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简答题1. 简述货币政策诸目标间的关系。
货币政策四大目标间的关系比较复杂,既有统一性,又有矛盾性,中央银行很难同时实现这四大目标,需要统筹兼顾,有所侧重。
(1)稳定物价和充分就业。失业率和物价上涨率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替代关系。
(2)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两个目标具有一致性。
(3)稳定物价和经济增长。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两个目标具有矛盾性。
(4)稳定物价和国际收支平衡。稳定物价有利于实现国际收支平衡。
(5)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一般来说经济增长通常会增加对进口商品的需求,同时由于国民收入的增加带来货币支付能力的增加,会导致对一部分本来是用于出口的商品转向内销。两方面作用的结果是进口的增长高于出口的增长,导致贸易逆差。同时,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二者之间也存在矛盾,难以同时兼得。
2. 简述2003年确定“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这一货币政策目标的意义。
(1)它克服了“稳定货币”单一目标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2)它防止了“发展经济、稳定货币”双重目标的相互冲突。
(3)它适应了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状况。
3. 简述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作用机理与优点。
(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作用机理是:中央银行通过调高或调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影响商业银行的存款派生能力,从而达到调节市场货币供给量的目的。
(2)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优点:
①中央银行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制定者和施行者,中央银行掌握着主动权。
②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通过影响货币乘数作用于货币供给,作用迅速、有力,见效快。
4. 简述再贴现政策的优缺点。
作为一般性的政策工具,再贴现政策的最大优点是中央银行能够利用它来履行“最后贷款人”的职责,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图,既可以调节货币总量,又可以调节信贷结构。然而,再贴现政策也存在明显的缺陷:(1)中央银行处于被动地位。(2)影响力有限。
5. 简述公开市场业务的作用机理。
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买卖的证券主要是政府公债和国库券。根据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当中央银行认为应该放松银根,增加货币供给时,其就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扩大基础货币供应,直接增加金融机构可用资金的数量,增强其贷放能力;相反,当中央银行认为需要收紧银根,减少货币供给时,它会在金融市场上卖出有价证券,回笼一部分基础货币,减少金融机构可用资金的数量,降低其贷放能力。
6. 简述我国目前信贷政策的大致内容。
(1)与货币信贷总量扩张有关的政策措施,能够影响货币乘数;
(2)配合国家产业政策,通过贷款贴息等多种手段,引导信贷资金向国家政策需要鼓励和扶持的地区及行业流动,以扶持这些地区和行业的经济发展;
(3)限制性的信贷政策,通过“窗口指导”或引导商业银行通过调整授信额度、调整信贷风险评级和风险溢价等方式,限制信贷资金向某些产业、行业及地区过度投放,体现“扶优限劣”原则;
(4)制定信贷法律法规,引导、规范和促进金融创新,防范信贷风险。
7. 简述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环节。
(1)从中央银行到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主要调控金融机构的货款能力和金融市场的资金融通。
(2)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到企业、居民等非金融部门,主要影响非金融部门的消费、储蓄和投资等经济行为。
(3)从非金融部门的各类经济行为主体到社会各宏观经济变量。
8. 简述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配合的必要性。
(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具有统一性。
(2)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政策工具、调控机制、调控功能等许多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3)共同的调控目标和相异的调控特点需要二者协调配合。
9. 简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差异。
(1)政策工具与调控机制不同。
货币政策是通过运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政策、公开市场业务等工具对货币供给量、利率、信贷规模等进行调控,进而影响整个宏观经济运行;而财政政策则是通过税收、政府支出及转移支付等措施改变国民收入再分配的数量和结构,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经济生活。
(2)调控的主要功能不同。
货币政策是从流通领域出发,通过对货币供求数量的调节来施加对经济的影响,其调控目的是使货币供给量和货币需求量达到均衡,进而促使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达到均衡,其功能是总量调节;财政政策是从分配领域出发,通过对社会纯收入或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来施加对经济的影响,因财政分配是以一定量的社会纯收入或国民收入为前提,所以财政政策的功能是结构性调节。
(3)调控的时滞和效果不同。
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相对复杂,其间所运用的大多是经济手段,政策效果相对温和迟缓,时滞较长,对经济运行的影响是间接的;财政政策主要借助于行政、法律手段,传导过程简捷,时滞较短,对经济运行的影响是直接的,政策效果显著、迅速。
四、论述题1. 试述目前我国中央银行主要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
目前,中国人民银行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和再贷款政策、利率政策、信贷政策和汇率政策等。
(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后,即建立起我国的存款准备金制度。2007年以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频繁,成为我国中央银行经常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
(2)公开市场业务。
我国的公开市场业务包括人民币公开市场业务和外汇公开市场业务两部分。
(3)再贴现与现贷款政策。
自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以来,再贷款作为一项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在我国的宏观调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98年以后,中央银行再贷款作为货币政策工具的地位和作用都在逐渐弱化。
中国人民银行于1986年正式开展对商业银行贴现票据的再贴现业务。2002年以来,由于再贴现利率的确定存在一定问题,再贴现业务日益萎缩,难以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
(4)利率政策。
利率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对利率所采取的方针、政策和措施的总称。在我国,利率政策一直是我国货币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货币政策实施的主要手段之一。
(5)信贷政策。
信贷政策不同于货币政策中的其他总量政策工具,主要着眼于解决结构问题,通过窗口指导,引导信贷投向,促进地区、产业、产品结构的调整,防止重复建设和盲目建设,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
(6)汇率政策。
汇率政策已经成为中国人民银行调节宏观经济的一项重要手段。
2. 试述目前我国主要采用的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与操作指标。
从1994年10月起,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定期向社会公布货币供给量统计,把货币供给量作为货币政策最主要的中介指标。现阶段我国的货币供给量分为M0、M1和M2三个层次:M0为流通中现金;M1为M0加上企事业单位活期存款,称为狭义货币供给量;M2为M1加上企事业单位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和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称为广义货币供给量。在这三个层次的货币供给量中,M0与消费物价变动密切相关,是最活跃的货币;M1反映居民和企业资金松紧变化,是经济周期波动的先行指标,流动性仅次于M0;M2流动性偏弱,但反映的是社会总需求的变化和未来通货膨胀的压力状况。通常所说的货币供给量,主要指M2。除了货币供给量之外,中国人民银行还关注贷款规模变量,一是因为贷款规模与货币供给量紧密相关,二是因为在国际收支双顺差的背景下,中国人民银行为了稳定人民币汇率水平,通过国外资产渠道被动投放了大量的基础货币,有可能引起商业银行资金过于宽裕,信贷规模过度增长,进而引起货币供给量的过度增加,影响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实现。
目前,我国的利率还没有完全市场化,在这种情况下,利率还不适宜充当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不断推进,利率市场化的逐渐完成,利率有可能成为未来我国的货币政策中介指标。
与货币供给量作为中介指标相对应,目前我国货币政策的操作指标主要是基础货币。中国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中负债栏中的储备货币即为我国的基础货币,中国人民银行可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与再贷款政策对基础货币进行调控,依据基础货币与货币供给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对货币供给量进行相应调节,以实现政策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