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判断题1. 效度指测验结果的前后一致程度,表示所测试分数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对 错
B
[解析] 题干所述的是信度,效度指测验的正确性。
2. 目前在我国,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是同一个概念。
对 错
B
[解析] 目前我国义务教育包括小学和初中阶段的教育。而基础教育则包括幼儿园、小学和普通中学(初中、高中)的教育。
4. 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
对 错
A
[解析] 教育就是通过教师的劳动培养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5. 中小学德育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是团队活动和集体活动。
对 错
B
[解析] 中小学德育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是教学。
6. 个体发展具有阶段性,所以教育者要因材施教。
对 错
B
[解析] 个体发展具有差异性,所以教育者要因材施教。
7. 新教师与专家型教师的区别主要在于二者的知识量不同。
对 错
B
[解析] 专家型教师与新教师的主要区别不在于其知识量的多少,而在于知识表征方式的根本不同。
9. 评定学生成绩时要严格按照评分标准的要求。
对 错
B
[解析] 评定学生成绩要贯彻理论与实际一致的原则。对于有创见的可以加分,对于一字不漏照抄照搬课本的,也可以不给满分。
10. 智育就是指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
对 错
B
[解析] 智育主要是指包括各门学科的知识教育,各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统一发展,各种智力培乔的教育活动。
12. 学校德育工作最基本、最经常、最有效的途径是班主任工作。
对 错
B
[解析]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在学校全部工作中占时间最多,而学生在学校的主要活动是学习,所以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最基本、最经常、最有效的途径。
13. 短时记忆保持的时间大约是2秒到5秒。
对 错
B
[解析] 短时记忆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保持时间大约为2.5秒到20秒,最长不超过1分钟。
15. 用于选拔性和竞赛性活动的评价属于绝对评价。
对 错
B
[解析] 用于选拔性和竞赛性活动的评价属于相对评价。
16. 人格中的性格是后天的,是社会文化模式的刻印,有可能改变,无好坏之分。
对 错
B
[解析] 人格中的性格是后天的,是社会文化模式的刻印,有可能改变,有好坏之分。
17. 实物直观的优势在于容易突出事物的本质要素和关键特征。
对 错
B
[解析] 实物直观的缺点在于往往难以突出事物的本质要素,故题干说法错误。
18. 处罚法能消除不良行为,强化法能培养出新的适应行为。因此,两者结合使用会更有效。
对 错
A
[解析] 两种方法的作用不同,在消除不良行为的时候应该同时培养新的适应行为,所以两者结合效果会更好。
五、综合分析题1. 小王是班上出了名的“调皮鬼”,上课不专心,课后追逐打闹,乱花钱,无节制,甚至连回家的钱都向老师借,老师找他谈话后答应改过,但并无实际行动。假如你是小王的老师,将如何运用有关德育规律的知识来解决这一现实问题?
(1)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过程。因此,既要提高小王的道德认识,又要重视道德情感、意志和行为培养。
(2)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的,教师应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来提升小王的思想品德修养。
(3)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是一个思想内部的转化的问题。
(4)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是一个长期性和反复性的过程,教师要长期不懈,坚持长期抓、反复抓。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某校对高一学生进行了一次有关新教材课外读本阅读情况的调查,结果2/3以上学生的完成情况很不理想。这一数字让语文老师们十分震惊,如果不扩大知识面,单靠课本上的材料,怎么能全面提高学生们的语文水平呢?
一部分教师认为,应该改革阅读教学模式,更多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王老师还设计了“语文课进阅览室”的具体方案:学生在阅览室阅读自己喜欢的刊物,并组成兴趣小组,阅读与研究、交流相结合;搭建“语文课进阅览室交流平台”,以学生为主持人发表同学们的“荐杂文”“知类文”“谈方法”“说感悟”,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激发学习的成就感。方案提出以后,教师们都觉得这个方法不错,但它要求任课教师花费更多的心血来备课和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这对于已经非常繁忙的教师们来说,无疑是个重负。学校领导对此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并选择了高一、高二年级的五个班进行每周在阅览室上一节语文课的实验。
一段时间下来,王老师。凉讶地发现两个“没想到”:第一个“没想到”是课堂秩序会这么好。原来体育课后上语文课,刚刚进行剧烈活动的学生要有一段时间才能平静下来。现在进了阅览室,大家各就各位,很快进入阅读环节;第二个“没想到”是见效这么快。半个学期的十多节课下来,学生们的阅读能力和作文水平普遍有了改观。期中考试,语文成绩也明显提高。学生们都说喜欢这种新的上课方式。
问题:结合新课程改革,谈谈你对王老师语文阅读教学改革实验的看法。
(1)我国传统的教育体系过分强调知识的灌输,把传授知识作为唯一的教学目标,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了单纯的知识容器,压押了学生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因此,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角色的转变,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不仅摄取知识,而且进行有目的的思维,激发学生勇于思考、质疑,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王老师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在教学实践中,善于交出学生思维的主动权,让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通过“语文课进阅览室”,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在喻悦的情境中,享受学习知识的快乐。
(3)在“语文课进阅览室”活动中,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师生之间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4)在“语文课进阅览室”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实质性转变,打破了教师“一言堂”的局面,建立了一个宽松的课堂气氛。教师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出发,为他们创设有利于其获取信息、相互交流、主动思考的环境,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全面提高。
3. 课堂上学生们兴趣盎然、兴致勃勃、七嘴八舌、踊跃发言,叙述了许多被列入中外世界文化遗产的聚落,提出了有关聚落的种种疑问。师生互动、共同解决学生的质疑。最后,谢老师展示辩论赛题:正方——聚落应该发展;反方——聚落应该保护。要求学生自行组成两组进行辩论。在这一过程中,正反方唇枪舌剑展开辩论,谢老师担任主持并适时进行点评和表扬。
问题:请你阐述该案例中所体现的新课程思想?结合你的教学实践,谈谈你是怎样实施这一课程理念的?
该案例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设计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基本教学理念之一。
在教学过程中,谢老师注重学生的思维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进行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通过相互合作、交流、辩论,最终形成学生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所有的情境设计,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和“主体性学习”的理念,体现了新课程的预设性和生成性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