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场地地层情况如下: ① 0~6 m淤泥质土,vs=130 m/s,fak=120 kPa; ② 6~8 m粉土,vs=150 m/s,fak=140 kPa; ③ 8~15 m密实粗砂,vs=420 m/s,fak=300 kPa; ④ 15 m以下,泥岩,vs=1 000 m/s,fak=800 kPa。 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其场地类别应为。
A.Ⅰ类
B.Ⅱ类
C.Ⅱ类
D.Ⅳ类
A B C D
B
[解析] ① Vs3/Vs2=420/150=2.8>2.5 ② 覆盖层厚度为8 m,d0v=8 m。 ③ 计算厚度取20 m与8 m的较小值,即d0=8 m。 ④ 等效剪切时波速vse。 A场地类别为Ⅱ类。
2. 某场地地层资料如下: ① 0~12 m,黏土,IL=0.70,fak=120 kPa;vs=130 m/s; ② 12~22 m,粉质黏土,IL=0.30,fak=210 kPa;vs=260 m/s; ③ 22 m以下,泥岩,强风化,半坚硬状态,fak=800 kPa;vs=900 m/s。 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该建筑场地类别应确定为。
A.Ⅰ类
B.Ⅱ类
C.Ⅱ类
D.Ⅳ类
A B C D
B
[解析] ① 覆盖层厚度d0v为22 m,(vs>500 m/s土层顶面)。 ② 计算厚度取20 m与覆盖层厚度的较小值,d0=20 m。 ③ 等效剪切波速vse。 场地类别为Ⅱ类。
某场地地层资料如下: ① 0~3 m黏土,vs=150m/s; ② 3~18 m砾砂;vs=350m/s ③ 18~20 m玄武岩,vs=600m/s; ④ 20~27 m黏土,vs=160m/s; ⑤ 27~32 m黏土vs=420m/s; ⑥ 32 m以下,泥岩,vs=600m/s。 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
3. ① 场地覆盖层厚度为。
A.20 m
B.25 m
C.27 m
D.30 m
A B C D
B
4. ② 等效剪切波速为。
A.234.5 m/s
B.265.4 m/s
C.286.4 m/s
D.302.2 m/s
A B C D
C
5. ③ 场地类别为。
A.Ⅰ类
B.Ⅱ类
C.Ⅱ类
D.Ⅳ类
A B C D
B
[解析] 1.场地覆盖层厚度d0v ① vsi>500 m/s的土层顶面埋深为32 m。 ② ③ ,该层火山岩应从覆盖层厚度中扣除。 ④ 取d0v=32-2=30(m)。 2.等效切波速vse ① 计算深度d0=20 m,但火山岩硬夹层不应计入,所以 3.场地类别 vse=286.4 m/s, d0v=30 m 场地类别为Ⅱ类场地。
6. 某丁类建筑场地勘察资料如下: ① 0~3 m淤泥质土,fak=130 kPa; ② 3~15 m黏土,fak=200 kPa; ③ 15~18 m密实粗砂,fak=300 kPa; ④ 18 m以下,岩石。 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该场地类别为。
A.Ⅰ类
B.Ⅱ类
C.Ⅲ类
D.Ⅳ类
A B C D
B
[解析] ① 各岩土层剪切波速按经验及表4.1.3取值如下: vs1=150 m/s,vs2=250 m/s,vs3=280 m/s,vs4=500 m/s。 ② 取覆盖层厚度d0v=18 m。 ③ 取计算深度d0=18 m。 ④ 等效剪切波速值vse ⑤场地类别: d0v=18 m,vse=228.7 m/s 场地类别为Ⅱ类场地。
7. 某水工建筑物基础埋深为2.0 m,场地地层资料如下: ① 0~4.0 m,黏土,IL=0.4,vs=160 m/s; ② 4.0~10.0 m,中砂土,中密,vs=220 m/s; ③ 10~16 m,含砾粗砂,中密,vs=280 m/s; ④ 16 m以下,泥岩,中等风化,vs=800 m/s。 按《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DL5073—2000),其场地类别应为。
A.Ⅰ类
B.Ⅱ类
C.Ⅲ类
D.Ⅳ类
A B C D
B
[解析] ① 覆盖层厚度为16 m。 ② 平均剪切波速vsm。 ③ 场地土类型。 vsm=233.8场地土为中软场地土。 ④ 场地类型。 中软场地土,d0v=16 m,场地为Ⅱ类场地。
某水工建筑物基础埋深为5 m,场地地层资料如下: ① 0~3 m黏土,I1=0.5,vs1=50 m/s ② 3~12 m密实中砂,vs2=340 m/s; ③ 12 m以下基岩,vs3=800 m/s。 按《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DL5073—2000)。
8. ① 平均剪切波速为。
A.150 m/s
B.245 m/s
C.292.5 m/s
D.340 m/s
A B C D
D
9. ② 场地类别为。
