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史料分析题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没收一切私人的或团体的——豪绅、地主、祠堂、庙宇、会社、富农——田地、山林、池塘、房屋,归苏维埃政府公有,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及其他需要的贫农使用。
——引自中共1930年《苏维埃土地法》
材料2:1931年2月,毛泽东按中央决定指示各级政府发一布告:“说明过去分好了的田,(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即算分定,得田的人, 即由他管所分得的田,这田由他私有,别人不得侵犯。”“租借买卖, 由他自主; 田中生产,除交土地税于政府外,均归农民所有。”
——转引自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材料3: 一方面要规定地主应该普遍地减租减息,不得抗不实行。另一方面,又要规定农民有交租交息的义务,不得抗不交纳。
——引自中共中央1942年《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问题》
材料4: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连同乡村其他一切土地,按乡村全部人口,不分男女老幼,统一平均分配……并归个人所有,……承认其自由经营、买卖及在特定条件下出租的权利。
——引自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
请回答:(1)材料1和材料2是党在哪一时期的土地政策?材料2对材料1在土地所有权问题上有什么改变?你认为作此改变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材料3是党在哪一历史时期的土地政策?作这一调整的目的是什么?
(3)材料4与材料1、2之间有什么联系?说明了什么?
(4)综观四则材料,说明中国共产党制定土地政策的依据和出发点是什么?
(1)是土地革命时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或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土地政策。材料1规定土地归苏维埃政权公有,农民只有使用权;材料2改为土地归农民所有。主要目的是进一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是党在抗战时期的土地政策。目的是调整阶级关系,既调动农民的抗日和生产积极性,又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
(3)材料4是材料1、2土地政策的继续和发展。说明抗日战争胜利后,随着中日民族矛盾的基本解决,中国人民同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已成为社会主要矛盾,反封建斗争重新成为革命的主要任务之一。
(4)主要依据:不同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和革命的主要任务。出发点:解放农村生产力,调动农民的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借以战胜一切敌人。
四、问答题1. 简述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1)中国的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反侵略战争由失败到胜利的转折点,是中华民族由衰落到重新振兴的转折点,抗战胜利,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提供了一个弱国战胜帝国主义强国侵略的经验和范例,在民主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首先,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华民族空前觉醒的时期,中华民族的空前觉醒和团结的伟大力量,推进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为以后的中国大前进做了准备,也为中华民族新的统一做了准备。
其次,抗日战争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抗日战争引发了国内各派政治势力的极大变化,国民党的政治地位由高峰下落,为南京政权的覆灭和在大陆的败亡准备了条件。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提高,经过延安整风和中共“七大”,全党达到空前的统一和团结,并且形成了以毛泽东为首的坚强的领导核心。两党政治、军事力量的消长,决定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前途,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
再次,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深入敌后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争,创立了19块抗日根据地。抗日根据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为新中国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是新中国建设的“雏形”。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选择了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光明大道。
(2)中国的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占有重要地位。
首先,中国的抗日战争不仅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长期坚持反法西斯战争的国家,也是东方唯一抗击日本法西斯的国家。
其次,中国人民的持久抗战,牵制和消耗了日军主力,对世界法西斯战争的进程和结构发生着重大影响。亚太战场的对日作战中,中国牵制和消耗的日军最多,是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主力军。
再次,中国的抗日战争打破了日本“北进”苏联的企图,支援了苏军的对德作战,牵制了日本的主力,延缓了太平洋战争爆发的时间,援助了英、美对日作战,在战略上有力地配合和援助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2. 论述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1)正义性的反侵略战争:抗日战争既是中国人民反帝民主革命,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进步的、正义的事业,因此得道多助,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2)全民族抗战:抗日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民族的凝聚力。
