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简答题1. 简述人际交往的自我肯定需要。
在20世纪初,社会学家库利发现,个体对自己的认识是先从认识别人的评价开始的。别人对个体的评价、态度,包括对待他们的行为方式就像一面镜子,使个体从中了解了自己,界定了自己,并形成了相应的自我概念。通过这样的“镜像自我”,个体的自我概念就引导自己塑造了实际的自我,否则,个体就无法正确地认识自己。而且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只有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才能形成社会技能和学会各种知识。总之,我们在社会生活中,绝对离不开人际交往,人际交往是我们认识自己的主要社会来源。但是,我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也不能过分依赖于某一个人的观点来评价自己,认识自己,应该学会以辩证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来认识自己。
2. 简述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
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的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分为两个方面:
(1)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包容需要,支配需要,情感需要。
(2)六种基本的人际行为倾向。主动性:主动与他人交往,支配他人,主动表示友好;被动性:期待与他人交往,期待他人支配,期待他人的情感表达。
3. 人际沟通的基本功能是什么?
(1)人际沟通最基本的功能是能够促进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协调人们的社会生活,使人们的行为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从而使社会生活维持动态的平衡;
(2)人际沟通还具有需要满足的功能,个人通过表达自己的身心状态,实现与他人的联系,明确人际关系的行动方向,从而使自我价值得以实现。
4. 简述人际沟通的类型。
人际沟通分为言语沟通和非言语沟通两种类型。言语沟通是人际沟通中最重要的一种形式,大多数的信息编码都是通过语言进行的。言语沟通分为口语沟通和书面言语沟通。非言语沟通主要指说和写(语言)之外的信息传递,包括手势、身体姿态、音调(副语言)、身体空间和表情等。非言语沟通与言语沟通往往在效果上是互相补充的。
5. 简述非言语沟通的类型和功能。
非言语沟通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1)表情:这是非言语沟通的重要手段;
(2)眼行为:这是表达情感信息的重要方式,其主要功能有注意、劝说、调节和表达情感;
(3)身体语言或身体动作:这是人们经常使用的沟通方式,主要作用有象征、说明、调节和情感表露;
(4)服饰:可以为沟通者传达信息,也可以起到交流的作用;
(5)讲话风格:可以告诉我们许多有关群体成员关系的信息;
(6)人际空间:这是表露人际关系的“语言”,也能传递大量的情感信息。
6. 简述身体语言的分类。
大致可分为四类:
(1)象征: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通常对身体语言有不同的理解,他们约定俗成的身体语言也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
(2)说明:身体语言或身体动作常常作为言语沟通的补充说明。
(3)调节:身体语言或身体动作在沟通过程中能够调节沟通过程,强化或弱化沟通者传达的意义、节奏和情感。
(4)情感表露:在沟通中,沟通者的坐姿、站姿、走姿等也传达着很多的信息,特别是情感信息。
7. 身体语言的功能。
(1)象征:人们对身体语言有不同的理解,因此,约定俗成的身体语言也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
(2)说明:身体语言常作为言语沟通的补充说明。
(3)调节:身体语言在沟通中能够调节沟通过程。
(4)情感表露:在沟通中,沟通者的身体语言也传送着很多信息,特别是情感信息。
8. 简述群体的基本特征。
(1)我们通常将成员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集合体称作群体。
(2)基本特征包括:群体规范、群体的凝聚力、群体中的角色、群体的领导。
9. 什么是群体?群体有哪些主要功能?
