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辨析题1. 通常我们所说的教育制度实际上所指称的就是学校教育制度。
(1)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系统及其管理规则的总称。它是一个历史性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发展也经历了不同的形态。
(2)在现代教育制度形成的过程中,最先形成和完善起来的是学校教育系统。因而最初的教育制度就是学校制度。所以把学校教育制度简称为学制。但是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除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机构还在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之外,幼儿教育机构、校外儿童教育机构和成人教育机构也得到了很大发展,于是形成了以学校教育机构系统为主体的包括上述其他教育机构系统在内的更为完善的教育机构系统。这已远远超出了学校教育制度的范围。所以现在人们所讲的教育制度已不限于学校教育制度了。
(3)我们现在所说的学校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学校机构与组织系统及其运行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并区别于非学校的教育机构与组织系统及它们的运行规则,区别于社会教育系统及其运行规则等。所以说教育制度实际上所指称的是学校教育制度已经不适当了。
[解析] 要解答此题,必须对教育制度的发展过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知道它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其所指是不一样的。
2. 德育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此观点错误。
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是向学生传授无产阶级思想政治观点和共产主义道德规范,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在我国中小学的德育除了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之外,还有道德品质教育。因此德育不是道德教育或者政治教育的简称。
3. 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现象。
这个判断是错误的。尽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包含有教育现象、教育事实等,但是,仅仅以教育现象或教育事实为研究对象是不够的。因为教育现象或教育事实是客观的,而教育学研究还应包括价值判断,包含有主观性的东西。在教育问题中一般有两种问题,一是事实问题,一是价值问题,前者回答是什么、怎么样,后者回答应该是什么、应该怎么样;前者涉及到实然状态,后者设计到应然状态。因此,一类是事实陈述,一类是价值陈述,前一种陈述需要证明,后者则需要辩护。教育问题不等于教育现象或教育事实,但教育问题必定以教育现象或教育事实为基础。
三、简答题1. 简述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后的进一步发展,最早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后经维果斯基、奥苏贝尔、布鲁纳等人完善,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根据自己的背景知识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习活动包含四个因素,即学生的背景知识、学生的情感、新知识本身蕴涵的潜在意义和新知识的组织与呈现方式。学习活动的产生要有两个条件,一是学生所学的新知识要与学生原有的背景知识产生联系,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意义能引发学生情感的变化;二是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必须与其他学生和教师不断沟通和交流,这样才能在自己原有知识基础上完成有意义的“建构过程”。
总之,建构主义主张学习是一个积极的建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知识的建构决不是随意的,必须与他们切磋,以及和自己的经验相联系,不断加以调整和修正;学习者的建构是多元的。白20世纪90年代以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世界范围内的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 简述民同初年的教育改革。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宣告成立,孙中山就任南京临时政府大总统。在教育方面,于1月9日成立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著名的资产阶级民主教育家蔡元培任教育总长,立即着手对封建主义旧教育进行了资产阶级的改造。
(1)民国初年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
南京临时政府实施的教育改革主要包括制定教育方针、颁布新的学制和改革旧课程几个方面。
①制定教育方针。1912年4月,蔡元培发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对清朝政府颁定的教育宗旨进行批判,提出对青少年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即主张“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在蔡元培的思想指导下,同年7月,教育部召开了临时中央教育会议,讨论并通过了新的教育宗旨,并于9月2日正式公布实行。民国初年确立的新教育方针是:“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②颁布新学制。1912至1913年中华民国政府制定公布了新的学校制度,这两年分别称为壬子年、癸丑年,因此新的学制称为“壬子癸丑学制”。壬子癸丑学制设普通教育、师范教育、实业教育三个系统:
