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史料分析题1. 阅读下列此材料
材料一: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锄夷斤斯,试诸壤土。
——《国语·齐语》
材料二:夫范、 中行氏不恤庶难,而欲擅晋国,今其子孙将耕于齐,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国语·晋语》
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美金”,“恶金”指什么?材料二中的“宗庙之牺”和“畎亩之勤”指什么?
(2)简要评述上述材料反映的社会状况。
“美金”是指青铜,“恶金”是指铁。“宗庙之牺”和“畎亩之勤”是指牛。
(2)我国铸造和使用铁器,大约开始于西周末年或春秋初年。“美金以铸剑戟……试诸壤土”是春秋中期前已有铁器的证明。铁器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力,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发展水利交通,促进社会生产创造了条件。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已广泛使用于农业生产,有利于大量荒地的开垦和耕作效率的提高。
在铁器用于农业生产的同时,还使用了牛耕。春秋时期,牛耕已经使用则是毫无疑问的,人们的名字往往把牛和耕连在一起。《国语·晋语》记载:“宗庙之牲,为畎亩之勤”,足证春秋时期,牛耕已为人所熟知,牛耕在战国更加普遍,铁农具和畜力的结合,为深耕细作提供了条件。随着农具的改进和耕作技术的进步,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大大提高。
四、简答题1. 商鞅变法述评
公元前356年和前350年,秦孝公先后两次任用商鞅进行变法。两次新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内容:
(1)奖励军功,建立军功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度,规定宗室贵族凡没有军功的人,不得列入宗室的属籍;一般百姓,立有军功,也可授爵。军功爵共分二十级,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不同的爵位。军功爵制的推行,提高了士兵作战的积极性,加强了秦国的军事力量,打击了旧贵族势力,培植了大批军功地主。
(2)废井田,开阡陌。废除井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由国家按土地亩数向土地的所有者征收土地税。
(3)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努力从事耕作、纺织者,给予奖励,从事工商业者或懒惰者,没入官府为奴。
(4)推行县制,行“连坐之法”。将全国划分为三十个县,县设令、丞,由国君直接任免。把农民编入户籍,五家一伍,十家一什,相互监督,奖励告密,从而加强了地主阶级的统治。
(5)迁都咸阳。将国都由栎阳(今陕西富平)迁至咸阳,以适应向东发展的需要。
(6)统一度量衡。制造标准的度量衡,要求全国实行。
(7)制定秦律。参照李悝的《法经》和各国法律,制定了秦国的法律,由政府公布,在全国施行。
(8)焚诗书,禁游学,实行愚民政策。
评价:
由于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措施正确得当,得到国君秦孝公的支持,因此,它成为战国时期最典型、最深刻、最彻底的政治改革。在土地所有制方面基本上废除了以井田制为基础的封建领主所有制;政治上,基本上废除了分封制,确立了郡县制,又实行奖励耕战的措施。商鞅变法使封建制在秦国得到了巩固和发展,促进了秦国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使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统一六国创造了条件。
变法实行的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世有消极影响。商鞅变法还触犯了一些旧贵族的利益。因此,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后,商鞅被车裂处死。但新法深入人心,不可动摇。
2. 怎样看待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
经济变革:春秋时期,铁农具使用渐多和牛耕逐步推广,标志着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同时,水利灌溉事业、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使社会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生产力的飞跃引起了生产关系的变革。公田以外出现了许多私田,“田里不鬻”制度被破坏,井田制开始瓦解,封建生产关系开始形成,产生了封建地主和依附农民这两大对立阶级。
