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辨析题1. 个体从出生到成熟总是按相同的速度直线发展。
错误。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并不总是按相同的速度直线发展,而是体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种是同一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段中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另外一种是不同方面在不同发展时期的不平衡性。
2. 分段识记比整体识记更有效。
错误。对于篇幅短小或者内在联系密切的材料,适于采用整体识记,即整篇阅读,直到记牢为止。对于篇幅较长、较难或者内在联系不强的材料,适于采用分段识记,即将整篇材料分成若干段,先一段一段地记牢,然后合成整篇识记。至于段的长短,要根据自己对材料的熟悉程度而定。
3. 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是一样的。
错误。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教育目的是最高层次的概念,它是培养各级各类人才的总的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都要依据教育目的制定。培养目标是指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培养人的具体的要求。教学目标是三者中最低层次的概念,它更为具体,微观到每堂课甚至是每个知识内容,教育目的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彼此相关,但不能相互取代,目的与目标根本不同,能测量目标,但不能测量目的。
4. “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这句话是矛盾的。
错误。题干中的这句话并不矛盾。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自身的品德。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2)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3)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
三、简答题1. 简述榜样示范法的概念以及运用榜样示范法需要注意的问题。
概念:榜样示范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越形象的事物越容易接受,榜样形象生动,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能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学生正处于善于模仿的时期,可塑性强,榜样使抽象、高深的思想具体化、人格化,能给人极大的感染和激励。榜样包括伟人的典范、教育者的示范、学生中的好榜样等。
运用榜样示范法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1)选好学习的榜样;(2)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3)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
2. 简述活动中心课程论的主要观点、优点以及局限性。
活动中心课程论指以经验为中心的课程理论。主张以学生兴趣、爱好、动机、需要等为价值取向,以儿童社会活动为中心来研制课程和组织教学。
(1)主要观点。奠定活动中心课程理论基础的是19世纪至20世纪初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他认为:“学校科目相互关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他提倡学生“在做中学”,主张编制课程应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发展顺序相一致,在活动中学习,通过活动获得经验,培养兴趣,解决问题,培养科学的思想、态度和思维方法,使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
(2)优点与局限性。优点:重视学生的需要与兴趣,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有利于将人类知识的各个领域以活动为中心整合起来;强调实践活动,重视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视课程的综合性,主张以社会生活问题来统合各种知识,有利于学生获得对世界的完整认识。局限性:活动中心课程的局限主要表现为过分地夸大了儿童个人经验的重要性,忽视了知识本身的逻辑性,只能使学生学到一些支离破碎的知识,降低了学生的系统知识水平,最终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
3. 简述课堂管理的原则。
课堂管理的原则主要有:
(1)提供正确而清晰的目标。课堂管理应当有正确而明晰的目标,目标直接影响和制约师生的课堂活动,能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而且,目标使学生成为积极的管理者和参与者,对于发挥学生自觉的求知热情,增强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也具有积极意义。
(2)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管理时,教师应该通过各种有效手段,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热情。
(3)及时而认真地进行反馈。教师要能够运用信息反馈原理,对课堂管理进行主动而自觉的调节和修正。课堂管理的具体要求和措施只有建立在班级学生思想、学习特点的基础上,才能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4. 简述遗忘的规律。
遗忘的规律是由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提出的,他以无意义音节为材料,依据保持效果,绘制了遗忘曲线,即“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曲线表明了遗忘量与时间之间的关系,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遗忘在学习后立即开始,最初遗忘得快,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逐渐下降,到了相当时间,几乎不再遗忘。因此说,遗忘是有规律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四、材料分析题1. 材料:
某中学初二学生李某,学习成绩较好,智商中上等。外向型性格,开朗,有个性,思维活跃,敢说敢做。但盛气凌人,自以为是,孤芳自赏,桀骜不驯,嫉妒心强;认为人与人之间无信任和善良可言,皆唯利是图;对他人缺乏真诚。虽然李某学习成绩好,但同学不太喜欢她。她与家长、老师说话也是咄咄逼人,因此与人沟通时总带着争吵的神态,难以心平气和地交流。她想交知心朋友,但同学都对她敬而远之。
问题:教师应如何指导该生处理好人际关系?
要解决中学生在人际关系中产生的种种问题,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指导学生积极地调整认知。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不断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从而对人际关系形成一种积极的、准确的认识;教师应指导学生尊重他人的人格,以宽容、平等、合作的态度对待身边的人和事,还要客观认识自己与他人的区别,学会尊重他人,相互包容,宽以待人。本材料中该生应主要从这一方面进行认知辅导。
(2)提高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教师要注意加强学生交往的实际锻炼,让学生克服紧张、恐惧、偏见、敌意、猜疑、嫉妒等不良心理倾向;鼓励学生常与他人交谈、交流看法、讨论感兴趣的事情,在沟通时,不仅要学会倾诉,还要学会倾听,做到耐心、虚心。
(3)培养学生良好的交往品质。教师要指导学生养成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良好品质,应鼓励学生培养自己热情、开朗、大方的性格,善于展示自己的特长与优势,还要学会宽容他人,学会处理矛盾。
(4)引导学生完善自我。教师要引导学生丰富自己的知识才华,培养多种爱好和兴趣,以增加自己的人际吸引力;教师要多组织集体活动,如春游、参观、兴趣小组等,为学生建立友谊、促进交流合作创造机会。
2. 材料:
开学不久,陈老师发现杨朗同学有许多毛病。陈老师心想,像杨朗这样的同学缺少的不是批评而是肯定和鼓励,一次,陈老师找他谈话说:“你有缺点,但你也有不少优点,可能你自己还没有发现。这样吧,我限你在两天内找到自己的一些长处,不然我可要批评你了。”第三天,杨朗很不好意思地找到陈老师,满脸通红地说:“我心肠好,力气大,毕业后想当兵。”陈老师听了说:“这就是了不起的长处。心肠好,乐于助人,到哪里都需要这种人。你力气大,想当兵,保家卫国,是很光荣的事,你的理想很实在。不过当兵同样需要科学文化知识,需要有真才实学。”听了老师的话,杨朗高兴极了,脸上露出了微笑。
问题:陈老师在教育过程中主要运用了哪些德育原则。
陈老师的方法用得恰到好处,树立了学生的信心,鼓励了学生努力学习,挽救了一个后进生。从德育方面来看,陈老师在教育过程中主要运用了以下德育原则:
(1)导向性原则。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导向性原则是德育过程中的一条重要原则,因为学生正处在品德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方面他们的可塑性大,另一方面,他们缺乏社会经验与识别能力,易受外界社会的影响。学校德育要坚持导向性原则,为学生的品德健康发展指明方向。
(2)疏导原则。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的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陈老师在处理这件事时,能够讲明道理、循循善诱,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正是坚持了德育的疏导原则。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自身的品德。陈老师运用了这一原则,不仅表达了对学生的爱护、尊重和信赖,还提出了合理正确的要求。
(4)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陈老师能从学生的愿望入手,根据学生个人特点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符合德育的因材施教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