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 单姓,女,37岁。时至初冬,因雨淋透衣襟,归后即发热恶寒,周身疼痛而重,少汗头痛如裹,脉浮而紧,苔白而滑。 五、填空题1.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______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______主之。”
七、简答题1. 湿痹的成因及其脉症产生的机理是什么?
湿痹是由于人体感受外湿,湿邪不仅流入关节,而且内合于脾,内外合邪,遂形成此证。湿邪痹着关节,阳气不通,故关节疼痛而烦;脉来沉而细,沉为在里,主脾阳虚,细主湿邪;由于内外合邪,所以除关节疼痛而烦外,又见小便不利、大便反快等症。内湿招致外湿,湿胜则濡泄,故大便反快;湿阻于中,阳气不化,故小便不利。
2. 为什么风湿病要采取微汗法治疗?
风湿病乃外感风湿所致。外感风湿,大都先侵犯体表,客于肌腠,流注关节,导致卫外之气痹阻,故一身尽疼痛,如遇潮湿天气,病情还会加剧。其治疗当须发汗,以使体内湿气蒸发外出。但由于风为阳邪,其性轻扬,易于表散;湿为阴邪,其性濡滞,难以速去,如大发其汗,则风气虽去而湿邪犹存,不仅病不能愈,同时还可使卫阳耗伤。因此,必须照顾到风与湿合的具体病情,使其微似汗出,缓缓蒸发,则营卫畅通,风湿俱去,所以治疗风湿病必须采取微汗法。
3. 《伤寒论》桂枝加葛根汤证与《金匮要略》栝萎桂枝汤证有何区别?
桂枝加葛根汤与栝蒌桂枝汤虽同由桂枝汤加味而成,均具解肌作用,但两者毕竟有所不同,应加以区别。其中桂枝加葛根汤证为项背强几几,而栝蒌桂枝汤证则为身体强、几几然。其次,桂枝加葛根汤证为邪盛于表,故加葛根,着重在解肌方面;而栝蒌桂枝汤证,不仅邪盛于表,而且内在津液亦不足,故筋脉失养,而致筋脉拘急强直,因此在治疗时,既用桂枝、生姜、芍药、甘草、大枣等以解肌祛邪,调和营卫,更重用栝蒌根生津,以滋养内在津液之不足。
4. 《金匮要略》痉湿喝病篇指出湿病不宜采取哪些方法?其机理是什么?
治湿病不宜使用的方法有以下三种:①攻下法。若误用攻下,可导致额上汗出,喘促,小便自利,大便下利不止等阳气上越,阴液下脱的阴阳两竭证候。②火攻法。火攻乃强迫发汗法。误用火攻可导致大汗出,风去湿存而其病不愈。若火热内攻可致鼻衄或发黄,且易大汗亡阳。③大汗法。因为大汗不仅使风去湿存,还可伤卫阳。若遇到阴雨连绵的天气,外湿极盛,更不利于体内湿邪的排除,故应采取微汗法,并注意天时气候的影响。
5. 麻黄加术汤证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证有何异同?
麻黄加术汤证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证的相同点为:①皆为湿病。②病位都在太阳之表。③均有发热身重、身体疼痛的症状。④皆具解表散邪,除湿止痛之功效。二证的不同点在于:①麻黄加术汤证的病机为寒湿袭表;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证的病机为风湿袭表,且有化热之势。②前者发热无朝轻暮重之变化,其疼痛固定不移;后者发热日晡左右加剧,其疼痛游走不定。③前者以散寒除湿为法,蠲除在表之寒湿;后者以疏风祛湿,兼以清热为法,解散在表之风湿,兼清内郁之热。④麻黄加术汤偏于温散;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偏于凉散。
八、病例分析题1. 黄某某,男,14岁。1952年10月间,颈项肿大,上及腮部,状类虾蟆瘟,一身尽疼,微寒发热,日晡尤甚,脉浮软稍带数象,舌苔白薄粗腐。大便黄软,小便微黄。前医以银翘散加减无效。患者系船户,病前日中行船,帮同拉缆,汗出当风,日晡停船即于河中洗浴。
要求:请写出诊断、辨证分析、病机、治法、选方用药。
诊断:湿病(风湿在表)。
辨证分析:虽见颈项肿大波及腮颊,但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的银翘散加减治疗无效,说明此非虾蟆瘟。病由拉缆汗出当风,又入水洗浴,导致风湿袭表,故见一身尽疼,微寒发热,日晡尤甚,脉浮稍软带数象等一派风湿在表之脉症。
病机:风湿在表,渐已化热。
治法:轻清宣化,解表祛湿。
选方用药: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麻黄4.5g、北杏4.5g、苡仁12g、甘草3g、苍术9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