(1)群体是指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集合体。
(2)群体的主要功能有:给成员以心理上的归属感;使成员具有认同感;使成员获得社会性支持。
10. 简述关于领导的产生的两种说法。
(1)个人特质理论,指领导者都具有某些与生俱来的特质,具备这些特质的人才能成为领导者;
(2)情境特质论,认为情境因素决定了个体能否成为领导者。当然,群体中的成员谁更能成为领导者,也不仅仅取决于个人的品质或情境,主要还是取决于个人的品质与其所处情境的匹配程度,在不同的情境下,应该有不同特质的领导者。
11. 简述群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1)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
(2)去个体化;
(3)群体的决策行为,包括群体极化和群体思维;
(4)从众与服从。
12. 什么是社会助长和社会惰化?它们产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1)社会助长是指个体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或有别人在场时,个体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心理学家扎琼克认为,他人在场,增加了个体的活动驱力或动机,这种驱力或动机的增加对作业成绩的影响依作业的性质而定,当作业所需要的反应是已经长久练习了的或天生即会时.动机的增强将对个体起促进作用。
(2)社会惰化主要指当群体一起完成一件工作时,群体中的成员每人所付出的努力会比个体在单独情况下完成任务时偏少的现象,它一般发生在多个个体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合作,自己的工作成绩又不能单独计算的情况下。社会心理学家拉塔奈认为,出现社会惰化的原因有三个:①社会评价的作用;②社会认知的作用;③社会作用力的作用。
13. 简述减少社会惰化的有效途径。
(1)不仅公布整个群体的工作成绩,而且还公布每个成员的工作成绩,使大家都感到自己的工作是被监控的,是可评价的;
(2)帮助群体成员认识他人的工作成绩,使他们了解不仅自己是努力工作的,他人也是努力工作的;
(3)不要将一个群体弄得太大,如果是一个大群体,就可以将它分为几个小规模的群体,使得更多的成员能够接受到外在影响力的影响。
14. 简述造成群体极化的原因。
(1)群体使个人的责任得到分散;
(2)群体内的信息交流使个体倾向于认为自己掌握了足够多的信息;
(3)群体领导者的冒险信息促进了整个群体的冒险性;
(4)社会比较的机制使群体成员之间互为影响;
(5)竞争性的群体气氛鼓励冒险。
综上所述,实质上群体极化发生的主要原因:一是信息的影响;二是社会规范的影响。
15. 怎样防止群体思维带来的不良影响?
(1)群体领导人应该努力做到公正,并培养一种公开咨询和讨论的气氛;
(2)群体成员应该像支持群体计划一样,鼓励人们提出问题或批评意见;
(3)应请“局外的专家们”对群体成员提出挑战,并给群体带来新的思路;
(4)在达到一个共同的意见之后,群体领导人应该安排一个“第二次机会”的会议,使得群体成员能够将萦绕在心头的困惑和保留意见表达出来。
四、论述题1. 影响人际吸引的主要条件。
(1)相似性与互补性:人们倾向于喜欢那些与自己具有相似的态度和价值观的人,在个性品质和行为方式上某些相反的、互补的特征,有时也能满足相互的需要,都能表现为相互吸引;
(2)个人品质:随着人际交往的深入,交往者的内在品质越来越重要;
(3)接近性与熟悉性:空间上距离较近的个体,相互间接触的机会较多,能够增进彼此的了解,容易成为知己。
2. 举例说明如何对群体内部人际关系进行有效的测量。
(1)社会测量法是测量群体内部人际关系最常用的方法。
(2)社会测量法最基本的技术包括两个步骤,其一是社会测量问卷或访谈,其二是对问卷或访谈结果的分析处理。
(3)举例。
①社会测量或访谈题目设计。
②测量结果制成人际关系矩阵表或绘制更直观的人际关系图。
3. 解读通过人际关系测量后获得的人际关系图,说明X、Y、Z、O在群体中的位置。
X是一名群体中的孤立者;Y是两个互选且排他的好朋友;Z是三个互选的成员组成的小群体;O是群体中的明星,最受欢迎者。
4. 请根据群体心理理论分析下面案例中所列举的社会现象,并对两种观点的合理性作出评价。
在我们国家,平均主义“大锅饭”,曾经严重地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生产力发展缓慢,于是有人提出应大力强化人的独立自主意识,个体单干优于集体组织;但有的时候,集体的力量又是十分强大的,正如人们所说的“1+1大于2”“人心齐,泰山移”,因此,有人认为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
(1)上述两种现象均是群体的特性对个人行为的影响所致,前者是“社会惰化”现象,后者是“社会助长”现象。(2)分析“社会惰化”与“社会助长”产生的原因,提出防止“社会惰化”,促进“社会助长”的措施。(3)指出两种观点的合理与不足。(结合实例分析略)
5. 试述服从与从众的联系与区别。
(1)服从是指按照他人命令去行动的行为。从众是指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像的群体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2)联系:服从与从众都是人际互动的基本方式之一。(3)区别:服从是个体在不自愿的情况下,应别人的要求去行动的,包括对权威人物命令的服从,在有一定组织的群体规范影响下的服从;而在从众情况下的个体,虽然没有按照自己的本意去行动,却是自愿的。
6. 试述从众与服从的原因。
(1)从众的原因:①行为参照。群体中的他人的行为或者观点,可以作为自己行为或意见的参照,特别是当个体处于自己对情境缺乏把握的情况下,就更需要参照他人的表现;②个体对他人的信任和群体对个体的吸引力;③害怕与众不同的心理状态。(2)服从的原因:①合法权力。在一定情境下,社会赋予了某些社会角色更大的权力,而自己有服从他们的义务;②责任转移。如果我们认为造成某种行为的责任不在自己,我们就不需要对此行为负责,于是发生了责任转移,使得人们不考虑自己的行为后果。