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判断题1. 判断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应兼顾内部协调与对外适应良好两方面。
对 错
A
[解析] 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归纳起来,心理健康就是个体内部协调与外部适应相统一的良好心理状态。
2. 目标管理模式最早是由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出的。
对 错
B
[解析] 目标管理模式最早是由管理学家德鲁克提出来的。
3.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
对 错
B
[解析]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和促进作用,而不是决定性的作用。我们不能夸大教育的作用。如果没有遗传为之提供生理基础,没有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没有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和促进作用是不可能的。
6. 心理自我是在青春期开始发展的。
对 错
A
[解析] 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经历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的过程,其中心理自我是在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的。
9. 一节课成败的基本标准是看教学方法是否得当。
对 错
B
[解析] 一节课成败的基本标准,最终要看教学效果。
10. 苛勒的完形-顿悟说与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是互相排斥对立的。
对 错
B
[解析] 这两种学说并不是互相排斥的。尝试一错误说往往是顿悟的前奏,顿悟则是练习到某种程度时出现的结果。
11. 短时记忆保持的时间大约是2秒到5秒。
对 错
B
[解析] 短时记忆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保持时间大约为2.5秒到20秒,最长不超过1分钟。
12. 义务教育与普及教育是一个等同的概念。
对 错
B
[解析] 义务教育与普及教育不是一个等同的概念。国家对学龄儿童和少年不分种族、肤色、宗教信仰、性别和能力普遍实施的一定程度的基础教育称为普及教育;当以法律的形式规定普及教育的义务形式时,便称为义务教育。
15. 教学与教育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对 错
A
[解析] 教学与教育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育包括教学,教学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除教学外,学校还可通过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途径对学生进行教育。
16. 访谈法最适合了解外显行为,而通过外显行为,可以发现行为背后的原因。
对 错
B
[解析] 观察法更适合了解外显行为,访谈法更适合了解对象的深层看法。
17. 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对 错
B
[解析] 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19. 教师的责任在于“传道、授业、解惑”。
对 错
B
[解析] 新型的教师应该由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型教师向“激趣、启思、导疑”型教师转变。
五、综合分析题1. 1983年,加德纳在著作《智能的结构》中提出了无论是在定义、评价手段还是在目的方面都不同于传统智力的“多元智力”概念。多元智力理论于20世纪90年代被引入国内,经过几年的发展,到了90年代末,该理论影响日渐广泛。2000年之后,关于多元智力理论的译著、论著以及教育期刊上所发表的文章均大幅度增加,形成了“多元智力”热潮。
请分析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及对教育教学的启示。
加德纳对智力的定义为,在某种社会或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即主要指建立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个体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包括以下八种:
(1) 语言智力:是指听、说、读、写的能力,表现为个人能够顺利而高效地利用语言描述事件、表达思想并与人交流的能力。
(2) 逻辑-数学智力:是指运算和推理的能力,表现为对事物间各种关系如类比、对比、因果和逻辑等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数理运算和逻辑推理等进行思维的能力。
(3) 视觉-空间智力:是指感受、辨别、记忆、改变物体的空间关系并借此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能力,表现为对线条、形状、结构、色彩和空间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平面图形和立体造型将它们表现出来的能力。
(4) 音乐智力:是指感受、辨别、记忆、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表现为个人对音乐,包括节奏、音调、音色和旋律的敏感,以及通过作曲、演奏和歌唱等表达音乐的能力。
(5) 身体-动觉智力:是指运用四肢和躯干的能力,表现为能够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对事件能够做出恰当的身体反应,以及善于利用身体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能力。
(6) 人际智力:是指与人相处和交往的能力,表现为觉察、体验他人情绪、情感和意图并据此做出适宜反应的能力。
(7) 自知智力:是指认识洞察和反省自身的能力,表现为能够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身的情感、动机、欲望、个性、意志,并在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形成自尊、自律和自制的能力。
(8) 认识自然的智力:是指认识世界、适应世界的能力,是一种在自然世界里辨别差异的能力。
八种智力地位同等重要,只是在特定的场合发挥不同的作用;八种智力相互独立,不能迁移。
[启示] 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做到为多元智力而教、用多元智力来教、教好多元智力。突破原先的按成绩单一维度评价学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与长处,用适合他们的方式使他们得到更好的成长,使他们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而不是适应学校课程。
2. 小王是班上出了名的“调皮鬼”,上课不专心,课后与同学追逐打闹,花钱无节制,甚至连放学回家的车费都要向老师借。老师找他谈话后他答应改过,但并无实际行动。
问题:假如你是小王的老师,将如何运用有关德育知识来解决这一现实问题?
(1)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过程。作为小王的老师,我会既注重提高小王的道德认识,又重视其道德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培养。
(2)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的,我会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来提升小王的思想品德修养。
(3)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是一个思想内部的转化问题,我会加强对小王的恩想引导。
(4)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是一个长期性和反复性的过程,我会对小王思想的变化加以长期的关注,坚持长期抓、反复抓。
3. 小杨在数学课上的表现一直不佳。当老师在课上布置练习的时候发现小杨对应用题的理解毫无进展。
“加油,小杨。我知道你能做出这道题的。”老师在小杨耳边低语,“好好花上几分钟仔细阅读题目,然后把题目分解成几部分,等一下我会过来看看你做得怎么样。”几分钟后,老师回来问道:“怎么样?”
小杨还是不太清楚,但是显然他已经开始摸到了问题的关键,并开始动手解答,他说:“他们想知道这单价降低的百分比。”“很好,你还知道了些什么?”老师笑着说。
当小杨开始解释他对问题的理解时,老师不断地问相关的问题让他回到合适的思路上来。当他终于解决了问题后,老师笑着说:“太棒了,我知道你很努力,你现在再重新看看我们是怎么一步步地解决这个问题的,过几分钟,我会再来看看你最终的解答,好吗?”最后,小杨自己解答了这道题。
问题:请分析该位教师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
在这个例子中,老师首先鼓励小杨自己解决这个问题,然后,她使用引导的方式让小杨自己努力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提供明确的证据证明小杨在自己的努力下,同样可以取得不菲的进步,并最终把问题解决。由此可以看到,老师对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具体表现在:
(1)表扬和批评。适当的表扬和批评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予以肯定或否定的强化,从而巩固发展正确的学习动机。一般来说,表扬、鼓励比批评、指责能更有效地激励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因为前者能使学生产生成就感,后者则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例子中的老师鼓励、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达到了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效果。
(2)归因表述。归因表述是老师对学生成绩原因的一个评述,它将影响学生对自己能力的信念。当一个学习者刚刚取得某种进步时,把进步归因于努力是必需的,这能增强学习者的学习信心。例子中的老师把学生的进步归因于努力,对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有很大影响,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