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符考试题库B12
现在是:
试卷总分:100.0
您的得分:
考试时间为:
点击“开始答卷”进行答题
交卷
评分
存入我的题库
晒成绩
打印模式
隐藏答案解析
打印
下载
背景
字体
较大
大
中
小
较小
退出
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五)
一、单项选择题
1. 原子衰变过程极其短促,而由猿到人的转化过程长达几百万年,这是
A.质变过程的条件性的表现
B.质变过程的客观性的表现
C.质变形式的普遍性的表现
D.质变形式的多样性的表现
A
B
C
D
D
在这里所讲的是原子的衰变过程和由猿到人的转化过程的时间长短的差异。说明了事物质变形式的多样性。在这里,既没有涉及事物质变的条件,也没有谈及质变过程的客观性和质变形式的普遍性,因此不应该选择ABC。
2. 漫画“必须走开发式扶贫之路”所反映的哲学道理是
A.事物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B.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C.量变是质变的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D.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统一的
A
B
C
D
A
漫画主要说明了不同扶贫方式的不同作用,主要强调了外因对事物发展的作用。即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
3. “善泳者溺,善骑者堕,各以其所好反自为祸。”古人这句话对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B.要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C.人可以得于长处,也可以失于长处
D.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A
B
C
D
A
“善泳者溺,善骑者堕”,说明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在一般情况下,善泳者本来应该是不溺的,善骑者本来是应该不堕的,但在一定条件下(恐怕主观因素是主要的)不溺转化为溺,不堕转化为堕,体现了辩证法关于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相转化的原理。因此,A最符合题意。备选项B和D与本题无关,不合题意。备选项C固然观点正确,但就事论事,不是“哲学启示”,也不合题意。
4. 矛盾的客观性是指
A.矛盾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B.矛盾只存在于社会领域中
C.矛盾只存在于自然中
D.矛盾是客观世界在主观世界中的反映
A
B
C
D
A
矛盾的客观性是指矛盾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BCD三个观点否定了矛盾的普遍性,是错误的观点,因而不能选。
5. 区分事物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A.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
B.事物的变化过程中是否有部分质变
C.事物的变化是否超过度的范围
D.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
A
B
C
D
C
唯物辩证法认为,量变是事物在原有性质的基础上,在变的范围内发生的变化,一般不显著、速度缓慢;质变是事物从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突破了质的范围的变化,变化显著、迅速。事物的变化一旦突破了度,就由量变转化为质变,一物变为他物。因此,事物变化是否超越质的范围是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所以正确选项是C。“变化是否迅速”、“是否显著”,是属于量变和质变的一般特点,有时量变也是显著和迅速的,不是两者区分的根本标志,因此,备选项A、D应排除。至于备选项B提出的“部分质变”,也不合题意。部分质变不是根本性质的变化,它属于量变的范围。因此备选项B也应排除。
6. 白天和黑夜即是先后相继的现象,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A.因果关系
B.本质关系
C.非因果关系
D.间接关系
A
B
C
D
C
白天和黑夜是地球自转和围绕太阳公转的两个在时间上有先后的结果,因而两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应选非因果联系,如选ABD中的任何一个都是错误的。
7. 事物的质和量的区别在于
A.质是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外在表现
B.事物的质是单一的,事物的量是多方面的
C.质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量与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
D.事物的质是不变的,事物的量是不断变化的
A
B
C
D
C
事物的质变了,事物原先的存在也就发生了变化,变成了他物的存在。而事物的量在一定范围内的变化,不会改变事物原有性质的存在。因此,质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而量与事物的存在则不直接同一。质和量都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规定性,因而都是内在;因此,A不能选。事物的质和量都是多方面的,而且,都是变化的,因此,BD两个答案是错误的观点,不能选。
8. 现象和本质是揭示
A.事物外部矛盾和内部矛盾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
