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建筑基坑边坡直立,地表无荷载,基坑深度为5.0m,土层为均质黏土,ψ=20°,c=10kPa,γ=19kN/m3,无地下水,支挡结构嵌入深度为3.0m,按《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计算。4. 被动土压力合力之和作用点距支挡结构端点的距离为
。
- A.1.0m
- B.1.17m
- C.1.5m
- D.3.0m
A B C D
B
[解析] 如下图①q=0

19×h
0×0.49-2×10

=0,求得h
0=1.50(m)

②

E
a2=32.55×3.0=97.7kN/m

=E
a·x

=154.6x 解得x=2.48(m)
③

=144.8(kPa)

④

x=1.16(m)
某建筑基坑深4.0m,地表无荷载,土层为均质砂土,c=0,ψ=35°,水位以上重度γ=18kN/m3,水位以下重度γ=18.5kN/m3,地下水位埋深为4.0m,支护结构嵌入深度为3.0m,按《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计算。8. 支挡结构的水平抗力合力之和距支挡结构端点的距离为
。
- A.1.0m
- B.1.5m
- C.1.67m
- D.2.0m
A B C D
D
[解析] 如右图

①

=(18.0×4.0+0)×0.27+0
=19.44(kPa)
基坑底部以下部分,计算点位于地下水位以下时。
e
ajk=σ
ajkk
ai-2C
ik
+[(z
3-h
wn)-(m
j-h
wu)η
waK
ai]γ
w e
a2k=(4×18+0)×0.27-0+[(7-4)-(4-4)×1×0.27]×10
=19.44+30=49.44(kPa)

②E
a=E
a1+E
a2+E
a3 
③

按规范 e
pjk=σ
pikk
pi+2C
ik
+(z
j-h
wp)(1-k
pi)γ
w σ
pjk=γ
mjz
j=18.5×3.0=55.5(kPa) C=0
e
p=55.5×3.69+0+(3.0-0)(1-3.69)×10
=124.10(kPa)
所以

④将问题改为:支挡结构的水平抗力合力之和距基坑底的距离( )支挡结构的水平抗力合力之和作用点距支挡结构端点的距离为

×3=1.0m。
则距基坑底的距离为 3-1.0=2.0m,与D一致。
9. 某砂土场地二级基坑深度为4.0m,基坑边坡直立,地表水平,无地面荷载及地下水,砂土的内聚力为0;内摩擦角为30°,重度为18kN/m
3,如采用悬壁式排桩结构进行支护,按《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进行计算,支护结构嵌固深度的设计值宜为
。
A B C D
C
[解析] 基坑底面处土压力强度为e
a,设支护结构嵌固深度设计值为3.9m。
K
a=tan
2(45°-30°/2)=0.33

被动土压力:支护结构端点处的被动土压力强度为e
p k
p=tan
2(45°+30°/2)=3

h
p=3.9/3=1.3(m)
由h
p∑E
pj-1.2r
0h
a∑E
ai≥0 推导出:
1.3×410.67-1.2×1.0×(48×5.23+93.16×1.95)=14.6>0
嵌固深度为3.9m时满足要求,可以验算其他嵌固深度均不合理或不满足要求
答案C正确。
某一级建筑基坑位于黏土场地,地表水平,有满布荷载,强度为q=40kPa,黏土的内聚力c=10kPa,内摩擦角ψ=18°,重度γ=19kN/m3,基坑侧壁直立,深度为7.0m,采用地下边续墙支护结构,在3.0m处设一层锚杆,锚杆倾角为20°,间距为2.0m,锚固体直径为0.25m,锚固体与土体间的黏结强度为80kPa,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为210MPa,按《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范》计算。16. 如有地下水,水位为5.0m,考虑渗透稳定性时,嵌固深度不宜小于
。
A B C D
B
[解析] ①先求基坑底以上连续墙后主动工压力E
α1及其作用点

=76.8(kPa)

E
a1作用点距基坑底的距离h
a1

设弯矩零点位置距基坑底面的距离为h
c1 
②求单位长度的支点力

i)基坑底面以上的主动土压力E
ac1及其作用点距离点距离h
ac1。
E
ac1=219.87kN(前面已算)
h
ac1=2.52+1.37=3.89(m)
ii)基坑底面以下至弯矩零点的主动土压力E
ac2及其作用点距零点距离h
ac
2。
E
ac2=76.8×1.37=105.2(kN)
iii)基坑底面以下支挡结构前的被动土压力∑E
pc及其作用点距离点的距离h
p1。