(3)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倡导和建立,到全面抗战路线的制定;从敌后根据地的建立和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到毛泽东《论持久战》指明抗战前途,都突出了共产党在抗战中的关键作用。
(4)两大战场相互依存,相互配合,坚持到抗战胜利,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突出特点。国民党在正面战场进行了英勇的抵抗,沉重打击了日寇。
(5)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相互配合,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力量的相互协调是“二战”胜利的根本原因。苏美对日作战是对中国抗战决胜的有力配合。
3. 评述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略中国东北,中国人民率先揭开了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1937年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全面侵华,中国军民奋起抵抗,开始了持续8年的全面抗战。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正式签署投降书。至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抗战8年,中华民族做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进行最早、坚持时间最长、牵制和消灭日军最多、民族牺牲也最惨重的战争。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的局部抗战开始,到1945年结束,历时14年之久。若从1937年全面抗战算起,也进行了8年。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抗日战争进行的最早,坚持的时间最长。中国军民始终抗击和牵制着日本法西斯的主要兵力。“七七”事变时, 日本投入陆军24个师团中的21个。此外, 日本还投入了60%的空军和三分之二的海军。直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中国一直牵制着日本陆军总兵力的80%以上。1945年日本投降前,日本在海外的兵力共365万,其中在中国201万余人。中国战场不仅拖住了近200万日本侵略军,而且不断地消耗了它的有生力量。可以说,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粉碎日本法西斯的主要力量。为此,中国也付出了重大的民族牺牲。据统计,中国人民伤亡人数在3500万人以上,财产损失和战争消耗达5600多亿美元,直接财产损失达1000亿美元以上。
其次,中国战场有力支援了世界其他战场,在二战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和作用。第一,中国的抗日战争粉碎了日本“北进”苏联的计划,使苏联避免了东西两线作战。日本一直计划进攻苏联,但直至战争结束都未对苏联宣战,原因在于日本大部分的兵力用于中国战场,无力“北进”攻击苏联。第二,中国的抗战迟滞了日本“南进”太平洋的计划,有力地支援了英美作战。“南进”太平洋一直是日本的战略计划,但是,由于主力深陷中国战场,它不得不延缓“南进”时间。直到1941年,日本才发动太平洋战争,但大部分的兵力仍深陷中国战场。这就缓和了英国的处境,也使美国获得了更多的备战时间,有利于其在西南太平洋的反攻。第三,中国的抗战避免了德日法西斯会合,使同盟国得以将它们各个击破。德日法西斯曾计划; 日军向东进攻澳大利亚,向西进攻锡兰和印度;德国进攻斯大林格勒,占领高加索、中东,两国在中东会师。但由于日军主力深陷中国战场,无力进行此战略。因此,中国抗战避免了日本与德国的会合,从而保证了同盟国“先欧后亚”战略的实施,配合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再次,抗战时期和战后中国国际地位的显著提高,也客观上反映了中国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卓越贡献。中国人民以自己的艰苦抗战表明,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抗击日本的主力军,中国战场是东方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正是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抗战期间,美英等国主动提出废除不平等条约,战时和战后,中国确立了应有的大国地位,正式跻身“四强”行列。中国以大国身份参加了二战后期的重要国际会议,还成为了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和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国际地位的提高,反映了中国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卓越贡献。
总之,中国人民不仅在自己的国土上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主力军,而且以自己的英勇抗战有力地支援了其他国家的反法西斯斗争。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4. 评述抗战的三个阶段。
抗日战争分为战略防御阶段、战略相持阶段、战略反攻阶段。
战略防御阶段: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淞沪会战爆发。 9月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抗战初期,国民党积极抗日,先后进行了淞沪会战、徐州会战、太原会战、武汉会战等重要战役,并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粉碎日本“速战速决”战略。但是,由于国民党在政治上实行片面抗战路线,在军事上采取单纯防御的战略方针,所以,正面战场的战局非常不利,先后丢失了华北、华中的大片领土。1937年9月,八路军第115师在乎型关首战告捷,取得了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大胜利。八路军和新四军深入敌后,开辟敌后战场,主要从战略上配合国民党军作战。
