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从下面各题选项中选出一个最符合题意的答案。
二、多项选择题以下各题的备选答案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是符合题意的,请将它们选出。
三、判断题1.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并不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的问题。
对 错
B
[解析]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任何哲学基本派别都不能回避的问题,是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前提,是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标准。
2.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
对 错
A
[解析]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人类的精神生产不是纯粹与物质无关的活动,精神文明的发展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这些物质条件正是物质文明提供的。
3. 土地革命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在党的七大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对 错
A
[解析] 在土地革命前中期,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在土地革命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得到系统总结和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在1945年党的七大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4. 毛泽东于1940年撰写了《新民主主义论》,首次明确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科学概念。
对 错
B
[解析] 1939年12月,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首次明确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概念,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任务、性质、动力和前途等问题,作了全面而深刻的论述,并把新民主主义革命概括为“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5. 邓小平同志讲,“发展是硬道理”。这里的“发展”,仅仅是针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言的。
对 错
B
[解析] 本题说法过于绝对。“发展是硬道理”中的“发展”不仅仅是针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言,也包含政治文明的发展,这也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6. 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对 错
A
[解析]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从深度上看,我国的改革不是对原有体制作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原有体制的根本性变革,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政治体制。
7. 我国的工业化任务还远没有完成,总体上看,现在还处于工业化的初期阶段。
对 错
B
[解析] 中国社会科学院2010年12月发布的《社会蓝皮书——2011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指出,2005—2009年,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从12.1%下降到10.3%,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从47.4%降至46.3%,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从40.5%提升至43.4%,这些变化标志着中国工业化进程已经进入中期阶段。
8.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与马克思当时设想的按劳分配所依据的条件并没有很大的区别。
对 错
B
[解析] 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直接归社会所有,商品和商品生产已经消失,每一个人的劳动,无论其特殊的用途是如何的不同,从一开始就成为直接的社会劳动。而我国现阶段,商品经济还存在并要继续发展;生产资料所有制实行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结构;个人劳动还必须借助于商品货币关系转化为社会必要劳动,然后才可以比较;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差别仍需要在利益差别上得到体现。所有这些差别都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与马克思所设想的按劳分配依据的条件有很大的不同。
9. 国家或政府的公共管理活动是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化的。
对 错
A
[解析] 公共管理,就是为了维护、增进和公平地分配公共利益,立法、行政、司法等国家机关和非政府公共组织对公共事务依法进行管理的活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具体情况会发生变化,政府的公共管理活动也会呈现出一定的变化以适应环境。
10. 公共组织的生态环境主要是指组织运行的外部环境,其主要构成因素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技术环境和发展环境。
对 错
B
[解析] 公共组织环境就是指公共组织之外所有能够直接或间接对组织存在与发展产生影响的因素的总和。公共组织的生态环境主要是指组织运行的外部环境,即宏观环境,同时也包括存在于组织之外的中介环境。
11. 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中,公共政策的目标主要包括公平和效率。
对 错
A
[解析] 公共政策目标是公共政策凭借自身的属性和功能所要达成的目的,是决策者通过制定与实施公共政策所要达到的或希望实现的对象。它可以是某种利益,也可以是某种状态,具有明确性、针对性、可能性、未来性、协调性和伦理性的特点。一般意义上的公共政策的目标构成包括公平、效率、稳定和发展。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中,公平和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
12. 道德与法律都是社会规范最主要的存在形式,在一定意义上许多法律义务就是道德义务。
对 错
A
[解析] 法律是调整人们行为的外部社会规范,是代表着社会整体的价值观和评判标准;道德更多是心理对社会行为的感知和评判,是社会规范的内在自律。在许多意义上法律义务就是道德义务,比如赡养老人、抚育后代、拾金不昧、诚信助人等既是法定义务,也是道德义务。
13. 一定社会中的具体职业的特殊性直接规定了该职业的道德内容。
对 错
A
[解析] 所谓职业道德,就是人们在进行职业活动过程中,一切符合职业要求的心理意识、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的总和。一定社会中的具体职业的特殊性和职业本身的价值取向,规定了该职业的道德内容。
14. 职业纪律是职业道德规范的具体化,是职业道德的底线。
对 错
A
[解析] 职业纪律是在特定的职业活动范围内从事某种职业的人们必须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职业纪律的特点是明确的规定性和一定的强制性,是职业道德的底线。
15. 开斋节是穆斯林的盛大节日。
对 错
A
[解析] 开斋节是穆斯林庆祝斋月结束的节日,在伊斯兰教历10月1日的那天,是伊斯兰教三大节日(圣纪节、开斋节、宰牲节)之一。
16. 汉乐府是指由汉代乐府机关所采制的诗歌,《陌上桑》和《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
对 错
B
[解析] 汉乐府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乐府双壁”是《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的合称。
17. 中国古代人的姓名称谓有名、字、号之分。其中,名、字一般是由自己取定,号是由父辈或尊长取定。
对 错
B
[解析] 一般情况下,名、字是由尊长代取,而号则不同,号初为自取,称自号;后来,才有别人送上的称号,称尊号、雅号等。
18. 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毛泽东第一次代表中国政府公开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主张。
对 错
B
[解析] 1955年5月,周恩来在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上作《关于亚非会议的报告》,提出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这是中国政府第一次正式地、公开地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主张。
19. 源自于儒家的“德本财末”思想,导致了我国历代王朝实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对 错
B
[解析] 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于人们来说拥有土地可以榨取巨额财富,且地租收入较稳定,是发家致富的最好手段;同时对封建国家而言,农业的发展可使人民安居乐业,人丁兴旺,使国库粮仓充盈,既可内无粮荒、动乱之虞,也可外无侵扰之虑。因此历代统治者都把发展农业当作“立国之本”,而把商业(有时也包括手工业)当成“末业”来加以抑制。“德本财末”语出《礼记·大学》,指治国平天下,德为根本,财由德致,故理财为末。然而就“重农抑商”观念而言,它并非源自儒家思想,我国古代学派基本上都是视农业为本,而不重视商业的发展。例如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就明确地提出了“抑商”的思想,并将商人列为“五蠹”之一。
20. 2012年3月5日,统一俄罗斯党领导人、总理普京当选总统。这是他继2000年后第二次当选总统。
对 错
B
[解析] 2012年3月5日,俄罗斯中央选举委员会公布的结果显示,在对全国99.3%选票进行统计后,总统候选人、现任总理普京以63.75%的得票率赢得总统选举。这是他继2000年首次当选总统、2004年成功连任后第三次当选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