B.事物的内在要素和表现方式的一对范畴
C.事物的外部联系和内部联系的一对范畴
D.事物的先后相继,彼此制约关系的一对范畴
A
B
C
D
C
事物的外部联系是现象,内部联系是本质,因此现象和本质是揭示事物的外部联系和内部联系的一对范畴。A是指内因和外因,B是指内容和形式,D是指原因和结果,都不能选。
9. 作为辩证否定的联系环节是指
A.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
B.新事物和旧事物达到合为一体
C.新事物在本质上区别于旧事物
D.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
A
B
C
D
A
作为辩证否定的联系环节,一是指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腹中产生的,二是指在新事物中还吸收和保留了原是属于旧事物的某些积极的、合理的因素,这两个方面都体现了新旧事物之间的联系。B是错误观点,C和D都是讲作为辨证否定的发展环节,因此它们都不能选。
10.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命题表明
A.个别完全包含在一般之中
B.个别先于一般而存在
C.没有一般就没有个别
D.个别与一般的辩证统一
A
B
C
D
D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命题,首先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体现一切社会主义国家的共性,即一般;中国特色即中国的特点,属于个性、个别。因此,此命题体现个别和一般的辨证统一,选项D为正确答案。一般是个别中的共性,是个别的“一部分或本质”,“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地包含在一般之中”(列宁语),因为在个别之中除了包含一般之外,还存在与其他事物的差别性。备选项A与列宁的上述思想相背,是错误观点。个别同一般是同时存在的,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无先后之别,因此备选项B是错误的。备选项C认为,“没有一般就没有个别”,这种观点有认为一般先于个别之嫌,而且会导致唯心主义错误。
11. “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一结论是
A.唯心主义观点
B.辩证法观点
C.相对主义观点
D.机械论观点
A
B
C
D
B
这是马克思的著名论断。在事物运动过程中,必然性居于支配地位,决定事物发展的总方向和趋势;偶然性一般属于从属地位,能加速或延续事物的发展,使事物运动的具体过程带有这样那样的特点或细节上的偏差,甚至在一定条件下暂时或局部中断必然性实现的具体过程。否认偶然性的任何作用,是把必然性绝对化,实际上是把偶然性变成了必然性,把事物发展的任何偶然细节都说或是纯粹必然的,这就等于说它产生的必然链条早在此事物未产生之前,就由某种神秘的力量安排、设计好了,这就同“天数”、“神意”、“命运”决定一切的宿命论走到一起去了,因此马克思说:“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非常神秘的性质。”这是符合辩证法的科学论断,正确选项为B。马克思的上述观点显然不是“唯心主义观点”、“相对主义观点”或“机械论观点”,因此,备选项A、C、D应排除。
12. 假如一只水桶的桶边由长短不一的多块木板拼合而成,其容量只能取决于最低的那块木板。若要增加水桶的容量,首先必须加高最低的那块木板。这说明
A.整体依赖于部分
B.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C.全局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局部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D.全局和局部是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
A
B
C
D
A
此题考查的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水桶和构成水桶的每块木板,就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水桶的容量取决于最低的那块木板,要增加水桶的容量,首先必须加高最低的那块木板,这显然说明“整体依赖于部分”,选项A为正确答案。备选项B、C、D虽然本身内容正确,但均不合题意。
13. 有的哲学家认为,因果联系是由于人们多次看到两组现象前后相随而形成的心理习惯。这种观点属于
A.唯物主义决定论
B.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C.形而上学的非决定论
D.相对主义诡辩论
A
B
C
D
B
唯心主义非决定论的主要观点是否定因果联系的客观性,把因果联系看做是主观精神的产物,是人的一种心理习惯。唯物主义决定论肯定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因此,A不能选。形而上学对因果联系问题一般采取的是机械决定论的态度,而不是非决定论的态度,因此,C也不能选。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主要是强调运动的绝对性,否定相对静止,同时,它还否定事物之间的质的区别和矛盾转化的条件,因此,它的问题并不在于是否承认因果联系的客观性,所以D也不能选。
14. 循环论的错误在于只看到
A.事物发展的周期性否认了前进性
B.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否认了直线性
C.事物发展的连续性否认了间断性
D.事物发展的普遍性否认了特殊性
A
B
C
D
A
循环论的错误在于只看到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周期性,否认前进性。直线性不等于前进性,周期性不等于连续性,因此BC两个答案不能选。D这个答案本身是个错误观点,但是与本题无关,也不能选。
15. 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关系是
