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辨析题1.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的独立的实体性因素。
错误。
(1)生产力的构成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在生产力的要素中,除上述实体性要素外,还包括教育、管理、科学技术等一些非实体性要素,也称“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因此,科学技术不是生产力中的独立的实体性因素。
(2)作为知识形态的力量,科学技术虽然不是生产力的独立的实体性要素,但它渗透到生产力的实体性要素中,就会引起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发生重大的变化,从而转化为物质的力量,成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推动社会生产迅速发展。
2.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因此,个人在社会发展中不起什么作用。
错误。
(1)历史唯物主义在肯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前提下,也承认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并且科学地说明了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2)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个人中的历史人物,特别是杰出人物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第一,他们是历史实践的当事人和策划者。第二,历史人物是历史任务的发起人和组织者。但是,任何历史人物都不可能最终决定和改变社会发展的总进程和总方向。
3. “英雄和奴隶共同创造历史”。
错误。
(1)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历史发展中起推动作用。他们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历史唯物主义在肯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前提下,也承认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并且科学地说明了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但是任何历史人物都不可能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
(3)“英雄和奴隶共同创造历史”的观点,夸大个人的作用,实质上贬低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是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
三、简答题1. 简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及其相互关系。
(1)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政治设施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性质,经济基础的变化和发展,必然或早或晚引起上层建筑的变化与发展;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上层建筑有利于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反之,对经济基础起破坏作用。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是二者辩证关系的集中表现。
2. 为什么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
(1)这两对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始终,规定了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和趋势,它们互相作用,共同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2)这两对矛盾所涉及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始终起作用的三个基本因素。
(3)这两对矛盾是其他一切社会矛盾的根源,影响并制约着其他各种社会矛盾的存在和解决。
3. 简述人民群众的含义和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人民群众是指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总和。劳动者是人民群众的主体。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创造了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资料,并且不断推动生产力的发展。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物质条件和源泉,还直接参与了精神财富的创造。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生产关系的改变、社会制度的更替,只有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践才能实现。
4. 简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含义,并分析两者的相互关系。
(1)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它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个基本要素,其中劳动者是决定性的要素。生产力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社会生产的物质内容。
(2)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它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以及产品的分配关系三个方面,其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全部生产关系的核心和基础。生产关系体现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关系迟早要发生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生产关系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5. 简述社会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社会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社会改革可以巩固新生的社会制度或使原有的社会制度持续存在并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第二,在社会主义社会以前,社会改革为新社会制度的诞生作量变和部分质变的准备。
第三,在社会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变更。新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既是对改革及其发展要求的反映,又为改革开拓道路,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
6. 简述历史人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历史人物是指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过重大作用的人物。根据历史人物起作用的性质,又可区分为杰出人物和反动人物。杰出人物是指那些反映历史发展规律和趋势,代表人民群众利益,对社会发展起显著促进作用的代表人物。
(2)历史人物,特别是杰出人物在社会发展中起着特殊的作用:①他们是历史事件的当事人和策划者,他们总要在历史事件上留下自己鲜明的印记。但是,任何杰出人物都不可能决定和改变社会发展的总进程和总方向。②杰出人物是历史任务的发起人和组织者,他们对于社会进步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四、论述题1. 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正确性。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原理包括两方面内容。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第二,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先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我国是一个幅员广大、人口众多的国家,生产水平低而又发展不平衡,所以,根据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原理,应该建立多种所有制经济与这种生产力状况相适应。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经济必须占主导地位。
(3)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适合我国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因而是正确的。
2. 试论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容及坚持群众路线的意义。
(1)群众观点包括: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和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
(2)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3)坚持群众路线具有重要意义:①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根本的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工作方法,坚持群众路线就是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②坚持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传统,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③只有坚持群众路线,才能保持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得到群众的信任、支持和拥护。④只有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才能集中群众的无穷智慧和正确意见,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实现党的正确领导。总之,坚持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本质特征和力量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