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判断题1. 知觉的对象优先从背景中区分出来的特性叫知觉的选择性。
对 错
A
人的知觉具有这样一种特性,即对优先知觉的事物习惯成清晰的映像,而对其周围环境的事物,只是当成陪衬和背景,形成模糊的感觉。这种把知觉的对象优先从背景中区分出来的特性叫知觉的选择性。
2. 将学习失败归因于自己的能力不足会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对 错
B
为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应将学习失败归因于外部的原因,即自己不努力。能力不足是内部归因,不会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4. 平衡化是指静止的状态。
对 错
B
平衡化不是指静止状态,而是一种运动过程。人不是被动地复制现实的信息.而是主动地、积极地从环境中选择信息,通过各种水平的作用转化外部事物并重新组织信息,构成自己的知识系统。在个体智慧的发展过程中,通过主体与客体一系列的相互作用,原有平衡被打破,新的发展开始。依次循环,不断从一种认识平衡状态达到另一种更高的、更为稳定的认识平衡状态。
5. 智力高者创造力必定高。
对 错
B
智力是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认知方面的稳定心理特点的综合,创造力是应用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并能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心理能力。二者的关系十分复杂。智力高的人虽然可能比智力低的人更有创造性,但高的智力并不是创造力的充分必要条件。创造力还受到一些非智力因素如坚持性、自信心、意志力、责任感、兴趣等的影响。创造力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结晶。
6. 受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是德育的客体。
对 错
B
受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既是德育的客体,又是德育的主体。
8. 学习动机是决定学习效果的唯一条件。
对 错
B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往往以学习行为为中介,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学习效果的唯一条件。
9. 德育起于道德知识教育,终于道德行为。
对 错
B
道德教育可以从知、情、意、行任何一个环节开始,故题干表述错误。
10. 短时记忆保持的时间大约是2秒到5秒。
对 错
B
短时记忆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保持时间大约为2.5秒到20秒,最长不超过1分钟。
11. 新教师与专家型教师的区别主要在于二者的知识量不同。
对 错
B
专家型教师与新教师的主要区别不在于其知识量的多少,而在于知识表征方式的根本不同。
12. 学生是影响师生关系的最主要因素。
对 错
B
教师本身是影响师生关系的最主要因素,学生是影响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
14. 苛勒的完形—顿悟说与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是互相排斥对立的。
对 错
B
这两种学说并不是互相排斥的。尝试—错误说往往是顿悟的前奏,顿悟则是练习到某种程度时出现的结果。
15. 实物直观的优势在于容易突出事物的本质要素和关键特征。
对 错
B
实物直观的缺点在于往往难以突出事物的本质要素,故题干说法错误。
18. 学习是指学习者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对 错
A
学习是因经验引起的,而不是因成熟、疾病或药物引起的,并且是比较持久的变化,但不一定表现出外显行为。
四、简答题1. 举例说明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1)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例如,青少年的身高体重有两个生长的高峰。第一个高峰在出生后的第一年,第二个高峰在青春发育期。
(2)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就已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方面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的水平。如在生理方面,神经系统、淋巴系统成熟在先,生殖系统成熟在后。
2. 简述人格的基本特性。
(1)人格的整体性;(2)人格的稳定性;(3)人格的独特性;(4)人格的社会性。
六、综合分析题1. 1983年,加德纳在著作《智能的结构》中提出了无论是在定义、评价手段还是在目的方面都不同于传统智力的“多元智能”概念。多元智能理论于20世纪90年代被引入国内,经过几年的发展,到了90年代末,该理论影响日渐广泛。2000年之后,关于多元智能理论的译著、论著以及教育期刊上所发表的文章均大幅度增加,形成了“多元智能”热潮。请分析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及对教育教学的启示。
加德纳对智力的定义为——在某种社会或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即主要指建立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个体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包括以下八种:
(1)语言智力:是指听、说、读、写的能力,表现为个人能够顺利而高效地利用语言描述事件、表达思想并与人交流的能力。
(2)逻辑——数学智力:是指运算和推理的能力,表现为对事物间各种关系如类比、对比、因果和逻辑等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数理运算和逻辑推理等进行思维的能力。
(3)视觉——空间智力:是指感受、辨别、记忆、改变物体的空间关系并借此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能力,表现为对线条、形状、结构、色彩和空间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平面图形和立体造型将它们表现出来的能力。
(4)音乐智力:是指感受、辨别、记忆、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表现为个人对音乐,包括节奏、音调、音色和旋律的敏感,以及通过作曲、演奏和歌唱等表达音乐的能力。
(5)身体——动觉智力:是指运用四肢和躯干的能力,表现为能够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对事件能够做出恰当的身体反应,以及善于利用身体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能力。
(6)人际智力:是指与人相处和交往的能力,表现为觉察、体验他人情绪、情感和意图并据此做出适宜反应的能力。
(7)自知智力:是指认识洞察和反省自身的能力,表现为能够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身的情感、动机、欲望、个性、意志,并在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形成自尊、自律和自制的能力。
(8)认识自然的智力:是指认识世界、适应世界的能力,是一种在自然世界里辨别差异的能力。
八种智力地位同等重要,只是在特定的场合发挥不同的作用;八种智力相互独立,不能迁移。之后,加德纳又丰富完善了多元智能理论,提出了第九种智力,即“存在智力”,这是一种“沉思关于生命、死去和存在等重大问题”的能力。
启示: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做到为多元智力而教、用多元智力来教、教好多元智力。要突破原先的按成绩的单一维度评价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与长处,用适合他们的方式使他们得到更好地成长,使他们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而不是适应学校课程。
2. 教学设计一:在教学求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教师讲授如下:连接AC,因为三角形ABC与三角形CDA的三边分别相等,所以,这两个三角形全等,三角形ABC的面积等于1/2底乘高,所以,平行四边形ABCD的面积等于底乘高,命题得到证明。然后,教师列举很多不同大小的平行四边形,要求学生求出它们的面积,结果每个问题都正确解决了。下课前,教师又布置了十几个类似的问题作为家庭作业。
教学设计二: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即如何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变成一个长方形,然后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并获得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
问题:两种教学设计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有何不同?两种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第一种是传授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教师把学生置于知识的接受者的位置上,教师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上,这样做,学生将处于被动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的学习之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被销蚀,思维和想象力被扼杀,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被摧残,严重阻碍学生的发展,导致学生主体性的缺失。
第二种是探究发现式的教学方法,教师把学生置于知识的发现者、探究者的位置上,教师将学习内容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引导学生主动、独立地探究学习。这样做,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不断生成,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提升,促进了素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