政治变革:春秋时期,王室无力统驭天下,大诸侯国相继而起,充当诸侯之长,以“尊王攘夷”的名义控制中小诸侯,西周时代“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已不复存在,变成了“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出现了大国争霸的局面。春秋中期以后,各诸侯国内部的政治格局也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卿大夫与公室的政治斗争愈演愈烈,以下克上的事件层出不穷。斗争的结果,使各国的公室不同程度地衰落下去,卿大夫逐渐掌握了政权,有的甚至灭亡了公室。春秋后期大夫执政是一种历史潮流,一定程度上得到人民的支持。
总之,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使新兴力量崛起,权力下移,社会更趋活跃,奴隶改变身份、获得自由的可能性增大,新的社会结构、政治体制正在形成中。最大的意义在于社会关系、社会组织进一步冲破“血缘”的锁链,民意也依托“天意”得到充分的肯定。
3. 谈谈对孔子的认识。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后,孔子被历代封建统治者奉为“圣人”。他的言行由其弟子或再传弟子记录编纂成《论语》,是研究孔子思想最可靠的依据。
孔子很重视“礼”,以周礼为理想之制度,但同时也主张对礼制作适当的改良。他看到了夏商周三代的礼在继承中需要有所损益,在一些非根本性的改变上,采取“从众”的态度。在政治观点方面,孔子主张“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反对国君横征暴敛,反对用残忍的手段统治人民。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强调以道德为礼制的基础,以道德教化为治国基础。他重视道德感化作用和统治者个人以身作则的表率作用,相对轻视法律及其强制作用。他力求将外在的强制的礼的规范建立在人们的道德自觉的基础上,这样就使礼制获得了新的意义。
孔子的道德思想就是仁学。仁的思想是其最重要的核心部分。孔子认为,仁的根本要求是“克己复礼”,即要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礼的规定,具体来说最重要的是要做到孝悌。在当时的封建宗法制度下,国家的政治结构建立在宗法制度的基础上,天子与诸侯、诸侯与大夫的关系,即为父子、兄弟的关系。孝悌正是使之和谐而不受破坏的道德要求。人做到了孝悌,也就不会犯上作乱了,所以说孝悌是仁的根本。“克己复礼”和孝悌,都反映了孔子当时想恢复西周礼制秩序的要求。孔子还说“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爱人思想和推己及人的原则是孔子伟大的贡献,也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处理人际关系的根本原则。这个思想的提出,给礼注入了新的精神。
孔子把仁和礼结合起来,运用到社会实际中。礼是人们的行为准则,是社会对人的外在约束,而仁则是修己、爱人的内在自觉性。仁礼结合,礼具有了仁的思想内容和精神,便被建立在人们自觉的基础上,提高了人们克己复礼、执行礼的自觉性。以礼的准则行仁,以仁的自觉复礼,二者相得益彰。
在天道观方面,孔子是信神和畏天命的,表明他未能摆脱西周以来天命鬼神的影响。另一方面,他对天命鬼神又持怀疑的态度,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问题放在优先的地位,树立起儒家重视人事的一贯传统。
孔子也非常重视教育。他开创了第一所私学,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由官学向私学的一个重大转折。战国时期学术文化和教育的发达,孔子起到开风气之先的作用。他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教育思想,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等。他还培养教育了众多的弟子,现在据古代文献有姓名可考的70余人,其中不少都出仕为官,另一部分则从事教育,传播孔子思想,在社会上产生很大影响,形成了中国第一个民间学派——儒家学派,一时成为显学。
孔子还是一个整理古籍的专家,他编《诗》、《书》,定《礼》、《乐》,作《春秋》,赞《周易》,后来这些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4. 简要概括老子的思想。
老子即老聃,春秋末期楚国人。老子曾做过东周管理图书档案的官吏,晚年弃官隐居。研究老子思想的主要资料是《道德经》,又称《老子》,是道家后学根据老子的思想言论编纂而成的。
