C
D
B
20. 二级评价的补充观测可选择有代表性的季节进行连续观测,观测期限应在
以上。
A.1年
B.6个月
C.3个月
D.2个月
A
B
C
D
D
21. 现行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1996)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日平均浓度二级标准限值为
。
A.0.10mg/m
3
(标态)
B.0.15mg/m
3
(标态)
C.0.20mg/m
3
(标态)
D.0.30mg/m
3
(标态)
A
B
C
D
D
22. 环境空气质量常规项目中总悬浮颗粒物的分析可使用
。
A.重量法
B.化学发光法
C.紫外分光光度法
D.Saltzman法
A
B
C
D
A
23.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6297—1996)规定了最高允许排放速率的分级,现有污染源分
级,新污染源分
级。
A.一、二、三 一、二、三
B.1~5 1~5
C.一、二、三 二、三
D.1~5 2~5
A
B
C
D
C
24. 某地拟新建一家造纸厂,则按照《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6297—1996)的规定,其厂内的烟囱高度一般不能低于
m,否则其应按照正常标准值的
执行。
A.20 50%
B.15 50%
C.20 10%
D.15 20%
A
B
C
D
B
25. 下面对《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4554—93)实施的规定叙述错误的是
。
A.排污单位泄漏的恶臭污染物,在排污单位边界上规定监测点(无其他干扰因素)的一次最大监测值(包括臭气浓度)都必须低于或等于恶臭污染物厂界标准值
B.排污单位无组织排放的恶臭污染物,在排污单位边界上规定监测点(无其他干扰因素)的一次最大监测值(包括臭气浓度)都必须低于或等于恶臭污染物厂界标准值
C.排污单位经烟气排气筒(高度在15m以上)排放的恶臭污染物的排放量和臭气浓度都必须低于或等于恶臭污染物厂界标准值
D.排污单位经排水排出并散发的恶臭污染物和臭气浓度必须低于恶臭污染物厂界标准值
A
B
C
D
C
26. 《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3271—2001)的优先级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6297—1996)。
A.低于
B.高于
C.同等于
D.视情况而定
A
B
C
D
B
27. 《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按锅炉建成使用年限,分Ⅰ和Ⅱ两个时段,执行不同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Ⅰ时段和Ⅱ时段分别指的是
。
A.1999年12月31日前,2000年1月1日后
B.2000年12月31日前,2001年1月1日后
C.2001年12月31日前,2002年1月1日后
D.2002年12月31日前,2003年1月1日后
A
B
C
D
B
28. 大气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按存在形态分为颗粒物污染物和气态污染物,其中粒径小于
的污染物亦可划为气态污染物。
A.5μm
B.10μm
C.15μm
D.20μm
A
B
C
D
C
29. 污染物充分混合段是指当断面上任意一点污染物的浓度与断面平均浓度之差小于平均浓度的
时,可以认为污染物达到充分混合,形成充分混合段。
A.2%
B.3%
C.4%
D.5%
A
B
C
D
D
30. 对某海湾水质进行预测,评价等级为一级,污染物为持久性,则建议采用
。
A.Joseph-Serndner模式
B.ADI潮流及水质模式
C.Streeter-Phelps模式
D.特征理论混合模式
A
B
C
D
B
31. 河流水质采样断面一般情况下应设置
。
A.对照、控制、选择三种类型
B.对照、选择两种类型
C.对照、控制、消减三种类型
D.控制、消减两种类型
A
B
C
D
C
32. 在河流水质取样断面处,应按照
布置水质取样垂线。
A.水深
B.河宽
C.流速及水深
D.流速及河道弯曲情况
A
B
C
D
B
33. 某建设项目,拟建成后向某条河流中排放锅炉中的循环冷却水(温度80℃的间接冷却水)、大量酸性物质、部分在河流水中难降解的有机污染物,且需要监测污水的水质参数小于10个,那么,根据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划分依据,此例属于
程度。
A.复杂
B.简单
C.中等
D.以上均不对
A
B
C
D
A
34. 根据上面题目所述的建设项目,如果其所排放污水的河流水质要求为Ⅳ级,此河流属于一条大河流,即河流水域规模为大,且此项目建成后污水排放量为5000m
3
/d,那么.根据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分级判据,此项目评价工作属于
。
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四级
