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辨析题1. 爱尔维修的教育万能论是正确的。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作为法国启蒙运动中的唯物主义者,爱尔维修从唯物主义认识论出发,认为人人都是通过感官获得知识,人人都有享受中高等教育的权利,实际上表达了人人智力天生平等和教育的民主化主张,直接抨击了以人的天赋不平等论证社会及教育等级制度合理性的贵族理论。由此,他把人的成长归因于教育与环境,提出“教育万能”的口号,否定遗传因素的影响,并把改变旧社会环境的希望寄托于教育,寄托于少数天才人物,从而在社会历史现上陷入唯心主义。
他对教育的看法是错误的,尽管十分强调环境的作用,对当时来说有一定的进步作用。教育不可能万能,马克思批判了他的这一看法,提出了教育受到遗传、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个人的主现实践活动。
2. 公学之所以以后被改革主要是因为它没有起过积极意义。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公学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是英国富家子弟升入大学的预备学校,属于中等教育性质,公学则强调学校自公众团体集资兴办,培养一般公职人员,教学设备、条件和教学质量均高于文法学校。在历史上曾为英国培养不少政治、经济领袖人才,因而总以天才教育相标榜,被称为英国绅士教育的摇篮,最为人称道的是伊顿公学、温彻斯特公学等。公学注重古典知识的学习,为适应上层社会交往的需要,注重体育和军事训练,养成绅士风度。但因纨绔子弟放荡不羁,一些学校风气败坏,遭到批评,后逐渐被文实中学取代。
所以,从历史上看,公学曾起过积极作用,题目中的说法是错误的。
3. 19世纪,英国的学校教育制度属于单轨制。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19世纪,英国教育一直具有明显的双轨性质。
近代英国的教育形式主要有慈善学校、文法学校和公学、学园、星期日学校和“导生制学校”,其中慈善学校主要是初等教育,是教会等社会团体为贫困人民解决基本教育问题的方法:文法学校和公学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是英国富家子弟升入大学的预备学校,属于冲等教育性质,公学则强调学校由公众团体集资兴办,培养一般公职人员,教学设备、条件和教学质量均高于文法学校,学园是由非国教派创办的一种新的学:校形式,当时主要靠学生交费维持,传授一些实用的知识,后来发展成为一种实科性质的中学,星期日学校和“导生制”学校则都是非正式学校,是为解决童工和社会人群的教育问题而设置的简单学校。
从这些教育形式我们可以分析出:英国的初等教育一直属于宗教和慈善事业。“初等教育法”颁布后,义务教育得到普及,但劳动人民所受的宗教教育和粗浅的文化教育是不足以升学的,这是英国教育中的一轨。而另外一边,文法中学和公学等学校都是为贵族子弟设立,作为中等教育及其预备学校是为升入大学做准备,直到19世纪以后其他形式的中学、大学以及师范教育才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而陆续发展起来。然而,直至20世纪初,就读于现代中学和一般职业技术学校的英国平民子弟还是难以升学,而贵族子弟依旧经过家庭教育或预备学校升入公学和文法学校,为将来升入大学做准备。由此可见,19世纪英国的教育一直具有双轨性质。
4. 耶稣会的教育活动具有许多与众不同的地方,取得很大成功,是教育史上一个不小的进步。
这种说法不完全正确。
耶稣会的教育作为天主教的改革成果,有其独有的特色,为天主教的教育带来进步,但从历史角度看则不然。
随着宗教改革运动的进行,罗马天主教会一方面镇压各地的反抗,另一方面又忙着改革自身采适应变化了的世界,“耶稣会”就是这种改革的产物。其创始人是西班牙神学家罗耀拉,他非常重视教育,并把力量放在中、高等教育上。耶稣会教育的特点就是用人文主义精神来改革学校和教学。出于培养精英以控制未来的统治阶层考虑,耶稣会集中全力于中等和高等教育方面而不重视初等教育。在教学内容上,耶稣会教育的教学内容也依据中、高等的区别很不相同:中等教育以拉丁语、希腊语、希伯来语、文法、古典文学等人文学科为主;高等教育别主要是哲学和神学。此外,耶稣会学校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备的组织管理模式,一切以1559年的《耶稣会章程》和1560年的《教学大全》这两个纲领性文件为标准和尺度。高水平的师资也是耶稣会学校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耶稣会十分重视师资的培养和训练,其教师均受过宗教、知识及教育教学方法三个方面的训练。耶稣会的教学方法也富有成效。采用了寄宿制和全日制,学生依成绩分班,采取班级授课方式,教师在教学中采用讲授、阅读、写作、背诵、辩论、练习等多种方式,学校提倡温和纪律、爱的管理,强调师生间的亲密关系,很少使用体罚。