普通教育分三段四级。初等教育7年,初小4年,男女同校;高小3年,男女分校。中等教育4年,男女分校。高等教育6至7年,大学预科3年,本科3至4年;专门学校预科1年,本科3年(医科4年)。学前儿童入蒙养院。大学毕业后可入大学院,毕业期限不定。儿童7岁入学至大学毕业,共18学年。
师范教育分师范学校、高等师范学校两级,程度分别相当于中学、大学。
实业教育分设乙种、甲种实业学校,均3年毕业,分农、工、商、商船4类,程度分别相当于高等小学、中学。另有实业补习学校、补习科等。
壬子癸丑学制是民同的第一个学制,较全面的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教育的要求。它也是民国初期的中心学制,沿用至1922年。
③颁布新课程标准。教育部还颁布了各级各类学校的课程标准和课程表,更具体地对有关学校课程的设置、教学目标、授课时数都做出规定。
小学各科强调教学的教育性,各科目都应随时提示国民道德教育的相关事项;适应儿童生活,注意选择生活上所必需之知识技能进行教授;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注意男女儿童的差别;注意各科教学在目标、方法等方面的相互联系和配合。
中学校开设修身、国文、外国语等课程,女子中学加家事、园艺(可缺)、缝纫等课。强调外国语应以英语为主,特殊情况下才可从法、德、俄语中选择一种。
按照《师范学校课程标准》规定,预、本科的课程为修身、教育、国文等,女子师范学校免农业(或商业),加家事、园艺、缝纫课,五年中英语开课总时数也较男子师范约减三分之一。教育类课程是反映师范教育特色的课程,比重较大,包括普通心理学、论理学大要等。按每周1小时,开设1学年为1单位计算,教育类课程共计19个单位,约占预、本科课程总量(170单位)的九分之一。另外凡与小学教学有关的课程内都开设有该课程的教授法。
根据《高等师范学校课程标准》的有关规定,预科课程有伦理学、国文、英语、数学、论理学、图画、乐歌、体操等。本科分为6部,各部课程不同。其中心理与教育类课程统一为心理学、教育学、教育吏、教授法、学校卫生、教育法令等,共计10个单位。第三学年第三学期全部安排实习。
(2)民国初年教育改革的意义
民国初年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改革,是近代资产阶级刘封建教育的第一次系统的改革。它扩大了受教育的对象,加强了教育和实际生活以及儿童身心实际情况的联系,反映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与政治的要求,是资产阶级新教育反对封建主义旧教育的一次重大胜利,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有着历史进步意义。
但由于: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在教育的改革上也有许多不彻底的方面。壬子癸丑学制和各种学校教育法令,很多是参照日本的办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遇到了本土化的问题。在课程方面还保留了很多封建主义的因素,如修身课和伦理教本中还演习礼仪,要进行孝悌的教育,对女子还是更多地强调贞淑教育,在学习内容和程度上也有很多要低于男子。
3. 素质教育的内涵是什么?
素质教育的内涵应从多个角度来理解。从教育目标角度看,素质教育以全面培育和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为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从教育功能角度看,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对素质教育内涵的理解,还应强调以下四方面:第一,主体性。素质教育充分弘扬人的主体性,关注个性发展。第二,全体性。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的教育。第三,全面性。素质教育要求全面发展学生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第四,长效性。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终身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可持续地自主发展。
4. 简单评价多元智力理论及其意义。
多元智力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他认为智力由七种(后来发展为九种)独立成分或模块构成,分别是:语言的、逻辑—数学的、音乐的、空间的、身体—运动的、人际关系的、反省的、(自然主义者、精神性/存在主义的)。加德纳强调,这九种都是各自独立的、不同类型的智力,而不是同一种智力的不同成分,每一种智力代表了以大脑为基础的一个能力的模块,这也是加德纳和传统智力理论的一个根本区别。
加德纳和传统智力理论的另一个根本区别是方法学上的不同。传统智力理论从因素分析出发,而加德纳受生物制约观思潮影响,依靠了大量神经生理学证据。他搜索了与智力相关的各门学科的文献(含实验数据),特别是对神童、天才、脑损伤病人、白痴学者等的研究,采用他所谓的“主观因素分析”的方法,列举了确定上述九种智力模块的八条标准。
虽然强调每一种智力都有它的生物学来源,但加德纳并未否认文化历史的作用。他认为智力的前提是在特定社会文化情境中有用和重要的,不同的文化和历史时代重视不同的智力类型,因此他并不否认教育的作用。但是,他抨击了现代教育,他认为由于IQ测验仅仅测量语言和数学这两类智力,以这种狭隘的标准对儿童分类,严重地伤害了许多在其他方面智力优秀的孩子,使他们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和适当的教育。他主张开发能够评估所有智力类型的测量手段,尽早对儿童进行多元智力评估,以便发现儿童的各种智力潜能并进行教育开发。
总之,加德纳智力理论的创新在于突破了传统的智力范畴,提出了多维智力的理念,并相应引发了人们对教育、人才、智力开发、教育评价的思考;另外,既注重神经生理学证据,又不忽视社会文化作用,也使得其理论更具说服力。因此,其理论在世界范围内对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都有极大的影响力。
5. 为什么社会主义教育是实施人文关怀的最佳途径?
