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
三、判断题2. 在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中,铃声是作为强化物而出现的。
对 错
B
[解析] 食物是巴甫洛夫实验中的强化物,铃声与食物多次配对,引起狗的条件反射。
5. 受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是德育的客体。
对 错
B
[解析] 受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既是德育的客体,又是德育的主体。
6. 目标管理模式最早是由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出的。
对 错
B
[解析] 目标管理模式最早是由管理学家德鲁克提出来的。
7. 学习动机是决定学习效果的唯一条件。
对 错
B
[解析]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往往以学习行为为中介,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学习效果的唯一条件。
8. 德育起于道德知识教育,终于道德行为。
对 错
B
[解析] 道德教育可以从知、情、意、行任何一个环节开始,故题干表述错误。
9. 短时记忆保持的时间大约是2秒到5秒。
对 错
B
[解析] 短时记忆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保持时间大约为2.5秒到20秒,最长不超过1分钟。
10. 新教师与专家型教师的区别主要在于二者的知识量不同。
对 错
B
[解析] 专家型教师与新教师的主要区别不在于其知识量的多少,而在于知识表征方式的根本不同。
11. 学生是影响师生关系的最主要因素。
对 错
B
[解析] 教师本身是影响师生关系的最主要因素,学生是影响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
13. 苛勒的完形—顿悟说与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是互相排斥对立的。
对 错
B
[解析] 这两种学说并不是互相排斥的。尝试—错误说往往是顿悟的前奏,顿悟则是练习到某种程度时出现的结果。
14. 实物直观的优势在于容易突出事物的本质要素和关键特征。
对 错
B
[解析] 实物直观的缺点在于往往难以突出事物的本质要素,故题干说法错误。
17. 学习是指学习者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对 错
A
[解析] 学习是因经验引起的,而不是因成熟、疾病或药物引起的,并且是比较持久的变化,但不一定表现出外显行为。
五、综合分析题1.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期末考试刚刚结束,几位学生怯生生地找到班主任,几乎是用哀求的语气对班主任说:“别给我们排队了。”孩子们的目光里充满了惶恐与不安。这位教了20多年书的教师心头一热,眼睛湿润了。事后,他对记者说:“那一刻,我真切地感到了那一份沉重。”根据某课题调查专家小组的一项调查显示:“96%的学校给学生按考试成绩排名次,经常排名次的占68%;75%的学生对全班公布分数和排名次感到紧张、害怕,甚至讨厌。”
请依据以上案例,分析“排名榜”带来了什么?
(1)以上案例告诉我们,“排名榜”给相当一部分学生带来了沉重的心理压力。可能会有一些学生把这种压力转化为奋起直追的动力,但不容否认,必定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因承受不了这种心理压力而造成心理障碍,厌学、厌世,甚至轻生。这是违背“排名榜”初衷的。(2)“排名榜”还带来了老师对学生教育的简单化。一个教师所面对的学生集体,总有各方面发展得好一些的学生,也会有各方面发展得差一些的学生。教师要使优等生获得更好的发展,使后进生跟上整个学生集体的发展水平,就不能不研究优等生和后进生的特点及其教育对策。“排名榜”想通过排名次达到优的更优、差的变优的目的,愿望虽好,但往往事与愿违,把教育的复杂性简单化了,肯定达不到预想的效果。(3)“排名榜”还把衡量学生学习成果的标准简单化了。排名次往往是排学生学习书本知识(主要是记忆、理解书本知识)的名次。用这样一个标准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果,显然是不科学的。根据多元智能理论,人的智能是多方面的,学习成绩不好,并不说明他的其他智能差;同样,学习成绩好,不等于其他方面的智能好。因此,“排名榜”不科学,应废止。
2. 下列是某小学一个班的主题班会设计,运用班主任工作的理论与方法,对这一设计进行评价并阐述组织好主题班会的要求。
又到了3月5日学雷锋的时间了,学校要求我们每个班为周围的社区做一件好事。可我认为学雷锋不能图表现,只用一天的时间来表示一下,而应该制度化、经常化,把爱心献给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我决定先在班上召开一个“我们应该怎样学雷锋”的主题班会,形成我们全班共同的意见,找到一致的办法,因此对主题班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设计。
第一步:全体同学收集雷锋的动人事迹;
第二步:请学生代表宣讲雷锋助人为乐的故事;
第三步:分小组讨论目前存在的学雷锋种种现象;
第四步:我们该怎么办?(各小组表达自己今后学雷锋的设想与办法);
第五步:全班讨论,形成学习雷锋的统一意见和行动方案。
这个主题班会的设计较好。因为它基本符合一个好的主题班会的要求:
第一,精心设计主题。主题必须服从于教育方针和班级目标,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班集体的健全和完善。该班会针对社会和学生思想实际,抓住学习雷锋的教育时机,把学习雷锋精神落到实处。
第二,有针对性,能切实解决问题。主题活动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向性,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反映学生需要,并通过活动使学生受到强烈的影响和深刻的教育。
第三,开拓创新,具有鲜明的时代性。针对社会实际和时代的不同,找到学习雷锋的方法。
第四,生动活泼,具有趣味性。小学生一般都有求新、求奇、求异、求乐的需要,主题活动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注意将知识性与艺术性、教育性与趣味性有机结合,努力做到寓教、寓学于活动。班会有讲故事,有事迹介绍,有讨论,形式多样。
第五,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调动和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主题活动应体现学生的自主、自治和自动,要确立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人地位,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学、有所乐、有所获。全班学生一起讨论、商量,学习雷锋的方法和途径也是学生自己提出和解决的,学生是班会的主人。
3. 这是一位教师执教《早操》巩固识字的片段:
师:请从“苹果树”上摘一个带有你认识的字的“苹果”贴到黑板上。(教师出示教具苹果树)
学生纷纷争抢“苹果”。(共10个字,没摘到字的同学又回到座位上)
师:老师帮你们贴到黑板上。(贴的位置要高)
生:“做操”贴到哪儿好呢?(还剩一个词语)
师:大家一起看一看,贴到哪儿好呢?
生:贴在下边好!
生:贴在题目旁边。
生:……
师:还是贴在中间好一些。(教师把字贴在小露珠、小鸟、小蜜蜂中间,形成环行板书)
师:请把自己摘的“苹果”上的字领大家读一读。(学生依次领读词语)
问题:你是怎样看待以上教学的?请发表你的观点。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并没有充分领会自主学习的内涵,操作上有点华而不实的感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学习在于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读书,有足够的空间思考,有较多的机会实践。在此前提下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式、学习的伙伴,以饱满的情趣展开学习活动,才是有价值的。因此,自主学习能发扬学生的主体精神,是从物本到人本的提升。从认知活动到生命活动的提升,是符合时代精神的儿童学习观。然而凡事都有个适用性,“过犹不及”是大忌。在本片段的识字游戏中,这种看似活跃的“自主”,其结果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虚假的、华而不实的自主。即使参与活动的学生也不过是随意摘抢一个“苹果”而已,匆匆而过。其间又有多少思考与选择呢?摘抢后的支配权还在教师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