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
三、填空题1. 中枢神经系统是人体神经系统的主体部分,包括______和______。
2. 课外校外教育的组织形式有______活动、______活动、个人活动。
3. “望梅止渴”属于______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谈虎色变”属于______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
4. 思维的基本形式是概念、______、______。
5. 注意的品质特征有注意的广度、______、______注意的转移等。
6. 感觉阈限可分为______与______两种。
7. 神经系统的活泼型与______,安静型与______气质类型相对应。
8. 智力的核心成分是______,智力的高级表现是______。
9. 耶基斯—多德森定律表明:动机水平______,最有利于激发______。
10.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宣言指出健康应包括生理、______和______三方面。
四、简答题1. 简述教师的观察力特征。
教师的观察力应具有以下三个特征:(1)客观性。教师在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观察时,应尽量排除主观因素的干扰,全面、实事求是地看待学生的行为;(2)敏锐性。要求教师从人们司空见惯的现象洞察学生的思维,从转瞬即逝的变化判断学生的情绪,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3)精细性。要求教师能够洞察秋毫、见微知著,能从笼统的事物特征中区分细微特征,及时了解学生的变化。
2. 简述我国新《义务教育法》规定的“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的意义。
这条规定标志着我国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的时代已经来临。“免费”成为新《义务教育法》最大的一个亮点。推行免费义务教育是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重要举措,目的是保证所有适龄儿童、少年都能上得起学,不会因贫困辍学,使义务教育更加名副其实。
3. 怎样在教学过程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1)教师要注意唤起学生的随意注意,提高学习的自觉性。为此要做到明确本堂课教学的目的任务;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的思维;正确组织教学,严格要求学生。
(2)正确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教学环境的布置应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防止分散注意;教学方法丰富多样,有吸引力,防止单调死板。
(3)引导学生几种注意交替使用。
五、论述题1. 论述布鲁纳的发现学习与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的异同。
相同点:(1)都属于认知结构范畴;都注重原有知识结构的作用;都强调学生的认知结构的建立。(2)都强调在学习中,老师起辅助、推动的作用,主动权在学生手中。(3)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都是教学中的有效方法,关键是看学习的具体条件和目的。(4)都注重学习前学生原有知识结构的构建。(5)教师在教材讲解过程中都遵循程序原则,由易到难,由浅入深。
不同点:
(1)学习实质
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主动进行加工活动形成认知结构,即个体过去对外界事物进行感知、概括的一般方式或经验所组成的观念结构,它可以给经验中的规律以意义和组织,并形成一个模式的认知结构。
奥苏伯尔认为有意义学习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性的联系的过程。
(2)学习结果
布鲁纳认为学习结果是形成与发展认知结构,即形成各学科领域的类别编码系统。
奥苏伯尔认为有意义学习的结果是形成认知结构,即个体头脑中已形成的、按层次组织起来的、能使新知识获得意义的概念系统。
(3)学习过程
布鲁纳认为学习过程是概括化的过程。即学习者通过这种概括化的活动将新知识与原有的类别编码系统联系起来,不断形成或发展新的类别编码系统。
奥苏伯尔认为有意义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对新观念加以同化的过程。
(4)促进学习的条件
布鲁纳认为促进学习的条件有知识的呈现方式,动作再现表象、图像再现表象、符号再现表象,学习的内在动机。
奥苏伯尔认为学习材料本身必须具备逻辑意义,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必须有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的适当观念。
(5)理论比较
①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认知结构既是在先前学习生活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又是理解和学习新知识的重要的内部因素和基础。布鲁纳重视新的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对已有认知结构的了解。同时,他提倡发现学习。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强调学习的认知过程,重视认知结构和学生的独立思考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这些观点有力地反对了机械论的学习观点。他把学习理论的研究重点转移到学生的知识学习和课堂教学中,这对学习理论的研究和课堂教学实践都有重大的意义。
②奥苏伯尔的认知—接受学习理论
奥苏伯尔认为,有意义学习是学生在学校学习语言符号所代表的系统知识的主要方式。学习材料本身必须具备逻辑意义;学习者必须具备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必须有同化新知识的适当观念。奥苏伯尔认为,只有满足这三个条件,才有可能进行有意义学习,使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转化为学习者的潜在意义,最终使学习者达到对新知识的理解,获得心理意义。
