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符考试题库B12
现在是:
试卷总分:100.0
您的得分:
考试时间为:
点击“开始答卷”进行答题
交卷
评分
存入我的题库
晒成绩
打印模式
隐藏答案解析
打印
下载
背景
字体
较大
大
中
小
较小
退出
给水工程专业分类模拟题1
单项选择题
1. 给水系统可按供水方式分为
供水系统。
A.重力、水泵、混合
B.自流、重力、压力
C.水泵、压力、混合
D.重力、水泵、压力
A
B
C
D
A
按供水方式,可把给水系统分为重力供水系统、水泵供水系统及将重力供水与水泵供水联合应用的混合供水系统。
2. 给水系统按使用目的可分为
系统。
A.城市给水、工业给水
B.城市给水、工业给水、循环给水
C.循环给水、复用给水
D.生活给水、生产给水、消防给水
A
B
C
D
D
3. 给水系统中的输配水系统,通常是给水系统中
的子系统。
A.构筑物最多
B.最先建没
C.最后建设
D.投资最大
A
B
C
D
D
给水系统中的泵站、输水管渠、管网和调节构筑物等统称为输配水系统,是给水系统中投资最大的子系统。
4. 关于给水系统的布置形式,正确的论述是
。
A.统一给水系统简单,应用最广泛
B.分质给水系统水处理费用低,管网的造价低
C.分压给水系统的水泵型号单一,长期运行电费较高
D.分区给水系统应用最广
A
B
C
D
A
分质给水系统可节省水处理费,但每一种水质要有独立的管网,使管网的造价较高。分压给水系统泵站的水泵型号多,但长期运行电费较低。分区给水系统一般用于给水区域大或地形高差大的城市,将供水区划分为几个区,各区有独立的泵站和管网,各区之间有适当的联系,可减小泵站的总功率,降低供水能量费用。当输水距离长、管内水压过高时,输水管道也可考虑分区(分段)。目前给水系统应用最广泛的布置形式是统一给水系统,即对各类用户采用相同的水质、通过同一套管网供水,这样可使给水系统简单,造价低。
5. 给水工程应按远期规划、近远期结合、以近期为主的原则进行设计。近期设计年限和远期规划设计年限宜分别采用( )。
A.5~10年和10~20年
B.5~10年和10~15年
C.10~20年和20~30年
D.10~20年和20~50年
A
B
C
D
A
参见《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 50013—2006)第1.0.6条。具体年限的确定应在满足城镇供水需要的前提下,根据建设资金投入的可能作适当调整。
6. 工业企业生产用水系统的选择,应从全局出发,考虑水资源节约利用和水体保护,并应尽可能采用
系统。
A.直流或复用
B.直流或循环
C.复用或循环
D.直流
A
B
C
D
C
循环给水系统和复用给水系统对于节约水资源、保护水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在水资源缺乏的地区尤为重要。
7. 在工业给水系统中,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的含义是
所占的百分数。
A.循环用水量在总用水中
B.重复用水量在总用水中
C.补充水量在总用水中
D.重复用水量在总损耗水中
A
B
C
D
B
8. 工业企业生产用水量、水质和水压,应根据
的要求确定。
A.生产设备
B.生产工艺
C.生产原料
D.产量
A
B
C
D
B
不同的生产工艺对水量、水质和水压的要求也不同,因此,工业企业生产用水的水源水量、水质和水压,应根据各种生产工艺的要求确定。
9. 综合生活用水是指
。
A.居民生活用水和小区公共建筑用水
B.居民生活用水和公共建筑用水
C.居民生活用水和公共建筑用水、浇洒道路绿地用水
D.居民生活用水和公共建筑用水、市政用水
A
B
C
D
B
10. 综合生活用水一般不包括
。
A.居民生活用水
B.学校和机关办公楼等用水
C.工业企业工作人员生活用水
D.公共建筑及设施用水
A
B
C
D
C
综合生活用水是指居民生活用水和公共建筑用水,一般不包括工业企业工作人员生活用水。
11. 最高日设计用水量Q
d
为
水量之和。
A.居民生活用水,工业企业生产用水和工作人员生活用水,浇洒道路和绿化用水,管网漏损水量,未预见用水量