A.Ⅰ类
B.Ⅱ类
C.Ⅲ类
D.Ⅳ类
A B C D
B
[解析] ① 覆盖层厚度为12 m。 ② 平均剪切波速vsm(自建基面至12 m)。 ③ 场地土类型。 vsm=340 m/s,场地土为中硬场地土。 ④ 场地类型。 中硬场地土,d0v=12 m,场地类别为Ⅱ类。
10. 某民用建筑场地地层资料如下: ① 0~3 m黏土,I1=0.4,fak=180 kPa; ② 3~5 m粉土,黏粒含量为18%,fak=160 kPa; ③ 5~7 m细砂,黏粒含量15%,中密,fak=200 kPa;地质年代为Q4; ④ 7~9 m密实砂土,fak=380 kPa,地质年代为Q3; ⑤9 m以下为基岩。 场地地下水位为2.0 m,基础埋深为2.0 m,位于8度烈度区,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进行初步判定,不能排除液化的土层有。
A.一层
B.二层
C.三层
D.四层
A B C D
A
[解析] ① Q3及其以前的土层7度、8度不液化,因此可排除第④层。 ② 第①层为普通黏土层,不液化。 ③ 第②层为粉土层,8度烈度,黏粒含量大于13%,不液化。 ④ 第③层为砂土,不考虑黏粒含量,且地质年代为Q4,晚于Q3,应按地下水位及非液化土层厚度进行初步判定。 a.非液化土层厚度du=3+2=5(m) b.d0+db-2=8+2-2=8>du c.d0+db-3=8+2-3=7>dw d.1.5d0+2db-4.5=1.5×8+2×2-4.5=11.5 du+dw=5+2=7.0(m) du+dw<1.5d0+2db-4.5 不能排除该土层液化,需进一步判别。
[解析] ① 场地位于全新世一阶地上,地质年代为Q4,不能排除液化。 ② 8度烈度,粉土的黏粒含量为12%,不能排除液化。 ③ 按非液化土层厚度du及地下水位判别。 d0+db-2=7+2-2=7>du=5 d0+db-3=7+2-3=6>dw=2 1.5d0+2db-4.5=1.5×7+2×2-4.5=10>du+dw=7 该土层初判不能排除液化可能性。
[解析] ① 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一2010)第4.2.1条,判别深度至15 m。 ② 长春市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g,设防烈度为7度,地震分组为第一组,液化判别标准贯入锤击数N0为7击,调整系数β为0.8。 ③ 设计液化判别标准贯入锤击数临界值Ncr 该4个点均为液化点。 ④ 计算土层的上下界面及中心点位、土层厚度等。
吉林省松原市某民用建筑场地地质资料如下: ① 0~5 m粉土,fak=150 kPa,vs1=180 m/s; ② 5~12 m中砂土,fak=200 kPa,vs2=240 m/s; ③ 12~24 m粗砂土,fak=230 kPa,vs3=310 m/s; ④ 24~45 m硬塑黏土,fak=260 kPa,vs4=300 m/s; ⑤45~60 m的泥岩,fak=500 kPa,vsm=520 m/s。 建筑物采用浅基础,埋深2.0 m,地下水位2.0 m,阻尼比为0.05,自震周期为1.8s,该建筑进行抗震设计时:
31. ① 进行第一个阶段设计时地震影响系数应取。
A.0.02
B.0.04
C.0.06
D.0.08
A B C D
B
32. ② 进行第二阶段设计时地震影响系数应取。
A.0.15
B.0.20
C.0.23
D.0.25
A B C D
C
[解析] ① 判断场地类型。 d0v=45 m,d0=20 m 查表4.1.6,场地类别为Ⅱ类。 ② αmax与Tg。 查附录A第A.0.6条,松原市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2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第一阶段设计(多遇地震条件下) αmax=0.16,Tg=0.35 S 第二阶段设计(罕遇地震条件下) αmax=0.90,Tg=0.35+0.05=0.40 S ③ 计算地震影响系数 第一阶段设计(多遇地震条件下) 曲线在直线下降段 α=[0.20.9-0.02(T-5Tg)]αmax=[0.20.9-0.02×(1.8-5×0.35)]× 0.16=0.037≈0.04 第二阶段设计(罕遇地震条件下) Tg<T<5Tg 曲线在曲线下降段
33. 某公路工程场地由密实细砂组成,场地中一小桥结构自振周期为1.2 S,其动力放大系数β应为。
A.0.3
B.0.6
C.0.9
D.1.2
A B C D
C
[解析] 密实细砂为Ⅲ类场地土
34. 某公路工程结构自振周期为0.07 s,场地地质资料如下: ① 亚黏土,硬塑,fak=180 kPa,厚度为5.0 m; ② 砂土,密实,fak=300 kPa,厚度为10 m; ③ 卵石土,密实,fak=600 kPa,厚度为7.0 m; ④ 22 m以下为基础。 其动力放大系数应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