A.本原和派生的关系
B.主要和次要的关系
C.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D.根据和条件的关系
A
B
C
D
C
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因而两者的关系是相对和绝对的关系。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根本属性,相互联结,不可分离,它们之间不存在ABD所说的关系。
16. 质和量的最根本区别是
A.质是内在的,量是外在的
B.质是单一的,量是多方面的
C.质是由矛盾特殊性决定的,量是由矛盾普遍性决定的
D.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量和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
A
B
C
D
D
质是一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于他物的内在规定性,它是由事物内在的矛盾特殊性质决定的。质通过属性表现出来,属性是一事物和他事物在相互联系和作用中表现出来的质。量是事物存在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排列组合等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质和量的最根本区别是:质是标示事物存在的范畴,它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质总是一定事物的质,丢失了质,它就不再是自身而转化为他物;而量与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同质的事物可以有不同的量,量的变化在一定范围内并不影响某物之与某物。因此,正确选项为D。质和量都是事物的固有的,质固然是内在的,量也不是外加给事物的,物别是事物的构成成分的排列组合方式这种量往往要深入探索才能发现,备选项A把量看成是“外在的”,是错误的。事物的质表现于多个方面,质和量都是多方面的,备选项B否认质的多方面性,是片面的。质固然是由矛盾特殊性决定的,不能与之对应,认为量是由“矛盾普遍性决定的”,这就是把质和量的关系看作了矛盾特殊性和普遍性的关系了,从本质上说,量表示着质的程度,如一定质的事物存在的广度、等级程度等。因此,备选项C错误。
17. 在三峡库区,“舍小家,为国家,艰苦奋斗建新家”的标语随处可见。面对着截流了的三峡大坝,有人这样说:“三峡工程是库区人民一次次搬家搬出来的。”三峡库区人民的举动说明
A.全局是由局部构成的,有局部才有全局
B.整体可以离开局部,但局部离不开整体
C.全局和局部相互依赖,同等重要
D.联系普遍存在,应重视整体和局部的联系
A
B
C
D
A
B项认为整体可以离开局部是错误的观点;C项认为全局和局部同等重要也是错误的观点;从材料中的标语和对库区人民的评价可以看出这是在强调局部对于整体的重要性,而A项正合此意,故选A项。
18. “让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逐渐扩展,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这体现了质量互变规律关于
A.总的量变过程中部分质变的原理
B.非爆发式飞跃的原理
C.质、量、度三者关系的原理
D.质变过程中量的扩张的原理
A
B
C
D
A
由贫穷到富裕的变化是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变化,“达到共同富裕”是实现质变,“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则是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B是讲质变的形式,C是讲质、量、度三者的关系,D是讲质变的复杂性,它们与本题无直接关系,都不能选。
19. “金要足赤,人要完人。”这是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B.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A
B
C
D
C
事实上,世界上没有纯而又纯的事物,事物本身内部有差别和对立是客观的、正常的,没有矛盾才是不正常的,因此“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而企图排除事物内部的差异和对立,即企图排除事物的矛盾的观点,则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当然,企图排除事物矛盾的观点也可以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甚至可以说是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但是,它首先因为是形而上学的观点,才有可能成为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或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因此ABD不能选。
20. “任何个别(无论怎样)都是一般。”这句话的正确含义是
A.特殊性就是普遍性
B.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
C.普遍性是特殊性的总和
D.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A
B
C
D
D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任何个别事物总是把自己这一类事物的共性即“一般”,全部地包含在自身之中。这就是说,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而ABC三个答案,都是没有正确揭示一般与个别或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错误的观点,不能选。