2. 试述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论。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在10岁以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在该阶段,儿童的道德判断受外部的价值标准所支配和制约,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的绝对尊敬和顺从的愿望。他们认为规则是必须遵守的,是不可更改的,只要服从权威就是对的。事实上,在个体达到他律道德之前,还有一个无道德规则的阶段(五六岁以前),社会规则对他们没有约束力,他们没有必须怎样做的观念、认识。在游戏中他们也没有合作,没有规则,只是自己独立活动,按自己的想象去执行规则。
在10岁以后,儿童的判断主要是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他们开始认识到规则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是可以与他人合作,共同决定或修改的,规则只是用来维护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的工具。儿童的思维已从自我中心解脱出来,能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
3. 试述义务教育的意义。
义务教育的意义:
(1)义务教育既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又会不断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实施义务教育的根本条件,主要表现在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是由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同时,义务教育的规模和质量又反过来影响经济的发展。
(2)义务教育既体现着一个国家现代文明的水平,又会促进现代文明的提高
一个国家的民主生活从教育层面上说就是要建立在教育机会均等、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的基础之上,同时国家会以法律的形式加以保障。义务教育是一个国家建立民主生活的基础和工具。
(3)义务教育既可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又可以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
在经济落后地区,经常会因为各种条件的限制,儿童和少年受教育的权利受到侵犯,所以,义务教育必须由国家给予强制的保障措施。《义务教育法》从法律上维护了公民受教育的基本权利,也要求公民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
六、案例分析题1. 某小学的学生中有三分之一是本市人,三分之二是外地人,主要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生们的学习水平相差很大,某教师根据班上学生的情感水平、认知水平、学习基础、家庭状况等实施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该教师贯彻了什么教学原则?该原则的含义是什么?
(2)结合本实例,谈谈如何贯彻该原则,并对该原则作出评价。
(1)该教师贯彻了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就是按一定的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具体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措施。
(2)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应该做到:
①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了解学生的个别特点是搞好因材施教的基础。教师应当了解每个学生德智体发展的特点,各学科学习的情况与成绩,有何兴趣、爱好与特长以及不足之处,然后有目的地因材施教。对反应较慢的学生,要激励他们积极进行思考、勇于回答问题和进行争辩;对能力较强而态度马虎的学生,要给他们一点难度较大的作业,并严格要求他们注意精益求精;对语言表述缺乏条理的学生,要多让他们在课堂上作复述和发言,以克服其不足;对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不专心的学生,要多暗示、提醒、提问,培养他们的自控能力;对视、听觉不好的学生,要照顾他们坐在比较适合的地方;对学习感到很轻松或很困难的学生,要加强个别辅导,给能力强者开点“小灶”,增加课业,对困难者给予特殊帮助或补课。
②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现行的班级授课注重面向全体,往往是大家齐步走而难于照顾到学生的特点,使许多学生的才能发展受到了限制。而现代科技的发展、国际上各个领域竞争的日益激烈,要求学校教学注意从小培养有特殊才能的人。故现代教学要重视探索和采用一些特殊措施或制度,以保证早出人才、快出人才。对有特殊才能的学生请有关学科的教师或校外专家进行特殊的指导和培养,让他们参加一些相关的课外小组、校外活动和竞赛等;在有条件的学校试行按能力分班教学;开设一些选修课以照顾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允许成绩优异的学生跳级,使他们的才能获得充分的发展。
评价:因材施教原则是学生的个性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在教学中的反映,学生在知识水平、先前的生活经验、兴趣爱好、个性倾向等方面彼此之间有一定的差异,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会”,而学生的现实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学的效果。因而,坚持因材施教原则,可以使教师的教学工作更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