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判断题2. 受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是德育的客体。
对 错
B
[解析] 受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既是德育的客体,又是德育的主体。
3. 研究性说课是指借助说课,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认定等级、比较优劣为主要目的的一种说课形式。
对 错
B
[解析] 评价性说课是指借助说课,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认定等级、比较优劣为主要目的的一种说课形式。
4. 人格中的性格是后天的,是社会文化模式的刻印,有可能改变,无好坏之分。
对 错
B
[解析] 人格中的性格是后天的,是社会文化模式的刻印,有可能改变,有好坏之分。
5. 在同化性迁移中,决定迁移的关键成分是在最初的学习中建立起来的。
对 错
A
[解析] 因为原有经验结构在迁移过程中不发生实质的改变,只是得到某种充实。
8. 短时记忆保持的时间大约是2秒到5秒。
对 错
B
[解析] 短时记忆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保持时间大约为2.5秒到20秒,最长不超过1分钟。
10. 在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中,铃声是作为强化物而出现的。
对 错
B
[解析] 食物是巴甫洛夫实验中的强化物,铃声与食物多次配对,引起狗的条件反射。
13. 素质教育就是要学生什么都学,什么都学好。
对 错
B
[解析] 素质教育强调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又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因而素质教育对学生的要求是合格加特长。这决定了一方面学生必须学习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夯实基础;另一方面,学生还应该学习选修课程,充分发展自己的特长,形成独特的个性。
14. 短时记忆保持的时间大约是2秒到5秒。
对 错
B
[解析] 短时记忆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保持时间大约为2.5秒到20秒,最长不超过1分钟。
15. 心理自我是在青春期开始发展的。
对 错
A
[解析] 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经历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的过程,其中心理自我是在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的。
16. 在我国关于心智技能形成的理论中,原型操作相当于加里培林及其学派的著作中的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
对 错
B
[解析] 在我国关于心智技能形成的理论中,原型操作相当于加里培林及其学派的著作中的出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
17. 个体发展具有阶段性,所以教育者要因材施教。
对 错
B
[解析] 个体发展具有差异性,所以教育者要因材施教。
四、简答题1.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简述该观点的基本内容。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该观点的基本内容如下。
教学过程实质上是学生的认识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把人类的认识成果转化为学生个体认识的过程,是人类规律的一种特殊形式。
(1)其特殊性在于,它是学生个体的认识,是由教师领导未成熟的主体通过学习知识去间接认识世界。
(2)其目的在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把社会历史经验变为学生个体的精神财富,不仅使学生获得关于客观的映象即知识,而且使学生个体获得发展。
2. 班集体对学生的教育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班集体对学生的教育作用表现在:(1)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3)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五、综合分析题1. 小张老师是初一(1)班的新任英语老师,第一次登上初一(1)班的讲台。学生在台下的反应很活跃,让小张很受鼓舞。她决定按原备课计划进行互动,就请了10位同学上讲台抢答表演会话。可是由于不了解学生的情况,被请上讲台的同学参差不齐,一些同学反应快,另外一些由于听不懂开始做小动作、扮鬼脸。台上台下一片混乱。
试用备课的有关知识分析小张老师的失误。
备课是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为完成教学任务、形成教学能力所做的一切准备工作。备课是教学工作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备好课是上好课的重要保证。教师备课的内容有:备教材;备学生;备自己。
小张老师在备教材上没有反映出什么问题。她的问题出在没有充分地了解学生,即备学生这一环节没有做好,导致上讲台参与互动的学生不能好好配合,未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备自己是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以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小张老师作为新教师,不能很好地驾驭课堂,而她所设计的互动场面太大,以至于失控。总之,小张老师的这堂课没有做好充分的备课准备,是失败的重要原因。
2.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所学的教育理论回答问题。
上课铃响了,王老师拿着课本轻快地走上讲台,开始上课。当课上到十分钟左右时,两名学生突然打了起来。在劝阻无效的情况下,王老师只好将课停下来,要求他们到外面去打。两位学生收起了“手”改用“口”,开始互相辱骂对方。王老师说自己是科任老师,此类事情请他们找班主任解决。那个似乎受了委屈的学生对王老师的话不以为然,出口说道:“你这是什么老师?”这下王老师生气了,喝道:“给我出去!”可是学生就是不动,王老师便动手去拉学生,学生死死地拉着课桌,坚决不出去。王老师非常愤怒,说:“好,你不出去我就不上课!”于是,双方进一步僵持起来。
问题:你如何看待王老师和两位学生的言行?
就王老师的职业身份而言,其错误有三点:
(1)他应该具备良好的教师道德。管理课堂秩序是他的职责之一,当学生发生打骂事件时,他有责任教育批评学生,而不能推卸自己的责任,让学生去找班主任。
(2)王老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不应该赶学生出教室。在师生关系上,违反了民主平等的原则。
(3)王老师没有运用合理的方法来教育学生,仅仅是简单粗暴地训斥学生。
就学生身份而言,在课堂上互相打骂的两名同学的错误有两点:
(1)没有遵守课堂纪律。在课堂上相互打骂,这种行为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秩序,违反了学校的纪律。
(2)不尊重教师。在教师正在上课的时候,动手动口,这是一种明显不尊重任课教师的行为。
3. 某经济日报报道:面对调皮学生无心向学、校风日下的状况,为感化学生,重新挽回学生的向学意识,校长曾经三次跪在讲台上为学生讲课。
试分析该校长的做法。
该案例反映了教育中的困境。社会的价值取向、传统观念、教育体制、家长行为等,对教师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要求,教师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进行教育,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家长的需要、学生的需要和领导的需要,他们不得不屈服、下跪。教育中的困境使教师丧失了真诚,丧失了尊严,丧失了品格和追求。
案例中校长的做法实属无奈之举,其初衷是想挽回学生们的向学之心,但其做法堪疑。首先,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理想、有个性、有创造力和幸福感的人。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首先应具有这些品质。教师没有思想,便不能培养出有思想的学生;教师没有独立人格,学生更无从谈起;教师有理想和尊严,才能培养出有理想和有尊严的学生。所以,教师应先反省自己的行为是否合适,是否会适得其反。其次,站在学生的角度看这一跪,教师的人格不再神圣,而如果学生对教师不再尊重,教育的危机就更严重了。校长的这一跪,很可能会把学生推得离教育更远。但这种危机不只是教师本身造成的,是整个社会环境的问题,是教育本身的问题,只有教师重新赢得社会的尊重,有了较高的地位,才能站直了腰杆教书。
教师要做的是树德,以崇高的师德激励自己、感化学生、影响社会;要有思想,只有有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丰富自己的内涵,多读书,提升自己各方面的素养。教师应有自己的品格,不能让狭隘的功利左右自己的教育观,为了外在可见的利益而丧失个人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