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 下图为1959—2009年秦岭山地1月0℃等温线位置变化图。完成下面各题。
地表岩石风化后,由残留在原地基岩上的风化产物组成的壳层,称为风化壳。下图为不同气候一植被带的风化壳厚度变化示意图。完成下面各题。
读下图,回答下面各题。
某品牌企业在京津冀地区建有饮用瓶装水厂。读下图,回答下面各题。
读下面风景图,回答下面各题。
读某城市在某日几种污染物浓度日变化图,回答下面各题。
读“我国某市同一地区不同时期地价曲线图”,回答下面各题。
下图中的虚实两线分别代表玉米和大豆两种农作物在不同时间对两种不同电磁波的反射强度,图中符号分别代表播种30、75、100、140天后两种农作物反射的电磁波强度。读图完成下面各题。
下图为某山地的垂直带谱示意图。读图,回答第下面各题。

二、简答题1. 请你说说“纲要信号”图示法教学的优点,并为“海陆水循环”设计一个“纲要信号”图表。
此方法充分依靠了联想和视觉记忆,利用简洁、明了的图表,符合学生的记忆规律和原理,非常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海陆水循环”的“纲要信号”图表如下:

2. 地理教材的主要作用有哪些?
①学生学习发展的依据。地理课程标准是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而制定的,它所规定的地理教学目的都是通过地理教材来实现的。因此,地理教材有很强的思想性和科学性。学生的一切学习活动,如预习、练习、复习与记忆都以教材为依据。学生通过听讲、观察图像、读图表、做练习与记忆重要内容,以达到学习地理基础知识、训练技能、提高能力、发展智力与思想品德的目的,从而获得全面的发展。
②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保障。
教师总想把自己知道的知识教给学生,但由于教学目的、课时、学生的认知规律等方面的限制,教师必然在教学活动中受到教材的限制。教师在课前分析教材,根据教材来确定课堂教学过程的具体实施计划,同时还要运用地理教材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以达到教学目的。所以,教材对于学生和老师都是至关重要的,可以说没有教材,教学活动就无法正常进行。
三、材料分析题题下图示意中国东部某区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13年1月17日,国务院批复《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发展规划》,舟山群岛新区成为我国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根据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各题。
材料一 据环境保护部2013年4月19日发布的第一季度74个城市空气质量监测结果,舟山空气质量居全国前列。舟山普陀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舟山还具有阳光、沙滩、海浪等海洋旅游元素。
材料二 左图为舟山群岛新区物流和旅游规划略图。右图为舟山市2007年和2010年三次产业就业构成图。

1. 舟山空气质量居全国前列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舟山群岛新区可开发的特色旅游项目有______、______、______。
大气污染物排放少;风力大,稀释自净能力强等。禅修、游艇、游泳、海钓、康体、沙雕、海鲜美食等。(可任答三点)
2. 分析舟山群岛新区成为我国铁矿砂等大宗商品重要中转地的主要原因。
舟山群岛港口航道深、岸线长,有利于大型船舶停泊。长江中下游地区铁矿砂等大宗商品进口量大,多选择水运中转。
3. 说出2007—2010年舟山市第二、三产业就业构成的变化特点,并说明其对推动城市化作用的差异。
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增加较少,对城市化发展推动作用较小;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增加较多,对城市化发展推动作用较大。
读下面教材内容,完成以下各项。
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
洪涝灾害的成因较为复杂,如季节性的区域强降水、流域地貌特征、江河的洪枯流量变化大、植被分布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的相互作用,都可能引发洪涝灾害。一般来说,洪涝灾害的发生受气候因素的影响较大。
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季风的影响,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为不均匀,降水量年际变化大,季节分配不均,不论是在南方和北方,还是在沿海和内陆,都曾因暴雨而酿成过洪涝灾害。
春夏之交,夏季风开始在华南地区一带盛行,同时北方冷空气仍较活跃,冷暖空气多交绥于华南地区,暴雨时常发生。
在6、7月份,夏季风北进,冷暖空气再交绥于江淮地区,形成江淮梅雨。
在7、8月份,随着夏季风的进一步北移,多雨带移动到华北和东北地区,北方进入盛夏暴雨季节,西南地区受西南夏季风的影响,也时降暴雨。
在8、9月份,东南沿海常受热带气旋,尤其是台风的影响,形成狂风暴雨。
我国暴雨具有季节性、频发性和高强度的特点,有时还因多个暴雨天气系统叠加,形成特大暴雨。暴雨范围广、历时长和强度大,往往引发特大洪水。近年来因气候异常,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显著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洪涝灾害。4. 为本节教学内容设计一个适宜的导入。
可以从洪灾的图片或视频着手导入。也可以从当地的气候导入等,只要符合教学内容就可。
5. 为完成本节教学内容,你准备用什么具体的教学手段或教学工具,并说明你选择的理由。
可以选择多种教学手段,只要说明理由就可。如:用1998年长江洪水的视频作为教学案例呈现出来,然后展开讨论。视频的真实性可以让学生对洪涝灾害有感性的认识,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加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和措施。
6. 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学地理的课程设置一改再改,逐渐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地理课程体系,与此同时,地理学科的学科思想方法也发生了很多变化。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学地理课程设置状况。
年份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合计/课 |
1949~1952 | 中国地理(2) | 中国地理(2) | 外国地理 (2) | 中国地理(自然 地理) (1950年)(2) | 中国地理(2) | 外国地理 (2) | 12 |
1953~1957 | 自然地理(3) | 世界地理 (2/3) | 中国地理 (3/2) | 外国经济 地理(2) | 中国经济 地理(2) | | 12 |
1958 | 地理(3) | 地理(2) | | | 经济地理(3) | | 8 |
1959~1962 | 地理(3) | 地理(2) | | | | | 5 |
1963~1965 | 中国地理(3) | | | 世界地理(3) | | | 6 |
1966~1976 | 地理(0~2) | | | | | | 0~2 |
1977~1980 | 中国地理(3) | 世界地理(2) | | | | | 5 |
1981~1993 | 中国地理(3) | 世界地理(2) | | | 地理(2) | 地理 (文科班) | 7(不包 括选修) |
1993~ | 地理(3) | 地理(2) | | 地理(3) | 地理 (选修)(2) | 地理 (选修)(2) | 8(不包 括选修) |
|
试说明上述材料体现了地理课程的哪个特征。解释地理课程为什么具有上述特征。
地理课程的时代性。
由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以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为研究对象的地理科学也必然随之发生变化,它的研究内容、研究手段和方法更是日新月异。地理课程的设置以地理课程标准为基础,而地理课程标准又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制定的,它以地理科学知识为主要内容,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重要目标。
例如,针对目前存在的比较严重的环境恶化问题、人口问题、资源过分开发问题,地理课程中的人文知识都有所表现。诸如珍惜和合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人口、经济和社会发展要同资源、环境相适应,要遵守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方针、政策和法规等内容。通过这些知识的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时代责任,增强学生法制观念,在今后的生活中约束自己的行为。因此,地理课程在课程观念、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上都体现出强烈的时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