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填空题1. 赫尔巴特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把教育价值的理论建立在______基础上。
2. 宋代以后,儒家经典的《大学》、《论语》、《中庸》和______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基本依据。
3. ______认为,现代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是知识的进步、技术的改进和劳动力质量的提高。
4. 在个体发展中,______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
5. 制定教育目的的中心问题,是要解决______之间的矛盾。
6. 在课程问题上,______强调古典语言、数学、逻辑学等学科的教学,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发展。
7. 教科书是______的具体化,是系统地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8.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独立的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称为______。
9. 教师备课的内容包括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______。
10. 德育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______四个基本要素构成。
四、判断题1. 现代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日趋分化。
对 错
B
普通教育是以升学为主要目标,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主要目标。二战前双轨制教育制度使两种教育相互隔离,普通中学中不能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学生往往缺乏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二战后综合中学的比例逐渐增加,出现了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的趋势。
2. 教育是文化传播的代名词。
对 错
B
教育对文化的功能,不仅表现在教育对文化的承传上,还表现在教育对文化具有改造作用,体现为选择文化和整理文化;教育对文化还具有创新作用。
3. 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或教学目标构成了学校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对 错
A
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教育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是各级各类学校遵循的工作方针,但它不能代替各级各类学校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即培养目标。这便决定了教育目的的层次性。培养目标是由特定的社会领域和特定的社会层次的需要所决定的。教育目的是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对象提出的,两者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教学目标和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4.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地对待学生。
对 错
A
教育工作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工作对象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动着的个体,他们虽然知之甚少,尚未成熟,但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不充分认识到学生的独立的社会地位和法律地位,就不能建立社会主义的新型师生关系。建立在有利于学生发展意义上的严格要求和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好朋友式的友好帮助关系,不仅师生关系和谐,而且学习效率高。现代的师生关系是以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对待学生、热爱学生为基础,同时又看到学生是处在半成熟、发展中的个体,需要对他们正确指导。
5. 班主任的工作重点是建设班集体。
对 错
A
班集体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基层集体,班集体建设发展的水平直接关系到学校培养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学生的成长离不开班集体,班集体有利于学生群体意识的形成和良好个性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只有把一个班的学生很好地组织起来进行教育和教学活动,才能使这个班的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而得到发展。
五、论述题1. 试述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特殊功能。
学校教育是由承担教育责任的教师和接受教育的学生共同参与和进行的,这是学校活动中主体的特殊性。学校教育的环境具有极大的人为性,具有明确的目的、指定的教育内容与活动计划、有系统的组织和特殊的教育条件。学校弥漫着科学、文化和道德规范的气息。这些构成了学校教育环境的特殊性。从个体活动的角度来看,学校中的个体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区别在于有教师的指导,活动的结果还要接受检查。这种特殊性使学校在影响人的发展上具有独特的功能: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社会对个体的要求或期望有体质、思想道德、知识能力等多方而,并提出一系列规范。学校根据这些要求,针对不同年龄、不同专门人才培养的要求而做相应的变化,并有意识的以教育目的和目标的形式去规范学校的其他工作,通过各种教育活动促进学生达到规范的目标。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各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学校教育目标明确、时间相对集中、有专人指导并进行专门组织的教育活动,此外、学校教育使个体处在一定的学习群体中,个体之间发展水平有差异,这也有助于个体的发展。
(3)学校教育,尤其是中小学的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学校教育的内容大部分具有普遍性和基础性,即使专门学校的教育内容,也属于该领域普遍和基础的部分,因而对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具有长远的价值。此外,学校教育提高了人的需求水平、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这对人的发展来说,更具有长远的意义。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在开发特殊才能方面,普通学校教育内容的多面性和同一学生集体中学生问表现出的才能的差异性,有助于个体特殊才能的表现与发现。在个性发展方面,因为学校教师和领导具有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素养,这有助于他们发展学生个性独特性的价值,并且尊重和注重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同时,学生在群体中的生活也有助于每人从其他人的身上吸取闪光点,丰富自己的个性。
2. 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哪里?并举例说明。
承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能动性具体表现在:
(1)受学生本人兴趣、需要以及所接受的外部要求的推动和支配,学生对外部信息选择的能动性、自觉性;
(2)受学生原有知识经验、思维方式、情感意志、价值观等制约,学生对外部信息进行内部加工的独立性、创造性。
(3)在教学实践中,如果学生对某一课程感兴趣,他就会学得比较努力,而且效果也比较好。甚至学生对某一个教师有好感,该教师所教的课他也会认真地去学习。如果所学课程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有联系,或者学生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该课程的价值或对该课程有某种情感.他也会学得很努力,而且能有一定的创造性或创造的火花产生。
3. 简单述评班杜拉社会学习论的道德教育思想。
班杜拉提倡社会学习论。社会学习论关于道德教育的基本观点是:儿童道德行为可以通过社会学习即观察学习和模仿学习而获得和改变;环境、社会文化关系、客观条件和榜样强化等是影响儿童道德行为形成发展的重要因素;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和方法有利于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形成和发展。社会学习论者研究儿童道德教育问题主要集中在模仿学习、抗拒诱惑和言行一致等方面。
关于模仿学习,他得出的结论为:儿童的许多行为习惯是从模仿他人的行为模式中得来的。榜样影响作用高于赞扬强化作用,说明儿童的道德判断主要是由于社会学习和榜样的影响造成的。
关于抗拒诱惑,他得出的结论是人的抗拒诱惑能力可以通过榜样的影响作用而加以学习和改变。奖励或指责的榜样具有一种“替代强化”的作用,它直接影响到儿童对诱惑的抗拒。
关于言行一致,他得出的结论是成人和同伴言行不一的榜样对儿童品德的形成发展有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