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填空题1.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出自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论著______。
2. “学科中心论”主张,学校课程以各科知识的分类为基础,以______为核心,以掌握各科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目标。
3. 近20年来,我国相继提出了德育基本内容序列化安排的结构迁移说、阶段连续说和螺旋循环说三种观点或模式,并具体运用其中的______研制出各级学校德育大纲或纲要。
4. 从形式上看,教育经过了从非形式化教育,到形式化教育,再到______教育的演变历程。
5. 有别于人类一般实践活动中直接经验的获得方式,教学实践往往将直接经验典型化、______,主要方式是实验、演示、教学录像,参加一定的生产劳动、社会调查,设置模拟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等。
6. 德育是各个社会共有的教育现象,具有社会性。德育随社会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具有历史性。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德育的原理、原则和内容、方法等存在一定的共同性,因此德育具有______。
7. 根据赫尔巴特多方面兴趣理论,将教学过程划分为明了、联想、系统、______等4个阶段。
8. 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称为______。
9. 校园文化可以分为校园的物质文化、组织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以及课程活动文化等,其中______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10. 借助摄像机、录像机等训练师范生或在职教师教学技能的一种小型教学活动,称为______。
五、论述题1. 试论教育的文化功能。
教育的文化功能主要表现为对文化起着承传、改造和创新的作用。
(一)教育与文化的承传。
人类文化的承传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在文字出现以前,文化主要依赖人们之间耳传口授而获得传递和保存。第二阶段:文字出现以后,文化的承传更依赖于文字记载和有系统的教育。第三阶段:人类通过包括教育在内的多种途径承传文化,教育的重心已转移到帮助人们掌握文化中的最基本的要素,和选取、使用、储存和创造文化的基本手段、基本方法。由于这些手段和方法越来越复杂和精细,文化的承传就将越来越依赖于系统的教育。
(二)教育与文化的改造。教育通过选择文化和整理文化两种形式实现对文化的改造。
(1)教育对文化的选择。现代教育对文化的选择主要通过对教师的选择、对教育内容的选择、对教育方式方法的选择来实现。这种选择主要包括:第一、选择社会的主流要素和基本精神,如语言、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第二、选择能有效促进学生多方面得到发展的丛本文化要素;第三、选择有利于科技进步、生产力发展和生活质量提高的应用性较高的文化要素。
(2)教育对文化的整理。教育对文化有整理的功能首先是因为它本身具有整理文化的需要。浩繁的文化与青年一代的身心特点,决定了只有经过精心选择和整理,才易于被年轻一代理解和接受。其次是因为教育者具有整理文化的能力,他们不仅具有知识,而且懂得人类掌握文化的基本特点。经过他们整理的文化更易于被掌握。
(三)教育对文化的创新。
(1)教育上的发明、发现和创造,构成了世界文化总量增加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2)新的教育思想、学说和方式方法是世界文化中创新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3)现代教育为文化的不断更新发展提供大量的具有创造活力的人。
(4)现代教育的许多活动已都与科技发明、文化更新融为一体。
2. 联系实际阐述教育过程中知、情、意三者的关系。
3. 述评马卡连柯的集体教育思想。
集体主义教育是马卡连柯教育思想的核心,他的集体教育体系简单地说就是“在集体中,通过集体,为了集体”的教育体系。
他认为集体应有共同的目的、组织机构、自觉纪律,正确舆论、优良传统和作风。他提出了前景教育原则和平行教育影响原则。前景教育原则就是通过经常在集体和集体成员面前呈现美好的“明天的快乐”的前景,推动集体不断向前运动。发展,永远保持生气勃勃的旺盛的力量。平行教育影响就是“每当我们给个人一种影响的时候.而这种影响必定同时应当是给予集体的一种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