B.综合生活用水,工业企业生产用水和工作人员生活用水,浇洒道路和绿化用水,管网漏损水量,未预见用水量
C.居民生活用水,工业企业生产用水,浇洒道路和绿化用水,消防用水,管网漏损水量,未预见用水量
D.居民生活用水,公共建筑及设施用水,浇洒道路和绿化用水,消防用水,管网漏损水量,未预见用水量
A
B
C
D
B
最高日设计用水量Q
d
是城市给水系统在设计年限内可能达到的最高日用水量,计算时应包括:综合生活用水量(或居民生活用水和公共建筑用水),工业企业生产用水和工作人员生活用水量,浇洒道路和绿化用水量,管网漏损水量及未预见用水量。最高日设计用水量计算时,不计入消防用水量。
12. 城镇配水管网的漏损水量宜按综合生活用水、工业企业用水、浇洒道路和绿地用水水量之和的
计算。
A.10%~15%
B.10%~12%
C.8%~12%
D.8%~10%
A
B
C
D
B
参见《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 50013—2006)第4.0.7条。当单位管长供水量小或供水压力高时可适当增加。
13. 时变化系数是指
。
A.最高日用水量与平均日用水量的比值
B.最高日最高时用水量与平均日平均时用水量的比值
C.最高日最高时用水量与最高日平均时用水量的比值
D.平均日最高时用水量与平均日平均时用水量的比值
A
B
C
D
C
14. 在缺乏实际用水资料情况下,最高日城市综合用水的时变化系数和日变化系数宜分别采用
,个别小城镇可适当加大。
A.1.3~1.6和1.1~1.5
B.1.2~1.6和1.1~1.1
C.1.3~1.5和1.1~1.3
D.1.2~1.5和1.1~1.3
A
B
C
D
B
时变化系数、日变化系数应根据城镇性质、城镇规模、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和供水系统布局,并结合现状供水曲线和日用水变化分析确定。在缺乏实际用水资料情况下,最高日城市综合用水的时变化系数K
h
宜采用1.2~1.6,日变化系数K
d
宜采用1.1~1.5。
15. 给水厂的处理规模是以最高日设计用水量为基础进行设计的,最高日设计用水量的含义是
。
A.某一年中最高一日的用水量
B.设计规定年限内最高一日的用水量
C.历史上曾经出现的最高一日的用水量
D.今后将出现的最高一日的用水量
A
B
C
D
B
16. 工业企业内工作人员的生活用水量,应根据车间性质确定,一般可采用
,其时变化系数为
。
A.25~35L/(人·班);2.5~3.0
B.30~50L/(人·班);2.5~3.0
C.25~35L/(人·班);1.5~2.5
D.30~50L/(人·班);1.5~2.5
A
B
C
D
D
参见《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5—2003)(2009年版)第3.1.12条。
17. 工业企业内工作人员的淋浴用水量,应根据车间卫生特征确定,一般可采用
,其延续时间为
。
A.25~35L/(人·次);1.5h
B.40~60L/(人·次);2h
C.40~60L/(人·次);1h
D.25~35L/(人·次);1h
A
B
C
D
C
参见《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5—2003)(2009年版)第3.1.12条。
18. 当按直接供水的建筑层数确定给水管网水压时,其用户接管处的最小服务水头,1层为
,2层为
,2层以上每增加1层增加
。
A.8m; 12m; 4m
B.8m; 12m; 2m
C.10m; 12m; 2m
D.10m; 12m; 4m
A
B
C
D
D
参见《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 50013—2006)第3.0.9条。
19. 当管网中无调节构筑物时,清水输水管道的设计流量应按
确定。
A.平均日平均时用水量
B.最高日平均时用水量
C.最高日最高时设计用水量
D.最高日设计用水量加水厂自用水量
A
B
C
D
C
当管网中无调节构筑物时,清水输水管道、管网及配水泵站的设计流量,均应按最高日最高时设计用水量确定。
