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简答题1. 简述第二国际建立的历史条件。
各国工人运动的新高潮,为国际尢产阶级的重新联合打下了坚实的阶级基础。
随着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展开,19世纪晚期,各国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工人队伍迅速壮大,工人运动的组织性增强,罢工次数增多,规模扩大。运动多数是带有合法性的议会斗争,并以经济斗争为主,超出了西欧和美国的范围,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人运动的高涨,锻炼了无产阶级,其觉悟不断提高,这就为各国无产阶级的重新联合创造了条件,为新的国际组织的成立打下了坚实的阶级基础。
(2)欧美各国工人政党和团体的建立,为第二国际建立奠定了组织基础。
19世纪晚期,欧、美工人运动发展中的又一个重要特点是工人政党和社会主义团体普遍建立。各国工人政党、组织和社会主义团体的普遍建立,为第二国际的建立奠定了组织基础。
(3)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为第二国际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随着工人运动的发展,工人组织性和文化素养的提高,工人运动更具有理论性,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了从理论上指导工人运动的开展,马克思、恩格斯做了大量工作。使马克思主义得到了进一步的更广泛的传播,这就为新国际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2. 《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内容及历史意义是什么?
基本思想:
“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基础;因此(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而这个斗争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下解放出来。”
(2)内容:
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是不可能克服的。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社会发展规律。阐述了无产阶级产生、发展及壮大的过程,科学地分析了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阶级特点,深刻地论证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埋葬资本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总结了阶级斗争的经验,强调无产阶级用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后,必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这样才能为向共产主义过渡创造条件,并使无产阶级自己获得彻底解放。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和作用,阐明了党的目的和任务,规定了党的纲领和斗争策略,强调了共产主义政党的领导是革命胜利的根本保证。驳斥了资产阶级对共产党人的攻击和诽谤,论证了无产阶级革命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批判了各种非科学的社会主义思潮,并对空想的批判的共产主义学说做了科学的评价,分析了各种社会主义流派的阶级实质和历史作用。提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伟大战斗口号。
(3)历史意义:
《共产党宣言》是一部划时代的历史文献。它所表述的基本思想包容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无产阶级思想体系的概括。《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宣言》的“精神至今还鼓舞着、推动着文明世界全体有组织的正在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世界无产阶级在它的思想原则的指导下,不断取得革命斗争的胜利。
《宣言》作为第一个国际性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纲领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与国际工人运动的初步结合。因此,它的发表也标志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开端。从此后,共产主义作为一种运动,以它磅礴的气势,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起来。因此说,《共产党宣言》开辟了一个新时代。
4. 简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经济条件: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19世纪30~40年代,欧洲资本主义经济蓬勃发展,使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问的矛盾日益尖锐。
(2)政治条件: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也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到19世纪30~40年代,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阶级斗争的历史舞台。三大工人运动中提出的经济、政治要求及斗争的经验教训等,也为科学理论的创立提供了可能。
(3)思想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成为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思想来源。
(4)自然科学基础:18世纪末19世纪初,自然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特别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揭示了世界的物质性、物质世界的永恒性、统一性以及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规律性,从而推翻了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宇宙观,为辩证唯物主义学说的建立,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奠定了牢固的科学基础。
5. 简述第一国际解散的原因及历史功绩。
原因:
巴黎公社失败后,欧洲各国资产阶级政府对第一国际进行了疯狂的迫害,巴枯宁分子也乘机加紧分裂第一国际的活动,第一国际的处境险恶。1872年9月,第一国际在海牙代表大会后将总委员会迁到美国。不久总委员会内部又发生了严重的分歧和斗争。同时这一旧的组织形式已不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在这种形势下,1876年7月,第一国际在美国费城举行最后一次代表大会,宣告解散。
(2)历史功绩:
首先,第一国际在斗争中,不断以无产阶级解放的思想和无产阶级团结的思想教育各国工人群众,从而提高了工人阶级的觉悟,增强了国际无产阶级的团结,大大推动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其次,第一国际在斗争中逐渐战胜了各种非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流派,并证明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解放的真理,从而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开始了与各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并逐步在国际工人运动中占据主导地位。
最后,第一国际在组织建设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确立了无产阶级的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培养了一批工人运动的骨干,这就为第一国际后欧、美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6. 从《成立宣言》和《共同章程》看第一国际的性质及其历史使命。
7. 第二国际与第一国际特点的比较。
相同点:
(1)都是国际性的工人组织。
(2)都建立于工人运动从低潮走向高潮的历史时期。
(3)在组织和建立过程中,都得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指导。
不同点:
(1)第一国际由各国工人团体组成,第二国际主要由社会主义政党组成。
(2)参加第一国际的主要是少数欧洲国家的工人组织,它还只是一个宣传和鼓动的团体,而第二国际的活动范围已扩大到整个欧洲和北美。
(3)在组织上,第一国际实行较严格的民主集中制,规定加入国际的各工人团体是它的支部,而第二国际组织较松散,国际不是各国党的上级组织,各国党是独立自主的。
8. 第一国际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建立的?