战略相持阶段:1938年10月,广州、武汉相继失守以后,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此时日本改变了侵华方针:将主要兵力用于打击在敌后战场的八路军和新四军,而对国民党政府则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的方针。随着日本侵华方针的转变,国民党内以汪精卫为首的亲日派分子公开叛变投敌。同时,国民党的反共倾向也日渐增长,蒋介石采取“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掀起了三次反共高潮,妄图消灭共产党和敌后抗日根据地,1941年1月制造了皖南事变,对抗战事业造成重大损害。共产党领导解放区军民一面抗击日伪军的“大扫荡”,一面打退了国民党的三次反共高潮,先后提出和实行了对敌斗争、精兵简政、发展生产、整顿三风等一系列政策,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根据地。至1943年12月, 日军在兵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被迫收缩战线,华北方面军停止了向抗日根据地的进攻。
抗日战争的反攻阶段:1943年,美军在太平洋战场转入战略反攻。日本为了挽救其军事上的劣势,于 1944年发动豫湘桂战役,结果国民党军大溃败。国民党在政治上实行一党专政,在经济上官僚资本垄断操纵,致使大后方经济凋敝,民不聊生。与此相反,1944年起,共产党领导的敌后军民在华北、华中、华南地区对日伪军发起局部反攻。1945年4月,中共七大在延安召开,为抗战胜利作了准备。1945年8月,美国在日本的广岛、长崎投掷了两颗原子弹。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8月9日,毛泽东发表了《对日寇的最后一战》,要求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人民军队对日寇进行进攻。1945年8月15日, 日本正式宣告五条件投降。至此,中国人民抗日民族解放战争胜利结束。
5. 评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
①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举起抗日大旗,号召“发动群众斗争,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坚决反对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在东北组织抗日活动,与福建人民政府签订《抗日停战协定》。
②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935年12月,共产党召开瓦窑堡会议,明确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③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国共十年对峙局面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④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共发表通电,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国共两党亲密合作,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长城。蒋介石庐山谈话,“确定了准备抗战的方针”。
⑤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发表自卫宣言。中国共产党改编工农红军。9月,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2)抗日民族战线形成的促成因素:
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阶级矛盾下降为次要矛盾。
②中国共产党政策的调整有利于统一战线的建立。
③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④对日本的侵华,国民党各派别有抗日斗争的要求和表现。
⑤日本侵华,影响到了英美的在华利益,促成了蒋介石态度的变化。
(3)评价: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共产党顺应历史潮流采取正确政策的结果,也与国民党政策的转变分不开。
(4)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点:
①具有广泛的民族性,是全民族广泛而长期的合作。
②没有一个统一的正式的组织机构,也没有一个为国共两党所共同承认和正式公布的政治纲领。这一特点,加重了统一战线的不稳定性。
③国共两党都有自己的政权和军队,国民党掌握着全国政权和军队,中国共产党只掌握局部政权,但是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和抗日根据地是民族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
④统一战线内部始终存在着两条不同的抗战路线,即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和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它们之间的斗争贯穿于抗日战争始终。
(5)经验教训:
①合作是中国共产党长期号召、倡导、坚持不懈的产物,是全国人民大力推动的产物。
②合作是在民族生存关头提出的,民族存亡压倒一切。
③国共两党相互让步,是实现合作不可缺少的条件。
④在合作中两党都应克服,内部的消极因素。
⑤在维护民族独立和主权完整的条件下,可以承认两种制度长期并存。
6. 概括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各个阶段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及其表现形式的演变,说明中共根据上述变化对政策的调整及其结果。
在中共创立和国民大革命时期,主要矛盾及其形式表现为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的矛盾。中共三大确立了与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蓬勃发展。
大革命失败后的20世纪20年代后期,中国社会以阶级矛盾为主,表现为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工农群众与国民党为代表的大地主资产阶级的矛盾。中共八七会议提出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并领导了土地革命战争。
20世纪30年代初至40年代中期,中日两国的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共先后实行抗日反蒋、逼蒋抗日和与国民党合作抗日的方针,实现了由国内战争向民族战争的转变和全民族抗战的到来,并取得了全民族抗战的胜利。
抗战胜利后,阶级矛盾上升,表现为中共领导的人民群众与美帝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中国共产党坚持自卫战争,联合。各种民主力量,武装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7. 简述1938年10月前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三次会战。