21. 唯物辩证法认为,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是
A.事物经过两次否定重新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 B.甲变乙,乙变丙,丙变丁……的无穷发展
C.事物经过两次否定达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D.事物在原有基础上的周而复始的循环
A
B
C
D
C
否定之否定过程是事物经过两次否定达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这是否定之否定过程的辩证内容。A和D是形而上学的循环论。B是形而上学否定观支配下的所谓的发展。正如黑格尔所说的是表现为一种“恶的无限”的发展。所以ABD都不能选。
22. 辩证联系的含义是
A.概念之间的相互判断、推理等逻辑关系
B.事物或现象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
C.事物发展过程中直接的本质的关系
D.事物或现象之间界限的不确定性
A
B
C
D
B
辨证联系是指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A和C只是辩证联系的具体表现,D是错误观点,因为普遍联系是以承认事物间的差别为前提的。因此,它们都不能选。
23. “在社会现象中,生产力的发展是引起生产关系变化的原因,而生产关系的变革反过来又成了促进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原因。”这是
A.因果联系的双向性
B.因果联系的单程性
C.因果联系的异因同果性
D.因果联系的同因异果性
A
B
C
D
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因果联系双向性的表现。B是说因果联系的单程性,C和D是说因果联系的复杂多样性,都不能选。
24. 只承认量变而否认质变就会导致
A.庸俗进化论
B.诡辩论
C.激变论
D.均衡论
A
B
C
D
A
庸俗进化论是一种只承认量变而否认质变的形而上学的观点。诡辩论否定相对静止,抹杀事物性质的区别,不讲事物转化的条件;激变论是一种只承认质变而否认量变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均衡论是一种对事物的矛盾和矛盾的两个方面不分主次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因此BCD与本题无关,不能选。
25. 下列说法中,符合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的是
A.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也;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也
B.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C.走不以手,缚手不能疾;飞不以尾,屈尾不能远
D.不登高山,不知山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
A
B
C
D
B
“大”与“深”体现了由量变发展到质变的结果。
26.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的观点是
A.普遍联系的观点
B.辩证法转化的观点
C.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D.唯物主义的观点
A
B
C
D
C
题中的话是庄子讲的。庄子,我国先秦唯心主义哲学家、相对主义者。他认为世界万物都处于不断转化中,其性质和存在都是相对的、暂时的,没有真正的质的稳定性和差异性,认为事物“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片面夸大运动,否认静止,得出了“是亦彼也,彼亦是也”(《齐物论》)的相对主义结论。因此,正确选项为c。备选项A、B、D把庄子的这种观点说成是“普遍联系观点”、“辩证转化的观点”、“唯物主义观点”都同题意不合。
27. 事物发展自我完善的哲学根据在于
A.事物的普遍联系
B.事物发展的辩证否定过程
C.事物矛盾所固有的同一性
D.事物仿佛回到出发点的运动
A
B
C
D
B
此题考查否定之否定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从内容上看它说明了事物自我发展和完善的辨证运动,即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上升的。之所以是如此,这是因为: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每一次否定都是新质对旧质的克服,克服了旧事物中的消极因素;同时又保留了旧事物的积极合理因素;并增加了旧事物中没有的、不能容纳的新内容。简言之,是由辩证否定决定的,事物发展是辨证否定的过程。因此,B为正确选项。“事物的普遍联系”、“事物矛盾所固有的同一性”与本题无关,因此,备选项A、C不合题意。备选项D讲的“仿佛回到出发点的运动”是列宁对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概括表述,不是专门回答事物自我发展和完善的根据。
28. 在原因和结果这对范畴中,原因是指
A.在某一现象之前出现的现象
B.被某一现象所引起的现象
C.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现象
D.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
A
B
C
D
D
原因是指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在某一现象之前的现象,未必一定是某一现象的原因。因而A不能选。B是指结果,C仍然是现象,不一定是原因。所以BC也不能选。
29. “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这是
A.唯心主义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不可知论的观点