③据规范

④按规范 T
dj=1.25 r
oT
cj=1.25×1.1×220×2.0=605(kN)
⑤按规范

⑥本题应为考虑锚固体与土体间的黏结强度时的锚固段长度。
ii)但N
u为锚杆轴向拉承载力设计值。
前面计算的T
d为锚杆水平拉力设计值。

⑦h
d≥1.2γ
0(h-h
wn)=1.2×1.1×(7.0-5.0)=2.64(m) 与(B) 接近
17. 某砂土场地中有一个二级基坑,深度为5.0m,地表无荷载,无地下水,砂土内聚力c=0,内摩擦角ψ=35°,重度γ=18kN/m
3,采用水泥土墙支护,墙体重度为21kN/m
3,按《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计算。
水泥土墙嵌固深度设计值宜为
。
A B C D
B
[解析] ①符合地下水位以上砂类土条件
据A.0.2、A.0.3及A.0.4

查表A.0.2 n
0=0.25
h
0=n
0h=0.25×5=1.25(m) h
d=1.1h
a=1.1×1.25≈1.4(m)
18. 某基坑场地土层如下:
①0~12m,黏土,γ=18.5kN/m
3,c=10kPa,ψ=16°。
②12m以下,砾砂土,γ=18kN/m
3,c=0kPa,ψ=35°。
砾砂土中承压水水位位于地表以下3.0m,基坑开挖深度为6.5m,基坑底抗渗流稳定性系数为
。
- A.1.03m
- B.1.10m
- C.1.13m
- D.1.20m
A B C D
C
[解析]

21. 某黄土隧道毛洞断面积为90m
2,毛洞跨度为9.0m,黄土类别为甲类黄土,松动系数为2.4,重度为20kN/m
3,侧荷载系数为0.60,该黄土洞室的垂直均布荷载及水平均布荷载分别为
。
- A.100kPa,60kPa
- B.100kPa,120kPa
- C.200kPa,60kPa
- D.200kPa,120kPa
A B C D
D
[解析] 根据黄土周围岩压力估算公式:

P
H=199.8×0.60=119.88(kPa)≈120(kPa)
某松散岩体中有一隧道宽5.0m,高5.0m,围岩的等效内摩擦角为50°,重度为21kN/m3,按塌落拱理论计算。24. 某洞室围岩内聚力c=20kPa,内摩擦角为30°,重度为21kN/m
3,正方形洞室边长为4.0m,岩体水平应力与垂直应力之比为0.80,洞室埋深为20m,地表无荷载,按泰砂基松散体理论公式计算,作用在衬砌上的垂直压力为
。
- A.130kPa
- B.150kPa
- C.170kPa
- D.190kPa
A B C D
B
[解析] 按太沙基摇散的理论公式计算

q=γ·h
1=21×7.46=156.66(kPa)

=152.70(kPa)
某深埋隧道为圆形隧道,半径为4.0m,围岩水平应力与垂直应力相等,应力为P=1000kPa,围岩中塑性区半径为10m,围岩内聚力c=20kPa,内摩擦角为30°,按芬纳(Fenner)公式计算。26. 若使支护抗力为0,松动圈半径应为
。
A B C D
D
[解析] 已知γ
0=4.0m p
H=p
v=1000kPa k
0=10m
①按纷纳公式:

=48.128(kPa)
②

某基坑位于均质砂土场地,基坑形状为正方形,边长为30m,深度为5.0m,砂层厚度12m,渗透系数为6m/d,砂层以下为硬塑黏土层,地下水位为1.0m,要求降水后水位在基坑底面以下1.0m,在基坑左侧有一条水渠与基坑边缘平行,距离基坑边缘的降水井距离为20m,按《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计算如下。28. 如假定基坑涌水量为1000m
3/d,设计单井出水量为95m
3/d,应设置( )口降水井。
A B C D
C
[解析]

H=12.00-1.0=11.0(m) S=(5.0+1)-1.0=5.0(m)

r
0=0.29(a+b)=0.29×(30+30)=17.4(m)
代入数值得:

②

29. 某圆形基坑半径为10m,深度为6.0m,基坑土体为均质砂土,厚度为15m,渗透系数为4m/d,砂层下为泥岩层,降水井井深为16m,符合潜水完整井稳定流条件,距基坑边缘1.0m,共有六口降水井,单井涌水量为140m
3/d,影响半径为70m,地下水位为1.0m,按《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计算:基坑中心点水位降深为
。
A B C D
A
[解析] H=15-1.0=14.0 Q=6×140=840m
3/d
R
0=r
0+R=10+70=80(m)
r
1=r
2=r
3=r
4=r
5=r
6=10+1.0=11.0(m)

代入公式(8.3.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