“道”是老子哲学的基本概念,是老子哲学体系的最高范畴和思想核心。道是“万物之宗”,事物的生成过程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无”比“有”更根本,是天下万物产生的根源,所以说“无”就是“道”。“道”并不是指物质实体,而是一种精神,是一种超越一切的虚无本体。
在“道”的思想支配下,老子的政治主张是“无为而治”。“无为”就是顺其自然,统治者对人民实行高压政策是行不通的,要对百姓宽厚,这样民风才会淳朴。
老子哲学中具有自发的辩证法因素。他认为事物中总包含着大小、有无、长短、强弱、生死等对立的两个方面。而彼此又是互有联系的,还可相互转化,弱可变强,小可变大。老子又认为“反者道之动”,即认识到矛盾的运动,是事物发展的推动力。
《老子》一书有着极其完整的哲学体系、丰富的思想内容和较高的思辨色彩。但是《老子》的政治思想具有保守、唯心主义倾向,在阐述自己的辩证法时过分夸大了对立双方的统一,看到了对立的转化但无视转化的条件,陷入了形而上学的泥潭。
5. 试述春秋时期大国争霸的实质与意义。
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势力急剧膨胀,西周时代“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已不复存在,变成了“礼乐征伐白诸侯出”,出现了大国争霸的局面。著名的春秋五霸,一说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一说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吴王夫差、越王勾践。
春秋时期大国争霸,是旧制度接近衰亡的反映。诸侯霸主们发动战争的目的,无一不是为了扩大自己的统治范围,掠夺更多的土地、人口和财富。因此,有“春秋无义战”之说。
尽管春秋时代争霸战争不可避免地带来种种惨祸、灾难和痛苦,但也产生了有利于历史前进的客观效果。
第一,争霸战争加快了统一中国的步伐。大国在争霸和兼并战争中开拓了疆土。争霸战争使春秋初年百十个国家缩减成几个大国,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这种集权趋势的加强,为全国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制的建立,起了奠基的作用。
第二,争霸战争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过程。春秋时代是一个新旧制度交替变革的过渡阶段,社会上存在着开始产生的封建制与日趋没落的奴隶制之间的斗争。大国争霸战争,程度不同地打击和削弱了奴隶主贵族集团,为封建地主阶级扫清了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有助于新势力的发展。
第三,争霸战争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春秋时代,居住在周边的蛮、夷、戎、狄不断袭扰中原;中原霸主也以“攘夷”相号召,与之进行斗争。于是出现了空前的民族大迁徙、大交流,华夏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彼此犬牙交错,杂居共处,打破了各族间固有的地域界限,为各族的交往、融合创造了十分有利的前提,从而密切了华夏族与其他各族经济文化的联系,有力地促进了各族的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
总之,争霸战争打破了列国的分野,逐渐泯灭了各族的界限,形成了南方以楚国,东方以齐国,北方以晋国、燕国,西方以秦国几个融合的中心。随着民族交往联系的频繁,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社会经济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各族先后走上了封建制的轨道。
6. 春秋时期封建生产关系是怎样产生的?
(1)井田制的瓦解:
春秋时期,周王室日益衰弱,诸侯们的权力日益增加,加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土地的使用价值提高,诸侯或贵族之间的有关土地的赠送、赔偿、交换乃至抵押、典当关系进一步发展,并不再报告天子。诸侯们已把他们疆域内的土地看做是私产,这种土地观念的出现,说明以土地国有制为基础的井田制开始瓦解,“田里不鬻”制度破坏,土地国有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化。加之农奴们的消极怠工或逃亡他乡,对贵族领主们是一个打击,这是加速井田制瓦解、促进土地私有制产生的重要因素。
(2)赋税制度的改革:
