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判断题1. 等张收缩时肌肉张力不变。
对 错
A
[解析] 肌肉收缩时,长度缩短的收缩称为向心收缩。向心收缩时,肌肉张力的增加在前,长度缩短在后。但肌肉张力在肌肉开始缩短后即不再增加,直到收缩结束。故向心收缩又称为等张收缩。
2. 运动员水平越高,竞技越激烈,心理素质对比赛结果的影响相对就越大。
对 错
A
[解析] 随着运动训练专业化程度的提高,运动员体能、技战术能力等水平越来越接近,这种情况下,最终比赛结果的确定往往更多地依赖于运动员心理素质的竞争,在某些情况下,还会成为决定性的因素。因此,运动员心理素质越好,在高水平对抗中取胜的概率会越大。
6. 运动过程中胰岛素水平会明显降低,而胰高血糖素水平则明显升高。
对 错
A
[解析] 胰岛素分泌增多会导致血糖水平降低,而胰高血糖素则导致相反的效果。运动时,葡萄糖和脂肪酸均作为代谢燃料,故胰岛素降低而胰高血糖素升高。
7. 与最大摄氧量相比,乳酸阈更能反映运动员的无氧工作能力。
对 错
B
[解析] 与最大摄氧量相比,乳酸阈是更能反映运动员有氧工作能力的指标。
8. “劳卫制”的全称是“准备劳动与保卫祖国体育制度”。
对 错
A
[解析] 前苏联从20世纪30年代推行“劳卫制”,其后经几次研究修订,测试标准的内容日趋完善和科学,也曾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内容。
11. 人体对运动的适应性变化是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基础。
对 错
A
[解析] 运动训练的本质,实质上是人为地、有计划地和按计划地给机体施加系统化的适宜运动负荷刺激,使之产生人们所预期的适应性变化。因此,在一定意义上,人体对运动的适应性变化是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基础。
12. 学校体育贯彻素质教育的政策,需要遵循的原则为: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树立全面的质量观;加强体育课程与教材建设;注重体育能力的培养。
对 错
A
[解析] 学校体育贯彻素质教育的政策需要遵循的原则为:(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2)树立全面的质量观; (3)加强体育课程与教材建设;
(4)注重体育能力的培养。
14. 竞技体育是由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构成。
对 错
B
[解析] 除了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以外,竞技体育管理也是竞技体育的重要构件之一。因为,无论是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还是运动竞赛,都必须在专门的管理体制组织管理下才能得以实施并取得理想的效果。
18. 在进行任何运动的开始阶段或短时间轻微的体力活动后以及赛前状态下,都可出现淋巴细胞增多的现象。
对 错
A
[解析] 淋巴细胞增多现象的主要特点是白细胞总数略有增加,这种现象在肌肉开始工作时,短时间轻微体力活动后及赛前状态都可出现。此时,淋巴细胞增多,主要是由于肌肉活动使贮血库释放血进入循环、淋巴结也释放大量淋巴细胞进入血循环所致。
20. 赛前状态是指人体在比赛或训练前机能系统所产生的一系列条件反射性变化。
对 错
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赛前状态的基本概念。人体在参加比赛或训练前,身体的某些器官或系统会产生一系列条件反射性变化,这种特殊的机能变化和生理过程称为赛前状态。赛前状态可以发生在比赛前的数天、数小时或数分钟。赛前状态的产生机理可以用条件反射机理加以解释。
23. 与学校体育课相比,课余体育具有如下特点;活动内容的广泛性和活动空间的广阔性;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和活动方法的灵活性;学生活动的主体性和教师指导的辅助性;组织活动的规律性和学生参与的随意性;参与对象的群众性和课余训练的精英性;体育课堂的延伸性和自成体系的独立性。
对 错
B
[解析] 与学校体育课相比,课余体育具有如下的特点:(1)活动内容的广泛性和活动空间的广阔性;(2)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和活动方法的灵活性; (3)学生活动的主体性和教师指导的辅助性;(4)组织活动的法定性和学生参与的自愿性;(5)参与对象的群众性和课余训练的精英性;(6)体育课堂的延伸性和自成体系的独立性。
24. 在运动技能形成的巩固阶段,动作越复杂,难度越大,越不容易消退。
对 错
B
[解析] 动力定型发展到巩固阶段,并非一劳永逸。如果不进行练习,巩固了的动力定型还会消退,动作技术越复杂,难度越大,消退的也越快。
26. 血红蛋白含量直接影响最大摄氧量水平。
对 错
A
[解析] 最大摄氧量水平的高低主要决定于氧运输系统或心脏的泵血功能和肌肉组织利用氧的能力。弥散入血液的氧由血红蛋白携带并运输。因此,血红蛋白含量及其载氧能力与最大摄氧量密切相关。
28. 学年体育教学目标是最能概括体育教学最本质功能的教学目标。
对 错
B
[解析] 超学段体育教学目标(新课程称为“课程目标”)是超越各个学段学生年龄特征的、概括体育教学本质功能的最上位教学目标。
29. 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具体包括五个方面: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培养运动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能力与合作精神;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
对 错
B
[解析] 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具体包括五个方面:(1)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 (2)培养运动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3)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能力与合作精神;(4)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5)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30. 血红蛋白值越高,则血液运输养料和代谢产物的能力越强。