A
B
C
D
B
35. 非点源调查的原则是
。
A.以收集现有资料为主,进行现场实测
B.采用间接收集资料的方法,须进行现场实测
C.以收集现有资料为主,不进行现场实测
D.采用间接收集资料的方法,一般不进行实测
A
B
C
D
D
36. 现行的《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3838—2002)中,Ⅲ类水DO的标准值是
mg/L。
A.≤5
B.≥5
C.≤3
D.≥6
A
B
C
D
B
37. 《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93)依据我国地下水水质现状、人体健康基准值及地下水质量保护目标,并参照了生活饮用水、工业、农业用水水质最低要求,将地下水质量总共划分为五类,其中
地下水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
A.Ⅰ类
B.Ⅱ类
C.Ⅲ类
D.Ⅳ类
A
B
C
D
B
38. 下面关于《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 (CJ 3020—93)的水质分级叙述错误的是
。
A.属于一级水源水的地下水只需消毒处理即可供生活饮用
B.属于一级水源水的地表水经简易净化处理(如过滤)、消毒后即可供生活饮用
C.二级水源水经常规净化处理(如絮凝、沉淀、过滤、消毒等)即可供生活饮用
D.水质浓度超过二级标准限值的水源水,不宜作为生活饮用水的水源
A
B
C
D
C
39. 一般景观要求水域属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规定的
水域。
A.Ⅴ类
B.Ⅳ类
C.Ⅲ类
D.Ⅱ类
A
B
C
D
A
40. 污水中污染物类型数=1,需预测其浓度的水质参数数目<7,这类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属
。
A.复杂
B.中等
C.简单
D.一般
A
B
C
D
D
41. 对湖泊和水库,“水域规模”划分为“大湖(库)、中湖(库)、小湖(库)”的依据是
。
A.平水期湖泊或水库的平均水深以及水面面积
B.丰水期湖泊或水库的平均水深以及水面面积
C.枯水期湖泊或水库的平均水深或水面面积
D.枯水期湖泊或水库的平均水深以及水面面积
A
B
C
D
D
42. 对于海湾,在水深大于10m时,在水面下0.5m处和水深
并距海底不小于0.5m处各设一取样点。
A.5m
B.8m
C.6m
D.10m
A
B
C
D
D
43. 当建设项目污水排放量大于50000m
3
/d时,小型湖泊的一级评价每
布置一个取样位置。
A.0.5~1.5km
2
B.1~2km
2
C.1.5~3.5km
2
D.2~4km
2
A
B
C
D
B
44. 当排入大湖(库)的
时,可以简化成一个排污口。
A.两排放口间距较近
B.所有排放口间距较近
C.两排放口间距较远
D.所有排放口间距较远
A
B
C
D
A
45. 选用数学模式预测各类地面水体水质时要注意模式的应用条件,如实际情况不能很好满足模式的应用条件而又拟采用时,要对模式进行
。
A.修正并验证
B.验证
C.修正
D.更正
A
B
C
D
A
46. 《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中规定,夜间频发的噪声,峰值不得超过标准值
dB;夜间偶发的噪声,峰值不得超过
dB。
A.10 15
B.10 18
C.12 15
D.12 18
A
B
C
D
A
47. 《声环境质量标准》中规定1类标准昼夜问的环境噪声标准值分别为
。
A.55dB,45dB
B.60dB,50dB
C.65dB,55dB
D.70dB,55dB
A
B
C
D
A
48. 在绘制等声级线时,等声级线的间隔为
。
A.≥5dB
B.≤5dB
C.≥10dB
D.≤10dB
A
B
C
D
B
49. 在进行噪声环境影响评价时,地面效应引起的附加衰减量的上限为
。
A.5dB
B.10dB
C.15dB
D.20dB
A
B
C
D
B
50. 在绘制等声级线时,对于L
eq
,最高可画到
。
A.80dB
B.75dB
C.70dB
D.65dB
A
B
C
D
B
51. 在进行噪声环境影响评价时,若无规划人口数,可以用
和当地人口增长率计算预测年限的人口数。
A.现有人口数
B.近两年的平均人口数
C.近三年的平均人口数
D.近五年的平均人口数
A
B
C
D
A
52. 某中型新建项目,其附近有一名胜游览区,此建设项目声环境影响应按
进行工作。
A.一级评价
B.二级评价
C.三级评价
D.一级或二级评价
A
B
C
D
A
53. 等效连续A声级用
符号表示。
A.L
dn
B.L
WA
C.L
Aeq
D.WECPNL
A
B
C
D
C
54. 对于机场飞机噪声以
为评价量。
A.计权等效连续感觉噪声级
B.A声级
C.昼夜等效声级
D.等效连续A声级
A
B
C
D
A
55. 对于建设项目包含多个呈现点声源性质的情况,环境噪声现状测量点应布置在声源周围,靠近声源处测量点密度应
距声源较远处的测点密度。
A.低于
B.高于
C.等于
D.等于或高于
A
B
C
D
B
56. 在环境噪声现状测量中,高声级的突发性噪声测量量为
。
A.A声级及等效连续A声级
B.计权等效连续感觉噪声级及A声级