20. 从水源至净水厂的原水输水管(渠)的设计流量,应按
确定。
A.最高日平均时供水量
B.最高日平均时供水量加净水厂自用水量
C.最高日平均时供水量加净水厂自用水量及输水管(渠)漏损水量
D.最高日平均时供水量加净水厂自用水量及输水管(渠)和管网漏损水量
A
B
C
D
C
参见《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 50013—2006)第7.1.2条,从水源至净水厂的原水输水管(渠)的设计流量应按最高日平均时供水量确定,并计入输水管(渠)漏损水量和净水厂自用水量。
21. 管网起端设水塔时,泵站到水塔的输水管直径按泵站分级工作线的
供水量计算。
A.最大一级
B.最小一级
C.泵站到水塔的输水量
D.以上都不对
A
B
C
D
A
在设有网前水塔的管网中,泵站到水塔的输水管的管径宜按照泵站最大一级供水量确定。
22. 管网起始端设水塔时,管网设计供水量应按
设计用水量计算。
A.最高日
B.平均日
C.最高日最高时
D.最高日平均时
A
B
C
D
C
管网设计供水量是按最高日最高时用水量计算,与管网内是否有水塔和水塔在管网中的位置无关。
23. 管网内设有水塔时,二级泵站的供水量在任一时刻都
用户的用水量。
A.大于
B.小于
C.等于
D.以上都不对
A
B
C
D
D
管网内设有水塔时,二级泵站的供水量可能大于,可能小于,也有可能等于当时的用户用水量。
24. 管网中设有水塔时,二级泵站的设计流量
管网的设计流量。
A.大于
B.小于
C.等于
D.大于或小于
A
B
C
D
B
管网设计流量为高日高时设计用水量,而管网中有水塔时,二级泵站为分级供水,则二级泵站的设计流量为分级供水的最大一级流量,故二级泵站的设计流量小于管网的设计流量。
25. 一级泵站通常
供水。
A.均匀
B.分级
C.按泵站到水塔的输水量
D.定时
A
B
C
D
A
26. 清水池的作用之一是
。
A.调节二级泵站供水量与用水量的差值
B.调节一级泵站供水量和用户用水量的差额
C.调节二级泵站与水塔的供水量差值
D.调节一级泵站与二级泵站供水量的差额
A
B
C
D
D
清水池的调节作用是调节一级泵站与二级泵站供水量的差额;选项A反映水塔的调节作用,即调节二级泵站供水量与用水量的差值;选项B只是对无水塔管网适用,因为无水塔管网中二级泵站供水量与用户用水量相等,所以清水池的调节作用体现在调节一级泵站供水量和用户用水量的差额。
27. 清水池的调节容积,由
确定。
A.二级泵站供水曲线
B.一级泵站和二级泵站供水曲线
C.二级泵站供水线和用户用水量曲线
D.一级泵站供水线和用户用水量曲线
A
B
C
D
B
清水池的调节作用是调节一级泵站与二级泵站供水量的差额,因此,清水池的调节容积由一级泵站和二级泵站供水曲线确定。
28. 当一级泵站和二级泵站每小时供水量相接近时,清水池的调节容积可以
,此时,为了调节二级泵站供水量与用户用水量之间的差额,水塔的调节容积会
。
A.减小;减小
B.增加;增加
C.增加;减小
D.减小;增加
A
B
C
D
D
清水池的调节作用是调节一级泵站与二级泵站供水量的差额,当一级泵站和二级泵站每小时供水量相接近时,清水池的调节容积会减小。同时,因为一级泵站均匀供水,二级泵站供水量与用户用水量之间的差额较大,水塔的调节容积会增大。
29. 二泵站供水线应尽量接近用户用水线,以减小水塔的调节容积,但二级泵站供水分级一般不应多于
,否则不利于水泵机组的运转管理。
A.2级
B.3级
C.4级
D.以上都不对
A
B
C
D
B
30. 管网末端设水塔时,以下用水量情况中必须由二级泵站和水塔同时向管网供水的是
。
A.最高日用水量
B.平均日用水量
C.最高日最高时用水量
D.最高日平均时用水量
A
B
C
D
C
在设有对置水塔的管网中,管网在最高用水时必须由二级泵站和水塔共同供给,选项A、B、D的用水量下,均有可能因不同的泵站分级设计而存在转输流量。
31. 城镇水厂清水池的有效容积,应根据水厂产水曲线、泵房供水曲线、自用水量及消防储备水量等确定,并应满足消毒接触时间的要求。当管网中无水量调节设施时,在缺乏资料情况下,一般可按水厂最高日设计水量的
确定。
A.5%~15%B.10%~25% C.10%~20% D.15%~25%
A
B
C
D
C