D.诡辩论的观点
A
B
C
D
B
假象和真象一样都反映本质,但它是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这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ACD都是错误的判定,不能选。
30. 在一定意义上,肯定就是否定。这是
A.诡辩论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
D.相对主义的观点
A
B
C
D
C
承认肯定和否定的区别,承认肯定和否定的相互转化要有一定的条件,并认为在一定意义上,肯定就是否定。否定也就是肯定,这是辩证法的观点。诡辩论和相对主义抹杀肯定和否定的区别,抹杀两者相互转化的条件,并把肯定就是否定、否定就是肯定,看成是不需要一定条件而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如此的,这是错误的。形而上学则割裂了肯定和否定的辩证统一关系,把它们绝对地对立起来。因此ABD不能选。
31. “树不修不直,人不教不才”,“遇良医得生,遇庸医致死”,这说明
A.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
B.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
C.外因影响事物发展的方向和具体进程
D.外因不一定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A
B
C
D
C
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根本原因,归根到底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速度,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它影响事物发展的方向、速度和具体进程,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所谓影响事物发展的具体过程是指使具体过程发生曲折、摇摆和中断。“树木不修不直,人不教不才”,“遇良医得生,遇庸医致死”,说明外因影响事物发展的方向和具体进程。选项c正确。备选项A、B、D把外因当成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根据”,认为“不一定”通过内因即起作用是明显的错误观点,片面夸大了外因的作用。“树不修不直”是通过树自身具有可塑性实现的;人成才的根本原因在于自身的勤奋和努力,“朽木不可雕也”;病重而得生是在良医帮助下通过自身器官和组织及其生命能力的修复、改善、提高而实现的;“遇庸医致死”,是重大医疗事故,主要责任或罪过在庸医,但也没有违背内外因辨证关系原理。
32. “防微杜渐”的哲学依据是
A.对立统一规律
B.否定之否定规律
C.质量互变规律
D.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A
B
C
D
C
“防微杜渐”的意思是,要警惕和防止某些原来是细小的不利因素由量变而引起质变这样一种情况,它的哲学依据是质量互变规律。A是讲事物发展的动力,B是讲事物发展的道路和方向,D是讲矛盾问题的精髓,因此都不能选。
33. 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在
A.事物完成一个发展周期后完整地表现出来的
B.事物发展过程中任何一点上表现出来的
C.事物经过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后表现出来的
D.事物发展过程中经过肯定和否定两个阶段表现出来的
A
B
C
D
A
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在事物发展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即完成一个发展周期后完整地表现出来的。说它在“任何一点上表现出来”,说它只“经过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即只经过一次否定后就表现出来,或者说它只“经过肯定和否定两个阶段”就表现出来,这些说法都是错误的,因此BCD不能选。
34. 联系的客观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在于
A.它要人们用整体的观点去认识事物 B.它是正确区分事物的基础
C.它是认识事物本质的基D.它是科学分门别类的客观依据
A
B
C
D
A
联系的客观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就在于,要求人们用整体的观点即普遍联系的观点去认识事物。矛盾特殊性原理才是正确区分事物,认识事物本质和科学分类的客观依据。因此BCD不能选。
35. 科学家洛伦兹说:“可预言:一只蝴蝶在巴西振动翅膀会在得克萨斯引起龙卷风。”这种“蝴蝶效应”的说法
A.片面夸大了联系的普遍性
B.把联系理解为主观随意的,否认了联系的客观性
C.否认了联系的多样性
D.说明了一种事物、现象可以通过一系列的“中介”环节和另一事物、现象发生联系
A
B
C
D
D
洛伦兹,美国科学家。洛伦兹那句话的意思是说,在天气预报中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各种误差和不确定性因素积累起来,经过一连串中间环节逐级放大,小旋风和小暴风可以发展成跨越整个大陆的巨大漩涡。这种说法没有夸大联系的普遍性、否认联系的客观性和否认联系的多样性,而是一种富有科学性的推测。这种推测符合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即:“一种事物、现象经过一系列的‘中介’环节和另一事物、现象发生联系”。因此,备选项A、B、C均不合题意,D是正确选项。
36. “在对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也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这是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诡辩论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
