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填空题1. 生态学按组织水平可分为个体生态学、______、______和生态系统生态学等。
2. 20世纪,由于各地自然条件、植物区系、植被性质及开发利用程度的差异,使植物生态学在研究方法、研究重点上各地有所不同,形成了四大学派,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等。
原地观测研究方法 受控实验研究方法 生态学的综合研究方法
4. 现代生态学一方面向区域性、全球性乃至宇宙性方面发展;另一方面是向______发展。
5. 20世纪,生态学界出现了四大著名生态学派,其中法国的布朗—布兰奎特、瑞士的______是法瑞学派的代表人物。
6. 按环境性质可将环境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
7. 调查表明,我国相当一部分湖泊已不同程度富营养化,原因是含氮、磷等元素丰富的污染物的排放量超过了湖泊______的限度,使其自动调节能力下降。富营养化水体中造成鱼类大量死亡的原因有______、______等。
8. 人类大量开采并燃烧古代动植物遗体变成的煤和石油,使地层中经过千百万年积存的碳元素在短期内释放,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主要是______。
9. 生物对昼夜交替周期性变化的适应形成的节律变化叫______。
10. 在光照不足时,植物的光合作用量刚好与植物的呼吸消耗相平衡之处,称为光______。
11. 一定生育期内有效温度的总和叫______。
12. 生物的潜伏、蛰伏或不活动状态叫______。
13. 陆生动物对环境中水因子的适应一般表现在形态结构上的适应、______和______。
14. 最有利于植物生长的土壤结构是______。
16. 由于光照的差别,常把南坡称______,北坡称______。
17. 丹麦植物学家饶基耶尔的植物生活型系统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位芽植物 地面芽植物 地上芽植物 地下芽植物 一年生植物
18. 某些植物如冬小麦、油菜等一定要经过一个低温阶段,才能诱导进入生殖期,进行花芽分化,这个低温阶段称为______。
19. 旱生植物在形态结构上的特征,一方面表现为______;另一方面表现为______。
20. 植物花芽的分化和形成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______。
三、简答题1. 简述Tansley、Lindman、E.P.Odum和Carson的生态学贡献。
(1)Tansley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为生态系统生态学发展奠定了基础。(2)Lindman对美国塞达波格湖生物群落能量流动的研究中,提出了群落营养动态理论,发表了著名的“能量转化1/10定律,创立了食物链学说和金字塔营养结构学说,从而建立了现代生态理论体系。(3)E.P.Odum是近代生态学的始祖,1953年出版了著作《生态学基础》;与H.T.Odum从生态能量流动的观点出发,着重研究了溪流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在研究中首次用独创的能流框图来描述群落的能流过程和模式。1983年,E.P.Odum提出了较完整的能流基本模型,对能量生态学的理论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4)Carson出版《寂静的春天》一书,使人类认识到环境污染对人类的伤害,警告有关部门注意工业生产对环境造成的破坏。
2. 如何理解生物与地球环境的协同进化?
生物依赖于环境,只有适应了环境生物才能生存并进化;同时,环境又靠生物来维持与调控;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的。
3. 简述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与范围。
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从分子到生物圈都是生态学研究的对象。
4. 现代生态学的发展趋势及特点是什么?
研究对象的层次性更加明显,向宏观与微观两极发展;研究手段的更新;研究范围的扩展;国际性是其发展趋势。应用生态学得到迅速发展。生态学不再仅是一门解释自然的科学,而成为改造自然的武器。如生态学与环境问题研究结合,促进了污染生态学、保护生态学、恢复生态学和生态毒理学等学科的发展。生态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是现代生态学的最新发展趋势。
5. 简述经典生态学的几个学派及其特点。
法瑞学派:重视群落研究的方法,用特征种和区别种划分群落的类型,建立了严密的植被等级分类系统。北欧学派:重视群落分析、森林群落与土壤pH值的关系。英美学派:重视群落的动态,从植物群落演替观点提出演替系列、演替阶段群落分类方法,并提出了演替顶极的概念。苏联学派:注重建群种与优势种,建立了一个植被等级分类系统,并重视植被生态、植被地理与植被制图工作。
6. 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在陆生植物繁茂的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冬季高于夏季,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简述其原因。
夏季气温和光照都较适宜,光合作用旺盛,二氧化碳被植物吸收,冬季光合作用减弱,植物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减少。
7. 简述减缓二氧化碳增多的关键的措施。
改善能源结构,开发新能源,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植树造林,增加二氧化碳的利用。
8. 简述利比希(Liebig)最小因子定律。
在一定稳定状态下,任何特定因子的存在量低于某种生物的最小需要量,是决定该物种生存或分布的根本因素。这一理论被称做“Liebig最小因子定律”。应用这一定律时,一是注意其只适用于稳定状态,即能量和物质的流入和流出处于平稳的情况下;二是要考虑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9. 简述昼夜变温对生物的影响。
(1)促进某些种子萌发。
(2)促进植物生长。
(3)提高产品质量。
(4)影响动物的行为。
10. 简述土壤微生物对植物的影响。
(1)将有机体中的营养元素还原成简单的、能被植物重新利用的状态。植物—土壤之间营养元素的循环,没有微生物的作用就不可能进行。
(2)腐殖化作用与矿化作用调节土壤理化性质,形成土壤团粒结构。
(3)土壤微生物与植物形成共生体。
(4)有害的方面包括:植物病原菌;产生有毒物质并积累;与植物争肥。
11. 简述植被的防风固沙作用。
植被,特别是林带有防风固沙的作用,林内经常是无风或有很弱的风,林外的风进入林内后,很快就失去了原有的风速,风通过森林后,要经过500m有时甚至达到1000m时才能恢复到原来的速度。林内不同高度上风速不同,风速在地面最小,随高度增加而加大。在沙区植被可以起到固定流沙的作用,减少土壤的风蚀。一些地方不断发生“黑风暴”、“沙尘暴”就是由于植被遭到破坏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