根据多年来水厂的运行及设计单位的实践经验,当管网中无水量调节设施时,水厂清水池的有效容积一般可按水厂最高日设计水量的10%~20%确定,大型水厂可以采用较小值。
32. 关于给水系统的流量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
A.给水系统中各构筑物均以平均日流量为基础进行设计
B.取水构筑物流量按平均日流量、水厂自用水系数及一级泵站每天工作时间共同确定
C.水塔(高地水池)的调节容积依据用户用水量变化曲线和二级泵站工作曲线确定
D.清水池是取水构筑物和一级泵站之间的水量调节设施
A
B
C
D
C
给水系统中各构筑物是以最高日设计流量为基础进行设计的,选项A是错误的;取水构筑物以最高日平均时流量为基础进行设计,选项B是错误的;取水构筑物和一级泵站的水量是一致的,选项D是错误的;水塔是调节二级泵站供水量与用户用水量差额的设施,其调节容积依据用水量变化曲线和二级泵站工作曲线确定,选项C是正确的。
33. 为减小水塔的调节容积,应使二泵站供水量尽量接近
。
A.平均日平均时流量
B.一泵站供水量
C.用户用水量
D.以上都不对
A
B
C
D
C
34. 城镇配水管网宜设计成
,当允许间断供水时,可设计为
,但应考虑将来连成
管网的可能。
A.环状;树状;环状
B.树状;环状;树状
C.树状;树状;环状
D.树状;环状;环状
A
B
C
D
A
城镇供水安全性十分重要,一般情况下宜将配水管网布置成环状,当允许间断供水时,如城市新规划区处在建设初期,或限于投资,一时不能形成环状管网,可按树状管网没计,但应考虑将来连成环状管网的可能。需注意用词“宜”、“可”、“应”的不同。
35. 输水干管一般不宜少于两条,当有安全储水池或其他安全供水措施时,也可修建一条输水于管。输水干管和连通管管径及连通管根数,应按输水干管任何一段发生故障时仍能通过
计算确定。
A.事故用水量
B.全部设计用水量
C.最大小时用水量
D.70%平均小时用水量
A
B
C
D
A
输水干管的任何一段发生故障时,要能通过事故用水量。城镇的事故水量为设计水量的70%。
36. 输水管段和配水管网应根据具体情况设置分段和分区检修的阀门。配水管网上两个阀门之间独立管段内消火栓的数量不宜超过
。
A.3个
B.4个
C.5个
D.6个
A
B
C
D
C
根据消防的要求,配水管网上两个阀门之间消火栓数量不宜超过5个。
37. 在输水管(渠)
处应设通气设施。
A.隆起点
B.低洼点
C.转折点
D.变径点
A
B
C
D
A
的通气设施是输水管安全运行的重要措施。通气设施一般采用空气阀,一般在隆起点上必须设置空气阀,在平缓段一般宜间隔1000m左右设一处空气阀。
38. 在输水管(渠)、配水管网低洼处及阀门间管段低处,一般应根据工程需要设置
。
A.支墩;
B.空气阀
C.减压阀
D.泄(排)水阀
A
B
C
D
D
泄水阀(排水阀)的作用是考虑管道排泥和管道检修排水以及管道爆管维修的需要而设置的,其直径可根据放空管道中泄水(排水)所需要的时间计算确定。
39. 原水输送宜选用管道或暗渠(隧洞),当采用明渠输送原水时,必须有可靠的防止水质污染和
的措施。
A.保护水质
B.调节水量
C.防止水量流失
D.防止溢流
A
B
C
D
C
采用明渠输送原水主要存在的问题,一是水质易被污染,二是容易发生城镇用水与工农业用水相争,导致水量流失。因此,原水输送宜选用管道或暗渠(隧洞),若采用明渠输水,宜采用专用渠道,且应注意采取防止污染和水量流失的措施。
40. 城镇给水管道管径大于200mm时,与污水、雨水排水管道的水平净距不得小于
。
A.1.0m
B.1.5m
C.2.0m
D.2.5m
A
B
C
D
B
参见《室外给水没计规范》(GB 50013—2006)附录A。
41. 给水管道与给水管道交叉时,垂直净距不应小于
。
A.0.1m
B.0.15m
C.0.2m
D.0.25m
A
B
C
D
B
参见《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 50013—2006)附录B。
42. 给水管道与污水、雨水排水管道交叉时,其净距不应小于
。
A.0.1m
B.0.2m
C.0.3m
D.0.4m
A
B
C
D
D
