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简答题1. 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的理论体系。(2)马克思对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起了主导作用,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无产阶级的革命领袖,结合时代特点和本国的实际情况,从多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3)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
2. 说明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意义更加重大。
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具有更加重大的意义。(1)有经过第二次飞跃,才能把理论用于指导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2)只有经过第二次飞跃,使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才能使之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
3. 简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种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上层建筑的性质;②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2)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种反作用集中表现为它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
4. 简述平均利润率及影响其高低的因素。
(1)平均利润率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总量与社会预付总资本的比率,即:平均一社会余价值总额/社会预付总资本。(2)平均利润率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①各个生产部门利润率水平的高低。②社会总资本在各生产部门之间分配的比例,即投入各生产部门的资本在社会总资本中所占的比重。
5. 简述垄断的形成及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
(1)垄断是从自由竞争中产生的。自由竞争必然会引起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当生产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会自然而然地走向垄断。(2)垄断主要是通过一定的垄断组织实现的。随着生产和资本的进一步集中,垄断势力的增强,垄断组织也逐步发展、规范和完善起来。较为重要的垄断组织形式有: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和康采恩。20世纪后半叶。垄断组织的形式又有较大发展,主要特征是混合联合企业的兴起。
四、论述题1. 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科学渗透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各类要素之中。当科学还没有运用于生产过程时,它只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当科学应用于生产过程,引起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变革。以及劳动者劳动技能的提高、管理者管理水平的提高,即渗透到生产力系统的其他要素中去时,便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2)在现代化生产中,出现了“科学一技术一生产”的过程,使科学对物质生产具有了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其表现是:科学不再作为生产和技术的结果,跟在生产活动和技术活动的后面总结、概括实践经验,而是能够走在生产活动和技术活动的前面,为技术和生产的发展开辟新的途径,准备各种前提条件,引导技术和生产的发展。(3)科学技术成为推动生产发展的重大杠杆。①由科学技术造成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率越来越高;②自然科学从理论突破到新产品试制成功的周期日益缩短;③科学技术在生产上的广泛应用,使生产力的发展明显地呈现出加速度的趋势。
2. 运用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阐明邓小平关于“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的,也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2)邓小平同志关于“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讲的就是要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就必须把经济建设、发展生产力作为中心任务,以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改革,就是为了更好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速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强国。(3)我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总体水平还较落后,因此,加速发展生产力更具有迫切性。只有发展生产力才能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