春秋时期,由于牛耕和铁农具的普及和应用,大量的荒地被开垦为私田,各诸侯国为了扩大税源,先后进行了赋税制度的改革。最早改革的是齐国的“相地而衰征”和晋国的“作爰田”。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即履亩而税,按田亩征税,不分公田、私田,凡占有土地者均按土地面积纳税。初税亩的实施,增加了财政收入,适应和促进了新生的封建土地占有关系,加速了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
(3)阶级关系的变化:
春秋时期,随着井田制的崩溃和土地私有制的出现,阶级关系也相应发生了变化。那些占有大量私田的人放弃了井田制的剥削方式,他们将土地分成小块,租给逃亡奴枣和破产农民耕种,收取实物地租,出租土地者转化为封建地主;租种土地者转化为依附农民。从此,封建地主与农民两个新兴的阶级便孕育成长起来,封建依附关系开始产生发展起来。
7. 简述秦统一的历史必然性及意义。
(1)秦统一的历史必然性:
公元前221年,秦将王贲攻齐,俘齐王建,齐亡。至此,秦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统一了六国,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
①从经济上讲,秦统一是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割据的状态下,各国关卡林立,强征勒索,给交通和商业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战国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强烈要求政治上的统一,以为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②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自西周灭亡以后,中国一直处于战乱之中,长期的割据混战,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人们强烈要求结束分裂割据的局面,向往“四海之内若一家”的前景,统一已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③从民族关系上讲,经过春秋、战国长期的民族融合,华夏。族在中国境内形成一个相当巩固的民族共同体,且有较高的经济、文化水平。
④秦国的强大决定了由秦国来完成统一全国的历史使命。秦国的商鞅变法比较彻底,“军功爵”制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奖励农耕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严密的吏治和法制提高了工作效率。与秦相反,东方六国变法不彻底,内部又纷争不已,国力一再削弱,由秦国完成统一也就成为必然。
⑤秦王嬴政在统一过程中表现了他的雄才大略。他除掉了吕不韦、缪寡、太后集团,有利于政令的统一,注重网罗人才,任用尉缭、李斯、王翦、王绾、蒙恬等人,各尽其用;在军事上,采取了“远交近攻”的政策,逐步瓦解六国。秦王嬴政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在秦统一六国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2)秦统一的意义:
秦统一结束了长期以来的封建割据局面,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秦王朝推行了许多消除分裂因素的措施,加强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这对我国历史的发展,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封建社会以高度发展的经济和文化屹立在世界文明的前列,而且能有效地抵抗外来侵略,保持国家的独立,这与公元前3世纪秦统一的开创之功,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联系。
8. 春秋大国争霸与战国兼并战争如何区别?
武器的进步: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与春秋时期的大国争霸相比,军队使用的武器有所进步。春秋时期的兵器多是铜制的,主要有矛、剑、戈、弓矢等,战国时期随着冶铁技术的进步,矛、戟、剑等武器逐渐由铜制改为铁制,比以前更加锋利和坚韧。同时,一些大型兵器如用机械力量放射的弩机等比以前更加广泛。
兵种的变化:西周春秋时期的主要兵种是战车部队,作战方式主要是列阵作战。战国时期的兵种则有步兵、骑兵和车兵,步兵、骑兵较之车兵轻捷灵活,作战方式也由列阵而战改变为争夺战和运动战。由于武器的先进和军队数量的增加,攻城战和大规模野外作战已是很普遍的现象。
兼并战争的性质: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各霸主以扩大势力范围及掠夺土地、人口、财富为目的。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统一战争的性质。