C.最大A声级及噪声持续时间
D.最大A声功率级及等效连续A声级
A
B
C
D
C
57. 自然资源开发项目中的后评价是指在工程建成并运行一段时间后进行评价。
自然资源开发项目中的生态影响评价应做后评价。
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一级和二级
A
B
C
D
A
58. 城市工业区执行的环境噪声昼夜标准值分别是
。
A.55dB,45dB
B.65dB,55dB
C.50dB,40dB
D.60dB,50dB
A
B
C
D
B
59. 选择适宜的
是生态恢复的关键技术之一。
A.植物种类
B.动物种类
C.人工物种
D.微生物种类
A
B
C
D
A
60. 下列关于生态恢复规划及其实践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表述有误的是
。
A.在编制生态恢复规划时,应注意充分利用项目区地形地貌和其他自然特点
B.即使是在基质的结构和功能完全丧失的地方,利用物理的或化学的方法直接改良土壤也不是值得提倡的生态恢复手段
C.在考虑生态恢复时应特别注意尽量利用现场的尤其是土壤资源和生物资源
D.一般应考虑充分利用表层土,制订表层土挖掘、保存和利用计划
A
B
C
D
B
61. 生态环境管理的内容可以分为
。
A.自然资源的管理和生态环境质量的管理
B.生态资源的管理和生态环境质量的管理
C.生态系统的管理和生态资源的管理
D.自然资源的管理和生态系统的管理
A
B
C
D
A
62. 在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中,在对主要工程作出描述时,1级项目要求对类比调查项目进行
测量。
A.定性或半定量
B.定性或定量
C.定量或半定量
D.定量
A
B
C
D
C
63. 在生态影响评价中,不需要做经济损益分析的是
。
A.生境破坏
B.物种灭绝
C.三级评价
D.生态修复
A
B
C
D
B
64. 非污染生态影响的项目进行工程分析时,识别关键问题用
对主评价因子进行筛选,在完成现状评价后,进一步确认主要的评价因子。
A.专家评判法
B.列表法
C.叠图法
D.影响网络法
A
B
C
D
B
65. 在生态影响的管理上,要制定并实施对项目进行的生态监测,发现问题,特别是重大问题时要呈报
及时处理。
A.上级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部门
B.同级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部门
C.上级主管部门
D.环境保护部门
A
B
C
D
A
66. 某扩建交通运输建设项目,线路变动较小,其生态影响评价的等级为
。
A.1级
B.2级
C.3级
D.可不进行
A
B
C
D
D
67. 《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适用的开发区一般占地面积大,占地面积均在
以上。
A.3000m
2
B.1km
2
C.2km
2
D.3km
2
A
B
C
D
B
68. 下列关于开发区环境空气影响分析与评价主要内容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开发区能源结构及其环境空气影响分析是分析能源结构的类型、特征、排污特点对开发区环境空气的影响
B.分析各类装置工艺尾气的排放方式、污染物种类、排放量,以及污染控制措施,分析评价其产生的环境影响
C.分析区内污染物排放对区内外环境敏感地区的环境影响
D.分析区外污染物排放对区内外的环境影响
A
B
C
D
D
69. 自然资源开发项目对区域生态环境影响的预测内容不包括
。
A.新的生态变化
B.某些生态影响严重化
C.原来存在的生态问题向有利方向发展
D.资源的消耗
A
B
C
D
D
70. 在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中,一般情况,公众参与应该在
之后开始。
A.规划合理性分析综合论证
B.规划方案分析
C.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和现场监测
D.编制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实施方案
A
B
C
D
A
71. 根据开发区不同发展阶段,分析确定近、中、远期区域主要污染源。鉴于规划实施的时间跨度较长并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因素,污染源分析预测以
为主。
A.远期
B.中期
C.近期和中期
D.近期
A
B
C
D
D
72. 开发区大气环境容量是指满足环境质量目标的前提下污染物的
。
A.最佳排放总量
B.最小排放总量
C.允许排放总量
D.排放总量
A
B
C
D
C
73. 一般情况下,开发区边界应与外部较敏感地域保持一定的
距离。
A.绿化防护
B.空间防护
C.安全防护
D.卫生防护
A
B
C
D
B
74. 在公众参与工作中,可采取的公众参与方式是
。
A.媒体公布
B.社会调查、问卷和听证会
C.专家咨询
D.以上均有
A
B
C
D
D
75.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中,环境问题的表达可按当地环境、自然资源和全球环境三大类分别表述,下列不属于自然资源的是