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各国工人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涨,奠定了第一国际成立的阶级基础。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迅速壮大。欧、美和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不仅激起各国工人的深切同情,也使国际工人团结斗争的愿望增强,为第一国际的建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2)马克思、恩格斯从事的巨大理论研究工作,从理论上、思想上为第一国际建立准备了条件。为适应工人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用科学社会主义武装和团结工人阶级,马克思、恩格斯在进行了艰苦的理论研究工作,总结了1848年革命的经验,写出了一系列光辉著作。1859年写成《政治经济学批判》,1861年起,马克思开始撰写《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研究工作,为第一国际的建立准备了思想和理论条件。
(3)工人组织程度的提高和马、恩培养无产阶级革命骨干的努力,为第一国际的建立做了组织上的准备。
(4)声援波兰民族起义成为促成第一国际建立的直接因素。1863年波兰爆发反对沙俄统治的民族起义,遭到沙俄的血腥镇压。1863年7月英国工人在伦敦举行集会,声援波兰人民的革命斗争,法国工人代表也参加了会议。声援波兰人民起义,使各国工人走到一起,促成了第一国际的成立。
9. 什么是巴黎公社的原则?为什么说巴黎公社的原则是永存的?
10. 巴黎公社革命失败的原因、经验教训及历史意义。
失败原因:
(1)主观原因:法国工人阶级还不成熟,因而在政治上、经济上和军事上犯有一系列错误:
首先,3月18日革命后,没有乘胜向凡尔赛进军,给敌人以喘息和反扑的机会,没有对巴黎的反革命分子实行坚决镇压。
其次,未没收法兰两银行以奠定政权的经济基础,加强自己的经济力量,而是听凭其资助凡尔赛匪徒。
再次,在保卫巴黎公社的战斗中,缺乏统一的指挥中心,并错误地采取了消极防御的战略;在公社内部忽视必要的集中,始终没有形成一个有权威的领导核心,没有一个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从而削弱了革命力量。
最后,没有形成工农联盟,使巴黎孤立无援。
(2)根本原因:法国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的客观条件不具备。
其一,70年代初。法国小资产阶级仍占绝对优势,资本主义发展正处其“青年时代”,经济发展还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方式的程度。
其二,从世界范围看,资本主义处在稳定发展时期,国际无产阶级还没有联合起来互相支持,而国际资产阶级却结成反革命联盟,共同绞杀了巴黎公社革命。
经验教训:
巴黎公社失败后第三天,总委员会一致通过了马克思起草的《法兰西内战》宣言。《法兰西内战》总结了公社革命的基本经验,提出了著名的巴黎公社原则,并把它概括为:“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个著名论断的含义是:无产阶级必须用革命暴力炸毁旧国家的压迫机器,用新的真正民主的无产阶级国家政权来代替,并运用它来镇压剥削阶级的反抗,实现人民管理国家和社会改革,逐步达到劳动者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彻底解放。一般认为-这是巴黎公社原则的基本内容。
历史意义:
首先,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是历史上的第一个无产阶级国家政权。它把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推向一个新阶段。公社革命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第一次沉重打击,结束了资产阶级在历史上作为一个进步阶级进行革命的行程。
其次,巴黎公社的革命实践宣告了蒲鲁东主义和布朗基主义的破产,再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革命学说的正确性,并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11. 第一国际开展了哪些活动?其内部经历了哪些主要斗争?