9. 简析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意义。
借助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各国先后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实质上是一场封建化运动,使封建制度在各国建立。
(1)各国国君名号和职权发生了变化。随着各国势力范围的不断扩大,君主的地位日渐提高,周王分封时赐予的名号已与他们的政治地位不相符合,他们想用最能显示尊贵的名称——“王”来作为自己的称号。“王”已不再是周天子的专称,而是拥有实权的一国之主的称号,专制的含义已十分明显。
(2)以文武分职为特点的中央集权官僚机构建立起来。在君主之下,有一系列官僚组织。其中相和将是其首脑,文武分职是其特点。相是百官之首,义称相邦或相国。将或将军,为武官之长。文武分职是君主控制臣下的重要手段。
(3)君主继承制的发展。随着君主集权局面的形成,为了稳定最高统治者集团内部的关系,嫡长子继承制越来越适应形势的需要。
(4)郡县制取代了分封采邑制。战国时期随着边疆地区的发展,在郡下开始分设若干县,由此产生了郡县两极地方机构。郡设守,县设令,郡县的政令受制于中央,郡县的长官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县下有乡里,乡设“三老”,里设里正;乡里以下设什伍组织。
(5)封建法制确立。魏国李悝制定《法经》,秦国商鞅参照《法经》制定了秦国的法律,它们是我国最早的系统化封建法典。
(6)新的官吏管理制度确立。随着世卿制的破坏,新的官吏选任制度逐渐确立,使立功仕进、荐举仕进、献策仕进等新的选官制度逐步完备。官吏由国君任免,不再封赐采邑而是领取俸禄,这种君臣关系已带有雇佣的性质。国君对重要官吏和地方长官进行考核,决定其升迁任免。这种官僚制度使国君集权于一身,初步形成了中央集权政治。
10. 简述墨子的思想。
墨子名翟,约生于春秋末年,鲁人,是墨家的创始人。《墨子》一书,现存53篇,大部分篇章都是墨子的弟子或再传弟子记述墨子言行的集录,是研究墨于思想的可靠材料。
墨子尊天事鬼,相信天有意志,能降祸福于人,认为君主如违背兼爱、非攻或节用、尚贤,就将受到天和鬼神的遣罚,反之,则能受到福佑。
在道德方面,墨子提倡“兼爱”,以“兼相爱、交相利”来代替不相爱和亏人以自利。墨子的兼爱是一种普遍的没有差别的爱。墨子又将爱人与利人联系在一起,兼相爱就是要交相利。墨子特别重视国家人民之利,以是否符合国家人民之利为衡量义与不义的标准。从此出发,他谴责当时各国之间的攻战为“至大不义”,力主“非攻”;他也反对儒家提倡礼乐的主张,认为儒家主张厚葬久丧和在各种典礼中“弦歌鼓舞”,都是劳民伤财,不利于生产和生活,所以,提出了“非乐”、“节葬”的主张;他还反对靡费,主张“节用”。
在治国方面,墨子提倡尚贤、尚同。墨子认为,即使是农民、工匠,只要有贤有能,都要选拔出来给以爵禄、权力,管理国家事务。这反映了下层小生产者突破宗法等级制度,争取自身政治权利的需求。尚同是在尚贤的前提下,要求人们与上级政长同是非,“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皆非之”,逐级逐层统一思想,最后使“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也就是集中统一到中央。这是一种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思想,后来在法家那里得到了发展和实际运用。墨子尚贤尚同,一方面要求突破宗法制度,给“农与工肆之人”以政治权利,一方面又要求由上而下一同天下之义,这是一个深刻的矛盾。这个矛盾,反映出小生产者思想的特点。
墨子在认识论方面,提出了判断是非真假标准的三表法:第一表,“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第二表,“原察百姓耳目之实”;第三表,“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三表法的出发点是唯物主义的,主张根据前人的间接经验、群众的直接经验和实际效果来判断是非,在认识发展史上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它过分夸大了感觉的作用,忽视了理性认识的重要性,在实际运用中不能不陷入经验论的错误。
11. 简述春秋时期齐国、鲁国改革的内容及其意义。
(1)齐国的改革:
公元前685年,齐桓公即位,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
在政治体制上,“叁其国而伍其鄙”,所谓“叁其国”,即将国都地区划分为21个乡,其中工商之乡六,不服兵役;士农之乡十五,服兵役,由桓公、高子、国子各管五个乡。所谓“五其鄙”,即在鄙野地区设立五大属区,由五大夫各属一区。五大夫在每年的正月向桓公汇报属内治绩,推举属内贤能。
为了有效控制全国居民,管仲还提出了“四民分业定居”的理论,即按照人口的职业划定固定的地域,使士、农、工、商各居其所。使他们世世代代各司其事,各安其业,从而达到稳定社会秩序的目的。