。
A.动植物
B.矿产
C.固体废物
D.生物多样性
A
B
C
D
D
76. 下列关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环境影响识别与确定环境目标和评价指标的表述,说法有误的是
。
A.针对规划可能涉及的环境主题、敏感环境要素以及主要制约因素,按照有关的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和标准拟定或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环境目标
B.规划涉及的环境问题可按当地环境、自然环境和全球环境三大类分别表述
C.环境影响识别的内容包括对规划方案的影响因子识别、影响范围识别、时间跨度识别、影响性质识别
D.环境影响识别一般有核查表法、矩阵法、网络法、GIS支持下的叠加图法等
A
B
C
D
B
77. 下列对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相关说法.表述错误的是
。
A.规划环评一般是寻找一个作为推荐方案的替代方案,而不是评价多个规划方案
B.规划环境影响预测,包括其直接的、间接的环境影响,特别是规划的累积影响;规划方案影响下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预测
C.规划环评的分析评价应包括对环境保护目标的影响分析、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分析和规划的合理性分析
D.规划的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方法一般有加权比较法、费用效益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对比评价法、环境承载力分析等
A
B
C
D
A
78.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不包括
。
A.科学、客观、公正原则
B.规划优先原则
C.整体性原则
D.公众参与原则
A
B
C
D
B
79. 在选取规划环评的评价标准及指标时,较为通用的指标不包括
。
A.生物多样性指标
B.臭氧排放指标
C.土地占用指标
D.环境功能区划指标
A
B
C
D
B
80. 下列不属于《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适用范围的是
。
A.易燃物质引起火灾
B.易爆物质爆炸
C.有毒有害物质泄漏
D.核物质的泄漏
A
B
C
D
D
81. 本导则中规定,经过对建设项目的初步工程分析,选择生产、加工、运输和使用或储存中涉及的
个主要化学品,进行危险性判定。
A.1~2
B.1~3
C.1~4
D.2~4
A
B
C
D
B
82.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利用
开展环境风险评价。
A.风险值
B.类比法
C.安全评价数据
D.最大可信灾害事故风险值
A
B
C
D
C
83. 在环境风险评价工作中,在源项分析后应做
。
A.应急措施
B.后果计算
C.风险识别
D.风险评价
A
B
C
D
B
84. 生活垃圾填埋场应设在当地夏季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在人畜居栖点
以外。
A.400m
B.500m
C.600m
D.700m
A
B
C
D
B
85. 《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规定填埋场场址必须位于
年一遇的洪水标高线以上,并在长远规划中的水库等人工蓄水设施淹没区和保护区之外。
A.二十
B.五十
C.一百
D.二百
A
B
C
D
C
86. 《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规定填埋场场址距地表水域的距离不应小于
m。
A.150
B.200
C.300
D.500
A
B
C
D
A
87.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 18599—2001)中将贮存、处置场分为
种类型。
A.2
B.3
C.4
D.5
A
B
C
D
A
88. 危险废物贮存设施的底部必须
。
A.低于地下水最高水位
B.高于地下水最高水位
C.高于地下水最低水位
D.低于地下水最低水位
A
B
C
D
B
89. 危险废物填埋场距飞机场、军事基地的距离应在
以上。
A.2000m
B.3000m
C.4000m
D.5000m
A
B
C
D
B
90. 下列关于建设项目工程分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工程分析应对建设项目全部项目组成和所有时段的全部行为过程的环境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特征、强度、方式等进行详细分析与说明
B.工程分析的重点工作是通过工艺过程分析、核算,确定污染源强
C.不需进行工艺过程分析、资源能源的储运分析、交通运输影响分析等内容
