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四、论述题1. 在对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中,如何把握教育的科学性?
教育的科学性对儿童的身心发展的影响,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把握:(1)教育目标要反映社会的发展。教育目标的确定,要以真实地反映社会的时代性价值标准和社会发展水平、发展趋势为基础。具有鲜明时代感的教育目标,才能与学生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对发展的需求相一致,才能与学生在现实社会中所形成的对发展目标的需求相一致,才能使学生个体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社会对个体素质的需求相一致。(2)在成熟的基础上引导发展。科学的教育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要处理好尊重成熟与引导发展的矛盾,科学的教育活动要辩证地对待儿童的成熟与发展的关系。走在发展的前面引导儿童发展的教育,将复杂的知识、技能转换为儿童能力所能接受的形式交给儿童。没有成熟作为基础,儿童的学习对其发展的影响作用很小。而有了成熟的准备后,儿童的学习就可以对其发展产生事半功倍的影响力。(3)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个性发展。科学的教育要处理好注重整体教育与允许儿童个体充分地展现个人发展的独特性的关系。在活动的过程中,我们以受教育的儿童整体情况为基础,选择适宜的内容和方法,以整体的发展阶段性特点确定发展的任务,为下一阶段的发展做准备。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忽视儿童个体的差异性和个体的发展的特殊性。教育工作者在设计教育活动时,要考虑到个体的差异,给个体发展留出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儿童在发展中形成丰富多样的个性特点,使儿童的整体发展更有潜力和活力。(4)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和发展儿童的主体性。在教育过程中,儿童既是接受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现代儿童发展理论告诉我们,儿童的发展自始至终都是一种儿童主体的自我调节活动。外界的环境刺激,只有被主体选择,成为主体的反应对象时,才会对主体的发展产生影响。教育只是帮助儿童做出选择,却不能代替他们做出选择。
2. 试述体育的意义。
体育的意义可以从体育对社会和个体的必要性和体育所具有的教育功能两个方面加以说明。社会发展的基础是社会成员的素质。社会成员的体质又是其素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对于个体而言,个体的发展以及幸福生活都要求个体有一个健康的体魄。个体的事业发展和幸福生活所要求的身体基础最经济、有效的奠定方式就是接受学校体育。现代社会是一个物质条件越来越好、闲暇活动时间越来越多的社会,社会发展也越加要求社会成员具有健康、有情趣的生活能力。这一点也强化了体育对社会发展和个人生活的必要性。学校体育所具有的功能可以解释为以下几个方面:健体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1)健体功能首先是指对身体机能的促进作用。如体育活动可以改善和提高呼吸系统、循环系统、运动系统的工作能力,提高内脏器官的功能等。其次,体育活动可以改善和提高神经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再次,体育活动还可以提高人体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通过这些锻炼,一方面体质、体能得以提高,另一方面,人体对环境的应变能力提高,在遭遇特殊情况时,可以做出准确、及时和有效的反应。(2)教育功能可以理解为体育的价值功能。这具体表现在体育活动中对德育、智育和美育的促进上。体育首先是一种人生态度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奋发向上、顽强拼搏的勇敢精神,体育可以为智育活动提供身体上的保证,可以通过休息或娱乐使智力劳动做到有张有弛之外,还可以通过身体的平衡与运动锻炼相关的注意力、观察力、判断力以及随机应变能力和实践思维等。体育与美育也是不可分离的。体育实际上是要以美的规律塑造学生的体魄,使他们做到健与美的结合。(3)娱乐功能是指学校体育能够使学生在劳累之后在体力和精神上得到恢复和放松。体育活动的娱乐性或游戏性是内在的,这正是许多学生喜欢体育的重要原因之一。体育活动一方面可以通过身体和大脑活动部位的转移达到积极休息的目的,另一方面,体育尤其是竞技体育通过高、难、新的精湛技艺所表现出的健、力、美的统一,使人在观赏或参与时不禁有积极的情绪体验和身心愉悦。所以,学校体育也具有明显的娱乐性。
3. 如何建立与学生自主性探索学习方式相适应的课程具体结构?
建立在学生自主性探索学习基础上的课程,具体结构以单元的形式最为适宜,在每一个单元中,至少必须包括以下三个部分:主题、任务、评价标准。(1)主题。主题是课程单元的主要内容。以自主性探索学习为基础的课程。每个具体的课程单元总是围绕某个主题展开。主题所涉范围相当宽泛灵活,可以来自学科课程的某个内容,比如物理学的某项定理;主题的选择和确定应当遵循学生发展和社会的需求相统一的原则,并富有教育意义。(2)任务。任务是在一定的课程单元中,学生通过各种活动必须完成的学习作业。任务是根据主题确定的、学生的学习及由此可能得到的发展主要是通过任务的设置规定的。在同样的主题下,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实际的条件设计出难度和广度各不相同的任务。在不同的任务中,学生的体验和发展也就有所不同。(3)评价标准。评价标准是对于任务完成状况做出判断的依据。在此类课程的每一单元中,都应当有根据主题、任务、学生具体情况而制定的评价标准。在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学习为基础的考察中,学生活动的范围可能是变化的,学生学习经常是小组和个人的,教师完全无法始终追随所有的学生。因此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对于课程的组织、规范和引导。这里相当部分需要由评价标准来承担。同样的主题和任务,由于评价标准的不同,会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活动产生极为深刻的干预和影响。制定评价标准时,必须注意到以下两点:①评价标准应当突出重点。对于每一个具体的主题及各项任务而言,都可能在上述几方面引起学生的变化提高,但却不可能都在每一方面都是等量齐观的,必然会各有侧重。②评价标准应当有一定的弹性。标准应当具有相当的弹性,在保证学生起码收获的基础上,不宜过于细致烦琐。
五、案例分析题1. 元旦前夕,李一奇同学患阑尾炎住院了,全班同学都忙着庆祝元旦,没一人去看他,主要是因为他平时不爱学习,爱捉弄人,还经常干些影响集体荣誉的事。因此,他经常遭同学的白眼和冷落。这次活动,大家似乎觉得他不在更省事。班主任黄老师得知后,建议全班同学都给李一奇讲一句问候语,同时说说心里话。于是全班同学都提笔写出一句句热情鼓励的话语,表达了一份份纯真的关爱和真诚的友谊。放学后,黄老师带着全班同学的问候和真诚来到了李一奇的床边。李一奇看着同学们热情洋溢的语言,激动得热泪盈眶,一下子悟到了教师和同学们的关心与慰藉。一封信,一句话,一片情,成为促使李一奇发生变化的一剂良方。病愈后,李一奇回到班里像换了一个人,进步很快。
请用“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的相关原理分析此案例。
(1)集体通过有机的组织对其成员施加教育影响,可以起到教师个人起不到的作用。(2)集体组织活动比教师个人对学生教育的范围大,内容丰富,方法多样灵活,学生易于接受。(3)集体的教育影响是通过舆论实现的,集体舆论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4)在集体中,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使得人人都成为教育者。结合案例部分需要考生自己归纳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