在军事上,管仲本着“作内政而寄军令”的原则建立了一套军政合一的军事体制。在十五个士乡中,每五乡设一军,每军一万人,作为国家的常备军。为了提高战斗力,于春秋两季进行军事训练,将“卒伍整于里,军旅整于郊”,称“内教”,在鄙野的五属五十个县也有相应的军事组织。每年利用农闲时间进行军事训练。如此一来,齐国建立了完备的军事政治体制。
在经济上,实行“相地而衰征”的政策。所谓“相地”,就是观测评定土地,以区分土地的好坏肥瘠。所谓“衰征”,就是依土地等级征收不等的赋税。如此一来,地尽其利,民尽其力,为齐国经济的振兴奠定了基础。其次,管仲实行官山海,盐铁专营,即盐铁由民间生产,由官府统购统销,为国家开辟了重要财源,从而为齐桓公称霸诸侯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管仲进行的改革,很快收到了“通货积财,富国强兵”的效果,齐国国力日益强盛。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今河南兰考)大会诸侯,周天子也派代表参加,标志着齐桓公第一个成为中原诸侯的霸主。
(2)鲁国的改革:
鲁国的改革主要表现在公元前594年(宣公十五年)实行的按亩征税的田赋制度,这是承认私有土地合法化的开始。鲁国实行初税亩,即履亩而税,无论公田、私田,凡占有土地者均按土地面积纳税。初税亩的实施,增加了财政收入,适应和促进了新生的封建土地占有关系,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过程。
12. 分析百家争鸣的社会背景及主要原因。
战国时期,政治经济领域中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思想文化领域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派别,如儒、墨、法、兵、农、阴阳等家,人们统称为“诸子百家”。各家学派都创立学说,聚徒讲学,议论时政,相互诘难,人们把思想领域出现的这种局面称为“百家争鸣”。
社会背景:一是阶级基础: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的时期,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激烈的政治斗争和经济与文化繁荣,对各个阶级、阶层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们对当时社会大变革中的许多问题,表明自己的态度,提出主张、愿望和要求。这是产生“百家争鸣”的阶级基础。
二是“士”构成了“百家争鸣”的主体:战国时代的“士”,是当时知识分子的统称。他们一部分是从奴隶社会的“士”转化而来的,一部分是从地主和平民中涌现出来的。他们虽然不是一个阶级,但都必须依附于一定的阶级。他们走公室、跑私门,希望得到统治者的任用。由于他们所投靠的对象不同,或出身经历不同,成了各阶级在思想上的代言人。
三是社会基础:在诸侯割据纷争的时期,统治者还不能推行封建的文化专制主义。所谓“诸侯并争,厚招游学”,诸侯国的国君和大贵族都招揽大批知识分子为自己服务,礼贤下士成为社会风气。当时的士,可以各持一说,在诸侯之间奔走游说,“合则留,不合则去”,有相对的自由。收徒讲学的风气也非常盛行,只要略为著名的士,差不多没有一个不是“率其群徒,辩其谈说”的。这就使各个学派有了发展的机会。
主要原因:从政治方面看,战国时期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国林立纷争。各诸侯国的国君为了在战争中取得霸主地位,竟相招贤纳士,运用不同思想学说以使自己的国家富足强大,这便给百家争鸣创造了一个宽松的学术氛围。
从经济方面看,战国时代,由于封建的生产关系代替了奴隶制的生产关系,大部分直接生产者从奴隶制的桎梏下解放出来,劳动兴趣和生产积极性有了提高,促使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社会经济呈现出繁荣的景象。这使得有些人成为有闲阶层,有时间从事自己的学术活动。
从文化方面看,孔子时就推广私人授徒讲学,打破了“学在官府”、贵族垄断教育的历史,使得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这也推动了“百家争鸣”的出现。
从科技的发展看,战国时的科学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如天文学、数学、光学、声学、力学、医学等方面在当时均达到较高水平。这些科技成果标志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
此外,这一时期,各个学派之间、同一学派的不同流派之间,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学习和借鉴。这也是促成百家争鸣的一个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