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消灭阶级压迫所造成的不平等,消除种族歧视和宗教歧视,为全体劳动人民的利益服务,使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根本目标在于实现全人类的解放,社会主义教育必然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其根本理想。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关注是社会主义教育的突出特点。因此从根本上讲,社会主义教育是人文取向的。社会主义教育是实现人文关怀的最佳途径。
6. 简述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
对文化进行选择是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其主要表现在:
(1)教育根据培养人的规律进行文化选择。受教育者有其身心发展的规律,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也有其自身的规律,其中之一就是必须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因此教育不能简单地用现成的文化对青少年进行文化传递,而必须对文化进行选择和提炼,把教育内容加工成青少年易于接受的、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形式。
(2)教育按照严格的标准进行文化选择。文化本身是不断发展着的,其中既蕴含着精华,也包含着糟粕,既蕴含着有利于社会、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因素,也包含着不利于社会、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因素,我们的教育必须依据科学的、时代的、民族的、辩证的要求进行文化选择。
(3)教育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文化选择。教育可以通过培养目标、教育过程、课程标准、教师群体等途径进行文化的选择。
(4)教育在动态发展中进行文化选择。教育对文化的选择不是静止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变化,一些新的文化因子总会被不断地充实到教育当中,而那些旧的不再适合社会或青少年发展的因子则会被排斥。
四、分析论述题1. 试论述教育研究选题的基本要求。
教育研究选题的基本要求有四个。(1)问题有研究价值。问题的研究价值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它对本学科研究领域具有好的内部价值,对其他相关学科具有外部价值。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检验、修正、创新和发展教育理论,能满足建立和完善教育科学理论体系的需要。另一方面,对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满足社会发展、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问题。(2)问题的提出以科学基本原理为依据。教育科学理论对选题起到定向、规范、选择和解释的作用。问题的提出以一定的事实为依据。研究的问题是从实践中产生的,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3)问题的表述必须具体明确。选定的问题范围明确,与别的问题的边界清晰。(4)问题研究要有可行性。问题是能被研究的,存在解决的可能性。可行性包括具备客观条件、主观条件和恰当的时机三个要素。
2. 试论凯兴泰纳的“公民教育”与“劳作学校理论”。
3.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与造就高素质创新人才有何联系?在你看来当前影响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和创新能力提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与培养造就高素质的人才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要妥善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才能真正造就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
(1)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与培养创新人才之间的联系
随着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各国在经济、军事、教育和科学技术方面的竞争,将集中在创新人才的竞争上。创新即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的智力品质。而要培养与造就高素质创新人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素质教育的要旨就在于培养创新人才,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内容,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依靠具有创新性的教育,而素质教育正是这一种类型的教育。
①培养创新人才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具有创造精神的创新人才,才能富有理想,懂得自尊、自立、自制,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才能具有对社会和人类的使命感,充分实现自我价值,才能尊重他人的人格与意见,善于同他人平等相处、合作共事。一个具有开拓精神、创造才能的人,才能不囿于传统、安于现状,不盲目从众、唯上、唯书;才能面向未来,求实务实,勇于进取,乐于改革,欢迎新事物、新概念,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并尊重他人的劳动;才能目标明确、思路开阔、想象丰富、兴趣广泛,善于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表现出较强的应变力和适应力。这些正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涵,反映了素质教育的实质。
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素质教育指发展人的身心最基本品质的教育。素质原指人天生的生理和心理品质,这里指人经过教育培养获得的思想、文化、技能等素养和体力、智力的发展。主张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劳动者素质、国民素质和民族素质,要求整个教育从教育的目的、目标、结构、内容、方法到模式全方位地实现转变。把单纯培养少数拔尖学生成才转变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把单纯注重智育转变为注重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强调学生创新能力和创造精神的培养;把基础教育片面地为升学服务转变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因此,培养与造就创新人才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目的。不能真正培养出创新人才的教育就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2)影响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和创新能力提高的主要因素
影响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和创新能力提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概括起来,主要涉及到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主观能动性四个方面。
①遗传。遗传是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它是人的发展的自然的或生理的前提条件,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如果没有这些自然条件,人的发展就无法实现。先天的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和生理基础,人们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才可以学习极为复杂的文化科学技术,甚至做出创造,而这一点是其他动物所不能做到的。
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为一定年龄阶段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与限制,制约着其身心发展。只有当身体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条件,才为学习一定的知识技能提供可能。人的遗传素质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可塑性,这为人创造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可能。
②环境。环境是围绕在个体周围的并对个体自发地发生影响的外部世界。它包括个体所接触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他因参与其中而接触到的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以及家庭生活,还包括同邻里、亲戚、朋友的交往等。所有不以培养人为目的的外界自发产生的对个体发展的影响,都属于环境。
人一出生,就受到环境的影响。在环境的影响下,人获得一定的生活知识和经验,形成各种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在一个自由、和谐的良好环境下,学生的创造能力会得到较好的培养,会更容易形成创造性的品质。而在一定压制、沉闷的环境之下,学生的创造力受到了忽视或压抑,创造品质的培养受阻。
③教育。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影响人的一种活动,它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教育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能排除和控制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给人以更多的正面教育,使人按照一定的思想政治方向发展,更有利于思想品德的培养,推动人身心健康发展。
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是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按照一定目的,选择适当的内容,利用集中的时间,有计划地、系统地向学生进行各种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并进行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而环境中其他方面的影响,往往是自发的、偶然的、片断的,是不能与学校教育相比拟的。随着社会对创新人才需求的加大,学校教育将有计划、有目的、系统地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以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和满足社会的需要。
④个体主观能动性。环境和教育只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外因,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身心的活动才能发挥作用。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随着人的自我意识的提高和社会经验的丰富,人的主观能动性将逐渐增强,人能有目的地发展自身。
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离开人的活动,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所赋予的一切发展条件,都不可能成为人的发展的现实。因此,学生创新品质的培养,最终离不开学生的个体主观能动性和学生的实践活动。如果学生能积极参与各项与创造能力培养有关的活动,在其中积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就能逐步地培养创新品质,成为有创造力的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