D.根据建设项目的性质和实施周期,可以选择其中的不同阶段进行工程分析
A
B
C
D
C
二、不定项选择题
(本题共30小题)
1. 下列关于环境标准的实施,说法正确的有
。
A.组织实施标准是指有计划、有组织、有措施地贯彻执行标准的活动
B.由省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C.实施时应按国家规定选择环境质量标准的监测点位或断面
D.承担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单位应按照环境质量标准进行环境质量评价
A
B
C
D
ACD
2. 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一般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
。
A.施工阶段
B.运行阶段
C.服务期阶段
D.退役阶段
A
B
C
D
ABD
3. 下面关于环境现状调查常用方法的表述,正确的有
。
A.收集资料法的应用范围广、收效大、工作量小,但只能获得第二手资料,往往有待补充
B.遥感方法可从整体上了解区域的环境特点,但精度较低
C.使用遥感方法时多数情况下需要进行直接飞行拍摄
D.现场调查法的工作量大、限制因素较多,可针对需要直接获得第一手数据资料
A
B
C
D
ABD
4. 下列有关大气环境标准中一些重要规定的内容,叙述正确的有
。
A.排污单位排放的恶臭污染物,在排污单位边界上规定监测点的一次最大监测值都必须低于或等于恶臭污染物厂界标准值
B.在一类区内,除市政、建筑施工临时用沥青加热炉外,禁止新建各种工业炉窑
C.1997年1月1日起新、扩、改建的工业炉窑烟囱(或排气筒)应设置永久采样、监测孔和采样监测用平台
D.在一类区内禁止新建以重油、渣油为燃料的锅炉
A
B
C
D
ABCD
5.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推荐预测模式发布的内容包括
。
A.使用说明
B.执行文件
C.技术文档
D.应用案例
A
B
C
D
ABCD
6.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工程程序分为三个阶段,以下属于第二阶段工作的是
。
A.污染源的调查与核实
B.完成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编写
C.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D.环境空气敏感区调查
A
B
C
D
AC
7. 大气污染源调查中,体源调查内容包括
。
A.体源中心点坐标
B.体源所在位置的海拔高度
C.体源排放速率、排放工况
D.初始横向和垂直扩散参数
A
B
C
D
ABCD
8. 地面气象观测资料的选择调查项目包括
。
A.风速
B.海平面气压
C.相对湿度
D.湿球温度
A
B
C
D
BCD
9. 地表水环境现状调查过程中,一般应调查的河流水文特征值有
。
A.河宽、水深
B.流速、流量
C.坡度、糙率
D.河道弯曲系数
A
B
C
D
ABCD
10. 地面水环境影响预测中的河口包括
。
A.河流交汇处
B.河流感潮段
C.河流与湖库的汇合部
D.河口外滨海段
A
B
C
D
ABCD
11. 评价水环境影响所需要的基本资料有
。
A.水域功能
B.评价时所采用的水质标准
C.项目的排污总量
D.允许利用的水体自净能力
A
B
C
D
ABCD
12. 在对河流进行评价时,预测范围内的河段可以分为
。
A.充分混合段
B.混合过程段
C.排污口下游河段
D.排污口上游河段
A
B
C
D
ABD
13. 湖泊完全混合衰减模式常用于各种湖库的水质模拟预测,其可分为
。
A.动态模式
B.准动态模式
C.完全混合模式
D.平衡模式
A
B
C
D
AD
14. 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原则上可以采用
。
A.单项水质参数评价法
B.两项水质参数耦合评价法
C.三项水质参数联合评价法
D.多项水质参数综合评价法
A
B
C
D
AD
15. 下列有关环境噪声现状测量点布置原则的叙述,正确的有
。
A.布点应覆盖整个评价范围,包括厂界(或场界、边界)和敏感目标。当敏感目标高于(含)三层建筑时,还应选取有代表性的不同楼层设置测点
B.评价范围内设有明显的声源(如工业噪声、交通运输噪声、建设施工噪声、社会生活噪声等),且声级较低时,可选择有代表性的区域布设测点
C.评价范围内有明显的声源,并对敏感目标的声环境质量有影响,或建设项目为改、扩建工程,应根据声源种类,采取不同的监测布点原则
D.根据评价等级布设测点
A
B
C
D
ABC
16. 户外声源声波在空气中传播引起声级衰减的主要因素有
。
A.几何发散、地面效应
B.遮挡物
C.绿化林带
D.气象条件
A
B
C
D
ABCD
17. 按声源种类划分,声源环境影响评价包括
A.固定声源
B.流动声源
C.混合声源
D.叠加声源
A
B
C
D
AB
18. 环境噪声现状调查的基本方法有
。
A.建模模拟法
B.收集资料法
C.现场调查法
D.现场测量法
A
B
C
D
BCD
19. 敏感的生态因子包括
几大类。
A.敏感区域
B.自然遗产
C.珍稀物种消失
D.敏感生态问题
A
B
C
D
AD
20.