1937年7月7日,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爆发。抗战初期,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先后组织了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一系列战役,沉重地打击了日寇。
淞沪会战:1937年8月,日军大举进攻上海。驻守上海的第九集团军,在张治中率领下奋起抵抗。国民政府陆续调集70余万人抗击日军,组织淞沪会战。9月下旬,日军发起猛攻。11月,上海陷落。淞沪会战打乱了日本侵华的全盘计划,粉碎了日寇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淞沪守军浴血奋战,迫使日军转移战略主攻方向,激发了中国军民的抗战热忱。
徐州会战:1937年12月,日军占领南京、济南以后,南北夹击,会攻徐州。第5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部队同日军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域上,展开了会战。会战歼灭日军1万余人,缴获大批武器和装备。1938年4月,日本调集兵力四面合围徐州,中国军队主动放弃徐州。台儿庄会战是中国抗战以来正面战场取得的最重大胜利。这一胜利,打击了日寇,振奋了民族精神。
武汉会战:1938年6月,日军进攻安庆,武汉会战开始。中国军队英勇抵抗了日军的进攻。但是,由于采取单纯防御战略,在日军优势火力进攻下,中国军队被迫于10月撤出武汉。武汉保卫战,是抗战防御阶段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中国军队英勇抗击,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迟滞了日军的行动。日军虽然攻占了武汉,但其速战速决迫使国民政府屈服的企图并未达到。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1938年10月前,国民政府在抗日战争正面战场进行了积极的抵抗,先后组织了三次大规模会战,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热情,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赢得了宝贵时间,对中国抗战有重大的意义。
8.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革命统—战线的比较。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具有广泛的民族性,它不仅有无产阶级、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还包括蒋介石为首的亲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和其他爱国人士;凡属中国抗日的阶级、阶层都包括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中。而革命统一战线是上述前四个阶级的革命联盟。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没有一个统一的正式的组织机构,也没有一个为国共两党所共同承认和正式公布的政治纲领;而革命统一战线有统一的政府机构,有政治纲领新三民主义。
(3)合作方式不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国共两党是党外合作,革命统一战线的国共两党是党内合作。
(4)政权和军队的掌握不同;革命统一战线的政权和军队基本上都由国民党掌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双方各自有军队和政权。
(5)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始终存在着两条不同的抗战路线,即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和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革命统一战线中充满着国民党右派争夺领导权的斗争。
(6)结果不同:革命统一战线由于国民党右派的叛变破裂,导致了大革命失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尽管存在着矛盾和斗争,但在共产党的努力维护下,坚持到了抗战的全面胜利。
(7)两个统一战线的任务不完全相同:革命统一战线的任务是“打倒列强,除军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任务是打败日本法西斯。
(8)从所处的国际环境看:革命统一战线得到了苏联的很大帮助,而世界各帝国主义国家及其他反动势力则持敌视、反对的态度。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由于处在二战新的国际环境中,不仅得到苏联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帮助,而且英美帝国主义也赞同国共合作。这对我党建立和坚持国共合作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有利的。
9. 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至1937年“七七”事变全面抗战前夕,蒋介石和南京国民政府奉行的一项基本政策。“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蒋介石国民政府采取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并把它作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对内对外关系的基本国策。
这种政策所带来的直接影响表现在国民政府的一系列内政外交活动上。对内表现;首先,调集军队剿灭共产党,确立国民党一党专政。从1932年底到1934年10月蒋介石国民政府向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发动了第四次、第五次军事围剿,迫使红军长征。长征途中,蒋介石又派军队围追堵截,企图消灭中国共产党。其次,削弱国民党内部异己力量,加强个人权力。1933年5月,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建立,蒋介石借口冯玉祥妨碍政令统一,组织军队扼杀同盟军,于1933年底摧毁了这一抗日政权,大大加强了蒋介石的个人权力。对外表现:“九一八”事变后,由于蒋介石国民政府实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对日寇侵略不作任何抵抗,致使东北三省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全部沦陷, 日本在东北建立伪满洲国,实行殖民统治。19声2年“一·二八”事变后,国民政府拒绝支援坚持抗战的十九路军,并凋他们到南方围剿共产党,致使上海抵抗失败,中国被迫签订《淞沪停战协定》,1935年,国民政府又与日本签订《塘沽协定》、《何梅协定》,致使中国丧失大片领土和主权,民族危机加深。