对 错
B
[解析] 血红蛋白过低或过高都会影响人体机能能力。血红蛋白值过高时,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和压积也必然增多,从而导致血液黏滞性增大,造成血液阻力增加和心脏负担加重,使血液动力学改变,也会引起身体的一系列不适应和紊乱。
第二部分 主观题
运动生理学
一、论述题1. 运动员竞技保持训练阶段的训练学要点有哪些?(训练年限、主要任务、训练内容、负荷特点)
(1)竞技保持训练阶段是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的第四个即最后一个阶段,是运动员度过了自己的竞技高峰之后,继续参与竞技训练和比赛的阶段。持续时间约为2年~5年。
(2)主要任务是努力保持已达到的专项竞技水平,尽力延缓和推迟专项竞技水平的下降。
(3)训练的重点内容及顺序为:①保持训练比赛中的心理稳定性;②体能主导项目为专项运动素质,技能主导项目为专项技术战术;③体能主导项目为专项技术战术,技能主导项目为专项运动素质;④训练理论知识。
(4)在此阶段,运动员的训练负荷量通常低于专项提高训练阶段和最佳竞技阶段,同时间断性地保持较高的负荷强度,在教练员的统一部署下,运动员更多地按照自我感觉来掌握和控制训练过程。
二、案例题1. 案例:力量素质是最基本的素质,许多运动项目的运动员都非常重视力量素质的训练,田径队教练经常安排6RM~10RM蹲杠铃练习来训练短跑和跳跃运动员的下肢力量,而采用30RM来训练长跑运动员的下肢力量。
问题:请分析对不同项目运动员进行力量训练时为何要区别对待。
力量素质是指肌肉紧张或收缩时对抗阻力的能力。在许多运动项目中,力量是取得优异成绩的基础;力量素质也是影响和制约其他素质的重要因素,是最基本的素质。
(1)不同项目运动员对力量素质的要求不同。对于短跑和跳跃运动员而言,提高下肢力量较为重要,而长跑运动员对肌肉耐力的要求更高。在安排力量训练时,应根据运动项目的特点合理选择练习内容。
(2)常用最大重复次数(RM)来表示力量训练的负荷强度。RM是指肌肉收缩所能克服某一负荷的最大次数。RM越小,表示运动员对该负荷的重复次数越少,负荷强度越大。
(3)负荷强度是影响力量训练的重要因素。重复次数少而阻力大力量的练习能很快提高肌肉力量;重复次数多而阻力小的力量练习能有效提高肌肉耐力。
二、案例题1. 小毛是三年级的学生,自从上了小学后,随着年级的增高,他的体重也在不断增长,以至于发展到了严重超重的地步。小毛的母亲看到孩子越来越胖,就苦口婆心地教育小毛一定要多参加体育锻炼,并准许小毛每天下午可以晚40分钟回家,以便让他在学校参加体育锻炼。小毛对母亲的新规定很欣赏,在母亲准许晚回家规定兑现的当天下午就到学校操场来锻炼,但没有想到的是,操场上只许校田径队的队员训练,不准许其他学生来操场跑步,他还因没有准时离校而受到学校校长批评。对此,小毛极为苦恼,因为,回家后他家附近没有安全的健身场所。请从课外体育的角度来分析上述令小毛苦恼的问题。
(1)从体育的角度而言,影响当前我国中小学学生身体健康的主要问题是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制约而缺乏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和空间,这也是小毛体重逐年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
(2)国家《体育法》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都对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保障问题有明确的规定,教育部也出台了有关政策,进一步强调中小学要将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落到实处。学校有义务、有责任为学生创造条件,提供课外体育活动的机会和锻炼场所。因此,该校的做法不符合国家教育方针的育人要求和有关学校体育工作的规定。
(3)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的有效开展和保证,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运动能力的提高、良好锻炼习惯的养成只能是空谈。
(4)社会的社区建设应注意落实全民健身场所,同时,社区和学校应加强社区体育活动、家庭体育活动的开展和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协调和结合,确保孩子有锻炼的安全运动场所。
二、案例题1. 北京时间2008年2月25日,我国著名篮球运动员姚明在NBA的一场比赛后被确诊为左脚脚踝的应力性骨折。从而使剩余赛季的比赛报销,同时,还对姚明参加北京奥运会蒙上了阴影。据其医生介绍,应力性骨折也被称为疲劳骨折,是反复应力刺激的结果,长期高强度的训练、比赛是造成该疾病的元凶。请从运动训练学角度谈谈姚明疲劳性骨折的现象说明了什么?不同量度的训练负荷对运动员的机体各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应该如何安排运动负荷?
(1)姚明发生疲劳性骨折的现象说明,机体在过度负荷下会产生裂变,导致严重的运动损伤。
(2)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不同量度的训练负荷对运动员的机体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第一,适宜训练负荷下机体的生物适应现象。在适宜负荷的条件下,机体的应激以及随之产生的一系列变化,都会保持在一个适度的范围内。这时负荷的量度越大,对机体的刺激越深,所引起的应激也越强烈,机体产生的相应变化也就越明显,人体竞技能力提高得也就越快。
第二,过度负荷下机体的劣变现象。机体负荷超过了一定的范围,超出了运动员的最大承受能力时(或称过度负荷时),会造成运动员身体的裂变现象。比如案例中姚明的疲劳性骨折,不但不利于运动成绩的增长,反而会造成严重的运动损伤。
第三,过小的训练负荷不能引起机体产生应激,也就不会发生适应性变化。
(3)这就提示我们在运动训练中,要采用适宜负荷原则,根据运动员的现实可能和人体机能的训练适应规律,以及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需要,在训练中给予相应量度的负荷,以取得理想的训练效果的训练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