可见,耶稣会在外界的影响下,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使天主教的教育在短短的时间内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然而,这并不代表它在历史上也是一种进步,因为不管他的制度、方法多么完善,组织管理多么周密,师资水平多么高,这些都服从于一个目的——企图重建教皇和天主教会对欧洲的统治,这一目的是逆历史潮流的,因而,题中的说法不完全正确。
四、分析论述题1. 阐述教育心理学化思潮的形成、发展及其影响。
(1)由裴斯泰洛齐提出,经赫尔巴特得到发展,赫尔巴特明确提出,“教育学作为一门科学,是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为基础,前者指明目的,后者指明途径、手段和障碍。”,在“教育心理学化”发展过程中,福禄倍尔和第斯多惠也作出了贡献。
(2)裴斯泰洛齐提出了“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可以说在世界教育史上,裴斯泰洛齐是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教育家。他确信存在一种人的基本心理规律,“教育心理学化”就是要找到这种规律,把教育提高到科学的水平,教育科学应该建立在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基础上。专制主义、经院主义的弊端就在于不符合儿童的本性,用不合适的灌塞法,应当根除,“教育心理学化”具体要求是:①将教育的目的和教育的理论指导置于儿童本性发展的自然法则的基础上。②使得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制适合儿童的学习心理规律,即教学内容心理学化。据此,他提出了要素教育理论。③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的心理学化。教学程序和学生的认识过程协调、循序渐进。④让儿童成为他自己的教育者。即在适合的时机调动儿童的主动性,让他们进行自我教育。
(3)“教育心理学化”成为人的和谐发展理论、要素教育、简化教学法和初等教育各科教学法的理论基础,使教育家开始自觉地把教育学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形成了欧洲教育心理学化运动。
2. 论述并评价美国公立学校运动的内容及其意义。
19世纪以前的美国学校都是私立或教会办的,随着美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以及大量外来移民的增加,19世纪30年代美国掀起一次普及公立学校的运动,这也是一次重要的义务教育运动,贺拉斯·曼是重要的推动者。
公立学校运动是指依靠公共税收维持,由公共教育机关管理,面向所有公众的免费的义务教育运动。公立学校运动最初发生在初等教育领域,其主要特点如下:一是建立地方税收制度,兴办公立小学,二是颁布义务教育法,实行强迫入学,强迫入学的年龄与入学时间随着义务教育的推行逐步延长:三是采用免费教育的手段促进普及义务教育运动的开展。随着公立初等教育的发展,也相应促进了美国师范学校的发展。19世纪上半期,这一运动主要是在小学,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主要在中学,公立中学实行免费原则,为更多的人提供了接受中等教育的机会。
在这一运动呼声下,从1852年美国第一部义务教育法颁布到1919年,美国各州全部通过了义务教育法,普及了义务教育,现代教育体制终于形成。随着学校的普及,师范教育也得到很大发展。这一运动极大推动了美国初等教育的发展。
3. 结合培根、斯宾塞等人的思想,阐述科学教育思潮及其影响。
(1)产生:产生于16~17世纪,兴盛于19世纪,19世纪中后期在欧美国家得到广泛传播。早在16~17世纪,培根等人开始倡导进行自然科学知识教育,标志着这一思潮的形成。
(2)发展:斯宾塞——19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家,他是反对当时英国学校古典主义教育、提倡科学教育的主要人物之一,对英国教育的内容都产生过深刻影响,代表作是《教育论》(1862年)。在教育目的上,他认为是“为完满生活做准备”,呼吁教育应从古典主义的传统束缚中解放出来,适应生活、生产的需要。在详细论证五种活动与科学的关系后,得出科学知识对人类生活最有价值的结论。根据生活准备说和知识价值说,他提出学校应开设五类课程:生理学和解剖学、社会科学、教育学、心理学和历史、文学、艺术等。斯宾塞以科学知识为中心,重视个人和社会生活,是教育思想的一次变革,冲破了古典教育传统的束缚,极大推动了科学教育的发展。
赫胥黎——19世纪英国著名的自然科学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科学与教育》这一论文集中。首先他对传统教育进行批判,认为当时学校提供的教育“实在是近于完全没有教育”。其次他倡导科学教育与自由教育,从工业发展和现代生活的需要出发,阐述科学教育的重要性,对忽视人文学科的倾向进行了批评。认为只有受过两方面教育才算是受过自由教育。他的科学教育与自由教育对当时的教育改革产生了积极影响。