由此可以看出,“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实质是,蒋介石国民党政权把“安内”摆在第一位,借“攘外”的口号来争取全国舆论的支持,以求尽快实现其剿灭共产党、消除异己的目的。这一政策本质上具有独裁、妥协的性质。反映了国民党在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急剧变动时期对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基本认识。“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实施产生了巨大影响,在这一误国害民的方针指导下, 日本的侵略不仅没有得到有效遏止,反而越来越猖狂,中国大片国土沦陷。同时,中国的反共内战也越打越大,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 “攘外必先安内”政策遭到全国人民的激烈反对。1936年西安事变后,蒋介石被迫结束了“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接受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随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国民党政府开始逐步把重心放到抗日上,国共两党共同努力带领中国人民投入到了伟大的抗日战争。
10. 简述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
西安事变发生之后,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正确分析了形势,确定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派周恩来、秦邦宪等到西安。张、杨完全接受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关于和平解决事变的正确方针和条件。最后,蒋介石被迫接受了联共抗战的条件,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第一,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促使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战争转化,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宣告了国民党放弃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走上联共抗日的道路,中共“逼蒋抗日”方针实现。从此内战基本结束,给国共两党的重新合作建立了必要的前提。揭开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
第二,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和亲日派扩大内战的阴谋。显示了中国各阶层强烈要求团结抗日的愿望。
第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表明中共能从全民族利益出发,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做出符合人民利益的决策,表明了中国共产党的进一步成熟。也表明了中共团结抗日的诚意。
11. 简述中共七大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1)中共七大的背景: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的前夜,在两种中国之命运的斗争日益尖锐的重要关头,为了团结全党和全国人民,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成为人民的胜利,中国共产党于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在延安召开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2)中共—七大的内容:
①毛泽东在会上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深刻分析了国内外形势,总结了二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两条抗战路线斗争的经验,指出中国人民面临着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斗争,提出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任务,就是“用全力去争取光明的前途和光明的命运,反对另外一种黑暗的前途”。
②大会提出实现党的任务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帝国主义,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民主主义国家。
③朱德作了《论解放区战场》的军事报告,报告中回顾了人民军队和根据地人民进行民族抗战的光辉历程,总结了人民军队进行人民战争和军队建设的经验,并从整个战局发展变化的形势出发,规定了从抗日游击战争向正规战争的战略转变和迎接抗日反攻阶段到来的方针任务。
④刘少奇作了《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通过了新的党章。新党章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确定了以毛泽东思想作为全党的指导思想,还强调了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规定了健全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选举了新的中央委员会。
(3)中共七大的历史意义: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极其重要的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代表大会。大会制定了正确的路线、纲领和策略,克服了党内的错误思想,从而使全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七大它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它为党领导人民去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深厚基础。党的七大另一个重大历史性贡献是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七大之后,全党同志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团结一致,为推进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努力奋斗,终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历史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