是决定生态影响评价范围的第一要素。
A.区域生态完整性维护
B.生态因子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的关系
C.敏感生态目标的保护
D.沿重要评价因子受影响方向的扩展距离
A
B
C
D
AC
21. 生态影响的防护与恢复要遵守的原则有
。
A.凡涉及珍稀、濒危物种和敏感地区等类生态因子发生不可逆影响时,必须提出可靠的保护措施和方案
B.凡涉及尽可能需要保护的生物物种和敏感地区,必须制订补偿措施加以保护
C.对于再生周期长、恢复速度较慢的自然资源损失要制订恢复的补偿措施
D.对于普遍存在的再生周期短的资源损失,当其恢复的基本条件未发生逆转时应创造条件使其能尽快得到恢复
A
B
C
D
ABCD
22. 下列属于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实施方案基本内容的有
。
A.开发区规划简介及其周边地区的环境状况
B.规划方案的初步分析以及开发活动环境影响识别和评价因子选择
C.确定评价范围和评价标准
D.评价专题设置和实施方案
A
B
C
D
ABCD
23. 下列关于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中环境影响识别要求的说法,错误的有
。
A.调查主要敏感环境保护目标、环境资源、环境质量现状,分析现有环境问题和发展趋势,识别开发区规划可能导致的主要环境影响,并确定主要评价因子
B.主要从宏观角度进行自然环境的环境影响识别
C.开发区只需考虑开发区经济活动对区外环境的影响,不需考虑区外经济活动对区内的环境影响
D.突出与土地开发、能源和水资源利用相关的主要环境影响的识别分析,说明各类环境影响因子、环境影响属性,判断影响程度、影响范围和影响时间等
A
B
C
D
BC
24. 下列环境影响识别方法不能定量分析的有
。
A.矩阵法
B.网络法
C.地理信息系统
D.叠图法
A
B
C
D
BC
25. 规划方案初步筛选的方法主要有
。
A.专家咨询
B.类比分析
C.矩阵法
D.核查表法
A
B
C
D
ABCD
26. 下列关于规划分析内容的说法,表述有误的有
。
A.阐明并简要分析规划的编制背景、规划的目标、规划对象、规划内容、实施方案及其与相关法律、法规和其他规划的关系
B.按拟定的规划目标,逐项比较分析规划与所在区域/行业其他规划(不包括环境保护规划)的协调性
C.通过对所有的规划方案进行筛选,可以将明显违反环保原则和/或不符合环境目标的规划方案删去,以减少不必要的工作量
D.确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地域范围通常只需考虑地域的现有地理属性(如流域、盆地等)、自然资源特征(如森林、草原等),或人为的边界(如公路、铁路等)
A
B
C
D
BD
27. 规划的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工作所包含的内容有
。
A.规划对环境保护目标的影响
B.规划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C.规划的合理性分析
D.规划的可持续发展性分析
A
B
C
D
ABC
28. 在后果计算工作中要进行的内容有
。
A.大气扩散计算
B.水体扩散计算
C.固废影响计算
D.综合损害计算
A
B
C
D
ABD
29. 《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中规定填埋场场址的地质条件应符合的要求包括
。
A.能充分满足填埋场基础层的要求,现场或其附近有充足的黏土资源以满足构筑防渗层的需要
B.位于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主要补给区范围之外,且下游无集中供水井
C.地下水位应在不透水层1m以下,否则,必须提高防渗设计标准并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取得主管部门同意
D.地质结构相对简单、稳定,没有断层
A
B
C
D
ABD
30. 《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规定的危险废物填埋场废物渗滤液第二类污染物排放控制的项目有
。
A.DH值
B.五日生化需氧量(BOD
5
)、化学需氧量(COD
Cr
)
C.悬浮物(SS)
D.氨氮(NH
3
-N)、磷酸盐(以P计)
A
B
C
D
ABCD
一、单项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二、不定项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深色:已答题 浅色:未答题
提交纠错信息
评价难易度
提交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