参见《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 50013—2006)附录B。
43. 当给水管道与污水管道交叉,且敷设在下方时,给水管道应采用
。
A.塑料管
B.钢管或钢套管
C.钢筋混凝土管
D.复合管
A
B
C
D
B
参见《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 50013—2006)第7.3.6条,当给水管道敷设在污水管道下方时,给水管道应采用钢管或钢套管,钢套管伸出交叉管的长度,每端不得小于3m,钢套管两端应采用防水材料封闭,以保证生活饮用水在输配过程中的水质安全。
44. 生活饮用水给水管道与污水管道或输送有毒液体管道交叉时,给水管道应敷设在上面,且不应有接口重叠;当给水管敷设在下面时,应采用钢管或钢套管,套管伸出交叉管的长度每边不得小于
,套管两端应采用防水材料封闭。
A.2m
B.3m
C.5m
D.10m
A
B
C
D
B
45. 给水管道穿过通航河道时,管道埋设深度应在航道底设计高程
以下。
A.1m
B.2m
C.3m
D.4m
A
B
C
D
B
参见《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 50013—2006)第7.3.8条及条文说明。
46. 管径大于或等于600mm的管道进行水压试验时,试验管段端部的第一个接口应采用柔性接口,或采用特制的
。
A.柔性接口
B.刚性接口
C.柔性接口堵板
D.半柔性接口
A
B
C
D
C
参见《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68—2008)第9.2.4条。管径大于或等于600mm的管道进行水压试验时,试验管段端部的第一个接口应采用柔性接口,或采用特制的柔性接口堵板,以防止由于后背位移产生接口被拉裂的事故。
47. 工作压力为0.2MPa的球墨铸铁管水压试验的试验压力应为
。
A.0.2MPa
B.0.3MPa
C.0.4MPa
D.0.5MPa
A
B
C
D
C
参见《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68—2008)第9.2.10条。球墨铸铁管的工作压力小于或等于0.5MPa时,水压试验的试验压力应为工作压力的2倍。
48. 关于节点流量平衡条件,即公式q
i
+∑q
i-j
=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q
i
为管网总供水量,q
i-j
为各管段流量
B.q
i
为各节点流量,q
i-j
为各管段流量
C.表示流向节点i的流量等于从节点i流出的流量
D.表示所有节点流量之和与所有管段流量之和相等
A
B
C
D
C
节点流量平衡条件表示流向任一节点的流量等于从该节点流出的流量。公式q
i
+∑q
i-j
=0为节点i的流量平衡方程,其中,q
i
为节点i的节点流量,q
i-j
为从节点i到节点j的管段流量。
49. 管道的经济流速是指在
的流速。
A.一定的设计年限内使管道的造价最低
B.一定的设计年限内使管道的运行管理费用最低
C.一定的设计年限内使管道的造价和运行管理费用都是最低
D.一定的设计年限内使管道的年折算费用为最低
A
B
C
D
D
管道的经济流速是在一定的设计年限内对应于管道的年折算费用最低,即使管道的造价和运行管理费用之和最低的流速。
50. 管道设计中可采用平均经济流速来确定管径,一般大管径可取较大的平均经济流速,如DN≥400mm时,平均经济流速可采用
。
A.0.9~1.2m/s
B.0.9~1.4m/s
C.1.2~1.4m/s
D.1.0~1.2m/s
A
B
C
D
B
管道设计中可采用平均经济流速来确定管径,一般大管径可取较大的平均经济流速,小管径则取较小的平均经济流速。平均经济流速值为中小管径DN=100~400mm时为0.6~0.9m/s;大管径DN≥400mm时为0.9~1.4m/s。
单项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深色:已答题 浅色:未答题
提交纠错信息
评价难易度
提交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