主要活动:
(1)第一国际前期(普法战争以前)主要活动为支持和促进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
第一,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后,首先致力于在各国建立支部,努力促进各国工人阶级的联合斗争。在国际的领导和支持下,各国的工人阶级为提高工资、缩短工时、改善劳动条件而进行斗争。各国工人的经济斗争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增强了工人国际联合斗争和取得胜利的信心。
第二,国际十分关心各国的民主运动,积极支持各国工人阶级争取民主权利的政治斗争。在国际的推动下,1865年在英国建立了“全国改革同盟”。该同盟领导了群众性的选举改革运动,促进了1867年国会改革的进行。
第三,国际对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给予大力支持和声援。如对波兰反对沙皇奴役的民族起义的声援和支持,对爱尔兰芬尼亚社起义的支持。
(2)第一国际后期(1869年~1876年)先后发表了由马克思起草的关于普法战争的两篇宣言。前一篇分析了战争的起因、性质以及战争的结果。认为普法战争是两国统治阶级蓄谋发动的一场王朝战争,不管这场战争的结局如何,“第二帝国的丧钟已经在巴黎敲响了”。后一篇《宣言》指出战争性质的转化和法德阶级在新形势下的正确斗争策略。
主要斗争:
(1)前期的主要斗争:
第一,同蒲鲁东主义斗争。蒲鲁东主义是一种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的法国,由蒲鲁东创始,在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小资产阶级众多的国家非常流行。其改革方案是建立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二者之问的第三种社会形式,即所谓的“自由”社会。第一国际成立后,蒲鲁东主义者拒绝接受马克思制定的基本路线,并企图把他们的理论强加给国际,以此控制第一国际。对此,第一国际在马克思的指导下同蒲鲁东主义者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使之最后瓦解。巴黎公社革命是“蒲鲁东社会主义学派的坟墓”。
第二,同工联主义的斗争。工联主义亦称工会主义,是19世纪50~60年代英国工会联合会执行政策的总称。工联是英国工人阶级的唯一组织,也是总委员会直接依靠的唯一群众性组织。工联领导人支持马克思反对蒲鲁东主义。但他们所坚持的工联主义夸大工会的作用而忽视政治斗争,拒绝党的领导,主张劳资合作,不要求推翻资本主义,对外支持殖民主义政策,反对民族解放运动。上联主义把追求工人眼前的经济利益、争取工人生活条件的点滴改善视为工人运动的主要目标,从而背弃了工人阶级的伟大使命。对此第一国际同其错误思想进行了斗争。
(2)后期的主要斗争:
反对巴枯宁主义的斗争。巴枯宁主义是19世纪60年代出现的一种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一种无政府主义流派,创始人是俄国的无政府主义者巴枯宁。巴枯宁宣称个人绝对自由是整个人类发展的最高目的,主张建立“最充分自由”的“无政府状态”的社会,反映了小资产阶级的绝望情绪。1868年秋,巴枯宁组织了一个名为为“社会主义民主同盟”的宗派团体,争夺国际领导权。马克思、恩格斯在第一国际后期同他进行了激烈斗争,从政治思想上、组织上粉碎了巴枯宁阴谋集团。
12. 评述第二国际的历史地位。
第二国际虽然终因机会主义泛滥破产了,但它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1)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第二国际几年一度召开各国社会主义政党和工人组织代表大会,交流经验和互通情报,讨论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斗争策略问题,反对“左”倾和右倾错误,拟定指导各国工人运动的决议,从而广泛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2)推动了各国社会主义政党的成长和发展,使更多的国家建立了工人政党。在国际的影响下,匈、俄、澳、保、罗马尼亚等国在1890年后相继建立工人政党。仅1896年就有30个国家建立工人党。
(3)团结和领导各国工人阶级开展了反对资本主义、维护劳动人民切身利益和民主权利的斗争,推动了各国工人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如工会的新发展,合作社的发展,工人罢工规模的扩大和水平的提高,使工人斗争取得重大成果。
(4)开展了反对军国主义、帝国主义战争和保卫和平的斗争。
(5)在各国党人之间首次确立了独立自主、平等协调的相互关系,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有助于各国社会主义政党的发展。
(6)推动社会主义运动冲出了欧美,向亚洲、拉丁美洲和大洋洲发展。各洲一些国家的社会主义者参加了第二国际的活动,成立社会主义政党或组织,和第二国际建立联系等。
总之,第二国际在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作用是应当肯定的。正如列宁所讲:它“完成了广泛传播社会主义、预先地初步地极简单地组织社会主义力量这件非常重要而有益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