(3)影响:科学教育的产生和发展,适应了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客观要求,其中包含了许多反映教育客观规律和具有普遭指导意义的论断。科学教育思想影响了学校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有力推动了欧美各国学校课程的改革,对近代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4. 论述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及其意义。
首先,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以其天性论为基础的,天性哲学是卢梭向旧制度提出挑战的武器。在人的天性方面,卢梭推崇性善论,自然是善的,人性是善的,是社会把人变坏了。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让人把自然感情放在第一位,这是教育的责任。卢梭认为在人的善良天性中,包括两种先天存在的感情,即自爱心和怜悯心,怜悯心可以使人的自爱心扩大到爱他人、爱人类,教育应顺从这种天性。卢梭还特别强调“良心”在使人为善中的作用。他认为,良心也是自然天赋的,其作用不仅是指导人们判断善恶,而且能指引人弃恶从善。除了坚信人性本善以外,卢梭还深信人的心灵中存在着认识世界的巨大能量,即理性,理性使人认识事物,良心使人热爱正确的事物,最终就能得到智慧和道德。
正是在这些思想的基础上,卢梭提出了他影响巨大的自然主义的教育思想;
自然教育的核心是“归于自然”,即教育必须遵循自然,顺应人的自然本性。
在卢梭看来,人所受的教育,来源不外三种,或“受之于自然”,或“受之于人”,或“受之于事物”,也就是自然教育、人为教育、事物教育。这三方面的教育是相互联系的。如果这三方面的教育是一致的,都趋于同一目的,他就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卢梭还进一步分析应该以自然的教育为中心,使事物的教育和人的教育服从于自然的教育,使这三方面教育相配合并趋于自然的目标,才能使儿童享受到良好的教育。
卢梭所说的“自然教育”就是服从自然的法则,顺应儿童天性发展进程,促进儿童身心自然发展的教育。在他看来,如果以成人的偏见加以干涉,结果只会破坏自然的法则,从根本上毁坏儿童。教师的作用只是要防范不良环境的影响,是消极的,不是积极的,因而他常提及“消极教育”。
对于自然主义的教育目的,卢梭认为,是培养“自然人”,即完全自由成长、身心调和发达、能自食其力、不受传统束缚、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一代新人。
卢梭所憧憬的“自然人”具有以下特征:
(1)不受传统(等级、阶段、职业)的束缚,按本性发展。
(2)不依附于他人,能够自食其力,具有独立性。
(3)具有社会适应性,能够承当社会责任。
(4)体脑发达,身心健康,具有独立思考能力。
为了达到自然教育的这种教育目的,卢梭提出了两个教育原则:
(1)正确看待儿童,这是自然教育的一个必要前提。
(2)给儿童以充分的自由:遵循自然天性的教育。成人不干预、不灌输、不压制和让儿童遵循自然率性发展。具体的要求就是教育要符合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根据年龄阶段的分期,卢梭提出,在不同时期所进行的教育是不同的。
在婴儿期,主要是进行体育。这一时期,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儿童身体的健康。
在儿童期,主要是进行感觉教育。这一时期儿童的身体活动能力和语言能力都发展了,他们的感觉能力也发展了,但还不适宜进行抽象的概念和文字知识方面的教育。由于儿童的理智还处于睡眠状态,因此,不要强迫儿童去读书。
在少年期,主要是进行智育和劳动教育。由于儿童已经受到良好的体育和感觉教育,因而已经具备了进行智育和劳动教育的条件。卢梭对劳动和劳动教育也非常重视。
在青年期,主要是进行道德教育。由于青年人处于激动和热情的阶段,需要用道德准绳的力量加以调节,指导他们处理好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这就是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内涵,概括地说,基本内容是高度尊重儿童的善良天性,并以此为标准批判当时流行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措施的荒谬,倡导了自然教育和儿童本位的教育观,这种观点曾在教育史上引起了伟大的革命。但是,其教育思想也有不足之处;对儿童的天性过于理想化,过分强调儿童在活动中的自然成长,忽视社会的影响和人类文化传统的教育作用;过高估计儿童的直接经验,忽视学习系统的书本知识,因而后来遭到许多人的批判,但是卢梭的独树一帜,与这种自然教育影响至今的力量足以证明卢梭及其思想的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