D.相对主义的观点
A
B
C
D
C
这一观点体现了肯定和否定的辩证关系,也体现了辩证否定观关于否定是事物联系环节和发展环节辩证统一的观点,因而是辨证法的观点。说它是形而上学的观点或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都是错误的,因此ABD不能选。
37. 一切现象都是必然的,客观世界不存在偶然性,这种观点是
A.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
B.相对主义诡辩论
C.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
D.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
A
B
C
D
D
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是一种认为一切现象都是必然的,客观世界不存在偶然性的观点。唯心主义非决定论否认因果联系的客观性。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偶然性和必然性是辩证统一的。相对主义诡辩论抹杀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差别。因此ABC的观点同题目的观点含义不同,不能选。
38. “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这表明
A.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B.外部条件影响事物的发展
C.内在因素决定事物的发展
D.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决定的
A
B
C
D
B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A项本身没有错误,但是与题干无关,排除。在事物发展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次要矛盾。而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在事物内部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不能把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混淆。事物的性质是由处于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同,事物的性质就不同,所以D项本身错误。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C项否定了外因的作用,也是错误的。造成桔所以“为桔”或“为枳”的原因在于生于淮南还是淮北,即外部条件的影响,答案是B。
39. 1960年,中苏对抗升级,赫鲁晓夫曾微笑着对世界说:“离开苏联的帮助,中国的原子弹响不了。”毛泽东也嘲笑说:“中国的原子弹响了,要奖给赫鲁晓夫一吨重的奖章。”1964年10月15日,即赫鲁晓夫下台的前一天,中国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这表明
A.矛盾的存在是普遍的,矛盾就是对立
B.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质变就是发展
C.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客观联系就是规律
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内因则是根据
A
B
C
D
D
中国成功地爆炸原子弹,主要靠的是中国自身的力量,这体现了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同时,这也是矛盾推动的结果。据此可选D项。ABC三项都是错误表述,应排除。
40. 列宁说,唯物辩证法所讲的矛盾“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即辩证的矛盾,而不是字面上的,臆造出来的矛盾”。这段话揭示了矛盾的
A.普遍性
B.特殊性
C.客观性
D.主观性
A
B
C
D
C
列宁的话强调辩证矛盾的客观性,反对把矛盾看成是主观臆造的,但是这段话并没有讲到矛盾的普遍性或特殊性,因此ABD都不能选。
41. 一个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是由教师的水平、学校的设施、学生的主观努力以及社会影响等方面造成的,从因果关系来看,这是
A.异因同果
B.同因异果
C.多因一果
D.一因多果
A
B
C
D
C
教师的水平、学校的设备、学生的努力和社会的影响等多方面原因导致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这一结果。这是多因一果,而不是其他。因此ABD不能选。
42. 形而上学否定观的根本错误在于
A.主张肯定和否定是对立的统一
B.主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C.否认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D.否认否定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A
B
C
D
C
形而上学否定观认为否定不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而是外力导致的否定,否定的结果是无,是对旧事物的全盘抛弃。这些是形而上学否定观的根本错误。ABD都是辩证否定观的观点。
一、单项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深色:已答题 浅色:未答题
提交纠错信息
评价难易度
提交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