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填空题1. 我国最早使用“课程”一词的是______,他在《朱子全书·论学》中,曾有“宽著期限,紧著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工夫”之说。
2. 思维的两个特点是______和______。
间接性 概括性
[解析]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思维借助语言、表象、动作实现,是人认识的高级阶段,即理性认识阶段,它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间接性和概括性是思维的两个特点。
3. 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
4. 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______、任务、______、______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5. 小学教育中的智育任务主要通过文化课的______与______来实现。
课堂教学 课外活动
[解析] 小学教育中的智育任务主要是通过文化课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来实现的。
三、辨析题1.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也是认识的一种特殊形式,其特殊性在于:它是学生个体的认识,是由教师领导未成熟的主体通过学习知识去间接认识世界。
2. 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没有区别。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教学规律是教与学内部矛盾的客观规律,人们只能去发现它、掌握它,但不能创造它;而教学原则是人们在认识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制定的一些教学的基本准则,它反映教学规律。人们对教学规律的不断发现和掌握,才会使人们制定的教学原则不断发展和完善。
3. 教学中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与人类实践活动中直接经验的获得有所不同。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1)教学中往往将直接经验典型化、简约化。
(2)获得的主要方式是实验、演示教学录像,参加一定的生产劳动、社会调查,设置模拟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等。
(3)选择的材料是经过改造的、少量的,且能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
4. 素质教育就是什么都学,什么都学好。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这是对素质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的误解。毫无疑问,素质教育是注重“全面发展”的教育。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素质教育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素质教育强调的“全面发展”,并非诸方面素质的均衡发展,而是在各方面达到或超过基本标准后,再求得某些方面的专门性、特长性发展。在教育活动中,需要把群体培养目标与个体培养目标统一起来,重视个性差异,重视个体发展。“全面发展”是面向有差异的每一个个体提出来的,这就从客观上决定要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必然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5. 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的过程。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活动和交往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的过程中,接受外界教育影响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通过活动和交往表现出来。教育性活动和交往是德育过程的基础。学生在活动和交往时必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品德的形成是学生能动地接受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学校德育应在多方面影响中发挥主导作用。
四、案例分析题1. 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列举砖头的用处”时,学生小方的回答是“造房子,造仓库,造学校,铺路”;学生小明的回答是“盖房子,盖花坛,打狗,敲钉”。
你更欣赏哪种回答?为什么?请根据思维的原理进行分析。
小方回答砖头的用途都是沿着用作“建筑材料”这一思维方向发散出来的,几乎没有变通性。而小明的回答不仅想到了砖头可作建筑材料,还可作防身的武器、敲打的工具,这样的发散思维变通性不仅好,而且具有新的思路和想法,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2. 19世纪末,美国西部有个坏孩子,他把石头扔向邻居的窗户,把死兔子装进桶里放到学校的火炉里烧烤,弄得到处臭气熏天。9岁那年,他父亲娶了继母,父亲对继母说:“你要注意这孩子,他在我们这里最坏,让我防不胜防,头痛死了。”继母好奇地走近孩子,对孩子进行了全面了解后,对丈夫说:“你错了,亲爱的,他不是最坏的孩子,而是最聪明的孩子,只是我们还没有找到发挥他聪明才智的地方罢了。”继母很欣赏这个孩子,在她的正确引导下,孩子很快走上了正路,后来成为美国著名的企业家和思想家。他就是戴尔·卡耐基。
你怎样理解“坏孩子”“差学生”?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什么启发?
每个孩子都是可教育的,没有哪个孩子天生不想学好,世界上只有教不好学生的老师,没有不可教育的孩子,教育的力量是巨大的。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1)要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孩子,尊重、理解、信任他们,使他们主动接受教育。(2)要一分为二地看待那些“差学生”,找出教育的切入点。(3)要给孩子以高尚的教育和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