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辨析题1. 为了促进学生发展,要用探究式学习取代接受式学习。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其理由如下:
(1)接受式学习是借助语言获得知识的方式,其基本特点包括:①以掌握科学知识为基本任务;②认识的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③学生认识活动的指导性、可控性;④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注。接受式学习强调学生学习的知识,不仅反映概念、原理的内在联系,而且反映知识的生产者在探索、创造知识的过程中理论思维过程及研究方法;不仅反映既定的发展到一定成熟阶段的知识,而且反映客观事物的多样性、丰富性和不确定性,追求开放的多种结论;学生不仅要将科学知识作为认识的条件,而且也要将自己作为认识的课题,不断对自己进行反思评价,不断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调节。
(2)探究式学习是借助于提供结构化材料,指导学生进行操作与思考而获得知识的方式,其基本特点包括:①以增进学习者的创造才能为主要任务;②以解决问题为主题;③学生的选择,教学的非主导性;④对探究性认识过程的关注。
(3)探究式学习和接受式学习各有其优缺点,为了促进学生发展,需要将二者结合起来,将认知与情感、指导与非指导、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能动与受动、外部物质活动与内部意识活动、个体与群体诸因素加以协调、平衡,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完整的认识与发展过程。
因此,认为要用探究式学习取代接受式学习的观点是错误的。
2.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从小学三年级开始一直到高中毕业为止都要开设“综合学习活动”课程。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从小学三年级开始一直到高中毕业为止都要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3. 教育事业当完全交与教育家,保有独立的资格。
错误。这是教育独立说的观点。教育独立说是一种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否定了教育的社会制约性,但反映了他反对军阀分子控制教育,希望按照教育规律办好教育事业的美好愿望;教育脱离宗教的主张更含有反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革命意义。
三、简答题2. 简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转变学生错误概念的策略。
为了促进学生改变错误概念,就要进行概念转变教学。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 充分了解学生相关学科的原有知识经验背景,了解学生有哪些错误概念。
(2) 充分运用学生的原有概念,创设教学中的认知冲突,以此作为引发学生进行概念转变学习的契机。
(3) 在开放性的课堂气氛中,通过讨论分析,使学生调整原来的看法,形成新观念。
3. 教育的经济功能表现在哪些方面?
教育的经济功能主要表现为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当代经济发展已由依靠物质、资金的物力增长模式转变为依靠人力和知识资本增长的模式,教育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教育的经济功能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通过提高国民的人力资本,促进国民收入和经济的增长
①普通教育提高民族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潜能。民族素质是一个综合概念,既包括人的身体素质,也包括人的文化素质。古代社会,生产比较简单,生产中的技术成分较少,对劳动者的文化素质要求较低。大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了这种状况。产业革命以后,随着机器大生产的发展,劳动复杂程度的提高,对劳动者具有科学知识和劳动技能的要求也相应提高。教育正是通过提高民族文化素质,不仅为生产发展提供了合格的工人,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经济发展的良好背景,这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后劲。战后德国、日本经济的迅速恢复,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②职业和专业教育直接生产劳动能力,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人力的支持。职、帐和专业教育旨在传授从事某一职业所需要的专门知识技能,提高人的劳动能力。而且劳动能力的提高,可使他们在直接的生产过程中提高对生产过程原理的理解程度和劳动技能、技巧的熟练程度,提高新技术的运用能力和对生产的改造能力,提高技术的创新能力等。
现代教育通过人的素质的提高和专门劳动力的培养,对经济的发展直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舒尔茨通过计算比较得出的结论是:有技能的人的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为重要的资源,人力资本收益大于物力资本投资的收益。以后教育经济学家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观点。知识、人才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核心,教育负有促进经济增长的直接重任。
(2)教育通过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
科学技术是教育的重要内容,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再生产新的科学技术,二是生产新的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人类整个历史发展过程的结晶,是人类不断积累、继承和创造的结果。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要得以传播,尽管有许多途径,但教育是最有效的途径。因为教育能够对科学技术加上改造,成为简约化的“精华”内容。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传播是一种高效的和扩大的再生产,它通过有效的组织形式和方法来缩短再生产科学技术所必须的劳动时间,它通过教师的传播使原来为少数人所掌握的科学技术为更多的人所掌握,扩大了传播的范围。更重要的是通过教育培养了一大批科技人才,他们是生产新的科学技术的不竭动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只是马克思所说的“一般的生产力”。所谓一般的生产力,是指科学技术通常是以知识形态存在的、潜在的、可能的生产力。这种潜在的、可能的生产力要转化成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就必须借助人的掌握,把科学技术渗透到物质生产过程中,发挥它的力量。而教育恰恰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中间环节,是科技第一生产力由潜在性变为现实性的前提和条件。
教育能够生产科学技术,教育还能将科学技术这种一般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所以,教育还创造新的生产力。生产力的要素的变化,与科技、教育有着紧密的联系,可以说,教育是生产力变化的“因”,生产力是教育发展的“果”。
4. 简述永恒主义教育理论的要点。
(1)教育的性质永恒不变。
(2)教育目的“是要引出我们人类天性中共同的要素”。
(3)永恒的古典学科应该在学校课程中占据中心地位。
(4)提倡通过教师的教学进行学习。
5. 简述17~18世纪的德国新大学运动。
17到18世纪的德国,国家影响的加强,实科教育风气的增长,特别是科学发现和发明的出现,一群科学家、思想家新思想的传播等,使现代理念的大学首先出现在德国。1694年建立的哈勒大学,就是第一所新式大学。在这些背景下,发展新大学的运动,具有如下特点:(1)积极吸收最新的哲学和科学研究成果,排除宗教教条,为此大胆选用崇尚理性、善于思考和具有冒险精神的学者任教,奠定了大学的高水平科研和教学的基础。(2)提倡“教自由”和“学自由”。(3)首开民族语(德语)讲课的风气,重视现代外国语。(4)注重科学研究,设有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和各种研究所。(5)上课采用讨论、实验观察等新的教学方法,即使对古典文化的研究也抛弃了背诵、模仿等做法。
德国的新大学运动为后来的柏林大学、德国大学的成立都奠定了思想基础,积累了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